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nuo guan.com:中国简史之二:三代——东周——战国1——前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15:08
中国简史之二:三代——东周——战国1——前期 

战国

战国时代就是七国争雄,最后由秦国统一山东六国的时期。春秋时期,在各诸侯争霸过程中,先后灭了许多小国。到战国初年的时候,就剩下大大小小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国家有秦、晋(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楚、齐(前481年田氏代齐)、燕、郑、宋、鲁、越等。不久就正式形成秦楚赵魏韩燕齐七国争雄的形势。这些国家为了在争斗中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先后采取了很多富国强兵的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带有明显的封建性质,这些国家也因此走上了封建发展道路。最后,封建化程度最深的秦国用战争的方式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

七国疆域: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和甘肃东南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整个战国的历史从前475年开始到秦统一的前221年共250多年时间(还有一种分法:从周王承认灭智伯分晋三家的前403年开始到前221年),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
    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 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
    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

前期:

七雄的形成

几个大国中,齐国和晋国的政权发生了重大变动。

田氏代齐,是当时齐国贵族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国国君并且得到周王室承认的事件。

这件事情要齐桓公说起。桓公十三年(前672年),陈国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出奔到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并任命他为工政。于是,陈完便在齐国安居。“田”字古音与“陈”字同音通用,所以陈完又可叫田完,其子孙亦然。其家族一直讨好公族和国人,比如他们收租的时候就是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于是“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田氏借此增强了势力。

到了田完四世孙田恒子与其他贵族联合(主要是鲍氏)联合从前545年开始,相继灭了当政的庆氏和栾、高二氏。田恒子之子田僖氏(即田乞)在公元前489年,趁齐景公死,发动政变,赶走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君,就是齐悼公。田乞自立为相,掌握了齐国的政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常子)杀悼公之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前391年,田常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三家分晋是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贵族瓜分晋国的事件。周威烈王在二十三年(前403年),封三家为侯国。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他们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用减轻赋税的办法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齐国田氏是这样,晋国的智、赵、魏、韩也是这样。

春秋末期,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实权主要由智、赵、魏、韩四家掌握,其中势力最强的是智家。智家大夫智伯瑶与赵家大夫赵襄子矛盾很深,就于公元前455年强迫魏韩两家和他联合出兵攻击赵襄子。在战争中,赵家连连败退,被困晋阳,但是魏韩两家和智伯的矛盾也逐渐明朗起来。赵襄子不失时机地派人游说魏桓子和韩康子,于是三家联合,在前453年突袭智伯。智伯全军覆没,本人也被杀。三家分了智家的地盘。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赵魏韩与晋侯并列。

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这样再加上齐楚秦燕,正式形成“七国争雄”的局面。

前期各国的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变法,任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的国家。变法内容主要有: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封建官僚制度。着“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削弱贵族特权,建立封建官僚制度。二、主张平抑物价。认为治国之道,要兼顾农民和商人双方的利益。三、依法治国,作《法经》。

楚国吴起变法

吴起是卫国人,一心想建功立业,留名后世,不惜代价。他家境富裕,但为求功名以致破产。他杀了讥笑他的邻人,辞别母亲,到孔子弟子曾生门下求学,母亲去世也不回家。曾生很看不起他,把他逐出师门。奔到鲁国为臣,齐攻鲁,鲁国君想用他为将,但因他妻子是齐国人而犹豫。吴起知道后,杀妻以表示与齐国断绝关系的决心,终于为将。这就是“杀妻求将”的故事。打败齐国军队后,他却因谗被逐。到魏国,求见魏文侯。文侯因为李悝的举荐,委之重任。他率领魏军攻占秦国西河,并自己作西河郡守,多次打败秦国。他用兵治兵之术,很受世人推崇。后来文侯死,子武侯立,为贵族公叔所谗,出走楚国。

战国初期,楚国衰落。公元前401年,楚悼王继位,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内容是:

严格执法,以保证新法的贯彻执行。

收夺爵禄:凡是君过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

裁减官吏:减少俸禄开支,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到训练军队上。

加强军队训练。

他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变法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但是他的变法也遭致了旧贵族的强烈愤恨,所以他们趁楚悼王死就攻击吴起。吴起很聪明,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旧贵族射杀吴起的时候也伤到悼王的尸体。悼王之子肃王继位后,诛杀了戮王尸的贵族七十多家。

邹忌改革

齐威王任用邹忌等人进行改革,大力整顿政治,鼓励臣民进谏,制定法律,招抚流亡,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实力仅次于魏的大国。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从此,齐国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家。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齐宣王扩建位于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给予士大夫的优厚俸禄和舒适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专心学术,培养弟子,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商鞅变法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

  主要内容: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变法鼓励人民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生产,开阡陌,就是对人民扩大了的耕地,设立阡陌作为固定的田界,这就对土地使用者提供了有利的保证,维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2、奖励军功

  奖励军功,凡是有军功的,均可以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的奖赏。杀得敌人甲士一人,并取得其首级的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可当五十石俸禄的官。制定了军功二十等爵,(1)公士;(2)上造;(3)簪象(又称谋人);(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特权、减刑、服饰、坟墓。严格禁止私斗,违犯的各以轻重施刑大小。以此鼓励人们为国家作战,并产生了大批的自耕农和地主,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推行县制

  秦孝公以前存在县一级行政机构,但不普遍。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万户以上县设令,不满万户的设长,俸禄由三万石到一千石不等,在县令、长以下设丞等,官吏领取国家俸禄,君有权任免。这一套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成为中国封建国家机器的雏形。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影响最为深远的变法运动,这次变法在秦国基本上建立了封建制度,为以后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赵雍,赵国迁都邯郸后的第四代君,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之前,各国的兵种一步兵和车兵为主,没有骑兵,士卒的军服都是宽衣博带、长裙长袍,不便于军事行动。赵国在国小兵弱,不但经常败于东方大国,也常常被少数民族欺凌。

赵武灵王意识到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灵活方便,就排除阻扰,学习诸胡的长处,以骑兵对抗骑兵,才能增强赵国军事力量,彻底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宽袖长袍的服装为短衣紧袖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7(武灵王19年)年开始实行“胡服骑射”,推行服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建立骑兵及其相应制度,改革服饰,穿戴胡人样式的衣物。

经过改革,赵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赵国新建骑兵在战争中显示出的巨大优越性,经过短短十几年,便由一个小小中山国都敢侵犯的弱邦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相抗衡的强国。赵军灭中山国后,又南抑魏齐,北逐三胡开疆千里,还占领了如今的陕北一带,对秦都咸阳构成直接威胁。在随后统一华夏的战争中,“秦之畏害天下者莫如赵”。

这也很快刺激了其他列国也发展这一全新兵种,马拉战车就此在战场上被淘汰而改为运输之用,中国军事史进入了骑兵起决定作用的新时代。赵武灵王实行军事变革的成果,被秦国全面运用,到汉代一度还发挥到极致。胡服骑射的实行,不仅使华夏民族建立起能够同匈奴相抗衡的骑兵,在社会上也培养起彪悍骁勇的尚武风气,汉武帝时代才能创造出世界军事史上农耕民族以骑兵击败游牧民族的奇迹。

    不幸的是,这位征战所向披靡的一代英主,却于公元前295年在父子兄弟相残的宫廷政变中被困沙丘宫,活活饿死。对这一悲剧性结局,梁启超曾带着叹息设想道:“使主父而永其年,则一统之业,其将不在秦而在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