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治花店:【论文导读】汉语“了”字教学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7:42:12

【论文导读】汉语“了”字教学研究

(2010-04-01 08:26:53)转载 标签:

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

tcsl

教育

分类: 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 汉语“了”字教学研究

李晓琪(北京大学)
提要
“了”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汉语虚词,许多学者曾时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从
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观照“了”字研究,将使我们发现不少新的问题。
 
一、“了”字研究现状
1.1现代汉语的“了”字究竟可以表达几个语素?

一般认为可以表达三个语素:

了1,紧贴动词,为动态助词;

了2,位于句末,为语气词;
了3,位于句中并列的各项之末,表示列举,为语
气词。

对于出现在句中形容词后的“了”(例如:
短了一寸、大了一点儿),人们的看法不一致,有
的学者认为是了,,有的学者认为是了2。

1.2关于语素“了”的语法意义。了3表示列
举,可以同语气词“啦”互换,是“啦”的变体。
了3的语法意义及分布比较单一,和了,、了:不发
生混淆。了,,以王力、朱德熙为代表的语言学家
认为表示“完成”语法意义,他们把了,看成是汉
语动词“完成体”的形式标记①,有的学者指出把
了,的语法意义概括为“实现”更为恰当②,其实这
两处意见并不矛盾。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汉语里
有“时”语法范畴,并认为语素“了”是过去时的
标记③。了:的语法意义,一般认为表示“新情况的
出现”,“性质、状态的变化”和“确定、肯定”等
语法意义。
以上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如果仔细观察,我们
会发现在“了”的语法性质和“了”的语法意义等
方面,语法学界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详见附表。
1
.
3为适应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需
要,语法学家们又进一步细化“了”的使用规则,
例如关于‘.了,”就分别总结出了“了1”的语境
(什么情况该用“了,”,什么情况不能用“了1”,什
么情况可以省略“了:”)和“了l”的位置等各种用
法规则,这对“了”字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
.
4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以往的
研究,视角主要是对准“了”字本身,或着重讨论
“了”的语法意义,或着重讨论“了”的使用规则,
或二者兼而有之。尽管语法学界对“了”的认识不
尽相同,特别是对“了2”,从性质(语气词、助
词、动态助词)到语法意义(表变化、表语气、成
句作用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有一点是一致
的,即都没有把“了2”与汉语的“体”范畴联系
起来.没有把它看成汉语“完成体”的形式标志。
二、运用“了”字研究成果
科学地进行“了”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有其特殊性,简单照搬现有的
“了”字研究成果会遭遇许多困难,为了结合对外
汉语教学的特点科学地进行“了”字教学。我们认
为,以下儿方而值得特别注意。
2.1深化、细化对“了”的语法意义的理解
2.卜1“了1”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完成”,
对于什么是“完成”,中国人因为有语感,熟悉
“了”的各种使用情况,所以一般不再去多思考“完
 
成”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而这一概念对于外国学生
学习“了”字却至关重大。由于用“了”的句子中
的行为动作常常发生在说话以前,所以容易使外国
学生误把“完成”与过去时联系起来,认为‘’完
成”了的动作已经结束,它们一定是发生在过去
的。的确,“了”字句中的行为动作多数发生在说
话以前,并且句中常常有表示过去的时间词。例
如:
(l)刚才我在宿舍里看了电视,已经知道
比赛的结果了。
(2)去年我在中国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
光。
但是,并不是所有发生在过去的行为动作都可以用
“了”,甚至一些表面结构类似的句子也必须区别对
待,否则就会出现错句,例如:
(3)’刚才我在宿舍里看了电视,没有去打
球。
(4)‘去年我在中国过了愉快的生活。
为什么例(1)成立,例(3)不成立?原因就
在于两句话所要传递的信息、不同。为能清楚地说明
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完成”所表达是语法
意义到底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完成”的解
释是:“按照预期的目的结束;做成”。这里有两个
要素:1.一定要包含一个动态的过程;2.这个过
程一定要“结束”或“做成”。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才称得上是“完成”。例(l)要表达的是刚才已经
完成的动作(“看完比赛了”),有动态的过程,并
且已经结束、完成了,当然要用“了”;例(3)表
达的是刚才正在进行的动作(“在看电视”),强调
的是刚才正在做什么,既无动态的过程,又没强调
完成,所以不能用“了”。区别完成和过去进行的
之间的不同是说明例(l)
.
和例(3)之间区别的关
键。我们再来看例(4),例(4)的正确说法应该
是:
(5)去年我在中国生活得很愉快。
或者去掉“去年”,并把“了”改为“着”:
(6)我在中国过着愉快的生活。
例(4)是想叙述去年所发生或所存在的一种情况,
根本不存在完成不完成的问题,当然也不存在用
“了”的问题。而与之相关例(2)却不同,例(2)
是表达一件自己经历,并且已经结束、已经做成了
的事情,所以要用‘了”。当然例(4)还涉及到词
语的搭配、句式的选择和“着”的使用原则问题,
但首先是要分清全句是在表达动作的完成还是在叙
述事件的发生,例‘2)和例(4)的根木区别正在
于此。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深化对于“完成”所表达
的语法意义的理解是掌握“了1”用法的一把钥匙,
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完成”所表达的语义进一
步细化,上文提出的两个要素是理解“完成”的核
心,另外,区别完成与过去进行的不同、完成与发
生(或存在)的不同是辅助手段。
2.1.2按照多数语法学家的意见,“了2”的
语法意义是表示变化。对此也应有深人了解。请看
下面的句子:
(7)‘生孩子以后,她很胖了。
例(7)似乎是要说明“她”发生了变化,生孩子
以前瘦,现在变胖了。如果简单地从“了2”的语
法意义出发考虑,这句话似乎是对的,然而它却明
明白白是错句。错误原因是什么?一种解释是,
“很/非常/相当十形容词”后不能用“了2”,如不
能说:
(8)‘他的女儿非常漂亮了。
但是下面的句子也是程度副词“很/相当”+
形容词十“了‘’却是正确的:
(9)时间很晚了,咱们明天再谈吧。
(ro)你买了吧,最近一再降价,这个价
钱已经相当便宜了。
显然上面的解释不能令人信服。如果仔细分析就会
发现,其实例(7)不是在说明“她”的变化,而
是在描述目前的一种状态,即是在作静态的描写,
而不是动态的说明,因而不能用“了”,例(8)情
况相似。例(9)(10)则不同,句中不但体现出明
显的动态变化过程:时间从早到晚(例(9))、价
钱从贵到便宜(例(10)),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
两句话还都传递了某种事态出现或完成了的信息,
所以要用“T”。
2.1.3如上所述,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了1
和了2的语法意义是分明的,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
区别对待。不过,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它们之
间有着某种共同点,无论是了1还是了2,都与动态
过程有关,并且有时候很难区别两者的不同,我们
看下面的例子:
(11)他已经去了飞机场。
(12)他已经去飞机场了。
这两句话都成立,通常的解释是,例(11)中
的“了”是“了;”,例(12)中的“了”是“了2”,
自然两个“了”所表示的意义也就应该有所不同,
前一个“了”强调“去”这个动作的完成,而句尾
的‘了”是一个表示确定语气的语气词。我们认为
这是一种先有了某种理论,再按照这种理论强行解
释语言事实的作法。事实上,两句话意义上并无明
 
显的差别,所不同的是前者表示动作的完成,后者
表示事件的完成,在完成这一点上两者有共同性。
下面的例子更有意思:
(13)你吃了饭没有?
(14)你吃饭了没有?
例(13)(14)比(11)(12)复杂一些,句尾都有
“没有”出现,表示疑问。关于此类“了”,已有学
者作过专门论述④,认为虽然(14)中的‘·了”出
现在宾语后,但它不是“了2”,而是“了:”,与
(13)中的“了”具有同一性,理由是在相同的语
境下,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并进一步从
’’了,”的来源上进行解释,指出“了1”是从句尾的
表示完成体的“了”漂移到句中的,正如王力先生
论述的那样,唐朝时,“当动词后面带有宾语的时
候,‘了’字放在宾语的后面,而不紧贴着动词
的。’,⑤但是这种漂移并不彻底,不是所有的“了:”
都漂移到了句中。这个现象给我们以启示,既然例
(13)(14)中的两个“了”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
宾语后的“了”也可能是“了,”,那么为什么其它
宾语后的“了”一定是“了2”呢?再进一步思考
的话,为什么一定要根据“了”的位置(分布)强
行分出‘.了1”和“了2”呢?
2.2深化、细化对“了”的使用规则的研究
2.2.1关于“了”的使用规则,已有较丰富
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A.宾语为动词性词语时动词后不能用“了1”,⑥如:
(巧)’三年前,我开始了学习汉语。
(16)’我听说了那儿的风景非常漂亮。
B.“是…的”表示过去发生的行为不能用
‘·了1”,⑦如:
(17)’我是坐飞机来了北京的。
(18)‘他是在图书馆告诉了我这个消息的。
C.表示经常性行为或习惯性动作不能用
“了,”或“了z’’,句中有“常常、经常、总是、每、
一直’,等词语,⑧如:
(19)’我的同屋总是躺着看了书。
(20)‘小王喜欢睡懒觉,上课常常迟到了。
D.有时间副词“刚、刚刚、才”充任状语时,
不能用‘·了2”,⑨如:
(21)香我刚下课了,得先回一趟宿舍再去
打球。
(22)‘我们刚刚到中国了,还不熟悉这儿
的生活。
E
.
动词性结构做定语时,动词后一般不用
“了1”,⑩如:
(23)‘我们见了面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
112
了。
(24)’你买了这本书的商店在哪儿?
但是,在教学中对这些规则绝不能简单地照本
宣科,因为例外情况太多,也就是说,规则有时候
管不住。特别是一些句子孤立看违反了规则,是错
误的,但当它们处于一定的语境中时却又是正确的
了。比较:
(25)A.’这本书是我买了的。(应为:这
本书是我买的。)
B.这本书是我(已经)买了的,你
买那本吧。
(26)A
.

我感冒了,从早上8点到下午4
点一直睡觉了。
B.我感冒了,从早上8点到下午4
点一直睡觉了,什么事也没干。
(27)A.’我们家乡,夏天常常下了雨。
B.我们家乡,夏天常常下了雨还是
缺水。
以上三组A句都不成立,B句成立。如例(25),A
句只是要说明是谁买这本书的,句中既没有表明动
态过程,也不强调动作的完成;B句则正相反,清
清楚楚地强调我已经买下这本书了,动作已经结
束、完成。说A句时,说话人可以在书店,也可以
在其它场所,总之地点是自由的;说B句时,场所
一般是在书店。也就是说,用不用“了”要受到语
用环境的制约。所谓语用环境,除指使用场所外,
也指“了”结构是独立成句,还是处于一个更大的
句子中(如上面所举各例)。
2.2.2虽然关于“了”的使用规则,已有较
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了”到底在哪些场合必须
出现,在哪些场合不能出现,在哪些场合可出现可
不出现,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目前的研究成果
还远远不能满足语言教学的需要,还有必要对此作
进一步的探讨,具体来说以下诸方面应该特别加以
注意:
1.动词的语义特征
不是所有的动词后都可以出现“了”,比如心
理活动动词后(’我觉得了这个办法不错/’妈妈希
望了去上海旅行)、能愿动词后(‘能了说汉语/‘
会了使用电脑)、表示判断、分类类动词后(’姐姐
是了大学生/’她好象了一位老师)都不可以出现
’’了”,还有没有其它类动词后也不能出现“了”?
如何对汉语动词从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的结合的角
度进行全而、准确的分类?目前还没有看到系统的
研究成果。另外,瞬间动词(“瞎、死、闭、碎”
等)和持续动词(“学习、讨论、住、站”等)后

2.动词带不带宾语、带什么样的宾语
有些动词不带宾语时,“了”可以自由出现
(也已经同意了。/老师答应了。),但是带宾语后就
不自由了,有的宾语(如动词性宾语)前不能用
“了”(.他已经同意了帮助我/.老师答应了回国以
后还要回到中国来),有的宾语(如名词性宾语)
前可以用“了”(领导已经同意了你的请求/老师答
应了同学们的要求)。更为复杂的是,即使动词本
身是可以加“了”的,并且同是带小句宾语,也需
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用“了”。只有小句宾语具
有指称性,能够用“什么”指代,不能用“怎么
样”指代时,才能用“了”。比较:“我也感觉到了
他对我们很关心。/‘我感觉到了头特别疼。”前句
中的‘他对我们很关心”可以转换成“他对我们的
关心”,而“头特别疼”不能作类似的转换。
3.动词带不带状语、带什么样的状语
当动词带有某些状语时,或不能再用“了,”,
或不能用‘’了2”,如有否定词‘.没”(‘那件事我不
知道,他没告诉了我。/’你没写清楚了信封上的地
址,当然寄不到。);有副词‘.正、正在”(‘昨天我
去看他的时候,他在房间里正写了信。/“小王正在
打排球了,一会儿就回来。);有副词“才”(’他第
一次演出的时候,才十四岁了)。而有时本应用
“了”的地方,因为动词前有了表示动作方式的状
语,“了“反而不用(会上,他主动承担(了)责
任,取得了大家的谅解)。状语同“了”字的隐现
究竟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4.动词带不带补语、带什么样的补语
当动词带某些补语时,动词后也一定不能用
“了”,最常见的是动词后有介词结构“在…”、“于
…”作时间、处所补语(’他出生了在1957年。/’
进房间后,她立刻坐了在椅子上。/‘去年哥哥毕业
了于东京大学。)
5.“动词+了”是否处于连谓结构之中、处于
什么样的连谓结构之中
在连谓结构(连谓结构中的动词分别用v,、叽
表示)中,“了”的位置不是确定的。“了”的出现
与否及位置要受两方而的制约,一是连谓结构的类
型,二是行为动作是否发生,举例如下:
A.表示还未发生的先后连续动作时,v:后应
加“了”,玛后不加“了”:
我下了课就去图书馆。/’我下课就去了图
书馆。
咱们见了面再具体商量吧。/‘咱们见面再
具体商量了吧。
B.v,、几表示已经发生的先后连续动作时,
vl后的“了”常常省略,叽后的“了”要用,
“了”可以紧跟动词,也可以出现在句尾:
小王站起来走了出去。/‘小王站起来了走
出去。
他下(了)课就去图书馆了。/’他下
(了)课就去图书馆。
c.几是v,的目的,vl、叽尚未发生,vl、玛
后都不用“了”:
我(要)去图书馆借两本书。/‘我去了图
书馆借了两本书。
他(打算)进城看望一位朋友。/’他进了
城看望了一位朋友。
D.叽是v,的目的,vl、叽已经发生,v:后
不用“了”,叽后要用“了”:
(刚才)我去图书馆借了两本书。/’(刚
才)我去了图书馆借两本书。
(昨天)他进城看望了一位朋友。/’(昨
天)他进了城看望一位朋友。
以上我们举例性的讨论了与“了”有关的各种
情况,有趣的是,虽然以上各点讨论的角度及侧重
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各点都与动
词有关,这说明动词在“了”的使用中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我们相信,从动词人手,细化对“了”
的使用规则的研究,一定能挖掘出更多的管用的规
律。
2.3关于某些单音节动作动词+了
某些单音节动词如:“忘、丢、吃、咽、吞、
扔、洒、擦、涂、卖、摔、毁”等,后面加上
“了”后,意义很实在,表示的是动作有了结果,
这时“了”可以用另一个表示结果的动词“掉”替
换,如:
(28)忘了这件不愉快的事吧!=忘摔这
件不愉快的事吧!
(29)咱们卖了旧的再买新的。二咱们卖
掉旧的再买新的。
(30)你这样做,会毁了你的一生。二你
这样做,会毁掉你的一生。
这类“了”都出现在动词后,宾语前,这是
“了1”的语法分布,但是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却与
“了,‘’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现代汉语八百词)看
到了这一点,指出“有些动词后的‘了’表示动作
有了结果,跟动词后的‘掉’很相似”,但仍把它
们归人“了,”。我们认为不加区别地把这类“了”
一律归人“了l”,似乎简单,但并不妥当,因为
“完成”与“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应
 
混淆,更何况这类句子还有自己明显的特点:都是
用于未发生的情况,多数句子可以变换成“把”字
句,如例(30)可以变换为“把这件不愉快的事忘
了/掉吧!”。
三、关于“了”字研究的思考
回顾“了”字的研究历程及探讨如何在对外汉
语教学中进行“了”字教学,引发我们思考以下儿
个问题。
3.1一是要充分注意历史给予现实的启示。
动态助词“了”起源于表示“终了”意义的动词
“了”,在历史上动词“了”位于另一个动词之后,
可以充当结果补语,例如“(皇帝)说了,夫人及
大王两情相顾又回惶”、“夫人闻了,又自悲伤”
((教煌变文集)第774页)和“作此语了,遂即南
行。”((伍子青变文))。动态助词“了”正是从语
义指向前一动词的结果补语“了”虚化来的。但是
动态助词“了”产生以后,结果补语式“V十了”
依然存在,不能把现代汉语“V+了”里的’‘了”
一律处理为动态助词。例如2.3中例(28)
(30),其中的“了”意义都很实在,在句中充任的
都是结果补语。根据上述分析,现代汉语里应该有
一个了4,问题是如何确定了;的语法分布,把了4
和了,准确地分化开。这是“了”字研究和“了”
字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2二是要尽量摆脱印欧语的眼光,从汉语
的事实出发。我们认为汉语不存在“时”语法范
畴,所谓“了”表示过去时的说法只会给“了”定
附表:
研究造成人为的混乱,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一般认
为现代汉语存在“体”语法范畴,印欧语的“体”
表现为动词词尾的变化,早期汉语语法研究称
“了”为动词词尾、动词后缀,正是用印欧语的眼
光观察汉语的结果。动态助词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
们开始从印欧语眼光中解放出来,注意从汉语的实
际情况出发了。但是,人们一般只承认了,是动态
助词,而不承认了2也是动态助词,这表明我们还
没有完全从印欧语眼光中解放出来,仍然把“体”
范畴牢牢地钉在动词上,仅仅看作是动词的一种形
式。汉语的“体”与印欧语的“体”是不同的,汉
语的“体”很可能不仅仅是动词的一种形式,而同
时也是句子的一种形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人
们越来越发现两个“了”字有着剪不断的纠缠,准
确地区分了,和了2是十分困难的,多年来许多文章
不厌其繁地讨论这一问题,结果仍然莫衷一是。也
许我们根本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里,而应该转换
一种更为通达的眼光,跳出语法分布的强行限制,
对了:、了:的语法意义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把它
们合而为一,统称为动态助词或汉语“体”标记。
3.3三是要从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教
学的角度观照“了”字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多集
中在从理论上对“了”的语法意义进行探讨。而对
外汉语教学特别需要具体阐明“了”字可以出现在
在哪些场合,不可以出现在在哪些场合,为什么?
在具体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了”字研究会得
到不断的推进。我们认为,语言教学角度的观照对
“了”字研究的整体深人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