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酒精的防晒霜推荐:中药病了?,中药已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2:45:00
     闯出一条新路
       
       
       北京儿童学院副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王鹏飞
       
       【作者简介】王鹏飞(1911~1983),北京人。从事中医儿科临床近五十年。医术祖传三代,遣方用药,独具风格,是北京地区闻名的儿科医师,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儿王」。现任北京市政协卫生组剐组长,着有《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等。
       
       我家从祖父起就从事中医儿科。祖父王润吉早年除在北京临诊外,每年还用大部分时间,深入到云、贵、川等地区,在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疾病痛苦之余,还向当地的草泽医虚心学习验方、秘方。民间医药之丰富多采,使用药物之简便,疗效之神速,使祖父大开眼界,并深为惊叹。因此,在以后诊断用药方面,也慢慢地转向简、便、廉、验,并开始自己制备成药,急病者可以立服,药价便宜,效果迅速,影响日见扩大,开始被誉为「小儿王」。我父亲王子仲承继家学,奋发图强,勤学苦研,尽得祖父之心传,医名渐噪,求诊者亦络绎不绝。解放前曾任北平国医公会(即北京中医学会前身)会长等职。
       
       我生长在中医世家,从小耳闻目睹,并亲身体验到了中医中药为重多的患者解除痛苦的生动情景,使我爱上了中医事业。十八岁时我正在北京民国大学预科学习,先父因急于传授家学,就让我开始习医,先让我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我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以及《神农本草经》等,并时常向当时的北京名医前辈如汪逢春、马佐良,袁鹤侪等请教,受其指点,亦获益不浅。对于学习经典著作,当时是一边阅读,一边背诵,直至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内经》的大部分条文,时隔二十多年我仍能完整不缺地背诵下来,这完全得益于那时练过死记硬背的基本功。学完了经典著作,家父又让我精读《本草纲目》、《本草经疏》、《本草备要》、《要药分剂》、《温热经纬》、《寿世保元》、《幼幼集成》、《婴童百问》、《食物本草》等书籍。此外,他常说「临诊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又让我细读《孙子兵法·十三篇》等书。其目的是要我多读书,广泛地阅读其它医家的著作,尽量把前人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继承下来。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对于以后应付繁忙的临床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进入临床侍诊阶段,先父的处方用药使我一时难以理解与接受。中医自古以来用药即有经方与时方之分,如治外感热病,非辛温之麻黄、桂枝,必辛凉之桑菊、银翘,那种不懂得汤头开口动手便错的传统,已被中医界视为准则。可是家父用的却是非「经」非「时」的独自刨制的六味小方,药也是一般医师所鲜用者,但患者仍门庭若市,拥挤非常。我家祖传之方药,不少来源于民间有效的方药。民间验方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而取得的,它保存着许多劳动人民与医家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祖父「博采众方」,兼收并蓄,又不泥于常法而加以创新。我国历代医学家如孙思邈、李时珍、赵学敏、沈括等,都十分注意吸收民间传统的治疗经验,常以小方小药为患者解除痛苦,在他们的著作里记载了不少来自民间的实践经验。这样,他们既接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经验,又丰富了自己的医疗实践,对于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我的行医过程中,有的同道说我有「离经叛道的趋势」。但看到祖传之医术,历经几代其势不衰,使我相信有其然,必有其所以然的道理。倒如对于小儿常见的腹泻、痢疾,我常用温中固涩的肉蔻、丁香,赤石脂,实际这是宗医圣仲景之法则。在《伤寒论·少阴病》中,他曾多次地指出:下利不止,便脓血者,用桃花汤或赤石脂禹余粮汤。此处下利均因里寒而下焦不约,用赤石脂的甘温固涩止泻。以肉蔻、丁香之辛温易干姜、禹余粮之辛热,加强了温中健脾之力,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止泻效果。又如治小儿黄疸及胎黄,我一直应用乳香、茜草、山楂、紫草、青黛等凉血活血化瘀为主,清热为辅的方药,乍一看似乎不伦不类,但只要细致的琢磨,就知道它的理论根据也是来源于张仲景的观点。分析《伤寒论》中的发黄症,按其病因而分,大体可归纳为田类,即湿热发黄、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前三者它们都具有瘀热在里和邪热伤血的特点,都是热证、实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有四处均以瘀热论及发黄,证明发黄与邪热伤血直接有关,并阐明了湿热闭郁脾胃气机,邪热郁结于血分,导致湿热发黄的道理。仲景在使用治黄的方药中均兼有活血散结的功能,他启发我们在黄疸,尤其在阳黄的治疗中,应用活血化瘀之法是有其理论根据的。这就是近人所谓「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的论点。以同样的观点用于治疗小儿原因不明的肝脾肿大,也能取得好效果。
       
       自古以来即称小儿科为哑科,其痛苦不能自自,然脏腑之色,皆荣于面,有诸内必见诸外,故望之可知疾病之起始,决预后之吉凶。至于闻、切二诊,虽在诊断上也很重要,但就儿科来说,均以望诊为主。先祖对患儿望诊时除望神志、体质、面色、精神,望二便,察舌苔、爪甲等外,还吸取了祖国医学中频于失传的宝贵经验望上颚的方法,能够从患儿上颚各部位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疾患之寒热虚实,在临床中用以指导辨证论治和用药颇有得心应手之处。上颚望诊主要是观察患儿口腔上颚各部位颜色的变化,或是否有出血点、小凹点的出现。小儿患病后与疾病所相应的脏腑之上颚部位的颜色会起变化。尤其有脾胃病的小儿,其上颚部位颜色变化尤为明显。在小儿腹泻时,我必观察其上颚颜色而决定用药。若其颚前、颚后均为粉红色,二臼齿处乳白,中柱淡黄或乳白,多属脾胃虚寒,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九五四年,我参加了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工作,党组织对我家祖传的临床经验予以极大的重视,不但派了学过中医的西医主治医师帮我总结经验,而且拨出三十二张床位专供我观察和研究之用。小儿肺炎喘嗽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症状复杂,类型很多,全国各地都一直沿用《伤寒论》的名方麻杏甘石汤加减,以宣肺泄热、止咳定喘,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仲景之方多适用于成人,其中温药初学者在应用于儿科热性病时常掌握不好,而时有失治或误治者。根据小儿脏腑柔弱,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等特点,我在诊治小儿肺炎时创制了宣肺降逆,清化痰热为治则的银黛合剂,即银杏、青黛、寒水石、地骨皮、苏子、天竺黄等六味药,应用于临床,多年来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九五八年冬至一九六0年春用银黛汤剂治疗肺炎163例,治愈率为98.76%。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八年中医科病房曾分阶段系统使用本剂治疗肺炎共413例,治愈、好转率达95。6%以上,其中曾分二组(共180例)各与抗菌素进行对照观察,两组在退热、喘憋消失、肺部罗音消失时间上进行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此方剂已被北京、上海、唐山部分医院临床所使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曾对本方抗菌、祛痰、平喘的作用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关于腹泻,在《内经》中已分有洞泻、濡泻,飧泻及肠澼四种。自唐以来在认识上又有了提高,在儿科临床中又进一步把腹泻分为九种,有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风泻、惊泻、脏寒泻、疳积酿泻等,但名称似嫌过多,初学者不易掌握。我在临床中发现,婴幼儿腹泻之病因无不以脾胃虚弱为主,病邪居次,而作泻后致脾胃更虚,治疗上应以扶正治本为主。我在临床上主要将其分为虚寒与实热两型,其病虚寒者占十之八九。我不用附子理中、参苓白朮、四神丸一类药物,而以内蔻、丁香、赤石脂、伏龙肝、莲肉、寒水石为主,重者还可加用官桂等。自一九七0年至一九七五年曾治疗收住院的婴幼儿腹泻794例(对中、重度脱水者配合静脉输液等,不用抗菌素),其中夏季腹泻385侧,逐年治愈率为62.2~82.6%秋季腹泻409例,逐年治愈率为91.8~95%。官桂与赤石脂据文献记载被列为「十九畏」之中,但据我体会,二药在配伍时,非但未见其弊,反有加强温中周肠之功,止泻效果显著。因此,对古代的文献不可不信,但亦不要迷信。要敢于在实践中予以反复地检验。再如嗜异癖一症,近年来此病患儿有所增多,如嗜食煤渣,土块、墙泥、砂石、纸片、火柴、钮扣或玩具上的油漆等。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描述多散见于有关疳证、虫积之类症候中,一直认为是因感染虫症和疳积所致,在治疗上也以健脾益气、消导攻积驱虫为主。我认为疾病初起为胃内有热,所谓「胃热者善饥」,饥不择食而误食异物,食久便成癖,又因异物积滞不化,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积滞日久,便又郁而生热。所以,我认为嗜异癖不是疳证,也不是由于虫积所致,治疗时从不驱虫、攻积,而是清热为主。异物总是有毒的,进入体内日久,留滞血分,耗伤阴血,在治疗上应着重于清热解毒,予以青黛、贯仲、绿豆、紫草、白矾面等,若阴血耗伤较甚,面黄肌瘦、贫血明显者,可加黄精、白芨、何首乌等以活血养血,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肺痈一病,首先在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得以确认,对其病因、病理、脉象、疾病的过程及其预后,都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奠定了祖国医学对该病形成与辨证论治的基础。分析张仲景的观点,可以了解肺痈的病因为风热入肺,壅遏营血,热伤血脉,久之热盛则肉腐血败而蓄结成脓。即所谓「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涨吐如米粥」。其病理是里证、热证、实证。此外他还指出了在不同情况下的诊断与治则,认为对肺痈的诊断,应突出咳唾脓血腥臭为主要症状,治疗上他把肺痈分为「脓未成而又喘不得卧」的初期与「口中辟辟燥,咳则胸中隐隐痛,咳唾脓血」的肺痈已溃期两个阶段,并提出前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行水平喘,后者则可用桔梗汤以排脓解毒,但从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看来,上述方剂似有病重药轻之嫌。自隋,唐、明、清以后各医家,在仲景泻肺治则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提出;「肺痈属在有形之血络,宜骤攻。」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说:「治肺痈之法,如始萌之时,将一『通』字着力,通则壅去。」两论精凿切当,诚为至理名言。继而出现了千金苇茎汤等效果不错的方剂。我在临床中看到患儿高热起伏,咳吐脓血痰,联想到《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所说「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的条文,始悟到此处也正是热盛气滞血瘀之病证。经过反复推敲,一九六六年起,我开始用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排脓消肿的方药脓疡散(主要药物为乳香、牙皂、紫草、青黛、天竺黄、寒水石等)治疗儿肺脓肿五十余例,不用抗菌素,结果无一例死亡及转外科手术治疗者。这不但简、便、廉、安全,同时也可避免经胸壁直接穿刺排脓,肺内注射青霉素,气管内注入药物等所引起的副作用。此方在浙江、湖南等地部分医院的应用中也取得了类似的效果。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经组织专家审定后,授于科技成果三等奖,目前已列入卫生部、北京市科委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长期服用脓疡散,临床不仅未见有副作用,相反的在后期,患儿的体重都普遍得到增加。道理是:紫草一药色紫质滑,甘咸气寒,专入血分,功能凉血解毒,在血热毒盛的肺痈早期能疗「恶疮」,在后期有补中益气(见《本草经疏》)的作用。所以,我以为对于药物除了记住各家公认的主要功能外,还要记住某些临床家对该药的不同认识与用法,这样才能在配伍时灵活多变。
       
       上面谈了一些体会,目的是要说明,年青中医无论如何应该首先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理论学好,同时还要把历代医着有选择地联系起来学习,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到了一定阶段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造。[第10楼]   咖啡卡【 · 转贴 freetax   2012-01-10 10:38 只看该作者(-1)  】       我的恩师马莲湘 
       
        
       陈玲 
       2008-04-02  
        
        
       照片说明:一排左四为马莲湘老师,一排右一为吴康建教授。  
        
        
         口述:全国中医儿科学会顾问、“马氏儿科”传人,原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张同泰老中医吴康建教授
       
       
         整理:张洁
       
         搞中医儿科的,只要谈起浙江中医学院的马莲湘教授,几乎无人不晓。马老涉足医林六十余年,他不仅临床经验丰富,而且作风严谨,在辨识病症、因疾下药方面有独特建树,擅长内科,尤精于儿科和肾病。由他创立的“马氏儿科”是浙江省“四大儿科”之一,他还是浙江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负责人,兼第一任儿科教研室主任。
       
         几十年来,马老用功甚勤,从不松懈,孜孜苦诵至深夜,一有意会便随时笔录。不仅大量药性、方剂开口成诵,历代名家著作和各家医论、医案更是烂熟于心,运用自如。我有幸师从马莲湘老师,二十五年春秋耳濡目染,树立了做中医的决心。王冰注《内经》时曾经说过:“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大凡古人治学,皆强调治学门径及方法,选择良师,练就人格及素质,是成功的重要一环。
       
         学与思并重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有着数千年的学术渊源,想要在汗牛充栋的医书里学到东西,必须有良好的古典文学基础。因此,老师要求我们熟读古典著作,通过对古典著作的学习,减少文字上的障碍,学习古人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他还要求我们背诵经典著,这样临证之时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此外,老师总让我们在抄方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整理、总结、归纳,把内容分门别类,因为记录是帮助学习,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的最好方法。
       
         在老师的影响下,我每每读书到深夜,一有不懂,随时请教,老师总是耐心教导,倾囊相授,从不吝啬;对我们开出的处方,他从药物的配伍到剂量的大小,根据病情,及时提出意见,使我们的临床水平很快得到提高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撰写的论文,老师总是一字一段的批改,反复推敲;老师常说,学习要灵活,要学会思考,不但要思考,还要学会思变,真正在临床上主要是看思变能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老师常告诫我们的话,平时除了向书本和师长学习外,还要随时随地向周围的人请教。无论中医西医,辈分大小,凡优于己者,皆不耻下问。老师谦虚的学风,豁达的胸怀,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和学习中树立了榜样。
       
         精诚求良效
       
         老师常谓: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良好的临床疗效,是我们中医这棵常青树永不衰败的历史见证。对待病人一定要诚实,不要夸大其词,要对病人负责任。正因为如此,老师在临床当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都是按照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医学也不例外。作为医生,必须要探索规律,掌握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临阵不慌,应手取效。比如急性病症,它的特点就是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变化快,治疗时要有胆有识,大剂顿服,才能挽救于危殆之倾。而慢性病症的特点则是病程较久,病情复杂,正气已虚,量变已久,难收速效。
       
         马老有一句话给我们的印象非常深刻,“百日咳不看头,伤寒症不看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老师不给患有咳嗽和伤寒症的病人看病,而是把病人的真实情况告诉病人,实事求是,因为此类的慢性病从起病到康复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服下几帖药就能药到病除,治疗过程必须要循序渐进,对此类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更要万分的谨慎小心。同是虚证,有的虚则受补,有的虚极反不受补,则应缓缓调理。只有掌握了疾病的规律,临证之时,才能得心入手而收良效。
       
         德高技才高
       
         那个时候有很多病人打听到老师在浙江中医学院工作,就纷纷跑到学校来找老师看病,老师从来不嫌麻烦,总是尽量满足病人们的要求。
       
         我还记得当中有个患慢性肾炎的小年轻,他在单位体检后查出患上了慢性肾炎,经西医治疗后没有多大的起色,全身浮肿,贫血得非常厉害。医院请了老师过去会诊,老师仔细分析了小青年的情况后开出了方子,一剂药下去病人就减少了1个+,三剂药下去居然减掉了3个+,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
       
         大家知道慢性肾炎是慢性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老师一直上门为那个小青年看病、开方,后来年纪大了,实在吃不消了,就由我代替老师上门为他看病,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好几年,后来这个小年轻恢复了健康,分配到了市卫生防疫站工作,娶了个漂亮老婆,还有了个可爱的宝宝。
       
         我跟随老师学医二十五年之久,从来没有见过老师对病人摆脸色。老师治病从来不管病人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甚至给或不给诊金,他都尽心尽力地医治。十九岁时,他就在家门口贴出来一张“诊金不计,贫病送诊给药”的纸条。我记得当时有一位慢性肾病病人,家里很贫困,老师除不收诊金外,还自己掏钱给他买药,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马老特别推崇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老师经常用此语教导我们并身体力行,以其行医的实践证实:德高技才高。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之处却只有几步,能够从师于马莲湘先生,我深感荣幸,作为师传徒弟,跟师二十余年,深为有这样一位不断鞭策自己的恩师而感到幸运。老师的治学学风和执著的探索精神,将激励我一生在中医领域里求索。
       
       
         马莲湘(1907-1992)简介:省中医儿科学会顾问,为全省最早施行中医管理病房者之一,同时建立了中医病历书写和病房管理制度,为发展全省中医院事业做出贡献。浙江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负责人,并创立儿科教研室,兼任主任。全省首批三名中医教授之一,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委员,省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擅长内科,尤精于儿科和肾病,在全省首创制成《马莲湘肾病电脑诊治系统》软件。根据传统按摩,气功学说,创造出一套中、老年的保健功——还青功。
       
         【健康助医】[第11楼]   咖啡卡【 · 转贴 freetax   2012-01-10 10:39 只看该作者(-1)  】       马莲湘(1907—1992) 湖州南浔人,祖籍奉化,自幼随父移居南浔,家贫失学,14岁(1921)即去乡间某中药铺当学徒,后从堂兄习中医,19岁(1926)悬壶行医。民国土9年(1930)经上海特别市卫生局甄别考试合格,取得开业执照,正式立足医林,设诊所于南浔西大街庄家弄口。抗日战争南浔沦陷后,曾一度去苏州与挚友叶桔泉同在苏州国医院应诊。民国28年(1939),重返南浔在原址开业。业余坚持自学中医经典著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参加全国各种医药团体学术交流,不断提高临床经验,深得病家信任。   1952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带头组建南浔中西医联合诊所于百间楼河东原浔溪医院址,被选为主任。1954年曾代表吴兴县出席浙江省中医代表会议,并多次当选为吴兴县人民代表,吴兴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6年由浙江省卫生厅指名上调杭州,参与省中医院筹建工作,为全省最早施行中医管理病房者之一。同时建立了中医病历书写和病房管理制度,为发展全省中医院事业作出贡献。1958年又奉调参加浙江中医学院筹建工作,建院后担任内科教研组负责人,并创立儿科教研室,兼任主任。此后几十年中,他致力中医教育事业,成绩卓著,被评为全省首批三名中医教授之一,担任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委员,省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   马从事中医60余载,在临床、教育和科研方面均有较深造诣。他擅长内科,尤精于儿科和肾病。由于小儿“气血未充脉难据,神识未开言不知”,故对病儿特别重视望诊和触诊,辩证论治。对肾病更有独到之处,经过系统总结,深入研究,在全省首创制成《马莲湘肾病电脑诊治系统》软件。该软件包括现代医学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结石、肾盂肾炎等多种肾病的诊治,既体现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特色,又对照实验室检查和疾病分类,中西合参,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马还编撰了不少医学著作,已出版的有《中医儿科手册》、《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白话解》、《温病条辩解儿难——白话解》,以及《泄泻关于麻疹顺逆之研究》和《慢性肾炎辩证论治》等数十篇论文。在中药制剂改进方面,亦有成就。早在南浔行医时,就研制成“马上好寒热丸”、“贝母精”及儿科拗药数十种,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晚年又制成“小儿止泻散”,经省级鉴定,有效率达9396,由胡庆余堂制药厂大批生产,销往全国各地,他本人受聘为该厂技术顾问。   他又根据传统按摩,气功学说,创造一套中、老年保健功——“还青功”,摄制成录象,另编有讲义,获省科普奖。   马医术高超,且始终抱着“以医济人”的宗旨,视病人如亲人,不论职位高低,亲疏远近,均一视同仁,对贫病者常送医给药,为人解难。他晚年虽已成名成家,仍过着简朴生活,对医药事业孜孜不倦。浙江省卫生厅评定他为省级名老中医,作为重点继承对象。他是省中医儿科学会顾问,第四届省政协委员。   马莲湘于1992年12月病逝于杭州,终年86岁,安葬于南山陵园,墓碑上刻有“治病救人,一代名医;教书育人,弘扬中医”铭文。[1][第12楼]   咖啡卡【 · 转贴 freetax   2012-01-10 10:40 只看该作者(-1)  】       马莲湘肺炎痰喘方 代挂儿童医院各科室专家号 联系电话:18210333628
       
          
       【方药】生麻黄15,生石音15 g,金银花、连翘、杏仁各9 g.炒羊芳子、天竺黄、括楼皮、元参各6g,生甘草3 g,【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口[功效】清宣开闭。豁痰平喘。
               【按语】马老认为。小儿肺炎其主要病机为邪犯肺卫。而致肺气闭郁。因此辨证时必须牢牢抓住”肺闭“这一病机。治疗上处处顾及”开闭“这一措施。方中麻黄的用址为生石膏的1/10,用小址麻黄开肺平喘,配大址生石膏,使之不失辛凉宣肺之惫;草劳子、天竺黄清肺豁痰,与麻黄、生石膏相伍,一宣一降,促使肺气通畅。
       为本方组成的关键所在;银花、连翘轻清入肺,以宣解肺卫热邪;括楼皮、元参清润化痰,利明开肺;杏仁宣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清宣开闭。豁痰平喘。
           常用加减法:若见风寒未解。痰热内盛者。于本方去银花、连翘加桂枝2 g.淡豆豉6g,生麻黄加政至3g,以增强辛温表散之力;若痰盛喉鸣,气促鼻扇,舌红、苔厚腻者,于本方加人猴枣散1.59,以清热涤痰开闭;若高热稽留。汗出热不退,面赤属红,烦渴引饮,大便干结。苔黄燥者,拟于本加人万氏牛黄清心丸研吞日2次,每次。粒;若只是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积实通腑泄热;若肺部哆音不净,生麻黄易炙麻黄。去银翘,加炒苏子、炒莱蔽子、地龙各69,以肃肺化痰平喘。[第13楼]   咖啡卡【 · 转贴 freetax   2012-01-10 10:40 只看该作者(-1)  】       刘韵远,中共党员,河北邢台市人,1917年4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1939-1944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拜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为师,随师询诊。1951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儿科进修结业。1952年参加北京儿童医院工作,历任该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特级专家、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和全国中医儿科学会理事会理事、首都医学院儿科系特级教授、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委;199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担任中国儿童发展杂志和北京中医杂志编委等。   学术上崇仲景之旨,师钱乙之法,取百家之长。结合儿科特点,在生理上重视“稚阴稚阳”:在病理上重视小儿“发病急、传变快、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特点;在辨证施治中以六经三焦辨证为基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为治疗的原则。在小儿诊断方面,刘老创立了小儿“望舌象”的诊断方法;在儿科临床方面,重视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擅长治疗并研究小儿呼吸道疾病(如:小儿肺炎、气管炎、哮喘)、消化道疾病(如:婴儿腹泻、厌食)及心肌炎、小儿遗尿症、过敏性紫癫,重症肌无力等病;在遣方用药方面,善用对药,以遣方小、用药少、药味娇、疗效好见长;在中药配伍上讲究“表里兼顾、寒热并用、视其偏胜、随症加减”为原则。   刘老50余年来在院内、外的大量医、教、研工作中,培养了大量中医人才,他结合临床发表了论文40余篇,主要专著有:《儿科名医刘韵远临床荟萃》、《实用儿科学》、《名中医治疗小儿常见病百问》等,于80年代研制了自己的经验方,如:小儿感冒散、儿童咳液、健儿片、健宝合剂等,现均由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生产,并投放市场,受到患儿家长的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