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 mcgrath lust专柜:河南乡村人的极致幽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52:47
鲁 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7月19日   第 07 版)
宛西老家,乡谚俚语,分外风趣。有亲戚来刚进门,主人就招呼:吆,恁远可都到了。客人答:可不是,还不用抬轿接。主人问:又是吃过饭来了?对方答:可不,都吃过一天了。主人问:又是不想吃好吃的?对方答:真是没胃口,也不用准备燕窝鱼翅满汉全席,七碟八碗就中了。主人再问:又是不吸烟不喝酒?客人应答:就是,不吸大中华不喝茅台酒。主人接问:来就来了,带啥礼物哩?对方回答:可不是,想着少带点东西,是个意思就中了,寻思带座百货大楼吧,可银行不给取钱,人家供销社又不答应……言毕哈哈相对欢笑,亲情无限。初闻对话,你一言我一语,很平常很土气,没有太多的铺垫和明显的“包袱”,可品咂一下,觉得里外透着乐。
幽默人人都会,但明显有着地域特色。有的耿直有的情色有的痞味有的俏皮,品味河南乡村人的幽默,就是憨顽、土气、稚拙、机敏于一体,还有精细的生活化。
能够把朴素甚至土气,毫无痕迹地与机智和幽默结合起来,而且协调统一,既善于自嘲又敢于反讽,既善于调侃又绝不庸俗,不是为了表演,就是逗乐子寻开心,作为生产生活为人处世的一部分,这是河南乡村人的特有本领,是根上的幽默,极致的幽默。而且这种幽默是河南乡村的产物,城市里不盛产,没有其生活的土壤,如果乡村人来到了城市,也必然会失去这种幽默感,因为这种幽默曲里拐弯,土里土气,城市的所谓“文化人”没人听得懂,不屑去理会。所以,这种幽默离开乡村就失去了其蕴藏的内涵和抒发的意义。
河南人的幽默可能与生活环境有关。自古中原战乱频繁,生活多苦难,河南人的机智灵活,随机应变,对待苦难不是硬碰硬,而是以柔克刚,用幽默去调侃苦难、软化苦难、吞咽苦难、化解苦难。
河南乡村人的这种极致幽默,使他们贫而不卑。虽然日子贫穷单调,却乐观向上。过去的乡村穷,人们每天只能吃煮红薯块,见了左邻右舍,就吆喝一声:来,吃碗咱的没耳朵饺子?对方答:咱家也是,人猪同吃。两人久未见面,就问:忙啥哩?答:不忙,也就天天热脸对着牛屁股。两人心有灵犀,哈哈一笑。农民大伯下地回家,自嘲:我头戴乌纱身披蟒袍腰缠玉带,人家以为一品大员,仔细一看,是戴旧斗笠系烂草绳披着破麻袋。
河南人更知道富裕来之不易,富不过三代,要谦虚平和,不敢张扬当出檐椽子,所以就养成了富而不骄贵而不奢的传统。在村里,富裕的人能吃上饺子,但别人见了,就很平和地说:来吃饭呀,带耳朵带馅红薯块。当别人称其富时,就很谦虚地说:就咱那仨核桃俩枣,走路刀客(土匪)都不抢。富人调侃:这日子过得,穷得只剩下几张钱了。人们善于调侃乡村,就说: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耕地基本靠牛,照明基本靠油,经济基本靠鸡屁股。生活富裕的人更善于调侃自己:咱也向城里人看齐了,生活追求越来越高了,穿高级服装、住高楼大厦、吃高级饭店,也得高血糖、高脂肪、高血压了。
这种极致的幽默用在待人处事上,就能化严冬成春风,转尴尬为一笑。村人讽刺说闲话人:你吃糠(喻猪)还堵不住嘴,就扯一大把茅厕边的旺草塞住。大街上,小伙子骑着自行车,为显摆车技,双手不掌握车把,有路人见了,提醒一声:手掌好(首长好)。小伙子大声回应:为人民服务!一位农民到城市打工,看见一辆车就大喊着:师傅,师傅,停车。司机耍幽默:头伸出车窗说:悟空,我不去取经了,改开车了,但这是单位办公车,不是公共汽车,回村牵白龙马吧。哪想到农民回应道:师傅,村里骡子白马都被城市人吃了,连蜗牛也上餐桌了,没得骑。又话锋一转:咦,二师弟,你真能哩,还会变化成师傅的模样笑话我?
河南乡村人就是这么有趣,有着深厚的幽默感,他们从生活底层中走来,有着最深的生活底韵,他们的幽默不作强求,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却机智灵敏,大俗大雅,别有风味,这是与生俱来的幽默,是根上的幽默,最生活的幽默,极致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