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际名模排行榜:清末民国货币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07:12
《南京条约》中的赔款以西班牙银元计算

  民国的历史开始于1912年1月1日。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从新开始。“至少在流通领域,那些从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的外国货币仍然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吉林大学专门从事金融研究的贺教授告诉记者,像荷兰“马剑洋”、葡萄牙“十字”、奥地利“双鹰”、墨西哥“鹰洋”等外国货币在民国时期仍然广泛被使用。

  据介绍,最早流入中国的外国货币源自西班牙。它们从明万历年间开始流入中国,清中叶流入最多。其币面图案是两根柱子,代表着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山岩,因此又称“双柱洋”。

  “双柱洋”有“双球”和“人头像"两种。神话中欧非两洲原本相连,后被大力士海格立斯拉开。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峰被称为海格立斯柱,这就是双柱的来历。柱上有卷轴缠绕,呈S形,据说,美元标记“$”便来自其银币背面卷轴绕着的双柱。两柱间有两个球,意为要征服全球。在双柱洋诞生之初,一块西班牙银元的购买力等同于一美元。双柱洋被欧美商人带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它在中国东南沿海广泛流通、势力强大。

  鸦片战争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赔款2100万元”,指的就是西班牙银元。此后,西班牙银元大都作为赔款又流出国内,因此,到了民国时期,国内剩余不多。不过,当时经济较发达的长江沿岸和上海地区仍然在使用它们。
墨西哥鹰洋一度是中国流通市场上的主币

  “晚清民国年间,外国银元输入中国最多的,是墨西哥鹰洋。”贺教授介绍说,据清朝宣统二年(1910)的调查统计,当时中国所流通的外国银元约有十一亿枚,有三分之一是墨西哥鹰洋。

  墨西哥鹰洋正面图案是墨西哥共和国国徽的造型:一只雄鹰,张着翅膀,嘴里叼着一条蛇,伫立在一棵从湖水岩石长出来的仙人掌上。这个造型的下边由橡树和月桂的枝叶环绕,象征着力量、忠诚及和平。

  墨西哥鹰洋的成色较其他外国银元为佳,而且多年不变,所以在被南京国民政府禁用前,人们都乐于使用,几乎成为中国流通市场上的主币。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发行纸币,民国八年(1919)以前都是以墨西哥鹰洋为兑换标准。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清在广东开铸新式银元,即龙洋。龙洋的出现本意在于抵制鹰洋,所以成色分量均仿鹰洋。鹰洋在大本营上海地位的动摇始于1918年的“盐余”之争,当时两淮、两浙盐税要经中国银行分行汇至上海转解,而汇丰银行一向非鹰洋不收,因鹰洋越来越少,迫使中国银行通过钱庄向汇丰购买,双方屡生龃龉。最后中国银行提出要汇丰从此鹰洋和中国银元并用,否则有可能停止业务往来,汇丰只得接受。借此机会,中行上海分行在当年5月发行国币兑换券,国币在沪遂与鹰洋平起平坐。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发生罢市风潮,银元缺乏,鹰洋更是如此。在爱国热情的鼓舞下,中国银行抓住机会,促请银行公会与钱业公会会商取消鹰洋,全体赞成。外国银行团亦不得不同意。这结束了鹰洋在上海的主币地位。

  尽管如此,鹰洋仍在许多地方维持了一定势力。比如,1929年中国财政设计委员会调查了21个省40个以上的城市和地区银元流通状况,16个城市有鹰洋流通。
清末各省自制“光绪元宝”互相抵制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自铸机制银币在历经近半个世纪反复争论酝酿之后,终于由吉林机器官局铸成。光绪十二年(1886年),张之洞于广州筹创“广东钱局”。全套造币机械由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购进,并进聘外籍技师。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新版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系列铸成,后经清廷下令作为法币,成为晚清中国自铸银元的典范。

  江苏省海事学院的査夏泉老师,就保存着一枚珍贵的光绪元宝银元钢模,它高3.5厘米,顶部直径3.84厘米,底部直径4.3厘米,重250克。这枚银币钢模,中央汉文“光绪元宝”,外环珠圈,上缘文字为“江南省造”,下缘文字为“库平七钱二分”,中间有甲辰字样。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理事、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长周道祥曾经看到过这枚钢模,他告诉记者,这是清政府于1890年首次正式委托英国喜敦造币厂雕刻的货币钢模。周道祥说,光绪元宝的购买力非常强大,发行之初,几十个便可以买到一栋四合院。

  让清政府始料未及的是,光绪元宝发行后,各省竞相设厂鼓铸,迅速在全国展开。由于各省各自为政、钱法混乱,银币成色重量不一,且以省名,互相抵制,若去外省,本省的货币是用不起来的,这就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建天津户部造币总厂,欲铸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通行天下,将其他所有货币全部取消,未能成功。

  “其实在南京,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曾经有一家准银行性质的钱局,叫做裕宁官银钱局,就设在江宁。它曾经发行了银元票和制钱票。”杭州市钱币学会的陈老师介绍说,裕宁官银钱局是在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后,于光绪二十九年奏请朝廷开办。“裕宁官银钱局具有准银行性质,发行过"当十铜元壹百枚票"。它在各地设有分行,所发钞票由官府担保,中外商民可一体通用,因此,官商百姓就很放心地使用起来。”

  裕宁官银钱局在开办初始,业务蒸蒸日上,每年获利皆在白银十万两之上。可惜好景不长,辛亥革命爆发后,钱局各地分局的现款被当地军政府提取一空,商民也争先取兑存款,钱局被迫停业。
“法币”也曾经很值钱,两块钱能办一桌酒席

  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宣布废止银本位。1936年国民政府派员与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生商谈货币问题,双方于5月签订《中美白银协定》,法币和美元实现挂钩,100法币=30美元。“此时的法币,购买力非常高,我父亲告诉过我,在当时一桌酒席四荤四素只需2元。”87岁的老南京魏全德告诉记者。

  然而,日本的入侵打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战局不利,国民政府的主要税源地相继陷落,当局财政开支日趋紧张,再加上军费开支巨大,只得依靠发行货币补充。193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度为14.1亿元,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货币发行量已经增加到5569亿元,比战争爆发前增长了394.5倍。日本投降后,为筹措内战军费,南京政府进一步增加了货币发行量,最终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

  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下令民间以300万元法币兑换1元金圆券的比值到银行换取新币金圆券,法币的使命终结了。

 
 商家自制代价券受到市民欢迎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为了破坏上海、南京等地的经济,日伪派人在上海和南京等地大量收购铜元,到了1939年,铜元的严重缺乏导致零钞紧缺。“那个时候,商店没有零钱找给客人,以前作为零钱的铜元都被收走了。所以,商店就用针线、火柴、糖果等小商品代充零钱。时间长了后,许多人家中堆积了大量使用不完或根本不需要的小商品。这种找零办法就遭到否定。有的商家便购进大量小面值的邮票作为零钱找给别人,但很多人根本用不上它们,而且邮票还容易损坏,于是市民联合起来抵制商家以邮票找零的办法。”老南京魏全德回忆说,面对这种情况,1939年后,有些公司联合起来统一印制和发行小额代价券,代替辅币找零,小的商店则自行印制代价券,而更小的店需找零的额很小,不肯出钱印制代价币,干脆找一些废纸,刻几枚有一分、二分的图章,再盖上商店或店主的私章,就充当代价券使用。一些代价券的背面还印有说明文字:“近因市上铜元缺乏,对于惠顾诸君购货零找深感不便,本号为便利零找起见,特出临时代价券”

  据不完全估算,1939年至1942年的3年时间中,仅上海一地,其商家印制、发行的代价券在2万种以上。这些起初以找零方式投放的代价券,具备了流通货币的功能。国民政府财政部虽严令禁止,但仍照常流通,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