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文案图片:中国的绊脚石02:全民大跃进心态【雪珥展望20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58:25

中国还将跌倒在哪里?02

以近代改革史的角度资治通鉴 

雪珥

【接上篇“既得利益集团”】

绊脚石之二:大跃进心态

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共同心态是:不耐烦,总想走捷径,一蹴而就,跑步进入**社会。

这种“大跃进”心态,表现在改革上,就是经济上总是追求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而在政治上,也同样希望进口或者构建一个“主义”的框架,就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种认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相信:无论改革还是革命,似乎都是越快越好、越激进越好。我们总是为不断提升的“高铁”时速而欢呼,直到超速颠覆、车毁人亡,才能反省下“大跃进”的危害。

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在《宪法大义》中告诫国人:“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快的未必就是好的,激进的未必就是进步的。速度绝对不是改革的核心问题,实效才是核心。

晚清改革第一阶段的“洋务运动”,在33年的时间内,基本建成了近代化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国防军工体系。北洋舰队的规模和战斗力,甚至名列东亚第一,可谓成就斐然。但在这个过程中,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如商战救国),权力成为资本之母,催生并且扶持资本大跃进发展,这形成了一个寄生于权力母体之上的既得利益集团,并令中国资本主义从诞生的时候起,就与权力血脉相连、密不可分,权力至今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生产要素,既妨碍了资本的发展,也难以阻滞权力的膨胀。

至于超常规发展的经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企业腐败,更是不胜枚举。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张謇的大生纱厂,虽然所有制不同,但决策之粗糙、经营之无能、管理之混乱、风气之腐败,都同出一辙,却至今还被人断章取义,奉为近代优秀企业的榜样,以作为厚古薄今的工具。

当代改革中,与经济超速发展伴生的资源能源低效、生态环境被破坏等,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致命因素,其害之深,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政治领域,清政权的崩溃绝非主流史家所说的政改太慢而导致革命,恰恰是政改太快导致失控出轨。

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行,必须有权威资源的保障,这是改革的基本前提,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考察了世界各国的改革后,对此有相当精辟的论述。晚清推行宪政改革,初定的预备期是9年,大大低于日本的30多年及英国的百年,但还是被人指责为太慢。责难者的主流,正是我们前文提及的新兴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需要从政改的大跃进中,尽快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权利,而这种超越基本国情的大跃进,根本不可能实现他们口头宣称的普通民众分享权利的动听愿景。

即便在推翻了清政权之后,长期以激进面貌出现的孙中山,也提出了“军政”、“训政”、“宪政”的三段论,其预备立宪期与晚清相比,更为漫长。这充分说明,无论哪一种政治势力,当它占据了中枢地位,成为执政者之后,都不能不认识到——政改上的“大跃进”,不切实际,无法操作,其功能只是帮助在野者夺取政权而已,无法成为执政行政的根基。

晚清因政改超速,而导致政权崩溃,这并不足惜,但这一超速颠覆,也中断了循序渐进的、有规则的温和改革,而代之以暴力流血的、无规则的武装争斗,“枪杆子里出政权”成为主旋律。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主义”大旗下,精英阶层裹挟草根阶层党同伐异、争权夺利,谁也无暇关注培育民生与厚植国力这种关乎国家复兴、崛起的根本,这种“城头变换大王旗”,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毛泽东入京前试图破解的“王朝更替律”。

如今又到了政改的关键时刻。

政改与否,并无争论;政改方向,亦无大的分歧,无论执政团体内外,至少在台面上都不能不认可民主与法治,这亦已成为“政治正确”的基本表述;分歧主要来自速度。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在涉及政改的问题上,绝不可走乱步伐——可以小步快走,但绝不可大步飞跃。政改自有其规律和节奏,既非越快越民主,亦非越慢越稳妥。调整离合器与刹车器之间平衡的唯一标准,就是“可控性”——在可控的范围内,才能加速;在可能失控的情况下,必须刹车。

一些人将对政改的任何速度控制,都指责为保守,甚至上纲上线到意识形态层面。这种指责,如果不是缺乏基本的社会阅历和行政常识,就是另有所图。殊不知,超速颠覆之后,作为司机的执政者之死,或许并不足惜,但是,那些一味叫嚷提速的人们,是否考虑过这辆车上的乘客呢?那上面不仅承载着整个民族,而且承载着历史、现实和将来——我们这个民族,还能再承受“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折腾吗?颠覆之后,要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对开车权力的争夺将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尘埃落定之后,又要处理善后、清算责任;而后才是重新修路、重修造车、重新上路;随后便是对走哪条路的争论;在代价高昂的不断试错之后,才再度走上同一条路……而那时,或许已经过了60年,或许过了150年,世界会停下来等中国人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