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外牌 上高架时间:调和气血是辨治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54:10
   

 调和气血是辨治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

                   济南市中心医院  韩云  

 

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医气血学说始于《内经》。《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灵枢·本藏》谓:“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强调血与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力的最基本物质。在病理上,《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治疗上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对气血与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深刻。

中医学理论认为,生命依靠气在升降出入的不断运动之中激发脏腑的生理功能,从自然界摄入空气、水谷,合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排出代谢后不需要的糟粕。气血周流全身,运动不息是生命最本质的特点。气血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一刻不停,一有异变,即发生气血异变,表现为气血形质的变化,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疾病的发生。因此,《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即为气血由弱转强、由盛转衰的过程;亚健康状态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其本质也在于气血的变化。因此,气血理论是研究亚健康状态中医临床调治原则和方法的理论基础。调和气血是防治亚健康状态各种基本原则的核心,通过各种治疗大法、治疗方法、治疗手段改变气血异变非正常状态,恢复其充盈、流通的正常状态,是治疗亚健康状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篇进一步指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可见,气主要为水谷精微所化,血乃脾营肾精合成,二者虽不是同物,但血中有气,气中含血,相互依赖,成为维持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气属于阳而主动,具有防御、推动、温煦作用;血属于阴而主静,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二者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源于水谷精微之气和肾中精气,在生成和运行方面不可须臾相离,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主导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血在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下循行于脉府之中,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概括起来,气血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维持和促进生长发育:《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营气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必具,乃成为人。”这些关于人体生长发育过程的描述,说明了人体从怀孕胎生起,一直到老死为止,气血在不断地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机体也随着气血的盛衰而产生各种变化,从而进入不同的生理状态。②充养五脏六腑: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不能舍气血而行,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无一不是气血功能活动的表现。《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灵枢·本藏》篇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机体内而五脏六腑、外而筋骨毛皮,均必须在气血调和、生生不息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维持机体正常活动。气血维持并推动着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其功能活动的结果,又化生了气血。③适应内外环境:人体生存在自然界中,和外界环境息息相通,《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是以应天时而调血气也。”机体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不断地调节全身气血,以抗拒外邪的侵袭,避免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正气有自身稳定和抵抗病邪的作用。因此,人体要健康长寿,平时就需注意调养气血,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睛,其别气走于耳为听,其余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薰于面……故天气甚寒,不能相胜也。”可见,全身气血,周流不息,维持着机体的内外统一,人体通过气血活动,有效地加以调节适应,以维持内外环境的统一。

2.气血失调是亚健康状态发生的主要原因

气血周流全身,循行有度,以调和流通为贵。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可见,气血失调是亚健康状态发生、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①外邪侵袭,耗伤气血:自然界中六气的异常变化,以及“疫疠之气”等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耗伤正气,正气不足,气虚则出现疲乏倦怠无力,恶风汗出,周身酸痛一系列典型的亚健康状态临床表现,是导致人体发生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②七情所伤,气血逆乱:《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 《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③饮食劳倦,伤及气血:饥饱失常、饮食不洁与偏嗜等,也是引发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饮食水谷是气血生化之源,不可一日没有。但过度饥饱或偏食可损伤肠胃,使气血流通失常,经脉阻塞。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上有“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之说。《素问·五脏生成论》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说明五味过偏也可促使形成亚健康状态。④劳倦失度,耗气伤血:过劳、过逸均可伤及气血而致亚健康状态发生。《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篇曰:“因劳致虚,日久成虚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疲劳过度,耗伤脾气,脾虚化生气血不足则出现身倦乏力、脘闷纳呆等表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劳倦伤脾,脾虚不运,水湿内停,出现头身困重,多寐,脘闷纳呆,便溏,若湿郁化热则出现低热缠绵,苔黄腻。“曲运神机则劳心”,劳心耗血,心失所养,可出现心悸、失眠,头晕无力等表现。《景岳全书·血证》曰:“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致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气血充养全身,为人身至宝,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气血与生命存亡休戚相关,为人身之根本,同时,气血亦为人体正气的物质基础,张景岳认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为病皆生于气。”可见,气血充盛,则人体精气神旺盛,而精充气足神旺,则正气充足,反之则正气亏虚。故此,气血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盛衰决定了人体的发病情况。中医发病学重视人体正气的盛衰,凡体质壮实,脏腑功能活动旺盛,气血充盛者,则其正气充足,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亚健康状态无从发生,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故气血失调,正气不足是亚健康状态发生的内在根据。

3.调和气血是调治亚健康状态的基本治则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力的主要物质。人身之元气,源于命门,通过三焦,畅行五脏六腑;人身之宗气,生于上焦,贯血脉而行呼吸,固肌腠而御外邪,上荣脑府,下养肾脏。血乃生命之本,周行于五脏六腑,布散于四肢百骸。人身之血得益于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化津液于脏阴之中,终成营血之象。血之运行,更赖心肺合力,肺之朝向百脉,辅佐心君而发治节之功;心之主运血脉,还需肺气推行而冀畅运之力。而肝藏血,得疏泄乃有条达之妙;肾藏精,赖心阳而有化血之奇。故五脏阴阳相合有度,营血化生运行有节,此乃蓬勃生命之根本也。气血损伤,百病由生。人体各种亚健康状态,皆由气机停滞、气行瘀阻而致。肝主一身之气,条达为顺。肝木郁滞,疏泄无权,表现为气结,或气机运行逆乱,谓之气逆。诸如肺气上逆为咳,胃气上逆为呕。气滞、气结久之则蕴生邪热。“气有余便是火”,气火上冲,诸宫不宁。气不化精,精不生气,则气虚显现。气为血帅,气充气畅,则血润血行;血为气母,血充血濡则气生气运。气能生精,血可养神,故气畅血和,精神乃治为健康的唯一表征。气血相关,气滞、气虚,血失其推动,则可导致各种亚健康状态发生。

气血是人体的基本物质,维持着生命机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基本功能,代表人体的正气,是机体内部平衡的基本因素。气血异常,正气虚衰,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提供了内在根据。外邪、七情内伤、饮食劳逸等是亚健康状态发生的条件,外在条件只有通过气血异常的内在病理变化才能起作用。因此,亚健康状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血的异常变化,其基本变化反应过程就是气血失调。首先正气是以气血为基础,其充足及功能协调与否决定了正气的强弱,影响到邪正盛衰的变化;而气血为人体阴阳的主要物质基础,阴阳与气血属性相同,阴阳的失调源自气血的失常;人体脏腑组织升清降浊、出旧入新依赖气机的升降出入来维持,气机的这种功能又是以血为物质基础。因此,亚健康状态发生的基本动因与气血变化息息相关,气血失调是各种亚健康状态的根本始发因素,故而调和气血即应成为临床调治亚健康状态的基本治则。因此,临床调治亚健康状态时应牢牢抓住调和气血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得其要领。调和气血以纠正其虚实偏差,使之趋于平衡,无盛不衰,充养脏腑,正复邪去,从而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状态。同时,要注意调气血应以通利为目标。调气血要顺其性,时时注意疏通。调气调血两者不可分,调气血在分别施治的同时顾及气血之间的生理病理相关性,临床视不同情况决定调气与调血孰轻孰重,或调气配以和血,或调血佐以和气,灵活化裁,以提高疗效。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