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尖江湖小崔简介: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44:21

编者按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的过程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客观、准确地对该年度的学术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从而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大意义。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由光明日报理论部与《学术月刊》编辑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在规范程序、不断提高评选活动权威性的基础上,经过读者调查、学者推荐、专家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评选出来。学术版今日刊出,以飨读者。

  热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入选理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如何对其加以提炼和概括,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2011年,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三个层次上展开: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学者们的讨论虽然有分歧,但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理念、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第二,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学术界的讨论集中在价值观范畴的选择标准上。第三,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原则。在这一方面,学术界的基本共识是:核心价值观要能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求,应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应该符合人民群众的语言和思维习惯,要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总的来看,目前学术界关于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所展现的思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原则,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侧重推陈出新,注重代表性和人民群众的认同度。

  [专家评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在于:在国际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维护文化安全;在国内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并引领社会思潮。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成为2011年度人们关注热点的深层原因。要提炼出一种人们广泛认同、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方法论。2011年,学术界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今后的任务是,要由理论诉求转化成为实践诉求,由主导要求转化为主体需求,由只注重主流的先进性向也注重支流的广泛性转化,由过于抽象的理性化向生动的感性化转化,要把单向灌输转化成为双向互动,要把政治话语转化成为大众话语,使人民大众从语言表述上认同核心价值体系。

  (评点人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热点2 经济社会转型下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

  入选理由:伴随着2011年初公布的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一轮“文化热”又开始在中国出现。这次“文化热”所体现出的“文化自信”与基于综合国力的“经济自信”密切相关,“文化自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经济社会转型的一种自觉,而“文化自强”则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学术界的相关讨论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个概念的内涵及三者相互关系的探讨。二是有关“文化自觉”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艺术各门类的发展的讨论。三是以“文化自觉”为视角,对文化多元化、文化民族性等问题作更深入的剖析。四是在“文化自觉”的理念下重新审视西方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五是对“文化自觉”与现代城市及其文化的发展、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形象塑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之间的关系作了广泛的探讨。学术界多方面的探讨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并非是仅仅关乎文化本身的孤立性的问题,而是在当今经济社会转型下与中国社会全面发展、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密切相关的重要的综合性、系统性的问题。

  [专家评点] 应该说,学人们围绕文化的“三自”问题所进行的种种倡导、阐发、反思,以及价值层面的话语建构,代表着一种社会理性的回归,代表着寻求一种价值共识的强烈诉求。而这一问题本身所涵盖的种种问题,足以形成一个“话语丛林”,有待于一一展开,因而其必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话题。人们期盼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之中,关于“三自”的内涵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三自”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而诸如如何防止可能出现的单纯追求文化产值(GDP)的倾向、如何有效地抑制文化产业扩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泡沫化”现象、如何强化文化理论创新、如何有效地展开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等一系列问题,能一一得到学人们的话语“加盟”。

  (评点人党圣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热点3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入选理由: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同选择。2011年,学术界围绕公共财政与政府改革、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社会政策与法律法规、媒体舆论与社会稳定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必须处理好政府的角色扮演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应重点引入社区自治力量。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法律的支撑。社会管理创新要依法推进、依法保障、依法确立相应的规范、依法建构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前所未有。为此,社会管理的创新性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意义重大。

  [专家评点] 2011年,学术界围绕如何在不同层面上实践社会管理的创新开展了许多深入研讨,凸显了四个方面的重要性:一是要培养社会管理观念的公共意识;二是要形成公共治理的多方社会管理主体;三是要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互动、协同的柔性社会管理机制;四是要引导“网络问政”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这些讨论中不言自明地指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公共性问题。可以说,“公共性”在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界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讨论中的热点论题,对其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的思考正引导人们走出狭义的“公共领域”范畴而走向社会生活领域。

  (评点人李友梅,上海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