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xic音乐:第五编 莒南战争年代红色英模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0:28:52

第五编  莒南战争年代红色英模人物

 

一、     战斗英雄——曹玉海

(一)

曹玉海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出身贫农。1923年生,山东省莒南县涝坡乡东店头村人。1943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总部为他所在的一营记集体一等功1次,并授予“攻守兼备”锦旗1面;追授他为“特等功臣”和“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945年6月4日,曹玉海所在的三连在重罗山一带阻击由胶南县泊里镇向诸胶边南部地区进犯的日伪军500余人, 他和战友们顽强作战,打退敌人数次冲锋。敌将逃时,又灵活地迂回至敌侧后,狠狠打击了敌人。战后, 他被滨海支队授予“战斗模范”称号。9月,他随部队挺进东北,10月任班长。1946年1月任排长。4月,在阻击国民党新一军、七十一军等主力部队抢占战略要地四平的战斗中,他所在的三连奉命坚守四平以东的一小高地。22日,敌先以密集炮火向三连高地轰击达1小时,继以400余人发起集团冲锋。已激战多日的三连,人员伤亡过半,弹药所剩无几,他仍沉着应战,待敌近至三四十米时突然开火,予敌以重大杀伤。后因力量悬殊,大部阵地被敌占领。关键时刻,曹玉海端起刺刀,第一个冲入敌群;战士们亦纷纷跃出战壕,与敌展开白刃格斗,终于打垮敌人,守住了阵地。此次战斗,三连共歼敌300多名。他被评为师“战斗模范”。在东北战场上,他参加重要战斗20余次, 负伤6次,2次被评为师战斗模范,7次立功,获“勇敢”奖章5枚。1949年3月,任营长。6月,在湖北宜昌战斗中再次负伤。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湖北省武汉市监狱狱长。翌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坚决要求参加抗美援朝。7月重返原部队仍任一营营长。10月,随部队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114师第342团第1营营长。在子月峰守卫战中,他率1个连出其不意袭击驻月里的李承晚军,歼敌120多人。11月,在二次战役的阳站战斗中, 他指挥一营两个连全歼土耳其1个营,毙伤敌700余人,缴获汽车130余辆、榴弹炮17门。1951年1月下旬,在第四次战役时,志愿军三十八军等部队奉命在汉江南岸组织防御,掩护主力兵团集结,以粉碎敌人的疯狂反扑。经半个多月的激战后,一营于2月10日奉命坚守武甲山、莺子峰一带阵地,与敌反复拼杀,战斗十分激烈。2月12日拂晓,美军骑一师1个团,在24架飞机、52辆坦克及50门大炮的配合下,向一营主阵地京安里以北350.3高地发起凶猛进攻。 他勇敢机智,靠前指挥部队顽强抗击,连续打退敌人4次进攻,当一部分敌人突入阵地时,他带领部队英勇反击,不幸中弹牺牲。战士们在营长的激励下,拼死与敌搏斗,打垮十几倍于己之敌的10余次进攻,歼敌680余名,守住了阵地。

(二)

对于朝鲜半岛以外的世界,1950年6月25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四师三四二团一营原营长曹玉海在这一天的上午正走在武汉市阳光灿烂的大街上。他复员后在武汉市的一所监狱任监狱长。这个农民出身的青年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加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三次荣立大功,获得勇敢奖章五枚。他在从军生涯中的最后一次负伤,是在湖北宜昌率领士兵抢渡风大浪急的长江的时候。这次中弹令他本来就伤痕累累的身体更加虚弱。在风景秀丽的东湖疗养院休养时,他接到了复员的命令。曹玉海不想离开部队,疗养院一位女护士的爱情安慰了他的伤感,爱情在刚刚来临的和平生活中显得格外温馨。当爱曹玉海的姑娘向他提出结婚要求的那天,他在广播里听到了一个消息:与中国接壤的朝鲜发生了战争。 
  6月25日,当曹玉海在武汉的大街上奔走的时候,他听说自己的老部队第三十八军正从南向北开过路过这里。他虽不知道邻国的战争与自己的国家有何种关系,但部队向着战争的方向开进还是使他产生出一种冲动,他能够意识到的是:国家的边境此刻也许需要守一守,那么部队也许又需要他这个勇敢的老兵了。 

曹玉海的口袋里此刻还揣着那个女护士写给他的信:“玉海,我亲爱的:一想到你要离开我,我的心就像撕裂了一样! 自从见到你,我才晓得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但,我毕竟还有些过于注意个人幸福,你的批评是正确的。 
  你说得对: ‘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为了和平,为了世界劳动人民的幸福,我就要去打仗了。’

谁知道什么时候能相见,但我要等待,等待你胜利归来。我为你绣了一对枕头,请带着它,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我想总会有点儿时间的,亲爱的,千万写信来,哪怕只是一个字也好……”
  那对枕头是白色的,上面绣着四个字:永不变心。 
  曹玉海真的在武汉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老部队,这支不久后即将走向战场的部队让曹玉海再次成为一营营长。 
  在部队继续向北走去的时候,曹玉海拿出女护士的照片给他的战友姚玉荣看。姑娘的美丽令姚玉荣羡慕不已。他问,为什么不结了婚再走?曹玉海答,万一死了多对不住人家。姚玉荣狡猾地试探:是不是不太喜欢她?曹玉海的脸一下严肃了,他说,死了我也恋着她! 
  距离曹玉海在武汉阳光灿烂的街头寻找老部队8个月后,经过一场在漫天风雪中空前残酷的肉搏战,一营营部被美国士兵包围。曹玉海在电话中只对团长孙洪道喊了一句“永别了”,便带领战士强行突围,数粒美制MI步枪子弹穿透了他的胸部和腹部。曹玉海倒下的地点是朝鲜中部汉江南岸一个地图标高为250.3米的荒凉高地,他挣扎了一下便一动不动了,喷涌而出的热血很快在零下20℃的低温中与厚厚的积雪冻结在一起。 

 

二、  一门三烈——刘永良

(一)

刘永良是莒南县聚将台村人。1940年,他送长子参加八路军,两年后又将17岁的次子送到区中队。在1946年他动员三儿子首先报名参军,还劝说刚结婚十几天的三儿媳支持丈夫参军。长子和次子牺牲,他强忍悲痛,和儿媳们一起碾米磨面支前,并动员两个儿媳先后改嫁。1950年,三儿子又牺牲在朝鲜战场。县政府为照顾他,在县城为其盖三间平房,并配一名公务人员帮他料理生活。他谢绝政府的照顾,坚持住在农村老家,他说:“给国家添麻烦,对不起牺牲的儿子。”60多岁后,还主动担任村科学实验队队长,使该村成为小麦高产村。他是省第三届人大代表。

刘永良出身于贫苦农民家族,性情耿直,善吹长号。解放前靠做长工为生,有时给富裕人家当吹鼓手赚钱糊口。

1939年,莒南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刘永良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接受党的领导。1940年,他送长子刘福林参加了八路军;1942年,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阶段,他又将年仅17岁的次子刘孟林送到了区中队,参加地方抗日武装活动。1946年,为了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人民解放军急需补充兵源,刘永良说服地方领导,把身边最后一个儿子刘洪林送上了前线。

1947年春,刘永良的长子在对敌作战中不幸牺牲;1948年次子刘孟林也牺牲;1950年冬,三儿子刘洪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又壮烈牺牲。

刘永良身为三烈属,不居功自傲,不要政府的照顾,总是把分到他名下的救济粮款让给别人,并积极投身农业生产,还担任村治保主任,被群众称为“老管家”。

1953年,莒南县人民政府向刘永良敬赠了“为人民牺牲光荣”的横匾;1954年,第八区人民政府授予他“三烈士之家”的光荣匾。1963年,他当选为莒南县第五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1976年4月25日,刘永良在家乡病逝,终年85岁。

(二)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国出力!”刘永良在区里第一个报名把大儿子送到八路军的队伍
  “刘永良送大儿子参加八路军那年是1940年,当时我才14岁,是村里的儿童团员。”莒南县坊前镇付家村79岁的李德记老人,还能记得当年上级动员报名参军抗日的情景。
  有一天,李德记这帮儿童团员们接到通知,到龙王河岸边的小树林里开会,他们就排着队来到了会场。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走到台上宣布大会开始,只见台子后边走上来七八个人,人们只知道穿军装的是八路军首长。李德记老人清楚地记得其中一位首长讲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到处杀人放火,首长大声问:“我们能眼看着他们杀人放火不管吗?”台下一齐回答:“不能!”这时会场响起了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后来区里的领导又讲了当前的形势,说:“现在八路军急需补充兵员,战场上急需拿着枪和鬼子打仗的人,凡是符合条件的青年都应该积极报名参军,上前线、打鬼子!”
  这时,聚将台村的农救会长刘永良第一个走上台,他紫红色的脸膛,笔直的腰杆,讲起话来嗓门很大。他说:“我讲不出大道理,但是我知道国家处在危急时刻,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国出力。古时候有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4个字,就是要岳飞长大后为国出力。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像岳母一样,把自己的儿子送上前线,青年人要像岳飞一样,参军报国,杀敌立功。我是聚将台村的农救会长,今天我带头为我大儿子刘福林报名参军。”他的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了“向刘永良学习”、“参军参战杀敌立功”的口号。随后,各村的党员、农救会的人都站起来给自己或儿子报名,许多民兵也走上前去报上自己的名字。
  据李德记老人回忆,当时由于刘永良带头送子参军,他们区参军的人数最多,还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当时的报上还报道了刘永良送子参军的事迹。从此刘永良的名字在他们区里是家喻户晓。
  “不把日本鬼子赶走,你就不要回家!”刘永良把17岁的二儿子送去抗日
  往事虽然过去60多年了,但聚将台村80多岁的老党员、老干部刘炳田、刘炳任等,仍清晰地记得身为农救会长的刘永良带领乡亲们抗日和把儿子相继送到部队打日本鬼子的事。
  刘永良在送大儿子参加八路军后,就在农救会里领导组织会员和民兵站岗放哨,打击日伪军的扫荡。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当时他的二儿子刘孟林刚满17岁,刘永良就把二儿子送到了区中队,参加到地方抗日武装的斗争中去。他嘱咐儿子:“不把日本鬼子赶走,咱穷人不解放,你就不要回家!”
  两个儿子在前线打日本鬼子,刘永良在家里带头参加农会组织,两个儿媳妇也都是妇女积极分子。在减租减息的运动中,刘永良和村干部一道,做通了本门一家有地户的工作,进行减租减息,从而打开全村减租减息的局面。他还带头响应党和政府领导的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并带头破除妇女不下地的习俗,鼓励支持两个儿媳妇参加农业生产,学习纺线织布,支援前线。为了减轻政府负担,他谢绝了政府对他这户抗属实行代耕代种、免钱粮等照顾。
  两个儿子先后牺牲后,刘永良强忍悲痛,不要政府给予他的照顾,在村里继续做着支前工作。
  “只要你扛动枪、抬动炮,就能上战场!”刘永良动员三儿子参军时这样说
  “只要你扛动枪、抬动炮,就能上战场!”这是刘永良在动员三儿子参军时说的一句话,他的这句话时常萦绕在人们耳边。80多岁的刘炳田是聚将台村的老村长、党支部书记,在村委大院里,老人对记者讲起了刘永良当年送三儿子参军的事。
  1946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动员参军参战运动。3月,中共壮岗区委在驻地桃花村召开参军动员报名大会。刘永良是村里的抗属,那次开会区委让他去发言,介绍送两个儿子参军的事迹。刘永良在发言中说:“1942年我送二儿子参军时,就曾说过一定要抗战到底的话,今天为了全中国的解放,我坚决再把三儿子刘洪林送上前线。”
  报名大会结束后,刘炳田就劝他:“你家大叔、二叔都当兵走了,三叔刚刚成家,把他留在身边孝敬你吧。”刘永良却说:“我的家是小家,国家是大家,国家保不住,哪有咱安稳日子过呀。”
  那时,村里有6户村民看到刘永良送身边惟一的儿子参军,也把自己的亲人送上了前线。当时村民刘炳臣就对村干部说:“刘永良把最后一个儿子都送走了,我是坚决把我的儿子送去当兵。”紧接着,邻村付家村的孙家顺等几个青年,都在刘永良的影响下积极报名参了军。
  刘永良送子参军的感人事迹当时在全区广为流传,回想往事,刘炳田老人感慨地说:“在刘永良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了什么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从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根据《大众日报·“一门三烈”整理》)

三、沂蒙红嫂——梁怀玉

梁怀玉是洙边区洙边村人,上世纪40年代她担任村里的识字班班长。1944年2月,莒南县展开了从党内到党外的参军大动员,培养和发现参军、拥军的青年典型和党员典型。梁怀玉作为洙边村的识字班的班长,自然也不甘落后,她带领本村识字班的学员为村里的大参军活动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接着她在全区的动员参军大会上踊跃发言:“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村里的参军大会顿时沸腾了,青年刘玉明第一个报名参军,接着一个两个三个……和刘玉明家庭类似的青年都争相报名参军。在梁怀玉的鼓动和带领下,全村、全县都掀起了报名参军的热潮,全县一次参军达到1488人。事后,梁怀玉为了兑现诺言,真的嫁给了本村第一个报名参军的刘玉明。刘玉明走向前线以后,梁怀玉不仅精心侍奉年老多病的公公婆婆,担负起春耕春种的繁重农活家务,而且还组织识字班抬担架、做军鞋,全力支援八路军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她又组织民工担架队去淮海、下江南,成为拥军支前的模范。建国后,梁怀玉被誉为“沂蒙红嫂”,其事迹也被收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梁怀玉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博大的革命情怀一直鼓舞着莒南人民从事革命和建设。

四、全国三八红旗手——张秀菊

张秀菊(1903~1980),女,山东省莒南县道口乡曹家庄子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两个姐姐先后被卖掉。6岁时,父亲病死。8岁,母亲又因地主逼债而悬梁自尽,哥哥下了江南。自此,张秀菊孤苦一人,靠乞讨度日。20岁时嫁给薛家道口村贫苦农民薛永福,后习称“薛大娘”。

1942年,担任村妇救会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送长子薛俊彦参加八路军。由于她的带动,全村一次就有7名青年参军。8月,第一次甲子山战役期间,张秀菊组织全村妇女昼夜不停地缝军衣、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慰劳部队。12月,在第三次甲子山战役中,她带领本村20名妇女,到前线运送食品,救护伤员。年底的一个早晨,一小股伪军从村西进入薛家道口村。正在这里开会的大店区妇救会长李瑞清来不及躲避,急忙跑到张秀菊的家,张秀菊把李瑞清打扮成自己的女儿,躲过敌人的搜捕。1944年,张秀菊组织8户贫困农民,创办莒南县第一个养牛合作社。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获“滨海区劳动英雄”称号,并在会上介绍了创办养牛合作社的经验,奖给毛驴1头。2月3日,《大众日报》介绍了张秀菊创办养牛合作社的经验。1949年2月4日,长子在部队壮烈牺牲,半月后丈夫又病逝,张秀菊忍受着巨大悲痛,仍然带领群众发展互助生产。

1953年任埠墩乡信用合作社主任,负责薛家道口周围8个村的存款贷款工作。1955年被山东省妇女联合会授予“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1956年任薛家道口村党支部副书记。她和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改造涝洼地,种植水稻。是年,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58年,本村“五保”老人薛柏病重卧床4个月,张秀菊给他端屎倒尿,请医抓药,一天三顿做好可口的饭菜给他吃,有时还亲自一匙一匙地喂饭喂药。老人临终时,拉着她的手说:“这6年来多亏了你,我才活到今天。我永远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1960年3月,张秀菊被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7月当选为中共莒南县第三届和中共山东省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1963年,当选为中共莒南县第四届和中共山东省第二届代表大会代表。她积极学习文化、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为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作了大量的思想工作。1966年11月18日,《大众日报》专题报道了她的事迹。临沂地区作家张恩娜以张秀菊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端午》。1979年,张秀菊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0年2月17日去世。

五、山东红嫂——尹德美

尹德美是山东省莒南县筵宾乡前新庄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43年正值滨海区的抗日军民处在日军大规模“扫荡”的艰苦岁月,八路军一部转移到前新庄一带。时任山东军区司令部通信大队长的黄志才和电台台长刘凯夫妇的头生儿子迎胜刚满半月,随军转战不便,想托人抚养。黄、刘夫妇听说尹德美一家是进步家庭,且尹德美刚生过孩子(出生不久夭折),就想请他们抚养。年仅18岁的尹德美虽具备抚养条件,可兵荒马乱,又无抚养经验,有点犹豫。但当她得知迎胜是革命后代时,就毅然接受了抚养任务。她把迎胜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从吃、穿到治病等各方面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在抚养小迎胜的同时,还注意发动妇女做军鞋、军衣,动员民工支前。1949年7月,她把历经艰险抚养了6年的迎胜交给他的亲生父母,两个革命家庭建立了鱼水般的军民情。尹德美也被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山东省民政厅授予“山东红嫂”荣誉称号。

、郑信小故事——郑信开荒

(一)

《郑信开荒》是上个世纪40年代流传在滨海地区的一首歌的歌名。郑信是莒南县大山前村人,1940年家乡解放,在村农救会的支持下,他开荒半亩,勉强糊口。1941年他又组成12人的开荒小组,任组长。1942年成立45人的开荒队,被选为队长,当年开荒70亩。至1943年,他1人开荒24亩。他在村里宣传“开荒为抗日”的道理,并帮助队员解决工具和种子不足的困难。被选为村农民救国会会长,并成为筵宾区生产委员会委员和冬学委员会委员。1943年1 0月,《大众日报》登载题为《郑信全家收获忙》、《郑信的故事》的长篇通讯和《学习郑信,培养更多的郑信》的社论。是年,作曲家王杰又专门谱写了《郑信开荒》一首歌,曾在解放区广泛传唱。1945年1月,郑信出席了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被选为解放区劳动英雄。

(二)

郑信(1889~1956)  莒南县大山前村人。出身贫农。1940年家乡解放,在农民救国会的支持下,开荒半亩,勉强糊口。1941年组成12人的开荒小组,任组长。1942年成立45人的开荒队,被选为队长,当年开荒70亩。至1943年他一人就开荒24亩。他在村里宣传“开荒为抗日”的道理,并帮助队员解决工具和种子不足的困难。当时政府规定开荒地5年不缴公粮,郑信却带队员主动缴纳。他自己多缴公粮20公斤。秋,他担任村农民救国会会长,被选为筵宾区生产委员会委员和冬学委员会委员。10月,《大众日报》登载题为《郑信全家收获忙》的长篇通讯,介绍他的事迹,同时发表社论,号召全省学习郑信,培养更多的郑信。12月,郑信出席了滨海区在坪上召开的生产展览和劳模大会,被选入大会
主席团。会后,他将上级奖给他的驴子、农具都捐献给变工队。是年,王杰谱写了《郑信开荒》一歌,曾在滨海区广泛传唱。1944年春,村中成立变工队,郑信任队长,他将全村划分为29个互助组,带领全村农民开荒120余亩。又集股办起消费合作社,把全村多余劳动力组成运盐队、纺线队、织布组,当年收入7万元(北海币)。往年大山前村200户人家有160多户吃糠咽菜,1944年家家都有余粮;有17户逃荒外地的返乡安居,7户讨饭的扔掉讨饭棍。7月,郑信出席了莒南县英模大会,被选为一等劳动模范。1945年1月,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被选为劳动英雄。

1947年6月,郑信迁居北石桥村,任村农救会长。1953年,任红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社副社长。1956年因年老退休,同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