日本电影追捕未删除版:投稿需知:您也许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6:16:20
作者:魔幻星空 -上传日期:2004-11-9
关于新手中稿的问题
一本杂志有一本杂志的风格,只要多读该刊,正好对路,很多新手也能首发就中。如我自己,第一次投给《知音》的稿件就发了。故事如下——
“那是1985年底,我无意之中参加了由《湖北青年》杂志举办的一次征文活动。可惜由于当时出警很频繁,执勤任务很重,等我闲下来把事先早已写好的稿件送到《湖北青年》杂志时,已经过了征文期了。其责任编辑熊学武一脸遗憾地对我说:“写得很好,可惜我们的征文已经结束了。这样吧,你把文章留在这里,看能不能最后收进书里去。”
我不无遗憾地说:“那……算了吧,请问,你们这附近还有其它的什么杂志吗?”
熊学武回答道:“《知音》杂志在这附近,你可以送过去试一试,他们很喜欢这种生活气息很浓的稿子。”
那时,《知音》杂志的发行量已达百万,在武汉知名度很高。因此,当我犹犹豫豫地把稿件送过去时,心里很没有底,在办公室的门口磨磨蹭蹭了半天,也没有勇气进去。
就在我第三次探头探脑时,被里面的一个人瞥见了,他忙热情地招呼道:“哎,那位解放军同志,是送稿子的吗?请进来!”
我只好拿着稿子进去了,那位自称姓雷的编辑热情地给我拉来了椅子,倒了一杯开水,然后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最后,在我忐忑不安的注目下,他一拍桌子,说:“写得好!马上给你发!”(事后很多同事说:“你小子挺有福的嘛,雷总从没有给我们倒过水……”)
后来,我拿到《知音》杂志的第一笔稿费是75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每月只有13元军人津贴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笔巨款。后来,我就拿这笔钱,请全排的弟兄去武昌的小东门大撮了一顿。
那天大家开心极了,对他们的排长大人喊了不少“排长万岁!”之类的还算真诚的口号,并热情无比地灌下了不少迷魂汤,如,“排长真是文武双全,前途无量……”
我最后是昏天暗地被弟兄们搂头抱脚地抬回来的。那一夜,我在神智恍惚中做了一夜的梦,梦见自己获得了诺贝儿文学大奖,娶了山口百惠……(节选自《每周家里人之魔幻星空——星空下的文字游戏(1-5,全文完)》)
另外,还有一个叫肖琳的作者,也挺幸运的。她是河北某中专院校的一名女学生,第一次投稿,一共投了四篇给我,结果陆续在《知音》发了三篇。见刊后,她非常高兴,特意打电话给我:“陈老师,谢谢您。对了,请问,我这三篇,稿费有没有三百元啊?“
我一听,颇有些意外,于是反问:“你问这干吗?”
她略有些不好意思地沉吟了一下,说:“稿件发了几篇了,同学们都非常高兴,逼着我请客。我想,如果有三百元,就请全寝室的人去吃麦当劳!”
我笑了笑,说:“如果没有呢?”
她很快回答:“如果没有,恩,就请大家一人一盒冰淇琳呗!”
最终结果,三篇,千字千元,稿费一共一万六千多元RMB。
稿费到手后,女孩非常意外,又特意打来电话:“陈老师小时候数学一定没学好,是不是多写了个零啊……”
关于投稿前,吃透杂志风格的问题
首先,谢谢新老朋友们的支持和跟帖!非常感谢,愿原力与你们同在!(哈,刚复习了一遍电影《星球大战》,顺便引用其中一句台词。)
自从本人紧急征稿帖在此发出后,陆续有朋友支持稿件。可惜,大都投得比较盲目。如,有日记,有随笔,有小说,甚至有寓言和童话!这都不适合我们的风格。
我们属于新闻纪实类刊物,大稿要求绝对真实,小稿虽不特别要求,也得把时间、地点、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而且,要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别弄得太矫情和太小资。
如,有个朋友在文中写道——“老板!”又是她的雪白的手臂举了起来。其实听着声音我就知道是她了。“为什么这里没人理我?”她天真的指着屏幕说。原来她也进了一个聊天室,只不过没人理睬她罢了。她的问题让我哑然失笑,“那你换个聊天室不就得了?”“我不懂。”她的话让我大跌眼镜,难怪她刚才不知道检查网线。我只好帮她重新选择了一个聊天室,并且挤过她的身体,在键盘上敲了几个字,“大家好,我是菜鸟,刚来上网,请大家多多指教”。她再次向我展示了她迷人的笑容……
这样的文字属于典型的矫情文字——老板和暧昧的女职员在“调口味”,和平民老百姓的生活相距甚远!现实工作中,职员上班时间偷偷上网聊天已是不该,口气还这么娇嗲,那“老板”居然不生气还如此热心,可能吗?除非心怀鬼胎!!如果故事就此延续下去,就不是我们杂志所乐于刊载的内容了。
所谓“浪漫飘飘飘”,一句话形容,就是“穷人的浪漫”!花钱不多,但情节新颖别致,让读者读后耳目一新。如,男友用毛笔蘸蜂蜜在墙上写“ 迷糊阿若,我爱你!”结果蚂蚁闻香爬了满墙,深情的表白远远可见!(2004年12期上半月版《蚂蚁也说我爱你》)
又如,《一千元的水果蜜月》,《蒋子灰牌快餐面》,普通的水果、快餐面,却有72种爱情的不同吃法,源于生活,却浪漫依旧。
还有家里人万里秋风的佳作《浪漫无敌手电筒》,写的是一个男职员追求一个女职员,他知道对方上夜班,而从厂房回宿舍有一段路很黑,他就细心地特制了一个超长手电筒,每晚适时遥遥为她照亮脚前的路……最终赢得芳心!!
所以说,在投稿前,最好先把你要投的杂志卖两本回来,好好琢磨一下已经发表文章的主题、结构、行文和故事的铺承,照葫芦画瓢再另出一格,有的放矢,就能有更大的发表把握。
最后还得申明一下字数,我们这里大稿六千字左右,小稿四千字左右,请别再将一两千字的,和超过一万字的作品投给我了。
我自己初学写稿时,在给《女友》、《故事会》、《长江》等杂志投稿前,每种杂志都买了二三十本,天天看、学、琢磨,最终一一突破,全部上稿!
愿大家都尽快上路,与魔幻星空一起实现双赢!!愿原力与你们同在!哈!!
为什么投稿,有时得不到及时回复
关于编辑未能及时回复,对于我本人而言,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关系问题。编辑和作者,应该是互惠互利的——作者投稿挣稿费,编辑发稿挣奖金。因此绝对不会故意放弃好稿不理,而去编送一些没把握的劣稿。你的稿件没有及时得到回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稿件没有必上的把握,编辑犹豫不决,在左右为难之余也就先放一边了。
第二,档期的问题。编辑编完一期稿,有时候真的很累,用心力交瘁来形容,真的一点也不为过。而我每编完一期稿,说实在的,至少在三天内一看见稿件就头晕。那几天,只想好好休息一下,如看看碟、上上网、泡泡论坛什么的。在这样上一期刚刚结束、下一期尚未开始的阶段你把稿件投过来,说心里话,我是不想看的。(不是自高自大,是切身体会)
第三,时间问题。一个负责任的编辑,阅读并决定一篇稿件的命运,少则十来分钟,多则一两小时(甚至一天半宿)。有时我正在忙自己的事(谁没有个自己的事呢),某人突然发来一篇稿,要我马上看。好,我不得不放下手头的自己的东东,先看他的。看完了,思考片刻(请问片刻是多久?答:有时三、五十秒,有时三、五十分),然后给出处理意见。然后,长出一口气,正准备继续忙自己的活时,他突然又说:我还有一篇,请你马上看看……天啦,这“还有一篇”,二三千字也就罢了,八千一万字就实在是要叫人天旋地转了!!
第四,信箱问题。有些时候病毒发作,信箱打不开,这是天灾人祸,不说也罢(如我的知音信箱就多次因病毒而崩溃);而有些时候,作者的信箱时间设置有问题,如今天是2004年11月8日,有的作者稿件发送时间居然会是2003年,或2002年!于是常常藏在我信箱的某一角落,以致很久以后才让我看到!
第五,出差问题。目前《打工知音》基本每月出差,前后十天时间。在这十天时间内,编辑在外地一般不可能天天上网,就是上网,网吧不允许下载的设置,也使所有的附件性来稿无法打开,因而也就无从回复。
因此,我此时此刻的希望是,从现在开始,凡家里人投了稿给我,请在此帖后留个言,并在投稿时特别注明“家里人某某”来稿,以便于我及时注意并阅处。谢谢!
最后真诚祝福:愉快合作!实现双赢!!
编辑出差,应该和作者见面吗?
关于编辑出差组稿和作者见面的问题,曾经有人曾说那是骗吃骗喝,其实不然,编辑每月千篇一律的出差、打电话、见面、喝酒、谈选题,并不一定每次都让人感觉轻松、愉快。某些时候,甚至已演变成为一种形式和负担。偶尔话不投机,却强颜坚持,那个中滋味,也许只有当事人才最有体会。
我有一次出差到长春,一个机械厂的宣称干事得知后非常热情,当天即请假来陪。可惜,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俩当时怎么交谈都无法深入,每个话题都浅尝辄止。以至交流经常突然中断,两人时时面面相觑,无言为继,场面甚是尴尬。偏偏对方还非常直爽好客,当天艰难分手时,还说了一句差一点儿让我当场昏倒的话:“你来一趟不容易,我特意请示了领导,请了一星期的假来陪你!!”
我觉得,编辑出差组稿,是目前传媒竞争的大势所趋,现在避免不了,将来也无法终止。作为一个靠稿件维持生计的编辑,一个人独在异地为异客,很多时候也充满了寂寞和无奈。我在《知音》杂志工作12年,有9次生日、11次中秋、10次圣诞、5次国庆、4次元旦,都是在异地他乡度过的。尤其是今年中秋在成都,朋友们各自回家,一个曾经最好的、刚在武汉被我热情款待过的朋友,食言而肥,导致中秋我一个人在深夜的成都街头凄凉地漫步,在热闹的过节人群中孑孑穿行,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感慨。那一夜,我最后想给自己买一块月饼吃吃,也算应个节。可惜,乱逛了几条街,大商场全部关门,小商店全部没有!最后,竟无法如愿!最终过了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月饼,甚至没有月光的中秋节。
所以,作为地主的作者,偶尔尽尽地主之谊、请请编辑也未尝不可。我本人要求也不高,一次街边夜宵,一次茶楼小坐,足矣!
我一直记得我们老总曾说过的一句话:“写信不如打电话,打电话不如见一面。”见面后的亲切感,会使日后的交流更有感情色彩,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具朋友间往来的熟识感觉。而且,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很多选题、主题、角度、切入点,都是在长时间的慢慢交谈中,不经意地突然冒出来的。因此,编辑、作者,在适当的时机里适当地当面交流,会使作者少走许多弯路,编辑也会有更多更好的意外之喜。
当然,对于一些写稿大腕,一切又另当别论。大腕们早已成名,声名显赫,是各杂志、各编辑竞相抢夺的目标。对于他们而言,发稿早已不成问题,接待编辑来访已成为痛苦的负担。每个月里,东杂志来找,西杂志来找;就是同一家杂志里,这月李四前脚走,下月张三又后脚至。让大腕们身心俱疲,不甚其烦!对于这样的名作者,我一般不要求见面,最多打打电话,谈谈选题而已。
理解万岁,此语处处适用。
当然,偶有相聚,我也常主动掏腰包。另外,作为回报,每一个路经武汉的朋友,我都会投桃报李,热情款待。相信每一个曾来过武汉的家里人,都深有体会吧。而且,为了让朋友们更为满意,我还特意将武汉市所有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倒背如流,甚至还学会了说书人节奏的拿捏和悬念的适当制造。许多朋友都说,星空的“三陪”水平都赶上专业导游了!
在此,我再一次衷心希望:编辑、作者不仅仅是供求关系、写编关系,前提应该首先是朋友!!
附录:初写纪实的家里人稿件实编全记录
《知音》杂志去年第八月份下半月版,家里人谢峰(野渡)的作品 《烈焰焚情,一对毁容夫妻走过歧路》排在第二条的重要位置,稿费6000余元!
当时谢峰朋友初学写作纪实稿,故星空在具体编辑过程中颇费了些心思。现将当时一些基本变化写出来,并逐一点评,希望能和家里人一起交流交流。
一,标题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能否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尽快抓住人的注意力,则标题显得尤为重要。谢峰的原标题为《一对毁容夫妻再续前缘》,简单直白,缺乏韵味和修饰,本编将其先改为《彼此在忏悔,一对毁容夫妻走过风雨再见彩虹》,后又改为《烈焰焚情,一对毁容夫妻走过歧路》,虽然也不是十分理想,但比之原标题则要稍微显得“像个标题”,定稿时老总也几乎未加修改。本文标题注意要抓的是几个关键字,也就是你自己这篇文章最与众不同地方的语言浓缩。就本文而言,也就是“一对毁容夫妻”,始终抓住这一“题根”反复酝酿修改,你终究会取出一个既贴切、又打眼的好标题来的。
二,行文
谢峰的原文以两人的相识相恋开头,节奏太慢,离该文的阅读兴奋点太远,建议以最近的时间开头,以加强本文的时效性。于是,谢峰将开头改为:2003年5月1日,正值南京“非典”疫情的高峰期,虽然人们放假在家,但是都尽量呆要家里,不敢出门。在东郊的一块草坪上,聚集着十几个人,正给一对新人举行婚礼。从背景看,新郎高大魁梧;新娘身材婀娜,照相机和摄像机的镜头对着他们的时候,他们看起来有点害羞,俩人都用手中的鲜花遮住大半面容,让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当他们放下手中的鲜花时,恰好有一位小姐路过草坪,她好奇地望了一眼这对新人,突然愣住了,随后“啊”地大叫一声。这对新人的面容伤痕累累,就像《夜半歌声》中沈丹萍的脸那样可怖。
点评:也还可以,但细节还不够生动,尤其是结尾太突兀,缺少承上启下的语言。后编辑稿为:2003年5月1日,正值南京“非典”疫情的高峰期,许多人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大街上行人稀少,完全没有节日的热闹气氛。然而,在南京东郊的一块草坪上却意外地聚集着十几个人,他们正给一对新人举行婚礼。是谁这么大胆,居然会不合时宜地选择了这样一个日子来举行婚礼?再看到新郎、新娘面对照相机和摄像机的镜头却用手中的鲜花遮住面庞的怪异举动,更引起了一位路过草坪的小姐好奇,她驻足观望着。突然,这位小姐忍不住“啊”地轻叫一声,慌忙夺路而逃-------原来,这对新人的脸都布满了狰狞恐怖的疤痕!望着新人眼里涌出的点点泪花,现场参加婚礼的人无不为这对惨遭重创的苦难夫妻的经历嘘唏不已……
三,结尾
谢峰经修改后的结尾为——2002年2月,刘刚带着一身伤痛和疲惫回老家大连休养。开始时,刘刚恨妻子无情无义,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气慢慢消了,他试着去理解张晓萍,她也不容易,先是遭受意外事故,毁了容,心情难免不佳,再加上看到自己的丈夫和表妹偷情,情绪一时失控,也是有原因的。
三个月后,刘刚从大连回到南京,一下火车,他就打电话给张晓萍,要求看女儿佳佳。张晓萍听到刘刚的声音,泪流满面,久别重逢的一家人在吉庆楼饭店见面了。面对一桌子的菜,三个人谁也不动一筷子,只是不停地用纸巾擦拭着眼泪,旁边就餐的客人们看得一头雾水。
刘刚不太会做饭,张晓萍每天中午、晚上几乎都要来送菜,送汤,两人每次见面,话说不了两句,就已经泪水涟涟,泣不成声。不用多说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俩人都已经从心里理解对方,原谅对方了,就剩捅破这层窗户纸了。
还是已经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帮他们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佳佳说,爸爸、妈妈你们就复婚吧,佳佳要一个有爸爸,也有妈妈的家,我求求你们了!女儿说完“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抽噎起来,一家人终于抱头痛哭。
2003年5月1日,是刘刚和张晓萍的结婚10周年纪念日,俩人决定把复婚日期定在这有意义的一天。虽然这段时间是南京“非典”疫情的高峰期,俩人还是决定婚礼照常举行。婚礼那天,夫妻俩只请了非常亲近的几个朋友。面对摄像机的镜头,夫妻俩庄严起誓:我们曾经历风雨,我们又见到了彩虹,我们会比过去更恩爱,更幸福……
在场的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都默默地祝福着这对“新人”。
点评:内容相对简单了些,许多情节缺乏必要的交代,一些场景也没有进行适当的气氛烘托。后经过电话了解情况和补充采访,将其结尾修改为——2002年2月,刘刚带着脸上触目惊心的疤痕和心中的伤痛回到了老家大连休养。刚开始那段时间,刘刚对张晓萍十分仇恨,他恨她的狠毒和绝情,不但毁了他的脸,还毁了他的美好前程。
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心中的仇恨慢慢消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她和女儿的牵挂,她现在怎么样了?她和女儿过得好吗?她那样一副模样,别人见了都害怕,肯定找不到工作的,她的生活怎么办?
这时,刘刚试着去理解张晓萍——她也不容易啊,先是遭受意外事故毁了容,心情不好,脾气难免火暴,骤然看到自己的丈夫和表妹偷情,一时失控干出傻事也是情有可原的。
三个月后,思念女儿的刘刚匆匆从大连赶回了南京。一下火车,他就打电话给张晓萍,要求看望女儿佳佳。张晓萍突然听到刘刚的声音,多日的思念和悔恨一起涌上心间,顿时失声痛哭起来。听到前妻的哭声,刘刚的心里也酸酸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久别重逢的一家人在吉庆楼饭店见面了。面对一桌子的菜,三个人谁也不动筷子,只是不停地用纸巾擦拭着眼泪。张晓萍向前夫表示了深切的歉意,她告诉刘刚,由于她被判刑,失去了公职,没了劳保,只好在父母家附近开了一个小饭店,可生意不太好,只能艰难度日。刘刚也向张晓萍解释了当初的“误会”,泪水涟涟中,双方都有了无尽的悔意。
那以后,张晓萍开始关心刘刚的生活,她知道刘刚不太会做饭,就在每天中午、晚上,都把精心烹制好的饭菜给刘刚送去。两人每次见面,说不了两句话,就都泣不成声、泪流不止。半年后,两人都已经从心里理解、原谅了对方,都有了重新结合的念头,可就是谁也不好意思先提起这件事。直到2002年底的一天,他们那已经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佳佳才帮他们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那天,当他们又聚在一起时,佳佳突然一手拉住父亲,一手拉住母亲说:“爸爸、妈妈你们就复婚吧!佳佳好想要一个有爸爸也有妈妈的家啊!我求求你们了!”说完,佳佳“扑通”一声跪在了他们面前。 刘刚再也忍不住了,把女儿和妻子一把搂进怀里,一家人抱头痛哭。
刘刚与张晓萍的再次结合,也得到了众多亲友的赞同。他们把复婚的日子定在了2003年5月1日,因为这一天是他们结婚10周年的纪念日。
5.1前,因为闹“非典”,许多人连街都不敢上了,有人问刘刚他们的婚礼是否改期举行,刘刚和张晓萍都说,我们的感情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怕啥非典哟?他们仍然决定婚礼如期举行。
婚礼上,面对亲友热切的期待,刘刚激动地说:“我们的婚姻曾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现在终于见到彩虹了。我们一定要珍惜这难得的机遇,比过去更恩爱,更幸福!”
以上简单地把这篇稿件和家里人汇报了一下,希望谢峰老朋友,希望家里人继续对本人大力支持,并能够在稿件上愉快合作,互利互惠,成为真正的“家里人”!
魔幻星空每月的工作流程
本人一月工作流程:每月3日左右——16日,编稿时间,也是作者投稿的最佳时间,这段时间的来稿,基本在24小时内即可得到回复;16日——23日,杂志全部稿件定出,校对期,也是审稿疲倦期,这段时间最好不要来稿;24日——下月3日,出差时间,可以来稿,但请不要用附件,因为在网吧打不开。这段时间来稿,因为编辑人在旅途,所以回复较慢。但如题材好,会尽快电话联络,及时敲定题材。
本人可编辑的杂志:《打工》(全职)、《知音》(合适题材,随到随编随送)。两本杂志均不分栏目,所有的编辑编所有的栏目。具体栏目要求见星空工作室的约稿函,样稿在本人主页( )有两个栏目:“先睹为快——星空编辑”、“他山之石——星空点评”。
E:chenqingpin1967@163.com
——魔幻星空敬上(2004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