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金公司中介: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5:29

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却一再强调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 解与掌握,智慧是一种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因此,博学家与智者 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智者掌握的知识不一定胜过博学家,但智者对世界的理解 一定深刻得多。两者比较就如一个知识女性和一个聪慧女性的比较,后者令人心 仪的不是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在其灵性。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 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第一,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 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 发明创造。相反,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倒可能最 富智慧,因为他自认无知,所以总想与人理论,探究真理在何方。知识关注的是 现成的答案, 现成的公式, 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 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 这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掌握很多实用技能也不等于智慧。一个人学会驾车,学会电脑,但他却 不一定富有智慧,因为他很可能是被迫去做,内心却对这些行当毫无兴趣,更谈 不上从中悟出智慧。 我想, 真正的智慧之人, 都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深感兴趣, 他不是被迫去做,而是自愿去做,只要感兴趣,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 乐此不疲,因为他从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还有什么比品 尝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此外,他也可能武艺十八般,谋生之道样样 精通,但却思想贫乏,内心空虚,没有信仰,没有对真善美的渴望,你能说这是 有智慧的人吗?     知识只是为了达到真正认识的出发点;而智慧,我认为是,在知识的基础之上, 通过经验、阅历、见识的累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远见,体现为一种 卓越的判断力。 关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我简单的理解是: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 定有知识, 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 才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 “知识”是死的, “智 慧”是活的;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拥有智慧却不懂得坚持学习 新知识的人便成了只有小聪明的人。    “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求知识、探学问,人们 从社会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不断地分析、研究、讨论、归纳,产生了各个不同范畴的理论知识人类社会也在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中建立了教育制度。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 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 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的加以应用,这些知识 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 能,是丰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是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有智慧地应用 实际生活中。包括你所获得的圣经知识,属灵知识,如果懂得一大堆知识,还算不得什么,关键你如何应用,属灵智慧使你晓得怎样实践主道,你才能成为一个满有智慧的人。犹太人 的智慧来自圣经,他们很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在犹太人观念中,人类的智慧是心思的发展,知识的扩展,也是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有着强有力的道德内涵。在犹太人 看来,一个人有智慧,不仅仅是知识,是个知识分子,而在于这人明事理,有忍耐,勤劳,可靠,自律,谦逊,有德性,才是一个智慧的人。所以,比起知识来,犹太人更重视智慧,这种观念,源自圣经,圣经的启示一再叫我们明白,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怎样更好地生活,实践生命的真实意义。所罗门王是一位智慧的君王,一个最聪明的王,他是今天我们所读的 《箴言》书的作者,而箴言书可称为智慧格言的汇编,在教会中流传一种说法,不会祷告读 诗篇,缺少智慧读箴言。《箴言》书涉及内容甚广,包括对年轻人的劝诫,道德伦理,夫妻 生活之道,言谈举止,认识真神等等,为我们善用知识,管理人生提供了语重心长的建议,因此,这卷圣经也被称作智慧书,领受这卷书,我们也当从中受教,成为智慧之人。一个人 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学习,在知识上多而又多,更要竭力追求得着智慧,圣经教导我们要“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  符合论真理观解蔽说真理观      符合论的真理观认为,观念或陈述的真假在于它是否与事实相符合,只有 当它们与事实相符合时才能被称为是真的;“符合论”就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主观认识跟客观符合, 那么就真理, 如果主观跟客观不符合, 则是谬误。 比方说, 你把一条绳子看成了一条蛇, 那么主观认识就跟客观实在不符合, 是错误的认识。 但你仔细辨认后发现原来是绳子,则主观客观符合。哲学的意义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 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 原因是, 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 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 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 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 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 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 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中西哲学的基本差异         首先就是一个概念问题,概念不清导致各说各话。中国是没有哲学这么学科的,但却到处都是哲学观点。但是人们却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成为哲学,狭义的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方 法论。这是按西方哲学分类的,中国基本没有认识论、方法论,但无碍于中国先人认识世界 的本质,所以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看中国哲学是无效的。在中国宇宙的本源就是道,这是道 家的哲学,而在其他各派中,则常被称之为天。然而天道每被并称。所以它们是差不多的两 个概念。关于中国哲学我不想说太多,因为通常人们认为中国哲学落后于西方,而且为此导 致了科学的落后甚至经济的落后。我持保留意见。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的诸多基本概念见之 于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中,包括一些医书,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 但是关于究竟什么叫认识论,方法论,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好的思维方式好的方法 并不归于认识论(按照西方人的定义,即逻辑学。)。但这些却很重要。     其中尤以老庄和魏晋玄学的哲学思考最为偏重于宇宙本体。马克思说,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无论他是否意识到,所以中国古人也不例外。但是在一般的学派那里虽 都有哲学观念,但是太笼统而缺乏深入思考,更多的是偏向于一些具体的学科概念。     所有以上的分析,都是按照西方的哲学架构做出的;我们当然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思 维方式来重新整理看待自己的文化体系。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叫做格物致知。 所以他们把什么 都分得很清楚,这种分析方式取得的成就我们看到了,但它们是不是唯一的,就不知到了。     我们应该有勇气突破之。     西方哲学的思维律是:同一律---“是就是是”;矛盾律---“任何东西不能即是又不是”;排中律 ---“任何东西必须或者是或者不是”。这是西方哲学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根据。这样就产生 了种种的对立矛盾, 也产生了很多的对立概念。 朋友—敌人、 如: 和平—战争、 对与错、 ……。 由此西方人的思维容易走极端, 完全忽视了事物发展的中间环节。 大家都知道人与人的关系 除了敌人、朋友还有非敌非友。而中国古人的哲学概念早已脱离对立的概念,儒家的基本点 就是“中庸”。由于中国的文化是从周易演化而来,因此大家早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凡事取 ‘中庸’用其不满不溢之意。“过犹不及”是一个普遍的观念。     总的来讲,中国古代的哲学已经经过了现在西方哲学的思辨期,早以摆脱了现在西方哲学的学术困境。中国古代哲学只给出事物的框架或性质,接着就是由读者自己去理解、思考。如对待一个木做的方桌子,中国哲学的描述就是木的、长方形的,这样就算完成了对桌子描 述。而像罗素等西方哲学家,如果描述一张桌子,为了极力精确要从观察着角度考虑,要从 光线变化考虑等等, 因此难以对桌子有精确的描述。     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跳过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困惑,进行了抓住本质的描述。由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字画就是比西方油 画高一等级的艺术。西方油画在于写实的反映,只有到了现代才有了什么抽象派、野兽派等 不是写实的画法。而中国画的留白,又是另一境界,它写出的意境与观赏者的感觉是对应的,是白云就是云;是青草的留白也能看出是青草;是山峦也能看出是山峦;这是一个印象,它与人们内心的概念是吻合的。中国画家把这些印象做为留白画下来,观画者自然明白。中国画的精义就是“神似”,完全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第二阶段的理性认识。中国的哲学不拘泥于精确的定义,而只要求对事物本质的描述。是否能明白要看读者自己修 养的水平,能明白“知天命”则是自己的造化。这里的‘天命’乃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迷信无关。 不能明白哲理乃是修养不够是他们自己的损失。中国哲学影响生活的还有语言,语言也是照 这样的思维模式进行。文言文能明白就明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怪乎连朱熹这样 的大学士也只能说他对大学的释语才准确,而对其他的解释可能产生歧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十一章说明的正是大哲学家 罗素他们搞不明白的“2+2=4”的问题。当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说明“有”消失于“无”时,西方哲 学家们还在讨论 2+2=4 的逻辑是否真实的问题。由于中国哲学的进步,也就是世界观的进 步,中国人早就没有什么“神”的概念。中国文化中的‘天命’、‘道’实际上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论语·述而》里“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儒家不信神鬼的最有力证明。而西方哲学在十七世纪以前还是以教会学派为主的哲学。以后才有脱离以‘神论’为中心的唯物学派,唯物论才得以慢慢慢慢推行。虽然早在希腊时期就有关于原子论的论述,可这样的世界观在以基督 教为主的社会里是没有市场的,也是不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从思想层次方面来讲中国的哲学 也要比西方的哲学高一个层次。     中西哲学的差异也可以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保持几千年的先进, 而在近一百多年才落后于西方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整个西方哲学可以说是来源于古希腊文化,其中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模式,为后来的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刨根问底的学习、思考方式成为了西方人的习惯。因此瓦特看到锅盖跳,就会追究为什么,也因此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看见苹果掉地,也追究为什么,因此而导出“万有引力”定律。中国的哲学思想来源于讲究阴阳的“周易”,当西方哲学‘犯困’于怎么定义“一”的时候中国人的思考已经超出了对于词的定义范畴, 也明白了绝对真理的不可追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视之而弗见,名之 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 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 随之而不见其后,迎着而不见其首。”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 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道生于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 (《道德经》。而现在的西方哲学还苦 )于对“一”的定义怎么完成。可以说中国哲学比西方哲学高一个层次。     正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先进和超脱才使得我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追根探底”,应该说中国的先哲们为后辈提供了思维和学习的范式,使得后来人免遭现在西方人一样的哲学困惑,但这 也使得中国人失去了刨根问底的学习精神。“中庸”、“过犹不及”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以后的中国人。这就像现在的学生有了计算器以后就很少有人去追究圆周率、平方根怎么求一样,现在一千人中也找不到几个人可以算平方根和圆周率的。计算器发明才几十年就出现这样的 情况。我们众多使用计算机者,只知道怎么使用而不知道编程或计算机原理一样。因为已经 存在好的模式可以方便我们操作,大家都不太会去考究计算机的原理和怎么编程了。    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    人活着要活明白,做事要做明白事,学习要学明白人,处世要处明白,等等    但是,怎么才能够明白,唯有思考。通过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思考总结他人的经验教训,思考怎么活着更有意义,怎么做事更有效率,怎么学习更有收获,怎么处世更有尊严。论语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保证自己不犯错误,活得明白,有价值。人活着而不思考,就如猪吃食而等屠宰。这样的生活谁愿意过呢 这里说的经过“审视”的人生指的是,我们要事事刻刻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反思,理解我们生活的意义,没有意义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有价值的人生都不能缺少反思和自省,只有不断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审视,这样的生活才会具有意义和价值,才值得去活。  形而上学的意思  形而上学就是“纯哲学”。那么,什么可称之为纯哲学呢?实际上,当人们问到“所有的存在 者从何而来”时,哲学便已产生。当问到“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时,人们不外乎有三种回答:一是世界、或者“物质”之类;二是上帝、或“天”;三是人的先 验的“性”。但它们实质上都是先验的主体性、实体性,如黑格尔所言:“实体即是主体。”进行这种思考和工作的可称之为哲学家,而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追 问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终极的存在者,亦即追问作为所有的物的“本”“体”的那 个物。《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是关于“道”的哲学,“形 而下学”是关于“器”的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制度安排等等。     作为哲学名词,其涵义有:⑴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 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⑵在哲学史上,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有时也指对哲学本体论的研究. 现代有的唯心主义还常用"形而上学"来指责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也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一词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原意为物理学之后。作为思维方式,它把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科学,即经典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无条件地加以普遍化,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形而下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最末端,是原理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是一种技术 知识、应用科学;在逻辑方法上是“多元主义”,反对“一致性原则”,主张“认识论的无政府 主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讲主义,“怎么都行”;在学科内容上铭刻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 ,认为科学是客观的,精确的,实证的和实用的,科学是人类理性的极致和骄傲, 科学是最高理性,“科学之外无知识”;在学科功能上是实用主义,学以致用,“有用的就是 真理”,“真理就是工具”。形而下学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功利性。     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有何区别- - 《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意思就是: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 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 这是"形而上", 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 《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 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 《易 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     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