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花怎么制作:2012,再来一轮货币信贷泡沫春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8:23

2012,再来一轮货币信贷泡沫春梦?

标签: 货币  分类: 国内财经 2011-12-16 07:19

倪金节  

上海证券报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原题为《2012:何妨以静制动》 


明年最需防范的是货币政策的全面放松。为了达到所谓的15%左右的M2增速,新增贷款再度飙升到10万亿元以上,再来一轮像2008年到2010年那样的极其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为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货币扩张必须结束,M2增速回落到10%以内有何不可?关键还是结构改革必须提上日程,不能只有口号。


又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了,2012年的政策蓝图得以在此次会议上详加描绘——确定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同时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的确,较之往年,眼下的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为波诡云谲,如何定调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就显得尤其关键。稍有偏颇,中国经济就有可能滑向政策目标的另一端。多重难题,复杂形势,这或许是此次会议召开稍微推迟的一大原因。

 

就国内而言,稳增长的任务目前初现战果,但控通胀和调结构的目标则不尽如人意。前三个季度,中国GDP增速分别为9.7%、9.5%、9.1%,虽然经济出现明显放缓态势,坊间已经在大肆宣扬经济急速下滑的风险,仿佛一夜之间,宏观政策就应该完全转向一般,方可缓解目前的经济下滑。但必须明了,目前的GDP下滑,这正是中国主动调控的结果,是纠正粗放式增长和“挤泡沫”的必然,亦是调结构能够实现的保证。通过降温GDP的狂热,方能以倒逼的办法,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而中国通胀的持续攀升势头,现在虽然初步得到了遏制,11月的CPI已经跌至4.2%,预示着本轮的通胀上行周期结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通胀不会在明年出现大反弹。一来货币投放量依然处于高位,且货币政策随时可能走向全面放松;二来食品价格近期的回落,季节性特征明显;三来资产泡沫未见实质性下行,当前劳动力、土地、经营成本依然在上升,资产泡沫带动的物价上升趋势仍在强化。

 

就国际形势而言,大的背景是全球性宽松货币,带来的只能是通胀预期和商品价格的高位。除此之外,地缘政治紧张和欧债危机是明年足以影响经济全局的两大不确定性因素。考虑到目前的伊朗、叙利亚局势,甚至美国对伊朗开战,那么明年的油价、大宗商品价格都会急速飙涨。届时,中国的通胀压力会陡然上升。欧洲方面形势更为明朗。欧洲要么继续货币放水,这就只会带来通胀上升;欧洲要么坚守“贞操”,着力调整内部的结构问题,那么经济就会继续衰退,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形势。


所以,综合来看,稳增长难度不大,只需严防硬着陆即可,但是控通胀和调结构的任务,在明年仍就十分严峻。硬着陆风险,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定向宽松,完全能够化解。比如,席卷全国的中小企业危机,外贸形势低迷,完全可以借财政政策的减税、补贴,货币信贷投放的定向输送,足以力保制造业的再繁荣,不至于因为投资减速和房价下行,而导致GDP增速的急速下降。

 

明年,最需防范的是货币政策的全面放松,切不可再来一轮像2008年到2010年那样的极其宽松货币政策。那一轮,已经让中国经济饱尝了苦果——通胀之苦不必多言,关键是大量资金涌入了低效率的体制内系统,国进民退大潮激情复燃,民间资本被迫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同时带来了又一轮的投资大跃进,地方政府债务加剧恶化。官方数据显示,这一债务规模已经高达10.7万亿,各级政府总负债保守估计将占中国GDP的70%以上。这势必进一步强化了未来的银行系统坏账预期。

 

而要解决目前的中小企业危机,需要的是结构改革的推进,金融体制的革新,而不是放松银根。因为从大的流动性上来说,中国仍然是货币超发的状态。至于此时吁请全面放松货币政策,不过是为了给房地产寒冬送去温暖,带来的只会是资产泡沫“越冬入夏”。这样的代价,是十分不值当的。

 

从长远来说,中国这一次必须彻底解决掉房价泡沫问题,方才可以实现经济的真正转型,企业创新也才具备现实基础。由房地产泡沫带来的经济浮躁,人人都在追求短期暴利之际,很多长期性目标最终都只能沦为空谈。

 

实际上,过去一年多,以货币持续紧缩和房地产严厉限购为核心的调控组合拳,对于挤掉房价泡沫、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增长,作用已经十分明显。现在需要做的是,继续深入贯彻这些政策,而不是在一年之后的今天,就让这些政策方向发生逆转。

 

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是2012年的政策选择的尚佳策略,这也是中央一直强调的“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所蕴含的应有之义。不折腾,还市场以更多自主调节的空间。而在短期政策上以静制动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度推进金融和财税制度改革,否则,无论政策是紧还是松,中国经济只会不断陷入两难的境地。从制度上理顺资源配置的逻辑,才能更好的保证经济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