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玛斯亚散粉:“不主张农村孩子上大学”折射出现实社会的大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17:56

“不主张农村孩子上大学”折射出现实社会的大尴尬

 

    政协委员说出“不主张农村孩子上大学”这番雷人话语的确有损政协委员的形象。即使从“大学有风险,高考要谨慎”的现实出发,这样的主张也是将经济地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责任推卸给受害的农村孩子。至于农村孩子读大学后离开农村不利于乡村文化保护就更显得更没文化了。因为文化保护不仅不全是农村孩子的事,而且贫穷与封闭更不利于文化保护,这是一个不用多少“文化”的人都知道的“文化”常识。

    虽然这个王委员这番令人惊诧的言论已经招来网上滔天吐沫,但我愿意相信王委员说这番话是出自对农村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出自对乡村文化保护的真心实意。而这番几近弱智的话语,已经折射出我们这个现实社会的大尴尬:

    一是农村孩子上大学太难、读了大学也很可能是工作无着的尴尬。也就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个历来作为鼓励青年后生尤其是穷苦孩子的一个“真理”几乎被颠覆的尴尬。培养一个大学生,按照现在的费用,大概也要十多万元吧。虽然还有人说中国的大学收费不算高,但这十多万元对于不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来说还算天文数字。虽然“砸锅卖铁”也要供养孩子读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大学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那每月一两千元工资的收入,在讲求实际的农民眼里,读大学已经是个很不划算的投入。虽然三十年来中国大学生数量翻了多少番已经作为我们的一大成就,但在现实社会里尤其在不少农村已经有了“读书无用”的土壤,这无疑是我们这个正努力构建高度物质和文化文明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一大尴尬。

    二是城乡差别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的尴尬。之所以王委员不主张农村孩子上大学,现实的潜台词应是农村孩子在谋职、购房等方面根本不具备与城里的孩子竞争的条件,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实,完全由于城乡差别与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所致。按理,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条件不足,理应得到政策的倾斜照顾,但事实上恐怕不是这样。从投入产出的效益来说,选择的原则当然是择优弃劣。而我们在实施教育产业化后,恐怕同样也犯了短视症吧。

    三是年青一代尤其是农村青年身上不少传统文化已经大面积流失的尴尬。王委员说出这番“不主张农村孩子上大学”雷人的话,也许因为看到农村的孩子都纷纷往城里跑,看到不少尊老爱幼等传统的丧失,甚至看到不少农村孩子虽然读了大学但却不知道二十四节气等等乡村文化的流失吧。这种弱智的言论无疑是一种削足适履,是没有鞋子就呆在家里的逻辑。但在我们急剧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安贫乐道精神已经荡然无存,而且我们原有的乡村那些淳朴的文化已经遭到严重冲击。

    说出“不主张农村孩子上大学”这番话是弱智的,而这番雷人的话语背后的社会现实更是令人尴尬的。而无论怎样,我们都要保留农村孩子上大学,冀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哪怕这希望已经有点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