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 龙小羽:三大中心:建构国家中心城市实力(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6:11:40

三大中心:建构国家中心城市实力(组图)http://news.163.com/11/1221/04/7LP5TH6J00014AED.html

2011-12-21 04:10:00 来源: 长江日报(武汉)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三大中心:建构国家中心城市实力
  记者 杨文平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对武汉定位、武汉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三大国字号“中心”不只是一个新提法、新设想,更是一次超越与升华。基于武汉在许多方面的明显综合优势,基于武汉的深厚基础和有利条件,武汉在创新、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等领域能够占据重要位置,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为武汉回归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重要动力和强大支撑。

  本报评论员 肖擎

  记者 杨文平

  制造业是武汉的产业基石。我们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计划”,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打下坚实基础。到2016年,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

  记者 胡孙华 胡楠

  创新是武汉精神的灵魂,我们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我们必须以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为战略基点,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着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进一步凸显和强化武汉作为全国市场中心的地位,提升资源配置和对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功能,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快发展。

  工业总产值

  突破2万亿元

  2016年

  【报告摘录】

  支持武商、中百等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建设以世界知名商贸企业、顶级品牌为龙头的多层次商业集群,建成时尚品牌展示发布中心和中部购物天堂。重点建设全国物流枢纽,形成覆盖全国、对接全球的货物集散中心功能框架。

  【部门解说】

  市发改委介绍,未来5年,我市将做好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大力引进发展商贸新业态新模式,引导推进商贸流通业高端化、现代化发展。同时,改造提升商品交易市场,引导传统批发市场向现代化市场转型;建设采购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中心和交割中心,力争在一些有优势领域形成“武汉价格”。未来几年,将引进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发挥东湖综合保税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加快一批综合型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建设国际国内航空货运分拨中心、长江航运中心、国内铁路公路物流中心。

  工业投资

  累计达到1万亿元

  用好先行先试权

  【报告摘录】

  按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标准,规划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壮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建成国家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用好先行先试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空谈。

  【部门解说】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继续按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标准,加快建设东湖示范区,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为此,将进一步整合示范区创新主体和要素,优先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环保节能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化科技金融、股权激励、政府采购等创新试点,着力打造“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重点建设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产业园、中新科技园等园区,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入驻。

  同时,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新兴产业工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主导制定一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

  【报告摘录】

  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产值向2000亿—4000亿元迈进。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重振“武汉造”,重质量、创名牌、建“百年老店”。

  【部门解说】

  作为促进传统支柱产业调整振兴的重要抓手,我市将突出高端发展,推进实施“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工程。市经信委介绍,将以高新化和品牌化为导向,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引导优势工业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我市将制定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目录,出台政策措施。同时,支持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增加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品牌。鼓励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对“武汉城市圈”内中小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围绕大企业延伸壮大产业链,提高本地协作配套能力,改善产业配套环境。

  倡导“两型”生产方式消费模式

  【党代表说】

  查筠(市第一商业学校校长):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给我们商业职业教育带来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未来,如何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加强学校专业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是一个很大课题。

  【市民感言】

  陈羽(青山区联盟路小区居民):武汉建成时尚品牌展示发布中心和中部购物天堂,那可是一件大好事,好期待呀。那时候,像我这样喜欢购物的人,就不用老往香港、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跑啦。

  【专家点评】

  张秀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定位科学、准确。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武汉有历史传统,更有现实基础。一则武汉第二产业发展加快,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随着武汉交通区域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商贸流通业恰逢其时。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商贸物流业发展。

  【报告摘录】

  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两型社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能源合同管理,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部门解说】

  今后5年,我们将实施“两型社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节能减排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我市将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能源合同管理,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发展模式。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我市将加快青山、东西湖等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及古田生态新区建设,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一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生态环境保护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武汉还将在创新环境保护治理、生态补偿、城市矿产和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取得突破;深入推进碧水蓝天工程,抓好污水、大气、垃圾、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市环境。

  【报告摘录】

  培育发展长江航运交易所等一批特色交易所,积极争取“新三板”等资本市场落户武汉。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投资银行、融资租赁、结算中心、物流航运金融等新业态。提升全国性金融后台中心发展水平。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本地金融企业做大做强。

  【部门解说】

  市发改委正在起草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意见。围绕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提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吸引大型企业在汉投资组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同时,支持汉口银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地金融机构做大做强,鼓励跨区域经营;重点推进汉口建设大道、武昌中南路—中北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资本特区等金融集聚区发展;加快武汉光谷金融港建设,打造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服务中心。

  【党代表说】

  黄瞿记(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重振武汉工业经济雄风,要从抓产品品牌入手。打造品牌,企业是主体,政府是土壤。特别是在品牌成长初期,政府要积极加以鼓励、引导、扶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重振“武汉造”,希望武汉敢为人先,采取突破性措施加以培育。

  【市民感言】

  范萍(南湖花园居民):如果是全国知名品牌,我当然更愿意购买武汉的,要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嘛。重振“武汉造”不只是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增强我们武汉人的自信心。

  【专家点评】

  陈继勇(市政府参事、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发展实体经济,就是要重点发展制造业,特别是要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业,否则我们的产业就“空心化”了。只有建立在先进制造业基础上的经济,才是健康的。

  民营经济非禁即入、设障必纠

  【报告摘录】

  民营经济最具创新活力。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做到非禁即入、设障必纠,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民间投资分别达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以上。

  【部门解说】

  市经信委介绍,近年来,武汉民营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占GDP的38%左右,未来5年还将加大力度,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今后,将打破壁垒,在一些行业对民营企业降低门槛。在政府采购等市场领域对民营企业进一步放开。

  民营企业多属中小企业,对他们要高看三分、厚爱三分,特别是要调动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倾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更加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实施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壮大工程,争取更多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报告摘录】

  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部门解说】

  市有关部门表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将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研发,突破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其对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我市提出,将积极争取和推动国家、省重大专项落户我市,组织实施光电子与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与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动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的10个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技术产品。

  同时,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产品推广及产业化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强政府投入与创业投资的对接,拓宽新兴产业企业的投融资渠道。

  让武汉成为创业者乐园

  【党代表说】

  刘必金(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有金融支撑。“支持本地金融企业做大做强”写进报告,令人振奋。

  【市民感言】

  胡新玉(武昌八一路居民):如果武汉能够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多创新一些产品,那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应该会有更多途径。

  【专家点评】

  伍新木(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在当前金融深化背景下,金融创新成为一种核心创新。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要加大金融创新,鼓励和支持风投、担保、典当等民间和社会金融机构发展,充分激活民间资本、社会资本。

  【报告摘录】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源泉。武汉优势在人才,希望更在人才。推进人才强市,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使武汉成为创业者乐园。

  【部门解读】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今后将重点组织实施好“黄鹤英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围绕武汉支柱产业调整振兴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针对武汉8个千亿产业、15个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培养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或领军人才。

  对入选的领军人才,按项目给予300万元至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入选的高层次人才,按项目给予50万元—100万元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或个人对入选人员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并提供贷款贴息扶持。

  同时,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拟通过5-10年,在沿江地区、东湖周边区域和旧城风貌区,改造建设100套“名人居”,免费供世界级杰出人才居住;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1000套“精英社区”住房,租售给产业领军人才居住;利用限价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建设1万套“人才公寓”,并给予适当货币补贴,供优秀青年人才租住。

  【报告摘录】

  做优做强机博会、光博会、国际汽车展、农博会等一批品牌会展,大力培育引进一批国际性的品牌展会和会展企业。加快完善国际博览中心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国会展、会议重要基地。

  【部门解说】

  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市发改委介绍,我市将加快建设武汉国际博览城,打造全国一流的展览场馆。鼓励各行业积极策划举办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各类会展活动。

  同时,我市将进一步改善城市商务环境,支持培育本土品牌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引进国际知名中介机构落户,引导会计税务服务、法律和仲裁服务、评估咨询服务、人力咨询服务、信用管理服务、融资担保服务、贸易和运输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广告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

  【党代表说】

  赵家新(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引导性投入,并且在抓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它们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力军。

  【市民感言】

  贺茂盛(民族大道谓语城小区):现在油价太贵了,希望新能源汽车发展再快点。

  【专家点评】

  王长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要盲目追求“人无我有”,一定要与武汉的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把创新成果转化为本地产业支撑。

  【党代表说】

  李佳(武汉市正达物流有限公司业务员):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不能总是学别人,要走创新之路。本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努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表明了武汉要作全国城市“领头羊”的决心。

  “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目前武汉建设“两型社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很好的路径和着力点。武汉人历来“敢为天下先”,现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成为武汉精神,武汉人应该敢于突破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有碍武汉发展的“禁区”、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使武汉精神成为建设武汉的灵魂和动力。

  【市民感言】

  胡迎霞(北湖环保社区居民):武汉这几年在创新方面出了不少彩,比如街头免费自行车,比如把东湖、沙湖打通做成楚河汉街。武汉人聪明,而且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本应有更多的创新。如今武汉把创新作为驱动力,相信可以创造更多的奇迹。

  【专家点评】

  赵凌云(经济学博士 研究员):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把握这一内涵要求。不管中心城市肩负的功能有何区别,自主创新是其共同内涵之一。武汉处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口,具有全面推进创新驱动的巨大潜力,经济总量规模的提档进位固然很重要,建成国家自主创新中心更重要。

  两型社会

  资本特区

  人才安居工程

  黄鹤英才计划

  光电子信息产业

  人才特区

  科技金融

  生物 环保节能 高端装备制造

  【报告摘录】

  建设光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集聚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工及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食品轻工产业集聚区四大工业板块。要把新城区作为新型工业化重要战场,每个新城区至少建设一个20平方公里以上、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

  【部门解说】

  我市将按照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节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原则,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集群区,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我市将发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武汉化工区的极化作用,打造四大工业板块。

  据介绍,这“四大工业板块”的大体布局是:依托东湖高新区,联合洪山区、江夏区,规划建设1000平方公里的“大光谷”板块,打造光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集聚区;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蔡甸区、汉南区,加快打造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依托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黄陂区打造食品轻工产业集聚区;依托武汉化学工业区、武汉新港、青山区,打造钢铁化工及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党代表说】

  沈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武汉市分会办公室主任):建议实行“展、会、节、演、赛”有机结合,走国际化、专业化、大型化、品牌化、网络化之路。延伸会展产业链,努力培育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的知名会展品牌,打造“中国会展名城”。

  【市民感言】

  沈文芳(百步亭小区居民):前几天,去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逛了“食博会”。如果以后天天举办这样的大型展会,武汉人就能在家门口看全国、买全国、卖全国,该有多幸福呀。

  【专家点评】

  袁云光(武汉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内涵丰富,必定包括金融、会展、保税物流等一系列现代服务业。武汉的会展设施已进入全国前列,目前更紧要的是培养会展人才,引进培育会展名企,提升会展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报告摘录】

  支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江汉区开展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汉口沿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东湖中央文化区、青山滨江商务区、王家墩商务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汉口北大市场等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化建设。

  【部门解说】

  市发改委介绍,我市将在两江四岸、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重点布局高端服务业,在王家墩商务区等区域打造生产性服务区。我市还将出台政策措施,吸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总部及区域性总部来汉集聚发展。

  【党代表说】

  夏感生(市政协常委、市工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主任):建设四大工业板块,武汉有基础、有条件。在推进过程中,政府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突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

  【市民感言】

  刘飞(硚口宝丰一路居民):工业放到远城区,大货车就不会在中心城区穿来穿去了,这样对交通和空气都有好处,这是件大好事。

  【专家点评】

  文建东(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系主任):产业发展,必须围绕核心部分进行聚集,否则配套跟不上,生产成本就非常高。集聚化发展,有利于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形成自我循环,把产业做大做强。

  【党代表说】


  孙琼(市商业储运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财务总监):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使得区域内的服务、配套会比较齐全,有利于提高对生产和生活的服务效率。

  【市民感言】

  潘云(黄陂区武湖街居民):看来,汉口北真要变成一个大市场了。以前,总喊朋友去“逛汉正街”,以后就会喊他们“逛汉口北”了。

  【专家点评】

  张彬(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建设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在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武汉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黏合剂”。

  本版制图:方磊 (本文来源:汉网-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