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和选修的区别:伊朗致信联合国指责外国势力袭击伊核科学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6:36:06

伊朗致信联合国指责外国势力袭击伊核科学家

2012年01月12日08:3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12日电 综合报道,伊朗方面当地时间11日致信联合国(微博),指责“外国势力”是伊朗数名核科学家遇害事件的幕后黑手。同日早些时候,伊朗一名核科学家在首都德黑兰遭遇炸弹袭击身亡,当局指责以色列制造了这起袭击。

  据报道,伊朗驻联合国大使穆罕默德o哈扎伊(Mohammad Khazaee)致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以及第6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卡塔尔外交官纳赛尔(Nassir Abdulaziz Al-Nasser),“以最强烈的言辞”谴责伊朗核科学家遇袭身亡事件。

  哈扎伊在信中表示,这些袭击事件是“残酷、冷血以及恐怖主义的犯罪行为”。他说,伊朗已掌握了“确凿证据”,证明“外国势力”是这些袭击事件的幕后主使者,同时指责这样的“恐怖主义行为……是为了破坏伊朗和平目的的核计划”,某些国家“单凭外交恐怕已经不足以达到这一目的”。

  伊朗首都德黑兰11日发生爆炸,一人死亡。伊朗法尔斯通讯社确认,该名遇袭死亡的人士是伊朗“大学教授”艾哈迈迪-罗尚。据悉,他毕业于一家石油工业高等学校,是纳坦兹铀浓缩设施部门副主管,分管商业事务。

  伊朗官员指认以色列与这起事件有关联。

  消息指,11日的炸弹袭击与两年前伊朗另2名核科学家遇袭身亡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伊朗政府怀疑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或美国中情局策划了袭击。不过,美国已否认参与对伊朗核能人员的袭击事件,以色列则表示并不清楚何种势力卷入相关事件。

  在伊朗11日致联合国的信件中,并未指明究竟是哪个国家“背后作祟”,但同时表示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不可分割”,在这一问题上,伊朗“不会因为任何政治和经济上的施压、或者针对伊朗核科学家的恐怖袭击而屈服”,这些都无法阻止伊朗寻求合理权利。

  另据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内西尔基(Martin Nesirky)说,联合国已经获悉了伊朗核科学家遇袭的消息,但尚未就此事正式发表评论。

  报道指,伊朗核项目一直遭到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以色列的质疑。面对多轮国际制裁,伊朗没有放缓研发核项目的脚步,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证实,设在圣城“库姆”附近的伊朗第二处铀浓缩工厂已开始运行。

伊朗官员称核专家遇袭身亡与以色列有关

2012年01月12日02:10  北京晨报

  伊朗首都德黑兰11日发生爆炸,一人死亡。伊朗媒体确认,死者为关联核项目的科学家穆斯塔法·艾哈迈迪—罗尚。伊朗官员指认以色列关联这起事件。

  身份 32岁的大学教授

  爆炸发生在德黑兰北部赛义德汉丹地区,时间为当地时间11日上午。

  按照伊朗媒体和目击者的说法,一人骑摩托车,把一枚炸弹吸附在艾哈迈迪—罗尚乘坐的“标致405”轿车上……

  车内,艾哈迈迪—罗尚丧生,另外两名伊朗人受伤。

  “爆炸装置有磁性,”地方安全官员萨法尔·阿里·巴拉特鲁说。

  现场图片显示,一辆深色轿车后端玻璃完全炸碎。伊朗国家电视台画面显示,现场附近地面散落大量玻璃碎渣、一些金属残骸,地上有血迹,警方人员正采集证物。

  伊朗法尔斯通讯社确认,“大学教授”艾哈迈迪—罗尚现年32岁,毕业于一家石油工业高等学校,是纳坦兹铀浓缩设施部门副主管,分管商业事务。

  手法 炸弹贴上轿车

  按照伊朗方面的描述,这起炸弹袭击的手法与先前多起伊朗涉核科学家遇袭身亡事件非常相似。

  袭击方式均是:袭击者骑摩托车靠近受害人所乘汽车,把炸弹“贴”上车身后迅速离去,炸弹随后爆炸。

  位于阿联酋迪拜的近东和海湾军事分析研究所安全分析师西奥多·卡拉希克说,使用可吸附爆炸装置的手法带有特工行动特征。“这是消除某人很常用的方式,干净、易行、有效。”

  指认 伊朗指控以色列

  无人“认领”11日袭击。法尔斯通讯社认定,这是针对艾哈迈迪—罗尚的“恐怖袭击”。伊朗官员指认,以色列关联这起事件。

  巴拉特鲁说,爆炸袭击“是犹太复国运动者所为”,以色列“似乎试图”在伊朗议会选举前制造紧张气氛,拉低投票率。伊方先前在科学家遇袭后指认以色列和美国为幕后凶手,而美以予以否认。

  分析师卡拉希克把11日袭击与西方国家特工活动联系在一起。“西方国家及其盟友似乎正在以特工战战术延迟伊朗核研究进程,而非真正打一场常规战争。”

  袭击发生在伊朗核计划日趋敏感之时。

  伊朗原子能组织7日宣布,位于库姆附近的福尔多铀浓缩厂近期投入运行,可生产纯度为3.5%、4%和20%的浓缩铀。美国官员10日认定,这意味着伊朗向获取制造核武器所需高纯度浓缩铀迈出“重要一步”。

  为迫使伊朗停止核项目,西方国家近来加紧经济制裁。

  耿学鹏(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新闻档案

  伊核专家连遭不测

  ●2007年1月,伊朗著名核物理学家阿尔德希尔·哈桑普尔死于毒气中毒。伊朗指责以色列情报机构制造了这起血案。哈桑普尔一直是伊朗铀浓缩项目团队的关键人物,曾于2004年获得伊朗一个重要科学研究奖,2006年还获得了伊朗国际科学节大奖。

  ●2009年6月,一位既是伊朗原子能组织成员,同时又是德黑兰一所大学研究员的伊朗核专家沙赫拉姆·阿米里在沙特阿拉伯朝觐时失踪。伊朗方面坚持认为是美国特工绑架了阿米里,并对美国予以强烈谴责。美国媒体2010年3月底报道称,阿米里已投靠美国,以帮助美国中央情报局评估伊朗核能力。此后,在伊朗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失踪一年多的阿米里于2010年7月重返德黑兰。

  ●2010年1月12日,伊朗德黑兰大学一名核物理学教授——阿里—穆罕默迪在住所附近遭遥控炸弹袭击身亡。伊朗指责美国和以色列情报人员是这起爆炸事件的幕后元凶。但美国予以否认。

  ●2010年11月29日,伊朗首都德黑兰当日发生两起爆炸,伊朗贝赫什提大学物理学教授沙阿里亚里在上班途中被炸身亡,该校另一名物理学家费雷敦·阿巴西·达瓦尼在另一起爆炸中受伤。伊朗指责以色列是这起爆炸的元凶。

  ●2011年7月23日,伊朗核物理学家大流士·礼萨伊在德黑兰家门口遭暗杀身亡。行凶者是一名摩托车手。伊朗指责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为阻止伊朗的核进步,联手制造了这起爆炸袭击事件。

  新华社记者王龙琴

欧盟称将加强对伊朗制裁否认采取军事行动

2012年01月11日22:30  新华网

  新华网哥本哈根1月11日电(报道员吴波)据当地媒体11日报道,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10日在哥本哈根表示,欧盟将进一步加强对伊朗的制裁。

  阿什顿10日晚会晤了丹麦外交大臣瑟芬达尔。阿什顿在会晤结束后说,制裁目的在于使伊朗政府明白他们必须尊重签订的协议,并履行承诺。现在是就伊朗核问题展开谈判的时候了。她同时否认了欧盟将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的说法。

  阿什顿说,欧盟与伊朗政府谈判不存在最后期限。她说:“我们没有最后期限。但我希望伊朗能认识到,我们将继续制裁。欧盟成员国正在讨论进一步的制裁措施,这个世界希望看到伊朗从让人担忧的路上回头。”

  瑟芬达尔说,制裁是为了替代军事行动。他说:“大家都知道,军事打击不能解决伊朗核问题,而只会拖延解决方案,并在该地区制造更多问题。我们希望敦促伊朗政府回到谈判桌旁。”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军方将领9日说,伊朗不惧制裁,将反击所有军事威胁。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达瓦尼7日宣布,位于伊朗宗教圣城库姆附近的福尔多铀浓缩厂近期将投入运行,工厂将能够生产纯度为3.5%、4%和20%的浓缩铀。

  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伊朗以民用核计划为掩护,试图制造核武器。伊朗对此予以否认。

伊朗货币大幅贬值跌幅超过20%

2012年01月11日21:00  人民网

  人民网1月11日电 中东媒体报道说,由于西方不断加大对伊朗制裁的力度,特别是和美国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在增加,伊朗货币大幅贬值,跌幅已超过20%,更严重的是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半岛电视台今天报道说,去年最后一天,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一项针对伊朗实施新制裁措施的法案,核心是减少伊朗的石油收入,英国和法国也主张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伊朗威胁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更使和西方大国的紧张关系到了危险的地步,伊朗民众担心战争有可能要爆发,人们纷纷从银行取出伊朗货币—里亚尔存款,兑换成美元,伊朗货币急速大幅贬值。

  报道指出,昨天,与美元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1。7万里亚尔,与上周相比跌幅超过了20%,与伊朗中央银行确定的参考价(1美元兑换11240里亚尔)相比跌幅达50%。

  阿联酋《联合报》今天也报道说,为稳定金融市场,阻止货币进一步贬值,伊朗中央银行紧急向市场投放了2亿美元,并确定了国家外汇汇率:1美元兑换1。4万里亚尔,但许多兑换所并没有执行、

  半岛电视台还报道说,伊朗政府除紧急投放大量美元外,还对互联网和通信系统采取了限制措施。报道引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伊朗政府官员的话说,“我和我办公室同事通过手机发信息,只要有美元和外币词汇的信息对方都收不到。”另外,伊朗议会日前通过了严厉打击非官方的进行外汇买卖的商人。但从目前看,效果还不明显,让人担心的是,伊朗货币贬值趋势还在继续。(安国章)

专家称中国不可能禁买伊朗石油

2012年01月12日 09: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望海楼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消息说美国想让中国配合其收紧对伊朗制裁,停止购买伊朗石油。然而,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出发,中国都没有任何理由盲目追随美国发起的对伊朗经济制裁,特别是不可能禁买伊朗石油。

  首先,伊朗遭受的经济制裁是美国发起的,并不是联合国决议发起并监督执行的制裁,美国不等于国际社会。1979—1981年制裁伊朗结束不久,美国又于1984年再度发起对伊朗全面经济制裁,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不可能盲目追随美国的步调,除非在此问题上形成了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一切经贸往来都是在国际规范基础之上的合法交易,并无违法问题。

  其次,中国对外政策着眼于追求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希望维护世界和平,为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而对伊朗收紧经济制裁只能加剧海湾地区本已十分紧张的局势,推动战乱风险急剧升高,给正笼罩在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风险阴影下的世界经济增添不确定性。作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应也不会采取这种危险的决策。

  作为20世纪以来全世界使用经济制裁手段最多的国家,美国需要深刻反思本国是否过于滥用经济制裁手段。在1914—1990年间的116起国际经济制裁中,美国主导的就有77起;在冷战结束后至2007年新增的80多起制裁案例中,美国参与的就超过60起,涉及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冷战结束后短短16年时间,新增制裁案例就达到1914—1990年76年间国际经济制裁案例的大约七成。

  第三,参与对伊朗经济制裁严重损害中国本国经济、战略等各方面利益。仅就经济利益而言,伊朗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也是中国消费品、资本设备出口和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场。2010年中伊贸易294亿美元,2011年1—11月已达410亿美元,增长55.8%。伊朗在中国石油进口来源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假如中国停止从伊朗进口原油,面对由此造成的巨大原油缺口,中国该从何处寻求货源弥补?即使其他国家、其他石油公司可以提供替代油源,由此造成的国际石油市场垄断加强、油价上涨等结果也非中国所乐见。

  第四,事实早已证明,美国发起的众多经济制裁常常无助于实现其所宣称要达到的目的,反而会制造严重人道主义灾难。上文已经提及,美国是20世纪以来全世界使用经济制裁手段最多的国家,但其效果如何,殊堪质疑。冷战后最典型者莫过于美国主导、联合国通过决议实施的1991—2003年对伊拉克经济制裁,伊拉克人民则在这场经济制裁中蒙受了深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这个1989年人均收入4000美元的国家到2000年下降为不足300美元;实施30多年的免费教育于2000年9月被迫结束;173.2万人因缺医少药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其中半数以上为儿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中国建立伊始,美国就对中国实施了全面贸易禁运,直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方才宣布取消,对于制裁造成的人道主义苦难,中国人民感同身受,不可能同意将同样的苦难强加于无辜的他国人民头上。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otherContent_01 p {line-height:23px; margin: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