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黄素进口那个牌介好:乡愁,你关注台湾的理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24:02


京滬廈三地“台灣自由行”開放,台海終於不再是單行線。隨即,關於“大陸也有台灣鄉愁”的討論漸入精英話語體系:前有《青年參考》的《台灣也是大陸人的鄉愁》,後有熊培云的言論。他說:“過去,臺灣的鄉愁在大陸。現在,大陸的鄉愁在臺灣。前者是對過去的鄉愁,后者是對將來的鄉愁。”我們總說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但其實台灣或許也是大陸不可分割的鄉愁。[網友評論]
',1)">
杜平:自由行可更深入向陸客展現臺灣美好
迎陸客自由行 臺灣各縣市積極準備
南都:臺海不再單行線 人民需要自由行
陳文茜推薦:不能錯過的臺灣小吃盛宴
臺灣為陸客自由行量身打造20條公車路線
陸客赴臺自由行 網友獻歌《臺灣大發現》介紹台灣旅遊
竹籬笆眷村歲月 承載太多大遷徙時代的鄉愁
朱天文談臺灣人想象的大陸:充滿鄉愁的故土
新移民的意外旅程 臺灣眷村落地生根
蔣介石鄉愁難解 桃園縣建行館
林文漪:“鄉愁”就是我家的經歷
李敖:我沒有強烈故鄉觀念 不喜歡大談鄉愁

第一代人:“反攻大陸”破滅 鄉愁是200萬人骨肉相離的悲歌
1949年大遷徙是歷史上罕見的大遷徙。無論是曾叱咤風云的將軍,還是命若螻蟻的兵士,在自愿與不自愿當中,來到了台灣這個陌生的小島。而更多的則是操著各地方言的普通民眾,被這股潮流所裹挾,以1949年為分界點,開始了人生的下半場。臺灣這頭兩百萬遷徙人的悲歌,牽引了數十年的思念,故鄉漸行漸遠,鄉愁卻滿是時代的記憶。[详细]
第二代人:“外省第二代”的鄉愁是想像的中國和認同困境
1987年的解嚴,對外省人而言,宣告著從1949年以來‘反共復國’信念落空。來自不同地域的兩百萬人,組成命運共同體,一起承載離鄉的愁苦。在這個小島之上,他們有了個統一的名字叫外省人,以區分于六百萬“原住民”。這些人的悲傷是骨肉離散和鄉愁,而他們的後代的悲傷則來自複雜的身份認同,他們的鄉愁來自“想像的中國”。[详细]
第三代人:從中國大夢走向台灣小夢 60年從鄉愁走向美麗島
台灣島上的故事因這兩百萬人和六百萬人有了全新的開始。60年后,當1949年的老一代外省人老去,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則擁有了全然不同于父輩、祖輩的視角。他們在這裡成長,與台灣命運休戚與共。他們既是外來者,也是原住者,他們遺傳了父輩祖輩的鄉愁,更誕生了自我歸屬的臺灣意識。60年后,從前的他鄉儼然變成了現在的故鄉。[详细]
 调查
1.你認為大陸人對台灣有沒有鄉愁?
有,鄉愁超越地理上的意義
無,未及之地哪裡來的鄉愁
說不清道不明
2.台灣自由行,你最想瞭解台灣的什麽?
風土美食,和台灣人的人情味
娛樂王國和台灣人的生活方式
台灣政治、言論空間和制度
台灣尚存的“民國記憶”

1949年大遷徙:被禁錮的兩百萬個鄉愁
詩人余光中以一首《鄉愁》著名,詩中這樣寫道,“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949年,失去民心和根基的國民黨無從立足,攜兩百萬人潰退到臺灣,開始了兩百萬人的鄉愁。1949年,是一個大遷徙的年頭。[详细]

自由行以來“大陸人的台灣鄉愁”漸入精英話語體系
近兩個月,隨著自由行的逐步開放,關於“大陸的台灣鄉愁”討論逐漸被納入大陸知識界精英話語體系。《青年參考》發表文章《台灣也是大陸人的鄉愁》中談及完整的中國文化在台灣。專欄作家熊培云亦有自己的“兩岸鄉愁論”。他說:過去,臺灣的鄉愁在大陸。現在,大陸的鄉愁在臺灣。前者是對過去的鄉愁,后者是對將來的鄉愁。
地理鄉愁:意識形態教育下對大中華完整版圖充滿地理想像
對大陸人而言,因長期受制于媒體報道和意識形態宣傳,臺灣不只意味著阿里山、日月潭的旖旎風光,更意味著一種對台灣作為大中華完整版圖不可或缺一部份的地理想像。台灣,如同一抹輕紗薄霧,通過共同傳承的文明血緣的傳遞,時常彌漫在大陸人的夢鄉,即使他們從未踏足過這片山河,也會忽然涌起淡淡的鄉愁。[详细]
文化鄉愁:知識份子對當前文化斷裂痛徹心扉轉而寄望完整文化
中國大陸時下文化因人為破壞已趨支離破碎,知識份子對此無不痛徹心扉。"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如火如荼之時,蔣介石卻在臺灣提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作為對抗,強化臺灣和中國傳統的聯結。徐復觀就此評論:一邊擁有根深蒂固、淪肌浹髓的中國文化,卻致力于取消中國文化;另一邊原本是后開發的邊陲,沒有深厚中國文化基礎,又受日本統治,卻拼命復興中華文化![详细]
價值觀鄉愁:曾有過而失去的完整價值觀基座“禮義廉恥”在台灣
兩岸分離60多年,各自建立迥異的社會,在生活習慣乃至價值觀也有極大差異。大陸現代化階段仍處於追求GDP、解決溫飽、炫富階段,而台灣經濟起飛早,政治制度也有大不同,其現代化已經到追求精致,對權利尊嚴分外敏感和較真的階段。禮義廉恥,曾經在大陸與台灣並存過的價值觀,如今卻越來越罕見,稀缺。[详细]
社會鄉愁:現代化崇拜漸漸抹去講溫情的老中國人情味
臺灣《遠見》雜志在今年4月“陸客赴臺自由行大調查”顯示,自由行大陸人最渴望體驗的是“臺灣濃厚的人情味”。台灣著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談到從小生活的眷村社會說:我們還蠻像以前的老中國那個味道,講人情世故,講兄弟姐妹,講情趣,講哥們,講道義,是真的不會老鄉見老鄉背后開一槍,不會,是真的講感情。這個感情的濃郁是非常中國文化的。[详细]
國民黨念想的“完整中國”又是如何?

蔣介石和毛澤東有共同遺願:盼兩岸統一
蔣介石在台灣的一生都在爲了反攻大陸。他死前曾言:日後光復大陸,中正生於斯長於斯,要將遺體移返南京,葬於中山先生之側。讓他維繫在孤島的孤獨彷徨中苦鬥向前的精神法寶,就是兩岸統一。[详细]
信奉最純粹的中國和完整中國文化在台灣
国民党主張台湾是中国的正统。相对于信奉马列的大陆,是最纯粹的中国。在台灣,中國傳統文化:正體字、儒家文化、國學依舊在,而在大陸已經逐漸消失或不復存在。[详细]
將和善親切體貼植入台灣社會價值體系
和善、親切、體貼是國民黨強調中國文化傳統的結果。人與人彼此對待的美德被納入中國文化下保存、反復教育宣傳,最終進入臺灣社會價值體系。[详细]
描繪現代中國圖像:平等和諧成台重要特質
幾十年執政中,國民黨被自我創造的神話拘束了,在政策上不得不盡量促進社會和諧,同時盡量一視同仁對待民眾。此外,國民黨小心翼翼地掌控著收入分配差距。蔣經國厭惡夸富的風格,并以政治影響力壓制、懲罰炫富之舉。[详细]

兩岸交流長期不對等 “台灣自由行”大陸人等很久了
海峽兩岸交流長期不對等,大陸人等自由行等很久了。台灣人去內地手續簡便,除了黨、政、軍干部按台當局規定不能前往內地之外。內地人前往臺灣,則規定甚多、手續繁雜、審批漫長。如今等來了自由行,儘管政治框架下的統一目前仍較難,自由行能否對增強兩岸凝聚力和向心力,破解兩岸相隔課題,還是值得期待。[详细]
自由行向台灣 到彼岸發現一個真實可觸摸的台灣
長期以來,大陸人對台灣的瞭解都很片面。自由行有助於大陸民眾發現一個從前不知道的臺灣:秀美的山川和干凈的環境,慈濟的巨大影響和各種神和諧共處于一堂的奇觀,電視里“名嘴”的口若懸河和對政治領導人的無情嘲弄,臺灣人民的平和與友善。以及隱藏在這些美麗和諧外觀之后的,臺灣60多年來特別是“解嚴”以來水滴石穿的制度創新和價值演變。[详细]
台灣自由行實用攻略:申請條件、手續辦理、路線推薦
台灣自由行需要什麽申請條件,如何辦理簽證,適合什麼樣的人群,自由行手續具體如何辦理,交通、住宿、通訊和購物上有何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有什麽好的自由行路線推薦,去台北、台東、花蓮如何設計行程,去哪裡吃好吃的小吃,看好看的景,體會民國文化,都在自由行攻略。[详细]
台灣演繹中國人生活的另一種可能:為更文明的中國提供借鑒
時下兩岸都在以自己的模式快速發展。大陸人和臺灣人,出自同宗同族。臺灣社會確實不那麼完美,但臺灣人卻演繹了中國人生活的另一種可能。這種可能,對今天的大陸社會和大陸人或許彌足珍貴。環保運動勃興使環境沒有淪為發展犧牲品;“解嚴”帶來的自由民主重塑了政府和媒體的關系;民眾的親切友善和堅挺的社會價值觀。這些都足夠為更寬容和文明的中國提供借鑒。[详细]
鳳凰網與旺報聯合舉辦“兩岸交流徵文”

2010年至2012年初,鳳凰網、臺灣《旺報》聯手舉辦“兩岸交流小故事”征文活動,征文從“大陸人看臺灣”、“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等方面展開,旨在鼓勵兩岸人民相互交流、增進彼此了解,消除隔閡與誤解。[更多]
大陸人看台灣 大陸人在台灣
台北和北京距離有多遠?
在台灣 彷彿遇見三毛
台灣人這麼說 這麼做
馬路有坑 摔倒了可以告政府
對寶島的幻想回歸現實
電視新聞百無禁忌 令人大開眼界
台灣人看大陸 台灣人在大陸
乘坐高鐵 有點害怕
溫馨提示:後果自負
江蘇女孩身上的縮影
平價好咖啡 一“味”難求


臺灣自由行不可錯過十大景
澎湖觀音亭看夕陽
探訪台灣最後的淨土 花蓮
臺灣絢麗七大夜景
戀戀阿裡山
臺中彩虹眷村印象

台灣人的鄉愁似乎在淡化,大陸人的台灣鄉愁卻愈演愈烈,這鄉愁橫貫文化、社會和深層價值觀,直抵內心。過去,台灣和台灣人為我們演繹了中國人生活的另一種可能,而隨著自由行的推進,此岸和彼岸進一步交融,在將來還將產生何種效應,令人不禁期待,不禁擔憂。(鳳凰網 台灣站 出品 編輯:塞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