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av黑道大哥死了:高一新生失重感的心理调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2:50:27

高一新生失重感的心理调适

案例:

永远也忘不了初三,是我读书以来最光辉的时候。那时大大小小的考试,三分之二的冠军都由本人包揽,其余的基本上也被本人以亚军之势占领。所以,自然成长在老师和父母的夸奖中,同学的羡慕里。而上高中后,却发现“高处不胜寒”!高中的第一次数学测验成绩,是我读书以来所经历的最低记录——29分!而在以前,低于92分的都是屈指可数的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曾使人伤透心、流过泪的分数。我患上了“感冒”:懊丧、失落、厌烦、迷茫,找不到自己。我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雪上加霜。

案例分析:

考进重点中学,对学生、家长、老师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这种荣耀,很快便成为学生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成为压在心头挥之不去的疑虑:在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能否成功超越自我,继续保持荣耀?据调查,62.5%的同学对此问题十分担忧。由此可见,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话题了。对于高一的新同学来说,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共性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机械性记忆、分析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等方面。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奉行“勤记、多练”的法宝,老师一遍遍地硬灌,学生一口口地强咽,将相关的知识点嚼得烂熟。上了高中,开学不久就发现,初中那套百试不爽的“法宝”突然失灵了,茫茫然无所适从,各科全线告急。二是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突出表现在被动学习、无所事事。初中时,几乎没有自习课,学生成了不折不扣执行教师指令的“学习机”;到了高中,白天、晚上的所有自习课全部交给学生自由安排,而教师的“指令”又突然消失,许许多多已经习惯于执行指令的学生感到被吊在半空中,茫然手足无措。三是观念问题。在高一,还有一种比较“经典”的理论:“告别初三,进入高一,终于可以好好地歇一口气了。”于是,一些同学趁机放纵自己,或悠哉游哉,昏昏度日;或武打、言情小说铺天盖地;或网上聊天、电脑游戏天昏地暗,结果是“中毒”太深,难以自拔。

学会学习是学生的神圣使命,更是将来立足社会之本。

第一,学习方式要改变。初、高中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差别很大,学习方法必须随之改变。初中阶段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侧重于形象思维,凭借博闻强记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的各科更注重于抽象和理性思维方式,要求学生要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实践的能力,若仍旧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必将焦头烂额、屡战屡败。所以,从机械性记忆向理解性记忆过渡,从分析问题的单一性、片面性向全面性、发散性发展,从“题海战术”向注重题型的归类和解题规律的探求过渡,是高一新生的当务之急。

第二,学会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愉快学习,终身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追求和享受,成为人生的一种精神皈依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已成为新世纪的学习理念。高中阶段必须十分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大学及终身学习的需要。因而,一进入高中,教师便十分绝情地给新生“断乳”,给他们大量自主选择的空间与时间,以帮助他们从被动走向主动,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必须改变初中的学习习惯,学会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达到自律、自治、自理,将学习内化为一种生存的需要。相对而言,高一阶段确实要轻松一些,可以有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去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但学习依然是中心任务,将学习置之度外,是一种本末倒置。

高一新生的适应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正视、关注、容纳这些问题的勇气,更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去分析、寻找相应的对策,指导学生走过这段崎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