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酸钠滴眼液 图片:快速下跌的细节分析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24:20
速下跌的细节分析
 
对于投资朋友来说,股价下跌并不陌生,特别是在市场整体处于调整的状态下更是屡见不鲜。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股票在成交并不活跃的状态下突然出现快速下跌,K线图上拉出长长的阴线。

  下跌是股价运行中除了上涨以外的另外一种形式。由于促使股价运行的因素成千上万,因此我们没有可能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下跌原因。但即使如此,对于其中的一些较为特殊的下跌形态还是可以给出一个说法的。 
 
  下跌可以分为各种类型,比如从下跌的时间上来划分,比如从股价下跌的幅度上来划分,比如从成交量的大小上来划分,比如从相对于大盘的走势来划分等等。在这里我们只是探讨一种常见的下跌形态:短期内的快速下跌。

  首先我们假设个股基本面上没有大的变化而且股价的跌幅远大于大盘指数的跌幅,否则的话就没有探讨的意义了。

  促使股价下跌的原因纵然会有很多,但归结起来不过两种。一种是公司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使得持有者对公司的盈利前景产生了动摇。另外一种就是供求关系出现了问题,短期内买卖比例出现失衡。由于我们假设基本面上没有变化,那么原因就只能从供求关系上去找。股价下跌前的状态只有两种,即上涨或者盘整,下面具体来分析这两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股价盘整后向下快速下跌。

  如果无量封住跌停,那么完全有可能是老庄崩溃。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带来短线的机会,只是要等到股价跌到一个市场认同的合理位置而且成交放出巨量。这种形态以后会越来越少,因此我们不做重点分析。

  如果带量,要充分注意“量”这个细节。经过了较长期的整理,实际上至少中期的获利筹码已经很少,因此这么多的抛盘是值得怀疑的。

  那么多的买单也同样不可思议。股价盘整时并没有量,成交非常清淡,但一旦下跌却立马接盘不断,这并不正常。我们知道,现在市场上个股有一千多家,那种成交稀少的冷门股刚刚开跌的时候市场根本就不会被它吸引,因此大量的市场买单是不存在的。

  既然市场上并不存在大量的买卖单子,那么这些量就是非市场性的单子了,说到底无非就是主力与另外一张大单子的定向交易。比如主力资金严重不足,因此找到另外一个买家锁定一部分仓位,由于锁仓者只愿意接受更低的价位,主力只能将股价砸下来以便让锁仓者接盘。为了让锁仓者帐面好看,同时主力也有了一定的资金,因此股价短期内会回升,起码会回到原来的盘整平台。

  当然也有可能是主力自己对倒使得股价下跌。这种现象比较少见,多数是主力对市场后市明显看淡,提前想办法出逃,制造成交量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市场的买单。这种策略最终会因为吸引不到市场买单而失败,所以主力也不太会采用。如果在下跌前股价有过向上假突破的走势,那么这种结论就可以确认了。

  第二种状态是股价上涨了一段时间后快速下跌。

  如果股价处于一个相对的甚至是历史性的高位,因为获利筹码太多,主力的成本也不太清楚,因此给分析判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实这种类型的股票并不是短线投资朋友所要关注的,因此我们可以忽略这种股票。

  如果股价是从一个相对的低位被拉起来的,那么这才是应该关注的短线品种。

  由于股价已经上涨了一段时间,所以快速下跌的成交量肯定不会小,不要奢望出现无量下跌的形态,最多只是相对于前面的放量有所萎缩而已,毕竟在下跌的过程中主力对倒的量会少很多。既然成交量相对还是比较大,那么就让我们把眼光放到成交量上来。

  成交量主要出现的价位是我们分析该形态的关键细节。我们可以把成交量出现的价位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出现在阴线的底部,比如跌停的位置,另一类是出现在阴线的上半部靠近头部的位置。

  当成交量出现在阴线的底部时告诉我们什么?小量真实,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股价快速回落到阴线的底部,表明市场接盘很少,股价以前主要靠主力维持,现在只要主力撤掉楼板股价就会掉下来。由于股价在此之前没有巨大的涨幅,因此股价本身的回落跌幅不会很大。但现在我们看到股价很快杀到较低的位置,表明是主力故意所为。主力快速将股价打下来,事实上就是为了打击持筹者特别是获利持筹者的信心,因此在阴线的底部出现较大的抛盘是正常的。也同样是因为股价有了一段升幅,所以市场买单一般不会在股价刚刚开始回调时就积极买入,即使在阴线的底部市场的买单也不会多于卖单,股价应该继续下跌,或者无量压在跌停价上。但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所以这些在阴线底部的大量买单是关键。答案只有一个,这些大买单就是来之于主力,主力只是希望在更低一些的价位增加筹码。主力还在建仓,这就是我们的结论。这里所说的主力其实也可以是基金一类的大买家,至于是否是真正的主力还需要通过其它的途径来确认。

  当成交量出现在阴线的上半部时告诉我们什么?当股价有了一定的升幅以后,根据市场“追涨杀跌”的自然心态,除非股价继续上冲,否则是不可能在下跌幅度很小的时候出现如此大的买单的。因此这些较大的量中一定有主力的对倒盘。主力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由于最后的结局是价跌量缩,可以认为是主力出货后的打压行为。从全局来看,当天这些量尽管比较大但还是不可能让主力全身而退,而且股价继续无量回落,表明主力并不怕股价的回落,甚至还有可能是主力故意让股价回落。

  结论就是主力在实施局部做空和洗盘计划,一旦股价回落到一定的位置主力必然会回补,股价会重新回升。举个例子。某 S T股从历史性大底2元开始上涨,在2.60元处出现跌停(5%),报收2.47元,无量。第二天继续跌停(5%),报收2.35元,但在当天一路下跌的后半段过程中成交量明显放大。如果把这两根阴线连成一根就相当于主要的成交量堆在阴线的底部。主力通过快速打压股价然后继续加仓,未来行情可期。

图形分析要点之一大量(上)
 

  我在《操盘手札记》中已写了一些行情细节的研判,博得了不少投资朋友的同感,但由于细节分散在各个方面,因此在实战中往往会难以把握。鉴于此,在近期我将对于短线投资朋友所喜爱的图形分析做一个比较系列的探讨。

  传统的图形分析其精华很简单:什么图形将可能会产生什么趋势。但实际上股价的走势千差万别,何止书本上所提到的区区几种。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等待这几种图形的出现,那么也许我们根本就不用在这个市场里面混了,因为机会实在是很少。

  当某一个意外事件让我们注意到一家股票的名字并且对自己提出“是不是要购买这家股票“的疑问后,接下来会做什么?

  打开K线图,进行图形分析。这几乎是任何一个短期投资朋友的做法。然而很可能这家股票的股价走势并没有走出我们在经典图形分析教材中所提到的图形,那么我们就放弃?对于职业的操盘手来说,必须具备足够的理由才会放弃。

  我们不但要知道买进的理由,同样也要知道放弃的理由。所以我常常用自己的所谓图形分析方法。它并不神秘,只是一些非常平凡方法的结合,但其中的关键是常常被市场所忽略的“细节“。

  现在进行图形分析。

  股价大涨、焦点题材、热门行业、利多消息、朋友推荐等等,或许还有更多的原因,这些原因中的一个或者数个让我们注意到了某一家股价。现在我们有一种投机的冲动,所以立刻习惯性地打开了该股的 K线图。也许我们读过很多有关图形的书,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又一幅的经典图形,比如双顶,比如头肩底等等,但十有八九我们会发现这几种图形似乎都没有出现。

  难道这就要放弃?不,应该改变我们的习惯性思维。

  第一步,在近期的日K线图上寻找成交量急剧放大的地方。如果近期一段时间,比如三个月,基本上没有放出过大量,那么可以肯定这是一家在此之前没有主力更不要说庄家的散股。如果一定要认为有主力的话也就是被套的硬梆梆的古董主力。但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在三个月的期限中大盘肯定会有一些上涨行情,即使完全没有主力的关照,个股也会跟着大盘的上涨而放出一些相对比较大的成交量。所以一般我们都可以在日K线图上找到一些放量的地方。

  这些交易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或许市场不会过分注意这些放量的细节,但我们需要研究这些放量的地方。如果这些量放得并不是很大,而且放量的日子正好是大盘同步上涨的日子,那么我们还是可以维持“该股没有主力“的结论。我们更关心的是一些量放得比较大,而且走势是异于大盘的细节,比如带量涨幅超过大盘,或者逆大势上涨而下跌。

  然而以上的情况会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我根本没有办法将其全部列出,但只要我们抓住每一次交易过程的细节,相信可以得到一些比较实用的结果。


 
图形分析要点之一大量(下)


  今天我们将分析一些案例。由于现在市场处于多年来的下跌阶段,所以举的一些案例都是放在这个大环境下。

  案例1:股价长期下跌后 V字型回升,数天后涨停价开盘然后放出十倍于正常交易量的当期天 量。当天高位收阴,随后股价日渐回落,但并没有创出前面的新低。

  分析:该案例的细节就是涨停价上的大量。股价刚刚从底部起来,基本面上并没有配合涨停价的因素,因此涨停的开盘价一定是主力所为。因为市场无法理解涨停的原因,所以抛盘一定远多于接盘,因此主力通过大量的对倒造成市场买单也有很多的假象,目的无非是希望市场的买单跟进,表明主力的目的是为了减仓。如果主力为了做一波行情或者为了拉高建仓那就根本不会希望市场在股价刚刚上升时期就大量介入的。主力的意图既然是减仓,显然表明主力已经完全满仓,这是我们能够得到的一个非常实用的结论。但由于主力在涨停价位开盘,所以是做好了增加仓位的准备的,因此该主力还应该有一定的资金储备。

  案例2:股价长期下跌后在底部平台的某一天出现大量但股价波动不大,随后股价依然平淡。

  分析:该案例的细节是量大而价不动。这同样是非正常的大量换手,因此交易双方中至少有一方应该是主力所为。在一个长期下跌后的低位是非常容易将股价进行拉升的,但主力并没有拉升股价,因此这些大量也就不是主力的对倒盘,交易双方中必定有一方不是主力。由于交易量较大,所以可以确定这些交易的双方是事先约定的,通俗地说这是一次有默契的盘中大量换手。如果主力是买进的一方,说明原先与主力一起锁仓的某张大单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再继续锁仓而要还给主力。但由于价位已经大幅度下跌,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而可能性更大的是主力作为卖出的一方,将一部分筹码转手给另外一个买家锁仓。既然在该价位让他人锁仓,一般来说主力不会让新的锁仓筹码被套很多,而且主力让出一些筹码也获得了不少的流动资金,或许就是为了做一波行情而准备的。因此结论是该股会有一些短线的机会,除非大盘不配合。

  案例3:股价长期下跌后出现回升,走势强于大盘,但回升过程中的每一天都连续暴出巨大的成交量。

  分析:此案例的细节在于连续暴量。显然,在此长期低位不可能出现大量的市场换手,因此只能是主力的对倒,这一点很明确。由于随着股价的回升而连续大量对倒,表明主力是在利用市场愿意跟风带量上涨股票的心态而吸引买单,或者干脆说主力是一边在拉升股价一边希望减仓。由于股价在长期低位,主力一定被套,被套主力在低价位减仓,唯一的结论就是主力的仓位已经过重而且资金缺乏。主力既不希望股价继续下跌也无法再增加仓位,所以才在如此低的价位采用大量对倒的手法。对于这种走势,结论就是前景不妙。一个没有资金的主力还会有什么希望?

  通过分析大量就可以对盘中主力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还完全不够,因为这并不是图形分析的全部。

  也许有投资朋友会说,这样的分析太简单。但行情研判有时候确实很简单,简单到只要注意一些细节就可以了,但我们注意到这些细节了吗?


图形分析要点之二:相对强度(上)
 
  上一回我们主要讨论了日K线图中的大量,实际上是特指那种持续性相当短的类似于脉冲式的放量过程。通过对于一些大量的研判,我们对盘中主力的情况作了一些了解,比如主力是不是已经满仓,是不是还有多余的资金等等。但仅仅靠这一些分析手段还是很不够的,还无法作出投资决策。
    现在我们进入到图形分析的第二步:观察股票的相对强度。
    所谓“相对强度”实际上就是股价与大盘的相对强度。比如在某一段时间内,股价上涨二成而大盘上涨却只有一成,那么股价的走势就强于大盘。其实股价的涨跌与大盘密切相关,因此如果脱离大盘而单独地分析个股的走势其实是有点不着边际的,也就是说脱离大盘我们根本就无法得出股价走势的强与弱。而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个股的强势才是先介入的必要条件。
    对于个股和大盘的相对强度,也许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简单的比较,即分别比较某一段时间内个股和大盘的涨跌幅度。从结果来说是对的,但这种方式比较粗犷,其最大的不足是忽略了整个时间段内的连续性。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个股股价相对于大盘的走势并不是一个永恒的比例,也许最后的结局是个股比大盘多涨了一成,但在周期内很有可能股价会有走弱于大盘,而这正是我们所要关注的细节。因此我们应该计算每一天相对于基准日的涨跌幅度,这看上去似乎相当困难,但可以让电脑软件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
    现在绝大多数的行情分析软件都有一种叫做添加技术指标的功能,通过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将自己创设的技术分析指标输入到软件中,然后软件就会象计算KD指标一样完成我们新设定指标的计算并清晰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至于这个“相对强度”的指标可以这样设计:
    相对强度指标=股价/大盘指数×100
    比如在某年某月某日。股价是5元而上证指数是1000点,那么该日的“相对强度指标”就是5/1000×100=0.5。
    这个指标乘以100是为了将数据扩大100倍,看起来更直观一些。
    当我们创设了这个指数并通过软件显示出来以后就会发现:对于任何一个个股来说,其对应的“相对强度”指数的走势绝不是一根直线,说明股价与大盘的走势是不会完全一样的。如果这根指标线上行,股价就走强于大盘,如果指标线下跌则股价走势弱于大盘。
    当我们打开日K线图并选择“相对强度”指标后,我们对该股的相对走势已经一目了然,在哪一段时间内走势强于大盘,而在哪一段时间内又弱于大盘。
    行情分析软件中还有一个股价叠加显示的功能,即在K线图上叠加另外一家个股的K线图,也可以叠加指数。
    现在我们的K线图上,上面是个股与大盘指数的叠加K线图,中间是“相对强度”指标图而下面是成交量图,这才是一张完整的行情分析图。
    上次我们用了一次最下面的成交量图,为了分析那些脉冲式的大量,今天我们要用上面两张图:股价与指数的叠加图和“相对强度”指标图。(潘伟君)
 


图形分析要点之二:相对强度(下)

  其实股价与指数的叠加与“相对强度”指标的意义是一样的,只是指标进行了量化而叠加图只是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由于很多决策的灵感往往来源于一些形象化视觉的冲击,所以叠加的K线图还是非常有用的。

  股价运行有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上涨要比下跌难得多,所以一旦股价的走势强于大盘,尤其是当大盘在下跌的时候股价跌幅明显小于大盘甚至逆势小幅上涨的股票,其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干扰。这种外力有三种可能性:新主力建仓,老主力阶段性增仓,某张机构或者个人的大买单所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确认这股力量的来源。

  如果有新的主力建仓,那么我们并不急于马上跟仓,但绝对应该密切关注该股票,因为新主力介入之后一定会有大的行情。任何一个新主力都会对自己所控制的股票进行大幅度的拉抬,而我们只要这个拉抬的过程,至于主力最后能不能出来则不是我们所关心的。然而新主力在建仓的过程中还会运用多种手段调控股价,因此真正的股价底部未必就在眼前,而且拉升股价的时机也往往不在建仓期,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在主力拉升股价前后介入。

  如果是老主力的阶段性增仓,说明主力对股价的阶段性底部比较认同,而且手中还有一些资金,因此一旦大盘回稳则该股会有一波上冲行情。

  如果仅仅是来之其它方面的某一张大买单,那么我们大可不必多加关注。

  当然,“相对强度”指标只是告诉我们股价的强弱,至于这个外力具体来自于哪里还必须依赖于其它的方法,但“相对强度”指标至少已经提示我们有这个外力了,而且某些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有所感觉的。

  现在我们配合叠加的K线图来分析“相对强度”指标走强的态势。

  第一种情况,如果每次大盘回落的时候股价的回落都比大盘少。这表明有主力在护盘,而且是老主力。如果是新主力的话一般会想法买到更低价位的筹码甚至会将股价顺势打下一个台阶。

  第二种情况,大盘回落的时候股价小幅回升。要么是新主力建仓,要么就是机构一次性买单。但光靠“相对强度”指标是无法区别的,我们必须借助于盘中的即时分时图来进一步确认。

  第三种情况,大盘上升的过程中股价比大盘涨得更多但不是暴涨。基本上可能判定是某张市场上的大买单,绝非主力在运作。一次性的机构买单在大盘回升的过程中往往会以比较着急的架势抢筹码。但由于这类单子不会护盘,因此大盘一旦回落股价的回落也会非常快。

  第四种情况,股价远远走强于大盘,个股独立于大盘走出连续上冲行情。这是主力进入拉升阶段,但还须确认新老主力的差异。

  除此之外还有“相对强度”指标走弱的时候,但我们的重点是指标走强。如果股价基本上一直是走弱于“相对强度”指标,那么我们应该放弃这家股票。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分析了该股的“大量”情况,它给出了一些主力的信息。现在我们通过“相对强度”指标以及相应股价走势的分析,对于是否有主力以及主力的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当然,还没有到最后的决策阶段,因为图形分析工作并没有最后完成。 

图形分析要点之三 量价配合


  现在我们进入图形分析的第三步:分析成交量和K线图的配合问题。

  所谓的量价配合问题也许早就被市场所熟悉,我们对量价原理也早已熟悉,比如"价涨量增行情看好"之类。但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孤立地运用这些俗成的原则势必会发现量价原理在实战中效果很差。原因很简单,传统的量价原理并没有考虑大盘的情况。

  每当大盘在上涨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股票都是上涨的,差异主要在于上涨的幅度大小。但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由于大盘的预测难度相当大,因此选择个股的理由就是未来的走势强于大盘。这样即使大盘回落,这种个股也起码可以比大盘跌得少甚至不跌反涨。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上一回我们一起探讨了"相对强度"指标,即通过"相对强度"指标确认个股与大盘的相对强度,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必要继续进行图形分析(本文不涉及基本面)。

  通过"相对强度"指标的建立,我们得到了一张满意的K线图:上档是个股与大盘叠加的K线图,中间是"相对强度"指标图,下档是相应的成交量分布图。现在我们要再次利用这张K线图进行量价配合的图形分析。

  有的投资理论把成交量看得很重,甚至认为"成交的价格可以操纵但量是真实的",这种说法并不科学。成交的价格是可以被操纵的,但成交量也是可以被操纵的,比如主力通过对倒做出来的成交量就是被操纵出来的。当然,主力只能增加成交量但却无法将已经成交的量缩小。因此当成交量相当小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承认"量是真实的",只是我们也很难界定小到什么程度的量才确实是没有被主力操纵过的量。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一天只成交100股的个股,这个量无论如何也应该算是极小的量了,但即使是这么小的量价也还可能是被操纵的量,因为主力惟恐整天没有一笔成交量自己对倒了100股。既然这么小的量都有可能是被操纵出来的,那么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成交量也是可以被操纵的"。当然,由于成交量只能进行单向操纵,即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主力操纵的愿望不会像操纵股价那么强烈。考虑到市场认同"价涨量增后市看好"这个理念,主力在拉升股价的过程中会操纵一定的成交量。

  这里所说的操纵成交量并不完全是指对倒。对倒是一种方法,但在目前逐步规范的市场中对倒属于违反刑法的范畴,因此以后主力会非常谨慎地应用这种手法。此外所谓间接对倒也只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就是在交易时段内实施"高买低卖"的策略。将上档的压盘买进来,在下档有接盘时砸出去。这种"高买低卖"在当天的交易中可能是亏损的,但主力从来都是算总账的。这样做客观上是增加了成交量,但主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确保进入市场的买单成交。通过这种方式主力实际上是在担当做市商的角色,增加市场的换手,提高市场的持筹成本。

  尽管成交量也有被操纵的可能,但它仍然在图形分析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相对强度"指标的走势,我们会发现某一些时间段内股价的走势强于大盘或者弱于大盘,其中我们对强势更感兴趣。当指标走强时我们回到K线图,相应的大盘K线图有可能上涨也有可能下跌,这里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大盘下跌的形态。这时股价的K线图只有三种可能:上涨、盘整和下跌。如果股价大幅度上涨,一定是主力进入拉升阶段,这不属于我们的讨论范畴。除此以外其它情况基本上属于盘整,都是我们所要分析的。

  大盘下跌而股价盘整,不排除以下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持筹者非常看好该股的前景而不愿抛售。

  如果该股是短期的市场热点,走势强于大盘有它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判断一下热点是否在此。如果不是,那么在较大级别的调整市场中这种可能性的出现是微乎其微的,具体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成交量来判断。如果成交量确实非常小,那么抛盘稀少的结论是成立的,所谓"跌无可跌"是形象化的表述。

  第二种可能性是该股进入长期下跌的底部而出现惜售。

  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当股价不断创出历史低位后会出现这种市场心态。判断的关键也在于相应的成交量,惜售的结果一定是没有量,我们同样可以称它为"跌无可跌"。

  只要是没有相应的成交量放大,或者成交量继续缩小,那么都是惜售的结论。对于这种股票短线投资者不会关注,因为它并没有出现主力运作的迹象。

  第三种可能性是存在某一张大买单在目前的价位进行买入。

  这张大买单可能来之于某个机构或者某个个人。由于大盘下跌会带出市场上的抛盘并推动股价同步下跌,因此如果股价并没有同步下跌那么一定存在较为主动的买盘消化掉上档的抛压盘,这样成交量的放大就成为必然。所以只要成交量有明显的放大迹象就表明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大单的来源有主力和市场两个方面,仅凭放量这一点还无法确认。最好的办法是观察当天盘中分时走势的接抛盘变化,但由于时过境迁,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当时的交易情况。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观察"相对强度"指标线走出上升波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月内"相对强度"指标线有过三次甚至以上的上冲次数,那么应该是主力的买单,这样就只剩下第四种可能性。

  第四种可能性是主力在护盘或者建仓。

  主力可以分为两种:新主力和老主力。具体的判断可以观察"相对强度"指标线上冲的次数和上冲过程中所放出的成交量。如果次数很多或者每次的成交量都比较大,那么应该是新主力,起码也是仓位很轻的主力。无论哪一种情况,股价的回升值得期待。

  限于篇幅无法提供实例的图形。投资朋友可以观察赤天化(600227)2004年12月28日到2005年7月22日的K线图。该图显示"相对强度"指标有过三次上冲行情,在这三次过程中股价尽管有所上涨但幅度不大,基本属于盘整态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应的成交量都有明显的连续放量现象。根据上面四种情况的分析,应该是属于主力运作的结果,再加上每次走强过程中的成交量都比较大,可以基本确定是新主力(不一定是庄)或者仓位原来很轻的主力。这是一次极好的短线机会。其后来的走势证实了我们的判断,股价有三成的升幅。

  对于量能的研判中千万不要忘记排除"脉冲式"放量的可能。

基金的进出(上)

 分析基金的进出手法对于我们把握股价的演绎是非常有帮助的。也许对于某些个股来说,盘中的庄才是绝对的主力。但对于整个市场来说,第一大主力已经非基金莫属。

  尽管各家基金有不同的投资方向,制定了不同的选股策略,但由于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等等一些共同点,决定了它买进卖出的手法几乎如出一辙,因此那些数量较大的买卖单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要搞清楚基金的买卖手法关键还在于了解基金的整个决策操作过程。

  最初,某些因素比如一份大机构的研究报告或者一个来自神秘地方的消息等等导致基金公司关注起某股,最后通过层层研判,包括研讨、决策甚至表决,最后决定下单买进300万股。由于单子较大,所以发出的买进单上一定有买进的价格范围,比如现在的价格是7元,那么可能限定在7.5元以下。另外可能还有一个时间上的限制(比如一周内)。现在这份被各级领导签署的单子分配到某个操盘手,这时整个过程就只剩下最后的一环,那就是具体的买进。此时操盘手的权限就是在7.5元的下方最多用一周的时间买进300万股。

  假如该股的流通盘子在2亿,每天的成交量在100万股左右,那么一周的成交在500万股左右,操盘手就是要从中拿到300万股,价格在7.5元以下。根据一般的盘面感觉,除非在此期间大盘有大的下跌动力,否则这额外增加的300万股买单将使股价上涨,这是任何一个职业操盘手都清楚的。对于打工性质的操盘手来说,保住饭碗绝对是第一位的,因此完成单子也是第一位的。至于最后买进的均价是高还是低是第二位的,只要不超过7.5元,而且任务完成得越早越好,因为股价的未来具有明显的不可测性,万一明天股价超过了7.5元,那就是自己的责任了。

  人类小小的自私心态决定了操盘手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这张单子,其结果就是在7.5元以下的范围内非常积极地买进。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该股在一周内某一个较早的时段走出一路向上不回头的放量态势,而且由于单子过大,该股很有可能进入当天的涨幅榜,然而最迟不会超过两天,该股重归平静,股价甚至回到老地方,因为基金的大买单已经完成。尽管最后的买入均价明显偏高,但操盘手仍然做到了忠于职守。

  其实这个结果并不是基金公司愿意看到的。公司在买进单上给出了0.50元的价格空间,其目的就是希望操盘手能够在一周的时间内寻找相对低的价位,即使某一天价位上冲也可以耐心地等待以后股价回落后再买。但我们知道,要准确地判断股价在几天内的走势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操盘手的能力,所以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操盘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股价一路买到7.50元。

  下期我将给朋友们分析基金运作大卖单的过程以及具体的盘面实例。(待续)


    基金的进与出(下)

  基金的卖出有几种原因,比如研究员认为股价涨幅已经到位,比如大盘趋势向坏,比如上市公司有利淡消息,比如应付赎回等等。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前仍然是研讨等一系列过程,为了节省时间可能会省略一些过程。不管这些过程有什么差异,一旦卖出指令单到了操盘手手里,接下来的卖出过程与当时的买进过程几乎是一致的,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其结果就是股价在较早的某个时段突然出现大量的连续性抛盘,最后甚至列入当天的跌幅榜,随后交投恢复正常,股价也趋于平静,只是一般都会下一个台阶。

  在现在的市场上,大的买卖单子也会来自一些私募类型的基金。但基金的操作手法相对单一,这有机制和利益两个方面的原因。说到底基金的所有管理人员都是在为基金的持有人打工,尽管收入的差异很大。私募基金就不一样了,它本身就没有庞大的机构,往往只有几个人。就本公司而言,尽管大单子要得到老总的同意,但实际上相互间的高度信任使得这种过程更多地只是流于形式,操盘手具有更多的决策权。另外从利益上来说我们每赚一元钱就知道自己可以得多少,所以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私募基金的操作绝不会程式化,即使想买进300万股也绝不会一定要买到300万股,股价涨了就少买一点,这里没有一定要完成的所谓指令单,所有的买卖决策随时在变,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盈利"这个目的进行的,而绝不是基金公司操盘手所考虑的"一定要完成单子"。

  以上分析可以告诉我们,如果出现盘中放量上冲,除了是老庄在对倒作怪以外,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基金在完成某一张大买单。如果出现盘中放量下跌,除非公司本身或者老庄资金链出问题,否则也是基金在作怪。比如锡业股份  (000960 行情,资料,咨询,更多)在去年2月9日放出近300万股的成交量,当天走势是一路推高,股价从8.27元上冲到8.80元,但两天后股价跌回8.23元。注意观察当天的走势,绝对不是主力的运作,股价上冲的时点也不在最后一个小时。类似的走势经常出现,直到去年半年报出来我们才清楚,大量的基金出现在十大流通股东中。新疆天业  (600075 行情,资料,咨询,更多)是另外一种类型,该股有主力驻扎其中已经很明显,盘中经常出现最后的"黄金一小时"走势。但令我关注的是盘中经常出现类似基金的大买单,现在年报公布,真相大白,嘉实基金公司旗下共有四家基金入围,其中两家是新增加,新增筹码340余万股,合计持有1349万股。还有一家新的基金新增302万股。此外还有两家法人的帐户共220万股出现在十大股东之列。表明确实有基金或类似基金的大单子在运作。

  由于基金的决策过程保证了投资的理性化,所以只要基金连续不断的进入而上市公司似乎还没有出现大的变化,那么一定还有更好的未来在后面,这就是我们研究基金进出手法的目的。
                                        2005年03月19日 09:33  上海证券报  潘伟君 

盘中巨量分析(上)
 
 
   所谓"盘中巨量"就是在当天交易时段内出现了巨大的交易单子。比如平常的日成交不过在100万股左右的股票突然激增到1000万股,或者说尽管日成交量并没有激增,但盘中的接抛盘却出现了巨大的单子。如果没有基本面上的变化,那么这就是一个非自然的市场交易行为。

   举一个实例。2005年9月5日,连续多日成交在200万股左右的襄阳轴承  (000678 行情,资料,咨询,更多)突然放出1197万股的巨量。上午交易一个小时以后盘中情况变了,这一变化仅通过报价是不可能发现的,因为接着一个小时的股价变化并不大。但如果观察买卖盘我们就会发现接抛盘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下各五个价位的单子全部都是四位数,也就是说每一个价位都有几十万股的买单或者卖单。但由于成交量依然不大,股价也就没有大的波动了。下午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巨大的接抛盘依然始终存在,但出现了巨大的成交单子,股价也随之上涨,最后以大涨报收。这是一次明显的"盘中巨量"案例。

   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表明是盘中主力正在有所作为,因此就有投机的机会。注意,这里所说的投机机会绝对是短线机会,因为我们并不了解该股的基本面。

   对于出现"盘中巨量"现象的股票能否进行投机取决于三个方面:市场环境、股价位置和技术形态。

   市场环境是必须的,一路下跌的市场并不是短线投机的场所。股价位置可以决定我们所承担的风险。如果股价已经从一个相对的低点上涨很多并且涨幅远远超过大盘,那么我们同样不予考虑。技术形态是由 K线图形成的,这是主力参与市场的交易结果,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主力的信息。

   如果以上三个方面情况良好,我们应该可以考虑了。实际上前面两个方面比较容易判断,但最后一个方面判断起来比较难。确实,这里涉及技术形态的分析问题。有关技术形态的分析几乎在每一本技术分析书中都有介绍,但靠这些形态分析显然是很难获利的。不过本栏所说的形态分析与普通的形态分析有着本质的区别。笔者在给学生上课时总是先介绍传统的技术形态并在结尾时特别着重指出它的致命缺陷,这时一般会有不少同学提出"为什么还要学习技术形态分析"的疑问,但在以后介绍了新的形态分析方法以后答案就清楚了,因为形态分析对于投机操作来说作用是相当大的。传统的形态分析只是简单地从量价关系的演变去揣摩股价未来的趋势,其成功的概率并不高。但当我们确认"K线图是主力与市场唯一的对话方式"时,技术形态就等于是主力的发言稿,只要我们读懂了,我们就能知道主力的意思,比如股价是要上涨还是下跌等等。当然,在我们读懂主力的意思以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判断主力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盘中巨量分析(下)
 
  当我们在分析一张图表时一般很少把形态与主力的运作行为联系起来,其实同样的股价形态其未来的走势差异很大。我们可以举出足够多的实例来证明一个标准的头肩底形态完成以后走出下跌浪,也可以举出无数个标准的双底形态完成以后走出的下跌浪。但这一切同样不能否定形态分析的作用,只是提示我们:形态分析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我们在学习技术分析时有一点是必须牢记的,那就是在一般情况下技术分析仅仅提供了一些有关市场各个方面的统计结果,它只是告诉我们市场目前所处的一些态势,但要预测未来光靠它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知道,如果个股中没有主力的介入以及主力的刻意运作,其股价的升幅很难大幅度超过大盘,尤其是短期的走势。因此我们必须在分析股价时将盘中主力的意思搞清楚,然后再结合形态作出投资决策。当然,主力的手法多种多样,比如操纵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成交量等基本的日常数据,控制盘中交易时段的接抛盘,制造即时成交的放量和缩量等等,包括本栏这次提到的制造"盘中巨量"也是属于其中的一种,因此我们很难将结合主力行为研究的形态分析方法称之为"规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参悟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判断。
  回到"盘中巨量"这一具体的案例。这一案例的特点是巨量,毫无疑问是有主力在运作,而且主力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市场的注意,特别是要吸引资金的注意。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下经典的形态理论。如果形态理论告诉我们股价将要上涨,那么可以基本确定这也是主力要告诉我们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轻易相信了,因为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判断主力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比如一些上升中继形态完成后的向上突破如上升三角形、箱形、旗形、楔形等。这些形态的前提是在进入之前股价已经有过不小的升幅,而且现在所谓的"盘中巨量"又是明显造假的量,因此主力有说假话的可能,股价可能在向上突破后反而回落。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结论,如果盘中是新的主力,那么股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也很大,这里还涉及一个如何判断新旧主力的问题。而对于一些底部形态完成后的向上突破如双底、多重底、头肩底等,由于股价离底部不远,主力说真话的可能性较大。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度的问题,即后面的上升空间有多大。因为在刚刚离开底部时主力就急急忙忙做出巨量表明仅仅是盘中老主力甚至是被套主力在运作,因此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不应该将股价上升的目标位定得过高。
  这里讨论的一些情况并不包括主力资金链断裂的特例。如果属于这种情况那么不管形态如何,接下来就是股价的雪崩,因此在看到"盘中巨量"时首先要排除这一点,这里还涉及一个如何判断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潘伟君) 

透视平静(上)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每当市场交投活跃以后,关心的人就多了起来。但这时候股价一般都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追进去的投资人无疑属于追涨一族,这样就不得不将操作周期定为短线,因为没有办法知道盘中主力的情况。反过来我们也有很多现成的例子可以说明,投资人绝大多数套得很深的股票在当时几乎都是追涨杀进去的。所以我们如果要想在这个市场中获大利的话就绝不能在市场热起来以后才匆匆杀入,而是在市场冷清甚至无人问津时就要密切关注。

  人们经常以为只有买进卖出的具体操作行为才叫做股票,那真是大错特错了。如果只有买进和卖出而没有相应的考察决策过程,做股票与赌博就没有区别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做股票实际上是股票投资,既然是投资就绝对不是随便一拍脑袋就可以解决的。如果股票投资真是那么简单的话世界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去投资实业了。仔细想一想,开一家小店都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精力,靠我们随随便便地打几个键下完单就能够赚钱?

  所以我们必须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不管有没有业务发生,都得关注哪怕是没有什么人关注的平静市场,捕捉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机会。

  公司今年该下的单已经在去年完成,根据重仓品种的走势,年内收益应该无虑。但这并不意味着像我这样的操盘手可以休息,因为必须为明年作准备。目前正在耐心等待深交所《2003年股东分布表》的推出,以便从中选定散股,然后在这些散股静静的变动中寻找新的庄家身影。至于目前热热闹闹的大盘对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我们只关注手中的重仓股是否已经见顶。

  根据常识,除非是轰轰烈烈的大牛市,否则任何一个庄家都不会选择在大盘上涨的时候开始建仓,因此要真正做到与庄共舞,真正做到与庄家一起建仓,只有平静的市场才会给我们这样的机会。手中的重仓股现在已经是一家明显的庄股,但在去年找出这家股票以前我们化了近半年时间,那时尽管大盘连连拉阴,市场人气涣散,但我却必须每天盯着成交量不超过5万股的股票的走势。

  真正的高手在建仓时市场肯定是平静的,而在出货时个股肯定是活跃的。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平静才是真正的市场机会,因为这里有大的机会。但平静还不单单指市场,这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平静”这个概念,实际上它还有一个狭义上的概念,就是在每一个庄股特别是新庄股的运作过程中,其成交量都会有一个放大与缩小交替出现的现象,在这个周期性的变化中,大幅度萎缩的成交量也可以认为是狭义的“平静”。仔细观察这时候的“平静”,我们可以知道很多庄家的想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启动的庄股来说短线能否参与就靠它了。
 


透视平静(下)

 任何一家股票在上涨前后大致都会有这么几个过程:第一是平静阶段。无人注意,价格变动与指数相仿,但涨少跌多,弱于大盘,属于典型的散股;第二是建仓阶段。股价走势稍强于指数,有不规则放量迹象,股价震幅加大,但仍然不受市场关注;第三是上涨阶段。股价走势明显强于指数,成交量放大,受到市场关注;第是四出货阶段。股价升幅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走势开始滞重并呈震荡态势;第五是结尾阶段。态势不一,主要取决于主力是否出局以及大盘的演变,多数随大盘波动但跌幅一般都大于大盘。作为投资人,关键要在第二阶段介入,然后在第四阶段退出。至于可变性极大的第五阶段则根本不用去关注。
  但我们很难明确界定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界线。什么叫不规则放量?有时侯大盘一涨,冷门股也会带量涨。因此我们为了降低风险,只能在第一阶段就开始观察,在股价的平静变化中寻找主力的蛛丝马迹。

  寻找建仓痕迹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本栏也多次探讨。对于普通投资人来说一般是到了第三上涨阶段才开始关注,这样上涨阶段中的每一次回调就是较好的介入时机。

  连续上涨的股价将缺乏市场买单,这已是共识,因此低位建仓的主力必须不断让市场在逐步抬高的位置进行换手,而调整正是这个过程的体现。相对于上涨过程的轰轰烈烈,调整是平静的,因为它的成交量明显萎缩。

  我们的任务在于判断股价调整后是否还有上涨的可能,也就是确定股价目前是处于第三上涨阶段还是第四出货阶段。一般来说调整的第一二天成交量仍然较大,我们不必关注,因为盘中会有明显的主力主动出货迹象,看了会害怕,会放弃这家股票,但这并不说明什么。

  从第三或者第四天开始,成交量会明显缩小,这时我们可以留心了。如果主动的大手笔出货迹象不明显,就应该还有新高可期。这里的关键还在于研判主力是否真的出货。考虑到以后继续往上做会增加筹码,因此主力在调整的初期会大力出货,甚至不惜将股价压下一大截。以后主力会将股价稳定在某一个区间进行市场换手,如果盘中不再出现连续的主动性大手笔抛盘就基本上可以建仓了。

  买进的时机选择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大盘的跳水而带出的无量快速下跌,一般来说主力会很快将股价拉回。另一种是盘中出现明显的护盘,特别是在大盘下跌时盘中不时在下档主动挂出的买单。散户的单子绝不可能在大盘下跌时连续不断地出现,所以这只能表明主力认可的调整位置已经到达,或者调整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在调整中寻找机会还必须静静地坐在那里,关注每一笔交易,在日渐稀少的成交量中判断主力是否真正出货。

  以上探讨基于新主力介入的个股,而老主力深套其中的个股则不在此列。

随笔__守住长线的心理准备

 

我在上期的《随笔》中提到了“筹码要拿得住”的所谓长线持有的观点,引起了很多投资朋友的共鸣,只是感叹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确实,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做一些努力的。

当我们在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之后得出结论:某股未来的基本面会有较大的改观,业绩将会连续大幅度的上升,因此决定买进并持有。如果基本面一直没有恶化,也就是说公司本身的发展还在自己的预料之中,那么就一直持有较长的时间比如两年。这一些我们都做得到,然而结果往往是股价最后确实上涨到自己原先预期的价位但筹码早就被自己抛掉了。

我们没有坚持到底,因为出现了种种似乎都说得过去的理由。现在我们希望找出真正让我们失去信心的根源,以便在以后的操作中能够坚持到底。

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导致我们抛出筹码的几种比较常见的理由。

理由①:大盘下跌。

这里所指的大盘下跌并不是指大盘在经济崩溃或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下跌。大家似乎都认同这样一个道理:大盘下跌个股同样也会跌,只是跌多跌少而已。这句话在十年以前可以说非常正确,但近几年已经不太准确了,以后将会被证明是错误的。由于我们现在还相信这句话,所以一旦大盘走出调整态势便在这句话的鞭策下开始动摇自己的信心,在“跌下去以后再买回来可以降低成本”的潜意识刺激下最终卖出了自己的长线筹码,将“长线持有”变成了“短线做空”。最后可能发现股价并没有随大盘下跌,或者即使有一些下跌但还没有等到我们回补股价就已经回升到当初卖出价的上面。这样“短线做空”就成为“长线卖出”。

理由②:股价迟迟不动。

买进筹码以后自然是等着它上涨,这样才能获利,而且我们花费了不少精力,它应该是有涨的理由的。但实际上股价的走势可能与我们预想的不符,甚至背道而驰。这时我们开始怀疑自己,并在股价连续低迷的情况下最终认定是自己错了,随之扔掉了筹码。可是股价却往往在基本面变化逐步明朗的情况下回升到我们以前所预期的轨道中,证明自己原来的判断并没有错。

理由③:其它热点出现。

大盘的每一次上涨都会有明显的热点板块出现,其中还会有几个龙头股,但我们做长线的筹码不一定属于热点板块,更不会恰好就是龙头股。这时候每天看着大幅度上涨的热点板块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市场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对我们呼唤:“把所谓的长线筹码抛掉吧,赶紧去追热点股,说不定从热门股短线出击回来以后原来的股票还没有涨呢。”于是最终我们在“短线博一把”的冲动下抛弃了长线筹码去追热门股。

这几种理由看上去似乎各不相同,但要做到克服它倒是有一个办法,就是提前做一些心理准备。

首先,即使自己的判断完全正确,也要确认股价不会一直上涨。

这个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每时每刻记住它却是非常困难的。一般来说当我们决定长线持有筹码前总是这样想:等我买进了以后股价就会上涨。从定性上来说这个结论肯定是正确的,因为未来业绩的增长保证了股价的上涨,除非个股的基本面发生了恶化。但从定量上来说就不一定了,因为任何股票的价格上涨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中间必然会有反复,会有下跌的过程。这并不是什么深刻的道理,但我们却往往在长线投资前忽略这一点,即使有时想到了但会有意无意地回避它。

既然股价会有反复,那么在自己持有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就一定会有下跌的时段。现在股价出现下跌,应该就是预想中的下跌时段出现了,除非有很好的短线操作能力进行一些卖空的操作,否则的话不应该影响自己的长线策略。

如果每一次股价下跌都能这样思考,长线筹码是很难丢掉的。

其次,市场对个股的认识是逐步进行的。

一家公司的业绩尽管以后会逐年大幅度上升,但这只是自己的研判结果,并不表示市场的认同。随着公司基本面的逐步变化,最后市场会接受,这就是股价逐步上升的根源所在。所以我们在长线持有筹码前应该做好思想准备,也许市场接受的过程会比较慢,股价还会有反复,我们也许还会等上一段时间。这样即使股价并没有走出自己想象中的快速上涨行情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绝不会想到要去扔掉长线筹码。

最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我们经常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这不单单是体现在股票投资中,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也都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其实一个人的判断力是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的,如果自己确实对个股的中长期基本面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力,那么就应该相信自己的研究结果,在基本面没有恶化前一直坚持自己的长线策略,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决策。

如果我们总是轻易地改变自己的重大决策,要想在证券市场上混是相当困难的,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进行长线操作前有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心理准备,相信长线筹码是能够拿得住的。(潘伟君原创)


随笔__给新手的善意提醒

 

由于大盘这一波行情的上升时间持续比较长,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财富效应,于是就有不少新手试图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来,所以就想到了给这些新手一些善意的提醒。

提醒①:要做好长期准备。

证券投资是一种投资行为,所以绝对不要期望靠短线投资获利。有太多的实例可以说明,即使新手在第一笔短期投资成功以后也不会退出市场,获利的欲望会支撑着投资者继续在市场中进行短线投机,直到后来接二连三的失败。所以我们要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干它五年、十年甚至一直做到自己退休,除非事实一再证明自己没有做股票的能力。

这里所谓的长期准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含义:就是在全部的资金中合理地划分出一部分资金做长线投资,即一定要持有部分长线筹码,绝对不要将所有的资金都作为短线投机资金。

尽管我们听到的成功案例比如巴菲特似乎都是以投资为职业的,但确实也有不少民间投资成功者,他们除了自己的工作以外利用业余时间分析行业,分析上市公司,最终使自己原来存放在银行里的资金成为未来财富的本金。这类成功案例的特点往往是完全抛开大盘,立足于上市公司的发掘,以长线持有筹码为主。

如果只是想靠短线赌一下的话最好还是重新考虑一下是不是应该进入股票市场。

提醒②:公司重于大盘。

现在的市场上,即使是有十多年阅历的老手也会这样告诉新手:我们这个市场是没有投资价值的,主要还是看大盘,只有猜对了大盘才能赚钱。然而市场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2000年2000点60倍市盈率的支撑是三分之二的筹码不流通,因此市场的态势总体上是齐涨共跌,所以老手会有“必须跟大盘”的感觉。但随着全流通的逐步实现,高企的市盈率已经在五年内逐级回落,到去年跌到了14倍。在今年下半年市场进入真正的全流通过度时期后,我们必须也要同步跟上市场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研判公司远比研判大盘重要。

选择一家具有高速成长性的公司然后持有,这才是股票投资的根本。至于大盘的涨跌,那就让别人去议论,实际上要正确判断大盘的每一次涨跌并不亚于中一次彩票的大奖。

提醒③:技术指标重概念。

作为技术分析中的一个分支,技术指标历来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于是新手们也会到书店里买上一本有关的书籍,然后潜心记住买进信号或者卖出信号。其实只要反过来想一下就知道了:靠这么简单的方法就能获利,这个市场就没有失败者了。

技术指标根本就提供不了买卖信号,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提供准确无误的买卖信号。技术指标其实就是一些市场交易的统计指标,它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市场的交易进行了一些归纳和统计。作为新手必须认识这一点,否则以后会多化很多学费。

举个例子:某天某股10天心理曲线(PSY)是80,根据书本的交代,这是卖出的信号,请千万不要相信。这个80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股价在近10个交易日内上涨的天数是8天,因为80就是用8/10*100计算出来的。这个结果显示股价在这10天内上涨的日子比较多,但接下来是否一定要下跌并没有一定的关系。再比如10天的相对强弱指数(RSI)是80,也是卖出信号。但实际上这只是告诉我们这10天里股价累计上升的幅度占总的上升和下跌幅度的比例是八成,与接下来股价一定下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技术指标与股价未来的走势并没有逻辑上的关系,但对于我们了解一段时间内股价运行的市场状况有很大的帮助。比如通过技术指标我们可以知道股价在近一段时间内的成交量情况、股价位置的高低、上涨和下跌力量的对比等等,另外还可以自己设立一些指标用于特殊需要的分析,比如设立一个股价与大盘指数的比较指数,这样就可以知道股价相对于大盘来说是强还是弱。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指标,我们就必须通过手工进行大数据量的计算,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还是需要技术指标,只是不单单靠它决定买进还是卖出。

提醒④:形态分析要熟悉。

所谓传统的形态分析就是对于几种经典图形的分析,像头肩顶、双底之类。其实这类东西是非常容易学的,甚至根本就谈不上学,只要多看几遍图形就记住了,其关键是除了图形以外还有一个相应的成交量变化要记住。

其实我在本报前些时候已经提出过更加有实战意义的图形分析方法,但我也同样认为传统的图形分析还是要掌握的,因为市场还在用这些语言,更重要的是主力也在利用这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市场语言,所以我们尤其是新手更要掌握这些市场语言。通过对于传统图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些主力想要告诉市场的东西,这对于我们研判股价的运行态势是非常有帮助的,尽管主力完全有可能是在欺骗市场,但知道主力在说谎本身也是一个进步。

提醒⑤:筹码要拿得住。

前面已经提到了,即使是新手也应该在投资比例中做一些长线的配置。所谓长线就是在深入分析基本面之后做出的长期持有的决策,比如持有一年或者两年甚至更长。

做出长线投资的决策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对得起所付出的大量精力。现在市场上很多人都在长期持有某些股票,但这些完全是因为被套得很深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很少会主动长线持有,就是说帐面获利了甚至获利很多还是继续持有。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尽管长期看好某股,但由于帐面已经获利便经常会在股价调整时一抛了之。其实长线筹码卖出的时机应该是公司业绩增长停止之时,绝不是股价调整之时。比如某股去年每股收益0.30元,研判后认为06年预计0.45元,07年预计0.67元,现在股价在4到5元之间波动,那么就可以长期持有,同时长期跟踪,如果06年07年的目标都达到的话就起码应该持有到07年的年报公布前后,到时候再继续研判,如果08年的业绩无法继续增长,那么就是退出的时机了。

持有长线筹码并跟踪数年,这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但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那又是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坎。(潘伟君原创)

注:本文是刊登在06年4月4日《上海证券报》上的原文,发表时有所修改。

随笔 ── 米老鼠热浪

 

米老鼠是当前的一个热点,因为以米老鼠为主要卖点的迪斯尼乐园有可能落户上海浦东的川沙,而G界龙(600836)就处在这块地块中,这样该股的拔地而起也就成为必然。

每当一个题材在最初的疯狂过去以后应该继续关注的并不是相关热点股票的调整幅度等等市场情况,而是题材的本身。

米老鼠题材的本身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市场中的其他投资朋友对此有什么了解,反正我不太清楚。于是便趁题材的短期回落期静下心来研究米老鼠题材。

经过一些分析和研究,发现原来模模糊糊得知的一些东西素还是有一些误差。

首先,上海迪斯尼的选址并不是浦东川沙一个。当初被选的地点有三个,分别是:南汇区的六灶镇、浦东的三林镇和浦东的川沙镇。其中三林的地块目前属于外高桥集团,也就是G外高桥(600648)的控股公司。该地块原为“环球影城”的用地,但该项目并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同意。该地块的特点是离市区较近,就在世博会选址边上,交通等都没有问题。三个选址中川沙的呼声似乎更高一些,该地块离浦东国际机场较近,未来的地铁二号线延长线和已建成的磁浮列车都通过该地块,所以交通也没有问题,尽管离市区较远,但政府有可能对过境旅客实施免签证48小时的特殊政策让其就近游玩迪斯尼乐园,这样就可以吸引到很多境外游客,这可能是川沙呼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迪斯尼公司的现金投资可能比较小。以香港迪斯尼为例,迪斯尼投资3.16亿美元,香港投入4.19亿美元,香港政府还造了一条路以及辅助基建设施,这样香港方面的总投资是36亿美元,迪斯尼只占总投资的10%,因此估计外方在上海迪斯尼中的投资也不会大。从现有信息分析,上海迪斯尼乐园将会有一家合资的股份公司进行运作,除外方的迪斯尼公司外中方是陆家嘴集团公司,是G陆家嘴(600663)的母公司。陆家嘴集团公司具有政府背景,将代替政府实际参与迪斯尼项目的运作。如果也象香港迪斯尼那样运作,那么绝大部分的前期投入都会由政府买单。既然是政府买单,我们就不要期望在征地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市场价进行。所以就算最后落户川沙,G界龙也确实要搬迁,但G界龙的地价补贴或者搬迁补贴肯定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在中国,要想同政府讨价还价余地是不大的。

最后。事情的进展还不明朗。据3月21日迪斯尼公司给某周刊的官方回应是:“现阶段对上海将兴建主题乐园一事没有新的公布。迪斯尼公司目前并没有为上海兴建主题乐园达成任何协议”。这并不是说未来不会在上海兴建主题乐园,只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进展。

纵上所述,迪斯尼乐园的题材成功的可能性依然相当大,选址川沙的可能性也是最大,但最后绝大部分由政府投资的可能性也很大。尽管从长远看政府的投资回报可能是不错的,但对于被动迁的单位未必会有大馅饼。

不管怎么说,市场需要的往往就是题材,因此米老鼠的热浪还会不断冲击市场,作为短线投机无疑是不错的选择,但绝对不是投资的首选。(潘伟君原创于2006-4-4)

也说增值

 

新版的会计准则要求公司的土地价值按照市场价来定.,所以大家开始注意起公司的地价来。

比如地处上海市区黄金地段的一些上市公司,或者手里握有大量地产资源的上市公司便开始受到市场的关注,媒体也也开始纷纷推出对此类上市公司的相关研发报告。于是,我们被告知:资产重估以后公司的净资产将大幅度上升,有的公司将有十多倍的升幅,因此现在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已经远远低于未来的净资产。

我们有时侯会按自己的意愿去关注事物的某一个方面,但很少会去客观地进行综合分析。对这一地产增值概念我们除了应该关注到提升净资产这一个方面以外,还应该更深入地分析其它方面。

上市公司有多少资产固然重要,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公司的赢利才是第一位的。假设某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有10元,但如果每股收益只有0.10元,那么其未来的定位还是会以每股收益为主而不会是每股净资产。所以对于市场来说每股收益更加重要一些。

也许会有公司由于一些原因会将某些地产的帐面赢利放到利润中去,这样起码在年报中会使每股收益增加。比如从原来的每股0.30元猛增到0.60元,但我们要注意:如果该公司在经营上依然没有变化,那么第二年的每股收益又会回到原来的0.30元,换句话说这种业绩的大幅度提高是一次性的。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收购兼并,因为净资产高,所以会吸引外资进行收购。难道外资不知道土地的市场价值而非要等到上市公司将地价体现在帐面上才会收购?老外没有这么傻。再说了,假如10元的净资产只能赢利0.10元,这种资产很难说有什么吸引力。当然,老外出于各种原因会收购兼并某些上市公司,但要在那么多的公司中选择未来被收购兼并的公司,难度比较高。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题材,在年内余下的日子里会不断地被市场挖掘,对于短线投机来说是绝不容忽视的,只是千万不要持有过长的时间。

同样属于增值题材的法人股流通就不一样,手中持有的法人股流通以后会拿到真金白银,如果这批资金以后有新的投资方向仍然会带来利润。


思想录_经济学家

 

看到一篇帖子,对于中国的经济学家对股市指手画脚颇为不满,其实就全球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有朋友在外贸学院执教,也曾去美国讲过学,早就告诉过我:在美国或者欧洲,老百姓感兴趣的是商科类学校,真正的商业顶尖人才也大多数来源于商科类学校,而学经济在西方是属于理论研究范畴,很少有学生愿意去攻读这门学科。因此也就基本上不可能在大众传媒上看到所谓的经济学家。

香港某经济学者经常指点国内的上市公司,甚至在电视台辟了专门的栏目,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特色之一。该学者数年前也是呆在美国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回了香港。

其实海归类的学者也并不在少数,通过在美国读一个经济类的博士(相对容易),然后工作数年后就是留美经济学家了。

也许中国需要这样的经济学家在媒体上频频露脸?至少业内并没有感到这些经济学家讲出了什么新的东西,甚至有些言论明显带有外行的嫌疑。

也许政府需要这些经济学家作为智囊团?那就写内部的调研报告吧,别在公开的媒体上喋喋不休了。

指手画脚的人太多了,我们对于某一个经济学家看牛还是看熊并不感兴趣。

也许少了这类经济学家市场会更加清静?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问了周围的一些朋友,共同的答复:“烦”。

忽然想起一句前苏联电影中的经典对白:“我们不理睬它”。

 今天盘中中国石化(600028)出现几次大手笔的杀跌盘,这是去年该股上涨以来的第一次,对此,我们不能“不理睬它”。

标签: 潘伟君文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