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多少化妆学校:《宾虚》与《十诫》:两部基督教史诗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53:56

宾虚》与《十诫》:两部基督教史诗电影

2010-10-17 16:23:19 来自: ? 利河伯(教会的精神就是耶稣基督的精神。)

  
  《宾虚》与《十诫》在我看来很有意思地形成了两个倒置。取材于《圣经》出埃及记题材的《十诫》,在《圣经》极简的笔法之上,添加了丰富的细节编撰和改写;而与此相反,《宾虚》反倒是用非常节制的电影语言,带来了如《圣经》语言一样的精略美感。
  
  《十诫》添加了很多虚构的角色,将摩西并置于爱情、权力、亲情的更复杂的争斗之中,更多的诱惑、更难的割舍……,以此衬托出摩西在上帝呼召之下,作为上帝仆人,对上帝的忠诚。尽管以圣经作为“信史”,对照电影,可以看出编导在电影感染力方面的刻意着墨与渲染。但仍然感动于电影之中,摩西前半生与后半生命运的对照,和他毅然决然的选择。这部电影显然影响了后来的同类题材,如动画片《埃及王子》。当万民齐出埃及时,摩西的埃及公主的养母跟着一起出走,在我看来可以算是电影的一个亮点。以此也令出埃及的历史承袭了更丰富的救赎意涵,超出了一部简单的民族史诗。但影片所要展现的以色列人所获的“自由”,其重心接近于美国公民容易理解的民族平权,这似乎削弱了出埃及历史中以色列人从罪恶中被拯救的“自由”意涵——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一切放到电影拍摄的时代现实,则更能接受其通俗性的理解和解释背后的种族现实(我猜的)。电影的神学观是用了现代基督教的理念来解释出埃及的历史,在以色列人唉哼呼唤救赎主时,摩西则是耶稣的预象,电影里摩西的生母对着上帝呼唤“天父”,而这其实是对后来耶稣基督对人的教导时代的错置,属阐释置于前景的做法。电影《十诫》文本有其时代性和局限性,但电影着力于大场面与细节的营造,今天看来虽不尽逼真,却仍不失大气磅礴与感染力。
  
  《宾虚》首先触动我的并非是大场面,虽然这些实打实的大场面当年动用了电影制作公司大量的人力物力,方才动工完成。而是电影本身始终保持的一种带着节制力,使电影里找不出什么多余部分,节奏、音乐、场景等恰到好处地演绎了这部电影的故事。因着这些《宾虚》仿佛使自身成为了《圣经》文本十分接近的一种“补充”。而这个补充的特别在于,《圣经》文本带我们看到的是通过门徒眼里所见的耶稣,这一些门徒在圣经的其他部分则成为了主角。而《宾虚》的导演则赋予了电影譬拟《圣经》的门徒故事和气氛。其主角是宾虚和他的一家人。与《十诫》所不同的是,《宾虚》专注于讲述的是个体的内心。情节按照隐喻来说,可以说是世界与灵魂的冲撞,仇恨与宽恕的冲撞,爱与被救赎——最终汇集在耶稣基督的受难事件中成为高潮,而每一个人都在这场经历里被释放。编剧借着片中的罗马帝国官员的口嘲讽犹太人的福音:新出来的学者竟然宣扬上帝在每个人的身上。在我看来,这句话其实真正把基督教的福音说了出来,那就是信、望、爱,就存在于(住在)我们身体(的圣灵)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出上帝的模样。这是令人灵魂开天辟地的消息,也可以理解耶稣话语带给祭司和法利赛人那难以置信的冲击。它冲破了这个绝望的世界,以及那个与世界媾和已深的宗教机构。
  
  宾虚电影里的真实,其实带给我们的,是一个错隔于电影真实的“重叠故事”,那就是宾虚代表着我们的心灵接近于电影里的那个时代,而那个时代与这个时代,因耶稣因心灵相遇,其实永远未曾分离,也永远不会落伍。历史上有的摩西也罢,虚构的宾虚也罢,跟随上帝的人,原是被这个世界赶逐、蔑视、不可融入的人,他们也是这个世界不配有的人。他们属于耶稣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