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 下载:[转载]精选即墨黄氏与远祖联谱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3:48:40
原文地址:精选即墨黄氏与远祖联谱的研究作者:大铁象

精选即墨黄氏与远祖联谱的研究

黄象铁

0027121世 

        剡县黄氏的开基祖黄珌,是黄香第27世孙,浦阳黄氏第18代。黄珌字世重或作士英生于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950)父亲黄洪。五代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江浙人民不堪战乱,纷纷外迁。黄珌于南唐初年携子黄惠,同弟黄琛、黄圯等族人,前往江西投奔当时任分宁知县的侄儿黄瞻。不久黄珌觉得全家都寄住侄儿处也不是办法。于是又回迁浙东剡县双井落籍,黄珌曾在南唐李氏政权中,任过朝散大的闲散官职。生有三子,黄惠、黄信、黄范。

     

      留居江西分宁落籍双井,形成分宁黄氏。娶妻戚氏,生一子黄瞻。字明远、唐著作郎、分宁县令。

0028第122世  

      珌公之子。字承远、自剡县黄氏分出,独白迁至诸暨孝义定居。诸暨孝义始祖黄惠,浦阳黄氏的第19代。后来子孙发迹,成为当地望族。          

    信 公  珌公之子。(921——991)原名敏,迁姚江四明。姚江双雁黄氏宗谱:见姚江宗

      范 公:珌公之子。徙居新昌。

0029第123世 

    褒 公  浙江会稽陈村黄氏:惠子。

      哀 公  浙江会稽陈村黄氏:惠子。

      衰 公  浙江会稽陈村黄氏:惠子。

0030第124世 

     胜 公  浙江会稽陈村黄氏: 褒子。

0031第125世 

     振 公  字仲骧。“据聚斯堂谱和陡亹谱记载孝义黄氏传至第四代,因黄振而名声始大”。(摘自中华姓氏通史. 黄姓)胜子,宋嘉佑丁酉封卫尉少卿。(981—1058)北宋前期人,地方乡绅。宋濂在《诸曁孝义黄氏族谱序》中称:“他乐善好施,仁及于乡,待之举火者数十家”。其妻刘氏贤惠有德她曾“斥嫁资以規义田,均给娴族。”生三子又十个孙子,皆步人仕途,官据要职,黄振以子孙为贵。被北宋政府赠封为“十三府君”。指以振为首的三代人。

    1033—1103)不幸中叶失火谱无存。后代各支补谱都不全,即墨黄氏有“妙谱出山阴”之说,其实山阴谱就是十三府君中,黄宋卿、黄舜卿、黄晋卿后裔发展后所创。

0032第126世

    宋卿公  字公辅,真宗祥符时进士(1008—1075);北宋兵部员外郎。生三子庚、充、育。山阴轩亭、山阴陡亹、山阴新司等支派。

    舜卿公  字醇翁,号赠君。生于北宋祥符七年卒于元祐六年(1014—1091)官赠正议大夫,生四子雍、彦、侃、革。创山阴西庄、山阴九墩等支派。

    黄晋卿公  字仕浦,号徽君。官至承议郎。生三子鉥、鉞、永、

0033第127世 

      舜卿次子。(1032——1103)字子实,行十六,封文安县开国男。生子克敏。

0034第128世 

    克敏公  (彦子)官至阁门舍人,生子宗孟、宗荀、宗丙等数人。(1049--1128)

0035第129世 

    宗孟公  (克敏子)官任粤北韶州太守、中奉大夫。生一子叔温。

    宗荀公  (克敏子)(1067--1150)据《中华姓氏通史黄姓》黄宗荀生二子:长子黄叔俊,字兴甫;次子黄叔颍。黄叔俊生数子:长子黄杞入嗣黄叔温为后;次子黄梗自孝义徒居诸暨花园。黄宗荀的次子黄叔颖的后裔最为昌栄,谱载:黄叔颍生数子。

    宗丙公  (克敏子)生一子叔昌。

0036第130世 

    叔俊公  (宗荀子)字兴甫,又字从礼。

    叔颖公  (宗荀子)(1086--1155)字从智,生数子槻、桷、允升等。

    叔温公  (宗孟子)字从信,号平莆。官任通议大夫生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金兵进犯襄樊,转攻棗阳城;淑温厉兵拒守,坚决抭金,为国捐驱。

    叔昌公  (宗丙子)号海门。举家从孝义徒至,浙江会稽陈村发迹。黄叔昌,陈村的黄氏家谱说是黄津。从有关资料看从孝义迁陈村的有三人:黄叔昌是江夏三十六世、孝义九世;黄源和黄津同为江夏三十七世、孝义十世。黄叔昌是黄源和黄津的叔辈;而黄源和黄津,是同一个祖父的亲堂兄弟。

0037第131世 

      (叔颖子)官任庆元通判,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破城与部分家人失散。绍兴年间(1131--1162) 改任萧山提举,卸职后留居萧山埭上村竹塘。陡亹谱明确记载:“自孝义迁萧山埭上村者提举公槻”。黄槻为黄舜卿一派。生子,万一、万二、万三。据中华姓氏通史黄姓。

   (叔颖子)宋靖康之乱(1126年),与兄同迁萧山西施村。

《湖山黄氏宗谱》据十世孙鄞庠训导黄元祥称,“早谱,不幸中叶失火无存。”目前见到的系元祥遗谱,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十世孙鄞庠训导黄元祥始修。“洪武间修谱的黄元祥是从礼的后裔,自古窑迁居灵绪官庄村。”

《湖山黄氏宗谱》尊十三府君为始祖,“以一人来自东嘉,创业于古窑,蕃衍于官庄。甲第蜚英文献大振,发解者六人,掌阁者一,见三副使之功。”字文中,“掌阁者”即南宋著名理学家黄震(二千五十八 ,谱讳汝震,字东发,谥文洁)。副使之一系黄震之堂兄二千五十七,谱讳汝霞,字东亨。据黄溍<黄彦实墓志铭>黄震的祖父名叫黄世尧,父亲名叫黄一鹗,赠奉议郎。《湖山黄氏宗谱》世尧父允升,允升父即叔颖公字从礼。

    允升公  叔颖之子。(1136--1198)生二子:世尧、得一。

0038第132世

    万三公  (椝子) 慈谿黄氏开山始祖, 据中华姓氏通史黄姓P172黄万三府君的后裔----慈谿黄氏后来颇为兴旺, 曾产生过许多著名家族和杰出人物。其中,最著名的自然要推南宋晚期著名思想家学者兼官僚黄震家族。

    世尧公  允升子。(1157——1223)

  得一公  允升子。

0039第133世

    一鹗公  世尧子。(1185——1258)赠奉议郎。生三子。震、

0040第134世

    震 公  一鹗子。谱讳汝震,字东发,谥文洁,生宋甯宗嘉定六年(1213年)癸酉五月十二日辰时,卒至(1281年)元辛巳正月十三日子时。享年六旬有九。娶赵氏,赠夫人;继沈氏。葬鸣鹤乡钱家岙。生三子。黄震生有三女,“长适前文林郎陈若;次许适前将仕郎袁襄;次尚幼”。

    南宋末年,著名的学者黄震。黄震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是慈溪人,掌起镇黄家村有座古卧床桥,就是黄震幼年读书之处。黄震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直至43岁才进士及第。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虽屡遭挫折,均坚贞不屈。因生长在慈溪古窑,止从祀本府与慈邑乡贤祠。以毛诗中乡举,登宋理宗宝佑四年丙辰文天祥榜进士第。 “掌阁者”即南宋著名理学家黄震(二千五十八 ,谱讳汝震,字东发,谥文洁)。副使之一系黄震之堂兄二千五十七,谱讳汝霞,字东亨。 年四十四,初调吴县尉,历升至直宝阁学士,再除提刑宗正少卿,因国事日蹙,弃官归隐,筑室灵绪四都泽山之南,名曰湖山行馆,榜所居为归来庐。著书立言,号《日抄》百卷,又有《古今纪要》等书刊行于世。明嘉靖四年,入镇海乡贤祠。始自嘉靖五年春季,改筑湖山行馆号湖山书院,前进士黄翔龙、国朝都御史张楷题咏,备载志书:“学宗考亭,道祖洙泗,天不祚宋,莫殚经济,日抄诸书,师表百世,勿坠家风,是在后裔。”钱塘黄士珣《观芝阶家藏宋椠宝佑四年登科录诗》:“六百一人细寻绎,就中慈溪黄氏名。”尤称“日抄四部揭精要,手劬栗尾书溪藤。”

      咸淳三年(1267),他因在担任地方官时很有政声,被擢升史馆检阅,参与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的修纂,翌年七月轮对时,就因为直言不讳指出当时大弊为民穷、兵弱、财匮及士大夫无耻,还不顾宫中正在建内道场,建议停卖僧人及道士度牒,以致触怒了度宗皇帝,被贬官三级,并下放到广德军做了一个通判。

  他到广德军后,办事仍旧十分认真。那里有座祠山庙,每年有数十万人来此祷神,滥杀耕牛作为祭品,并时常发生争斗,影响农业生产与村族之间的团结。在祭祀活动中,还有自戴桎梏,自行拷掠以求神灵保佑的陋俗。黄震见此情景,责令其中一个坦白自己的罪状。那人说:“我没犯罪。”黄震厉声斥道:“你肯定有许多罪孽,因为不敢对别人说,想以此来求得神灵的宽恕!”即下令当众罚打,直到对方大喊“饶命”方才罢休。自此一来,淫祀恶俗顿时消除。不久,黄震因指责郡守贾蕃世的不法行为,被贾告到他的叔叔、当时权相贾似道那里,结果得了个“挠政”的罪名而被免了职。

  咸淳七年(1271),黄震任抚州知州。抚州“襟领江湖,控带闽粤”。当时抚州正值饥荒,百姓流离失所,一片凄凉。米商富家却乘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大发其财。黄震单车疾驰,先不入州署,就在驿舍里处理起公务来,四处张贴“闭粜者籍,强籴者斩”的告示,当即把米价压了下来。接着,又亲自煮粥赈济灾民,并奖励有功于赈济的人员,很快稳定了局面。在抚州,黄震还办了二件大事:一是有一批因结关拒捕而入狱已28年的囚犯,活着的已仅半数,因此事关系到尚书省,一直无人敢作主结案。黄震经过调查,指出结关并非作乱,况且已经过多次大赦,果敢地将他们全部释放了。二是抚州原设有‘慈幼局’,当初是为收养弃婴而设的,久而久之,名存实亡。黄震提出与其弃后收养,不如保于末弃。于是改进旧法,凡将分娩而实在贫穷的家庭,可以申请官养;被遗弃的婴儿,允许他人收养,官方给予补助。这样一来,救活了许多婴儿。

  1275年三月,黄震从江西提点刑狱,调任浙东提举。当时,鸣鹤、石堰一带盐民因不堪官吏盘剥而举行大规模暴动,遭到镇压后大批逃亡。黄震受命处置,他深入盐场,反复调查,知道完全是官逼民反。便一方面如实向朝廷反映情况,一方面着手多方招集逃难的盐民,并如数发还官府历年所欠的晒盐本钱61.3万余贯,由此而把一场‘千里震惊’的风波平息了下来。

  《宋史.黄震传》称其‘决滞狱,清民讼,赫然如神明’;‘居官恒未明视事,事至立决。自奉俭薄,人有急难,则周之不少吝。’

  南宋王朝覆灭后,黄震隐居于‘泽山行馆’。专心整理自己的著作。他的哲学思想虽以朱熹为宗,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自有创见,并有系统论述,形成‘东发学派’。他主张理是‘四时行,百物生’的‘自然之准则’;释‘道’为日用之常行之理,斥道家高谈‘人心’、‘道心’之玄虚。其子黄梦干、黄叔雅、黄叔英均重经史考辨,将东发学派思想传播至闽浙一带。黄震的《东发日钞》是一部满含睿语哲理的读书笔记,对古书辨伪致力至深,为东发学派的代表作。另著有《古今纪要》、《古今纪要逸编》、《戊辰修史传》、《读书一得》、《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多种。

    黄震的墓志,详细记述了黄震的生平事迹。 张伟教授所著《黄震与东发学派》写道:为躲避元军,黄震四处迁徙,最后隐居于鄞县宝幢山下。目睹山河沉沦,江山易主,他悲不自禁,不到元朝政府去作官。因重民族气节,惟求速死以报国。五年后,终因忧愤过度,疾终于先祖墓侧精舍。子孙遵其遗嘱,将其归葬于慈溪县鸣鹤乡钱奥。“湖山书院又名湖山精舍。元世祖至元年间,为祀黄震建。至正间毁,黄震五世孙黄礼之复建,并刻日抄遗书藏于院中。

0041第135世

    梦幹公  震公长子,(1241——1315)官赠将士郎、以儒学为业。配林氏,生一子:正孙。

    叔雅公  震公次子,字仲正(1267——1320)世居庆元府慈溪县鸣鹤乡,传父学,高洁不仕。配司农寺郑大泽之女;生有二子:正伦、正倩。

  叔英公  震公幼子。(1273——1327)字彦实、号戆庵。叔英元朝学官。少负异才,经史百氏无不成诵,尤邃于经术。素以躬行为本。官历任晋陵、宣城、 芜湖三县儒学教谕,曾为和靖、采石两书院山长。自幼极为聪颖,于经史百家书籍无所不读,且能过目成诵。文章俊拔伟丽,奔放不羁。以家学教授于闽越,受业其门者,皆卓然有立。著有《戆庵杂著》、《赣庵暇笔》等。娶妻岑氏,续娶王氏。生一子祖德,还有二女,分适岑、吴。

(元朝起之1276年)

0042第136世

    正孙公  梦幹之子。(1264——1345)字长儒。南宋灭亡,绝意仕进,潜心家学,学者所尊,号尚纲翁。配台州知府陈著之女陈润,生二子黄玠、黄玮;一女。

    正伦公  叔雅之子,生昱

  正倩公  叔雅之子,生昉

   祖德公  叔英之子,生嘉荟。

     这期间,方国珍当上漕运万户的时候,人马已经有数万之中,占据的地方也有宁波,温州,台州等地,这点东南几乎是他的地盘。

方国珍被迫率余部投降。给朱元璋写了信,大意是:我听说天的宽容,没有什么是它覆盖不到的,地的宽大,没有什么是它不收留的。我蒙您的恩德已经很久了,之所以不敢自杀,是因为想说说我心里的话。我是个庸才,起身于海盗,没有父兄的帮助,没有皇帝提拔。当您军队抵达婺州的时候,臣就派儿子去侍奉您,那时,我就看到有今天了。臣子孙愚昧,冒犯了您的天威,劳您派兵远征,都是我的错。我想自己捆起来到您那请罪,唯恐玷污了您的刀斧,不过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使天下不了解我得罪过,反而会误解您不能容人了。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方国珍被任命为资善大夫、广西左丞相,但不得实官,仅食禄而已,赐第南京。结果,方国珍鼓起勇气来应天(南京),不仅没有被杀,而且有官做,以‘广西行省左丞’的名义,留在应天领俸禄,不做事,又活了好几年,才寿终正寝。儿子方关,被任为‘虎贲卫千户所镇抚’;长子方礼,被任为‘广洋卫指挥佥事’。

方国珍的谋士也跟随他进入明朝政府为官。将余部和台州府县官吏全部迁徙安徽滁州屯田。主张投降的丘楠则受到朱元璋的赏识。那个时候,方国珍属下的谋士大多被流徙到滁州,只有丘楠被授予韶州知府的官职。詹鼎是起草了方国珍谢罪书的谋士,他是宁海人,有才学,后来投靠方国珍,做到方国珍的都事,后来被任命为上虞县令。由于詹鼎治理有方,在当地留下很好的名声。方国珍投降后,詹鼎到南京,写了一篇万言书,在朱元璋出游的时候献上。朱元璋立马阅读,觉得他非常有才,就让时任丞相的杨宪负责给他任命官职。但杨宪忌贤妒能,不予任用。杨宪后来被杀,詹鼎才被任命为留守经历这样的小官,后来升迁到刑部郎中。可在他还没有发挥他的才能的时候,却因为胡惟庸案受到牵连而被杀害。

  方国珍当时有兵士众多,史书称:‘带甲者二十余万’,后来方国珍向海上发展,公元1355年又占领舟山岛,造战船数千艘,通过贩卖海盐,富甲一方!黄氏家族为方国珍管理盐政。《慈溪县志》中有黄纯裕传,说是黄玠之子,‘震五世孙’。至正二十四年(1364),‘举为龙头场管司,精于盐政’。他在浙东为百姓做了三个方面的好事:一为兴办学堂,二为修筑塘堤,三为建造桥梁。宁波的府学和黄岩的羽山书院都是在他命令建造的。台州一带水灾不断。方国珍占领之后,让临海地区沧海变桑田。方国珍占领宁波后,针对上虞县海堤年久失修,水淹成灾的情况,他带谋臣亲自沿江察看,用石块砌成海堤,使受灾的地方也成为一片沃土。其他的利民之事,也举不胜数。

方国珍能对辖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有才能的谋士也肯投效在他的麾下,说明他有过人之处。洪武元年,方国珍投降时,所在岛屿的居民都慰留他,希望他不要走。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感动的说:“方国珍未必是不得人心啊”!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害怕方国珍的旧部东山再起,派靖海侯吴祯,将方在台、温、庆元三府原先军士、船户共约十一万多人,逐一登记造册,收编入伍,分发各卫戍边服役,有了子孙后代也不得返乡。虽然这些子弟兵除少数仍在海上为盗外,大多已转业为民,安居在各地。

0043第137世 

    元祥公《湖山黄氏宗谱》鄞庠训导黄元祥称,“早谱,不幸中叶失火无存。”目前遗谱,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十世孙鄞庠训导黄元祥始修。

    玠 公  正孙子,字孟成、又字伯成;承继家学,文章名于一时,晩年卜居湖州弁山,著有《弁山小隐吟录》;号弁山小隐。(1287--1362)生四子:曾、传、纯裕、绍。

  玮 公  (正孙子)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天下:凡是陕西、河南、山东、北京、凤阳,淮安、扬州、卢州等地的田地,允许农民自行开垦。为使垦荒政策奏效,还制定了法律和相应措施,较妥善地解决了土地所有权以及劳力、耕牛、种子、农具等一系列生产资料问题,并将法规、奖惩办法诏示天下。主要是:
    第一,明令号召开垦荒地。为了有效地调动农民开荒积极性,多开生荒,扩大耕地,特明文规定,谁开的荒地就归谁所有,不论原来有无业主,一律归开荒者长期享有,并声明永不起科。
    第二,广招无籍流民垦荒。纵使有了土地而无劳力,开荒仍是一句空话。因此,严令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招收无籍流民前来垦荒,给特许优惠,对所需之耕牛、种子和农具等必需的生产资料,官方给予解决。
    第三,号召四方流民回家。号召以往离家出走的人员回家,各归田里,不论其过去出走出于何种原因,一律不予追究。如果回家后,无地或少地者,政府按其人丁多少,拨给附近的荒地。
    第四,统一制订奖惩政策。目的在于奖励多开荒,变生荒为熟荒,变熟荒为良田。依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赏罚标准,多垦荒多奖励;对一些垦荒面积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人则给予一定的处罚。
    于是,出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据《客家黄姓史略》记载,江西吉安一带的农民移到湖南,并规定新垦地区允许插标占地;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的农民移到临濠,第一批迁出的无地农民就有4000多户;上述地区的不少黄姓先民,便跟随移民大军迁到新的落居地开基创业。
0044第138世 

    曾 公(玠  子)字原僧,生俊民、景仁、景春、景仕。

  传 公(玠  子)字野得,号芸已,著有《芸已集》即墨黄氏尊得公为始祖。(1323--1403)传公生升、端、裳。

   纯裕公(玠  子)生子定、杨。

    公(玠  子)

传公生升、端、裳。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中有黄纯裕传,说是黄玠之子,‘震五世孙’。至正二十四年,‘举为龙头场管司,精于盐政’。考家谱,当为黄传,字野得,号芸已,著有《芸已集》。《慈溪县志》黄氏人物传有宋黄得一附玄孙黄杨,黄震,黄翔凤附黄翔龙,黄梦干,黄叔英,黄叔雅;元黄叔英附子黄祖德,黄玠,黄纯裕附子黄定,黄杨...

凤阳府地处淮河流域,地形复杂,河流湖泊众多,加之复杂多变的气候,极易造成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其中尤以水、旱灾为最。凤阳府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导致当地人口大量逃亡、土地荒芜,百姓心理恐慌,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有一说传公帶升、杨、定、端、先移到临濠,淮河发大水农田全淹。部分家族人去了河南。又经青州到即墨。原僧帶仁、春、仕到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