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兽都市漫画手机观看:雅石雅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41:27

1、优于书画而不燃

 2、优于陶瓷而不碎

 3、优于饰品而不重
 

 4、优于根艺而不朽

5、优于钟鼎而不锈

6、优于家居而不蚀

 7、优于盆景而不枯

8、优于雕塑而不凿

 9、优于钱币而不俗

 10、优于集邮而不娇
 

 

古往今来,我国文人雅士大多喜爱藏石赏石。他们不仅对奇石怀有深厚倾慕之情,而且不少人以石为友,以石为师,以石为乐,甚至有的以石为终生伴侣,须臾不离。他们还以石为题材,进行诗书、画等艺术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连同他们嗜爱奇石的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从古老史书《淮南子?女娲补天》中记载的“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到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以石为题材或线索的文学作品,写出了与灵石(奇石)密切关联的动人故事,成为不朽作品,其中或多或少地表达了“灵石万能”的观念和对灵石的无限崇拜。从而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对奇石钟爱至极,他们中许多人同时也是奇石收藏家、鉴赏家。

    先秦 玉石文化与君子品格
    我国采石、藏石、赏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夏代,齐鲁就是奇石的主要产地之一。《尚书?禹贡》记载,“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被列为禹王进贡的珍品之一。稍晚的《山海经》记录了126处矿物奇石的产地。《诗经》中也有不少赞美奇石的篇章。春秋晚期的孔子曾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的审美境界,他以玉喻人,从对玉石的观赏悟出儒家之道德伦理,“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提炼出玉石“仁、智、义、礼、乐、

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格,把玉石之美与人性之美相溶相化,由物质美转化为精神美,这也是孔子对奇石美学的一大贡献吧。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诗篇中多处写到奇石。他的帽子上嵌着“明月宝璐”,衣服上佩着“昆仑玉英”,乘的车是用玉石做的轮子,带的干粮是用玉石磨的精粉,在这些诗篇中,美石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操守的象征。这时的楚国还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奇石鉴赏家卞和。他在家乡的荆山脚下采到一块“落凤石”献给楚王雕琢成“和氏璧”,创下了“连城价值”的世界最高纪录,并引发出著名的《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这一奇珍异宝后被130多位帝王收藏1600余年,又创造了收藏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从秦汉到南北朝,也有不少有关奇石的记载。奇石已大量进入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同时也有人开始了河卵石的玩赏。东晋末期,大诗人陶渊明宅边有一方纵横丈余的天然大岩石,常常坐卧其上赏菊饮酒、赋诗,他见此石有醒脑提神之独特功效,就给它取名叫做“醒石”。此举引得后人羡慕不已,尊他为赏石祖师。宋人程师孟作诗咏曰:“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为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
    唐——交相辉映石与诗
    隋唐时代开始,收藏赏玩奇石逐渐形成一种潮流。一些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文人雅士及官宦,取代帝王贵族,成为赏石界主流,他们将奇石引入民间,引进书房客厅,闲时面对奇石,流连不已,并由此勃发诗兴。在中国奇石史上,民间收藏奇石的先驱,要数诗圣杜甫。据《素园石谱》记载,杜甫曾收得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远的奇石、供于草堂,经常与乡亲们共赏。大诗人为其取名“小祝融”。“祝融”乃南岳衡山五峰中最为高峻之一峰。可见他对此石喜爱之深。比杜甫稍晚的李勉(代宗时任滑毫节度使),收有二方名石,一这“罗浮山石”,一为“海门山石”。唐代一些著名诗人,如刘禹锡、白居易、张祜、陆龟蒙、皮日休、杜牧等,也都是奇石爱好者,收藏家,并写过一些赞咏奇石的诗文。张祜当时以收藏太湖石著名。他死后,所藏名石风流云散。自号“天随子”的“江湖散人”陆龟蒙还为之哭道:“一林石笋散豪家”,感叹不已。唐代最有名的藏石家当首推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他在东都洛阳城郊筑有平泉庄,藏奇石数千,“奇石林立左右”。他写过《题奇石》诗多首,其一云:“蕴玉抱清晖,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李德裕临终还遗言子孙:“凡将藏石让他人者非吾子孙也。”有趣的是,后来在政治上与李德裕势不两立的宰相牛僧孺也酷爱奇石,并以收罗太湖之富而自豪。其府第归仁里和南郊别墅中藏石极富,并且“与石为伍”,“待石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一次,苏州府太守赠他一块“奇状绝伦”的太湖石,他欣喜异常,特邀白居易、刘禹锡共赏,并为此石酬唱忘返,留下了数道咏石诗篇。白居易著名的赏石散文《太湖石记》中,提出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悠游其间可达到“适意”境界的赏石理论。他在《太湖石记》中云:“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覶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他所作的《太湖石》曰:“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白居易实际上可以称为我国赏石理论的开创者。奇怪的是,赏石名家白居易竟然长期不藏石。他曾任苏州刺史,苏州就在太湖边上,命人取石如探囊取物,但他始终抱着“久官苏州,不置太湖石一片”(自云)的态度。后人不解其意说三道四,几多猜疑。现在看来, 他如此作为,仅仅是一种避祸的方法。因为当是牛、李二相都爱石成癖,可在政治上又势若冰炭,党争激烈,多次轮番执政。白居易虽偏于牛党,但他身为地方官,自己采石藏石,势必要对上司有所表示,其间的纠葛难以解清,于是索性一石为藏,白居易曾经写过《双石》诗:“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他钟爱奇石,垂垂老矣,实在忍不住,而在他的作《诵云诗》长诗中表达出想与“得自洞庭口”的“双石”为伴,也还是小心翼翼地“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好在“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白翁才满意地笑了。
    宋——痴迷的故事与理论的繁荣
    到了宋代,徽宗赵佶“积石筑山”,搜集民间花石,以“花石纲”大搞宫苑中的“寿山艮岳”。他“每见一石,皆大欢喜”,对特殊的玩石欣赏品玩,并亲作《艮岳记》等名铭。宋代最值得传颂的,是出现了苏轼,米芾这两个中国赏石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大艺术家。苏轼号称“东坡居士”,赏石,玩石的胸襟就和他的性情一样豁达磊落,举凡山水石景、抽象石、纹理石、色彩石等,都随性所至,随兴所玩,并没有什么拘束。元丰三年(1080年)他被贬湖北黄州,发现“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温润如玉,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即便会画画的人着意绘之也不能及,在江边嬉戏的孩子们常可摸到。东坡想了个好主意,用糖饼和小孩交易。这样他先后得二百八十九枚,“大者经寸,小者如枣菱芡”。他还特意用古铜盆注水供养,时常赏玩,怡然自得。不久,东坡好友佛印禅师遣使来看望他,东坡遂将这些小石作为珍贵礼品馈赠给和尚,还专门作了一篇有名的《怪石供》,以记始末。
    苏东坡在扬州时获得两块奇石,一白一绿,白色“正白可鉴”,绿色“冈峦迤逦”。双石石质细腻,纹理清晰,色彩晶亮,甚为美观。尤其是绿色的一块是他吟诗挥毫:“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十分喜爱,自夸其为“稀世之宝”。他想起甘肃的仇池山四面陡绝,山上却可引泉灌田,十分奇特,遂将此石题名为“仇池石”。后来在他的诗中仍有“梦中仇池千仞岩”的绝句,足见他对奇石怀情之深。东坡还京后,驸马都尉王诜知道他有此奇石,乃“以小诗借观,意在于夺去”。王诜是东坡的诗友,也是个才子。东坡见其来者不善,也以诗答之,希望借观后能“完璧归赵”,但想想还是不放心,就生出一计,提出要借观王诜珍藏的画中珍品——韩轩的《牧马图》。这下点到了痛处,“晋卿(王诜字)难之”,只得一笑了之。
    两年之后,苏东坡迁贬惠州时,路经湖口,在藏石家李正臣家中见到一块奇石,高起部分耸立挺伟,像峥嵘巨峰,低下部分委婉曲折,像低洼深谷,形势宛转盘旋,宛如九华山缩在壶中,因题名为“壶中九华”并大发诗兴曰:“前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从诗中可见,苏东坡颇想重金买下此石,只因行色匆匆未果。八年后,东坡又路经湖口,再访李正臣,岂料“壶中九华”早已被好事者购去。东坡怅怅不已,和前韵又作诗一首,其中有“尤物已随清梦断”之句,可见八年来东坡对此石情深难舍。第二年,诗人黄庭坚泊舟湖口岸,李正臣持苏东坡二诗来见。此时石既不见,东坡也已下世了,黄庭坚感叹不已,也步苏诗韵作七律一首,感怀故友。上述“壶中九华”的故事,也就成为我国赏石史上的一段佳话。苏东坡除了以上的名石外,还藏有雪浪石、小有洞天石、沉香石、石芝等石。他那雪浪石黑石白雪白脉,犹如名画家孙知微所作水涧奔涌图,他十分喜爱,就把自己书房题名为“雪浪斋”。他藏石,石种不一,形态各异,并首创了以水供养纹理彩石的方法,还多次提出以盘供石,即山水景石不可随意放置。他还就奇石鉴赏发表了独特的见解,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丑而雄,丑而秀也。”此论丰富和发展了奇石鉴赏理论,成为我国鉴赏奇石原理之一,为后人津津乐道。
    宋代米芾的藏石、赏石、论石,更是造诣颇深,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居士等,因官职之故又称米南宫。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家,其书法圆韧遒劲,气势飞动,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北宋“四大书法家”。他的画作,以不趋时尚、变古创新而擅名,深受后世推崇。米芾好蓄奇石,在赏石中他常能获得书画创作的灵感;同时又将自己的书画创作理论运用于品石,提出了“皱、瘦、透、漏”四原则,以至当今赏石界仍将此四字奉为品太湖石(园林石)高下等第的圭臬。
    米芾在安徽就任无为军知州时,初入官司署,便见署衙庭院中立一块大石,“状奇丑”,米芾如遇仙一般,非常惊讶,深为此石神奇的造型所震撼,以为此石“憨然无邪,有君子这气”。立命仆从更衣长袍,整理帽冠,对着奇石下拜道:“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此足以当吾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米癫拜石”的故事。
    米芾的上司杨次公(字杰)听说他在署衙嗜石成癖,深恐他弄石废事,就去正言相劝。米芾见上司到来,便从袖中取出一石,此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空皆具,色极清润”,他对上司说,“如此石,安得不爱?”岂料杨次公看都不看。米芾只得纳回袖中,又取出一石,乃“叠嶂层峦,奇巧更胜”,杨次公仍不顾。米芾无奈,悻悻然又摸出一石,那是“尽天画神镂之巧”的神品。他好似受了委屈般道:“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次公此时像是被惊醒一般,大声道:“非独公爱,我亦爱也!”顺势将石从米芾手中攫得,头也不回,登车而去。
    宋代有名的文人,除了苏轼、米芾之外,痴迷奇石者还有很多,如范成大、叶梦得、陆游等都是当时的藏石名家。号称“云林居士”的杜绾(字季杨),是宰相杜衍之孙。他既是当时的奇石收藏家,又是奇石鉴赏家,对奇石理论大有研究创新。他撰写的品石专著《云林石谱》,后来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中汇载的石品有一百一十六种,对每种奇石都开具了出产地址、采集方法,还介绍了它们的形状、色泽,品赏了它们的等第高下,是一部象征宋代赏石文化全面发展的带有总结性质的奇石专著,也是历代赏石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一大名著。尤为可贵的是石谱中还对鱼类化石和植物化石的成因作了介绍,其见解至今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辉。
    元—秉承赏石遗风     到了元代,文人学士秉承宋人雅好奇石之遗风,也以藏石赏石为时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的是赵孟頫,字子昂,在书法、山水人物画及诗文上均有极高的造诣。管道升,字仲姬,是一个极有艺术气质的才女,他们夫妇俩在创作之余,往往摩挲把玩供于几案上的奇石,吟哦不已。据《云烟过眼录》记载,赵府藏有灵璧石“香山”一座,底座上鎸有“云根”二字;还有两方名石,一曰“垂云”,一曰“沁雪”,都极为古朴典雅、端庄秀丽,珍之若宝。赵孟頫曾为家藏的另一名石“太秀华丽”题铭:“片如何状,天然自若,……,示我以补,我思古人,真风眇貌。”赵的文字交张雨生平最慕米芾为人,以蓄石为乐,他的一方“玉恩堂研山”石,“峰峦起伏,岩壑晦明,窈窕窳隆,盘屈秀微”,后为《素园石谱》作者有麟祖上所得,传至有麟,更为珍视,题铭曰:“奇云润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宝兹世泽。”
    明:奇石专著的兴盛
    明清时代,随着园林艺术的大发展,我国奇石文化进入了新的兴盛期,已知流传至今的奇石专著就有十多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林有麟的《素园石谱》、文震亨的《长物志》中的有关章节、清代宋荦的《怪石赞》的沈心的《怪石录》等。林有麟,字仁甫,曾任龙安知府。他不仅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本图文并茂的石谱,而且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藏石家。林家是藏石世家,到有麟这一代已积有不少名石。为此林有麟专辟玄池馆礼石,并将各种奇石加以品铭、题咏。他还很喜欢收藏色彩美丽、图案丰富的“六百合(即雨花石)”等卵石,并一一品赏,惠以嘉名。他收藏奇石“青莲舫”,是他的斋名。
    明代另一位最有名的藏石家当数米万钟。他乃米芾后裔,是万历年间进士,官至江西按察使。因爱石如亲友,故自号“石友”。吴长允在《坦宸识余》中介绍:“米氏万钟嗜石成癖,宦游四方,惟石而已。”他所藏石中有灵璧石、英石、仇池石等,无不奇巧殊绝,各具形胜。最为称道的是这些奇石多为古物,有的已流传数百年之久,无比珍贵。有一方青石,状若飞云欲坠,石后刻有“泗滨浮玉”四个篆字,旁有“允符元年二月丙申米沛题”十余小字。又有一方灵璧石,石肤起皴,凝练厚重,有峰有台,气象万千,此乃元代大名士杜本的遗宝。米万钟对这些名贵奇石钟爱有加,特请一名画家吴文仲将这些奇石绘一长卷,卷尾还请大士董其昌写了一篇“跋”。米万钟既是奇石收藏家,也是一位大画家,在明代书画界有“南董(董其昌)北米”之称。至今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的中国书画珍品中还有米万钟的山水画长卷,画功极其神妙,气韵极为生动。他的“锁云”一石,后为日本的佐滕家族所收藏。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对奇石也情有独钟。他曾亲至云南大理,盛赞大理石之奇异。他看见大理石上天然风景图画美丽可爱,说道:“从此丹青一家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矣。”之后,大理石就籍着《徐霞客游记》而名声远播,随之大量开采远销海内外。
    明代新城(今恒台)王渔洋的伯祖王象乾曾任兵部尚书,一生酷爱赏石,不惜花费巨资四处购置奇石,终将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苍云”、“振玉”二奇石购得,运到新城的司马园内。“苍云”石为张养浩的“十友”之首,石高五米,瘦、透、漏、皱俱佳,挺拔秀丽,极具观赏价值,形状之奇、造型之美,实数国内罕见。“振玉”石又称“玉如意”,也是极富观赏价值的巨石。此两石历经沧桑,现移于王渔洋纪念馆内,供游人观赏。
    清:奇石成就巨著美
    清代藏石赏石之风更盛。乾隆皇帝可算作著名的爱石之人,他对奇石、园林等自然美的东西十分崇尚。他曾在“九龙戏珠歙砚”上,亲笔题写了“国宝”二字,还将倪瓒设计的苏州“狮子林图”景观蓝本,照搬在北京故宫、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地建造。现在保留在故宫御花园的“堆秀山”、“狮子林”应是当时采用太湖石所建。御花园里设有天然石十二属相,采用木化石、生物化石、钟乳石、英石、太湖石、鹅卵石等奇石创制的人物、动物、鸟兽等形象,似像非像,具有美不胜收的自然天趣。尤其是那件鹅卵石天然图纹构成的“拜北斗七星”更是引人入胜。此外,乾隆还为一些奇石及石艺品题诗命名。保留在中山公园、颐和园、恭王府等地的“绘月”、“搴艺”“青莲朵”、“青云片”和“青芝岫”等奇石,至今仍在供人们观赏。有一次,乾隆皇帝南巡,途经山东费县,驻于这里的万松山皇帝行宫,他观赏了院内布设的费县精品园林石,非常喜爱,大为赞赏,即兴赋诗一首:“突兀玲珑各斗奇,高低位置雅相宜。尽心用此勤民务,无不忧无贤有司。”从此这里雄奇壮美的园林石名扬天下。清代不但文人雅士,将军武夫癖石者也不在少数。满族将军成性奉诏入蜀,沿途还不忘捡采奇石。士卒们受其感染也纷纷加入采石行列。可惜蜀道艰险,藏于小舟之石大多沉入水中,成性不胜惋惜,特作《选石》一篇以作纪念。清末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对奇石一往情深,每获一石必细心观赏研究,通宵达旦而不倦。《灵石记》就记载了他的藏石研究心得,很有教益。他赏石悟性,将奇石人格化,发现奇石也有灵气,也有个性,领悟到奇石的人性美、品德美、风格美,崇其骨气,赞其高尚,学其美德。赵尔丰说:“石体坚贞,不以柔美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他把石头的品性当作自己的楷模,并愿与其进行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与之为师为友,使赏石的意念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此可谓赏石之真谛。
    清代的爱石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曹雪芹和蒲松龄。这两位伟大的文学家的人生道路都极为坎坷,他们都在奇石上寄扥了无限的情思。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原名《石头记》,写的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有一方顽石,乃女娲补天时所遗,后经一僧一道点化成美玉,坠落世中,它跟随着宝玉出生,亲自经历的一段故事。这方顽石,是曹雪芹在北京香山脚下住所不远的樱桃沟里的一个形如元宝的巨石,被人称作“元宝石”。曹雪芹常常来到这一巨石前欣赏。传说他就是因为在赏石中触发了灵感,激发了创作激情,才决心撰写这部《石头记》的。书中主人翁的名字定作“贾宝玉”,实意为假宝玉,就是从对这一元宝石的遐思与联想出来的。他从对这石头的描写,开始了长篇名著《石头记》的写作。书中有不少关于“玲珑山石的描写”,说明曹雪芹对奇石非常热爱和熟悉。他不仅写石,还爱画石,他的好友敦敏有一首《题芹圃画石》诗:“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由此可见曹雪芹的胸襟和画石风格。
    蒲松龄的人生境界虽不似曹雪芹般大起大落,却也是终身郁郁不得志。人说《聊斋志异》寄托了他的“孤愤”,在奇石身上又何尝不是如此。他的名篇《石清墟》就表达了人与石头的奇情。此文写顺天人邢云飞“好石,见佳不惜重直(值)”。一次他在河中获一奇石,“四面玲珑,峰峦叠秀”,喜极,如获异珍,可是却屡屡为豪强达官所夺走,邢云飞矢志不移,终于觅石归家。蒲松龄为此叹道:“想要以身殉石,真是痴迷到了极点了!而石竟能与人相始终,谁又能说石头无情呢?”蒲松龄曾长期在故乡同里西铺村毕际有家设馆教书,毕氏家中有石隐园,怪石名花,布满园内。他写有多道咏石隐园的诗歌,称“石丈犹堪文字友”,“我具衣冠为瞻拜,爽气入抱痊沉疴”,面对“石丈”,如对诗友,神清气爽,痛疾也一扫而去了。他有一首很有名的《石隐园》诗,其下半首曰:“老藤绕屋龙蛇出,怪石当门虎豹眠;我以蛙鸣间鱼跃,俨然鼓吹小山边。”自注云:“有石类蛙鸣,余移置鱼跃石侧。”可见当年石隐园中有“蛙鸣”、“鱼跃”二象形石,深得其所爱。蒲松龄爱石,还体现在一部《石谱》,其中记载了九十多种奇石的产地、形状、色泽、用途等,并对各种奇石作了分类说明,至今仍很有参考价值。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字燮,是一位胸襟不凡的才子文人。他藏石、画石还论石,完善了宋人的赏石观。他认为:“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东坡又言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短好之为好,而不知漏劣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炉冶乎。”他更进一步地表示:石丑,当“丑而雄,丑而秀”,方臻佳品,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如何是“丑”呢?他说,“一块元气结而成石”的怪石,看似凹凸不平,蛮横险怪,绝难以寻常审美观观之,却是“陋劣之中有至妙也”,耐人寻味,百看不厌。这就是所谓“丑石观”的真谛。     清代大画家石涛,不仅喜爱奇石,而且是一位出众的叠石能手,他在扬州用太湖石亲手叠成一个章法奇好的“万石园”,为扬州建立天然石艺景观,留芳后世。
    清代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亦酷爱奇石。他的《西城别墅十三咏》中《小华子岗》、《小善卷》、《石文》等都是咏石名篇。他的故居内尚存的几块太湖石,都是其生前心爱之物。
    近现代:志士爱石愈坚
    近代和现代,我国的赏石文化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藏石、赏石名家层出不穷。民国时期,最著名者有所谓的“南许北张”。“南许”指上海的许问石,以收藏雨花石而闻名全国。“北张”指天津的张轮远,以收藏灵岩石(即雨花石)、大理石而名噪天下,张氏著有《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考订详尽,叙述有致,尤其将雨花石所具有的优点列为二十四品,词语极为雅致,至今仍可作品评雨花石、大理石的参考,在海内外颇有影响。
    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的藏石爱好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他在名人中可算是最为执着的一位了。四十年代初,于右任、郭沫若、冯玉祥、李济深、黄炎培、茅盾、梁寒操等都先后为沈钧儒爱石题过诗文。抗战其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为沈钧儒的书斋“与石居”题额并跋识:“衡山兄爱石成性,所至选石携陶陈列室中,以为旅行纪念。为题斋额,并缀于词:求石友,伴髯翁,取不伤廉用不穷。会见降旗来眼底,石头城下庆成功!”同时为“与石居”题咏特别值得提起的是冯玉祥的题词:“南方石、北方石、东方石、西方石,各处之石,咸集于此。都是经过风吹日晒,雪浸雨蚀,可是个个顽强,无亏其质。今得先生与石为友,点头相视,如旧相识;且互相祝告,为求国家之独立自由,我们要硬到底,方能赶走日本强盗。”与沈钧儒同为法学家的史良曾回忆说:“在重庆时,沈老的身后经常有“尾巴”跟随……抗战胜利后,沈老离渝返沪,在离家那一天,“尾巴”照例跟随,他们发现沈老携带的大木箱异乎寻常地沉重,以为其中有黄金珠宝,硬要进行检查,打开一看,想不尽是些石头。”沈老的书斋“与石居”里,除了书柜,就是石头柜、石头架,就连窗台上也摆满了石头。奇石藏品丰富多彩,有天上的陨石,地下的化石,各地的名石,仅各种矿石标本就有200多枚。他在国内外视察、访问时,所到之处总喜欢采集石头作纪念品。他收藏的石头,对其产地、采集时间、收藏来源等都有详细说明。对有关石头的不明白问题,他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如他有一块长圆形白色且有深浅绿色斑点的石头,是他的一位朋友从原苏联克尔克兹共和国伏艺城东南的伊斯库湖边拾来送给他的。就是这块小石头,他反复查找资料进行考证,并在《大唐西域记》中查到了此石产地应是唐朝玄奘法师到过的大清地。他的藏石中,有一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石头和一些珍稀罕见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有一块三叶虫化石,是他从北京人民市场买来的,沈钧儒收藏石头与一般雅士不同,他不仅把石头作为欣赏品,而且以石为友,以石为师,作为人生的楷模,意志的寄托,使赏石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他认为,石之为物,秉性坚贞,表里如一。一个人应当具有石头的这些精神和气质。他有一首咏石诗曰:“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掇石满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这首《与石居》诗,充分表达了他爱石志坚的可贵精神。
    我国近代、现代,与奇石有缘的政界、艺术界等名人还有很多。四十年代后期,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驻于南京梅园新村时,与邓颖超到雨花台捡回雨花石养于清泉,日夕观赏。后来郭沫若曾对这些雨花石赞叹道:“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著名艺术大师和文学巨匠也都喜爱藏石赏石。如张大千是四川人,四川青城有一块名为“梅丘”的石头。张大千客居美国时,在洛杉矶海滩上发现了一块巨石,形似台湾省地图,他爱之不忍离去,亦将此石题名为“梅丘”。1975年他定居台湾后,将寓命名为“摩崖精舍”。舍内陈列着许多珍奇异石,反映了他爱石之心。其友人将洛杉矶“梅丘”运至台湾,置于精舍,令大师喜之不尽。张大千逝世后,即葬于“梅丘”之下。梅兰芳最爱收集雨花石,因为那玲珑剔透、变幻无穷的小石子,能引发艺术灵感。1993年全国名人名家藏石展上,展出一组梅大师生前珍爱的雨花石,引起了观众格外瞩目。
    综上所述,我国历代之所以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的赏石文化,并代代相传,不断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有根本的关系;这其中,尤其与文人墨客、才子雅士的钟情所爱,热情参与、痴情奉献是绝然分不开的。由于历代文人雅士的加入,才有了各种形式的赏石文化作品不断前进。因此,文人雅士的参与,对推动奇石事业和赏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的历史功迹,必将载入光辉史册。


h_x_y_123456推荐阅读:
大足石刻 2011.07.15 大足石刻
精美雨花石 2011.07.15 精美雨花石
精美台山石 2011.07.13 精美台山石
精美漂亮的巴林石 2011.07.13 精美漂亮的巴林石
奇石雅趣 2011.07.11 奇石雅趣
精美国石-青田石雕鉴赏 2011.07.10 精美国石-青田石雕鉴赏
【艺术珍藏】雅石欣赏 2011.07.09 【艺术珍藏】雅石欣赏
海西石雕 2011.07.05 海西石雕
陨石雕刻 2011.07.05 陨石雕刻
青田石雕独特的艺术魅力2 2011.07.01 青田石雕独特的艺术魅力2
青田石雕——独特的艺术魅力1 2011.07.01 青田石雕——独特的艺术魅力1
昌化鸡血石雕刻 2011.07.01 昌化鸡血石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