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衣草的花语 英语:净空法师(清静心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1:00:58

净空法师:寺、精舍、庵堂、莲社有何区别?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1-7 9:19:00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一)

  问:寺、精舍、庵堂、莲社等名词有何区别?

  答:有区别,这是很普通的佛学常识。这里面需要跟大家解释的,我只解释一个,其余的都不必解释。寺,这个名称是中国从汉朝国家办公的处所,名称叫寺。寺是什么意思?寺是永远存在,就是这个机构设立不会撤销,代代相传,跟我们子嗣的嗣的意思一样,代代相承。归什么人管?直接归皇帝管,所以皇帝底下有九个机构,九寺,寺的长官叫卿。给皇帝当家的是宰相,宰相就好像是总管一样,真正是管理全国的行政。他底下也有机构,他的机构称部,你看从前讲礼部、工部、兵部,称部。礼部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教育部,它管教育;工部管工商,工商业;兵部就是现在的国防部,所以它称部。部的长官称尚书,次长称为侍郎,侍郎是次长,就是副部长,现在叫副部长;现在叫部长,从前叫尚书。

  直接归皇帝管的,这个就称寺,寺的长官称卿,所谓九卿,三公九卿。三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皇上的顾问,那是德高望重,皇上有困难的事情,找他们来商量。所以他们地位很高,但是不管事情,他没有什么职权的,三公;九卿是管事的。所以诸位现在如果到北京故宫去参观,故宫里面你就看到九个寺都有。我们佛法里面常常讲到鸿胪寺,鸿胪寺是管外交的,从前外交是皇上管的,不归宰相,鸿胪寺卿就是现在的外交部长。因为佛法是从外国来的,最初来的时候是鸿胪寺接待,以后佛在中国也就正式成立一个机构,也称寺。你就晓得佛的寺管什么?管佛陀教育。所以在中国,教育就变成两个机构,皇上管的是佛寺,宰相管的是礼部。当然皇上比较吃香,所以寺就遍满天下,到处都有,这就是佛教教育比国家正统教育还要普及,道理在此地。所以寺不是庙,这个诸位要知道。

  庙是供养鬼神的,皇帝家里面供祖宗称为庙,叫太庙;百姓家里面供养祖先称祠堂,所以祠堂跟庙是一个意思。庙是供鬼神的,可以说是宗教;但是寺不是的,寺是教育,这个要辨别清楚。可是现在寺真的也变成宗教了,为什么?它里面没有佛陀教育。原本是佛陀教育,天天上课,讲经是上课,天天上课,而且还分很多讲堂。每个人喜欢不一样,有人喜欢听这个经,有人喜欢听那个,所以寺院里面有分座讲经,首座和尚可以有好多个。分座就等于说一个学校里面有很多教授,有很多教室,喜欢学哪一门,都可以到那里面去修学。这是中国从前的寺院丛林,现在变质了,以前没有超度佛事,没有这些东西。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041.html)
----------------------------------------------------------------------------------------------------------------------------------净空法师:孝亲尊师,德之本也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1-19 13:26:00     
 
仁者爱人,爱人者一定自爱,不自爱者不能爱人,那个爱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法的殊胜,它是一切都由自性建立,这是真的,自爱­而后才能爱人,自觉而后才能觉他。这些话都是总纲领、总原则。人必须自觉,他才会爱父母、爱祖先、爱本族,就是家族裡面的长辈,­敬爱存心,这就是圣贤,这就是佛菩萨,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认真的学习。爱他就是爱自己,爱自己就是尽孝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是世出世法一切善根福德因缘裡头最主要的因素,这两句要是没有,不孝父母、不敬尊长,其他的都是假的。菩萨修德­、积德,迷惑的人败德、丧德,从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他的德都流失得乾乾淨淨,没有了,过去现在所修的全保不住。怎么知道他保不­住?你细心观察他,贪瞋痴慢疑这五个根本烦恼他统统具足,不孝父母的人具足,不敬老师的人具足,所以世出世法裡头他都不会有成就­。现在若有一点小成就,那都是过去生中培的福,这一生当中所造的业习还没有开始报,而是前生福德营护,就是经营、保护他,还没有衰­败。但是这个福报享尽,他不善的业就起现行,恶报起现行。他不知道修善,纵然修善,因为不孝不敬他没有根,无论怎么修,善不能增­长,没根。现前修积种种善,因为没有根,这个善是假善、伪善,说得不好听是自欺欺人,假的,他不是真的,所以他得不到善报。善恶­不在事,在存心,因为心是因,事是缘,没有真心就是没有真因,缘再足不能结果。佛菩萨慈悲,在经教裡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细心还得是用真诚,没有真诚、没有恭敬,那个细心也不行,再细的心也体会不到。为什么?真诚有感,有感有应;没有­真诚,样子做得再好没有感,所以也就没有应。牟尼,寂静义,身口意寂静,三业都寂静,故称牟尼。身寂静,不应该造作的决定不造,­身寂静。什么东西是不应该造作的?为自私自利就是不应该造作的,为名闻利养是不应该造作的。真的彻底放下名闻利养,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为惠以一切苦难众生真实之利,这是该做的,应该做的;你没有福报,佛菩萨支持你。没有真诚心,你做的些假的也有人支持你­,不是佛菩萨,妖魔鬼怪,他来成就你,他来帮助你,最后你身败名裂。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业因果报的道理、事实真相都在我们面前­,你细心去观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总报。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二集)2011/2/15 档名:02-039-0282
 下一篇:印光大师:中阴(白话文)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108.html)----------------------------------------------------------------------------------------------------------------------------------净空法师:扎根教育疏忽是当今大众不善的原因
 发布:wwdxk []   日期:2012-1-3 1:20:00     
    「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这是把戒律比喻为铠甲第二个意思,第二个是庄严的意思,前面一个是护持的意思。护持对自己,在这个三界火宅裡面自行化他,怎样­保护自己。庄严,这个意思是感化众生的意思。现在这个社会,感化非常不容易,因为整个社会伦常道德丧失了。我们细心去观察、去体­会,父子有亲在今天社会上没有了,除了在很短暂的时间你能看到,看到一点天性,真的是自然现象。小孩,现在的小孩,六、七岁就不­听话了,父母就很难教他,这是什么原因?扎根教育疏忽了。我们中国古人所谓「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儿女要在他婴孩的时候。婴­孩就是刚刚出生,就要开始教,这是婴孩,因为他还没有污染,他保持了他的天性,本善的天性。所有一切不善都是染污,出生的时候没­有染污,这个时候如果疏忽了,被染上不善,再改过来非常艰难。  为什么现在许许多多同修来看我的时候,告诉我,儿女不好教,有很多在学校担任老师的,也来告诉我,学生不好教?这两句话五十年前­没听说过,没人讲这种话。五十年后的今天,这种话已经非常普遍了,每个家庭都有这痛苦的经验。什么原因?就是刚才所说的,父子有­亲,到小孩十几岁的时候看不到了,没有了。夫妇有别没有了,现在的夫妇结婚、离婚已经是像儿戏一样,太随便了。君臣有义没有了,­现在上下的关係是利,道义没有了。长幼有序没有了,朋友有信也没有了。这是什么社会?五伦,仁义礼智信全没有了,礼义廉耻没有了­,孝悌忠信没有了,仁爱和平没有了,这是什么世界?这样的世界,即使是大圣大贤、诸佛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不是真正再­来人,已经证得阿惟越致的菩萨,行,他在这个三界火宅,三毒烈焰当中不会受感染;没有这样的功力,即使你小时候受到根本教育,父­母教得很好也不管用。从家庭走到社会就学坏了,社会是个大染缸。  所以今天,一般人不仁不义、无礼无耻,都不可以责怪他们。他们所造一切不善并不知道,他不知道那是不善,他认为那是正常的。我们­今天要学佛、要持戒,要守这些规矩,他们把我们看成异类,把我们看成反常,你说这个教化多难。这种环境当中,依教奉行,以德去感­人而不退转的,还坚持自己的,我想都是阿惟越致菩萨。我想一般证得阿罗汉的人都不行,在今天这个环境裡他都会退转。古人讲的见利­忘义,那是一种比喻,现在到处都是,是社会普遍的现象,唯利是图,不顾及后果。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能不退心吗?似乎是一桩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真正懂得因果,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能保住自己不退心,继续认真学习。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三O一集)2011/2/24 档名:02-039-0301    上一篇:净空法师:世间人难突破的高名厚利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915.html)---------------------------------------------------------------------------------------------------------------------------------- 净空法师:古圣先贤皆是诸佛应化世间
 发布:心源 []   日期:2011-2-21 20:47:00    
 
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这个好懂,虚空就是法界,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中国古人有两句话来形容它,所谓「大而无外」,你说大,什么叫大?它没有外,也就是说它没有边际,这真大;小,什么叫小?「小而无内」。古圣先贤这两句话,都不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说的,跟佛经上讲的三昧的意思境界完全相同。佛教没传到中国来,那些古圣先贤,我们的老祖宗,说这些话的境界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你能说这些人不是佛菩萨再来的吗?我们读了《华严经》、学了《还源观》,这个疑惑没有了,知道诸佛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现身,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现身说法。《楞严经》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希望佛现什么身,佛就现什么身,佛随众生,从来没有自己的意思。在中国这个环境,中国人非常尊重圣贤,他就现圣贤身;印度人仰慕佛陀,他就现佛菩萨身;乃至于在西方,崇敬上帝的就现上帝身,仰慕摩西、耶稣的就现耶稣、摩西身,没有一样不自在。早年我到日本访问,日本一个老和尚,中村康隆,我去访问他那一年他一百岁。他知道我在团结宗教,在做「世界宗教是一家」的工作,他很欢喜。我们见面他告诉我,他说「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我们听了非常欢喜,这个老和尚不简单。我离开的时候,他的徒弟送我到山门口,告诉我,老和尚今天说的话,好像一生都从来没听他说过这个话,「所有宗教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没听说过。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话也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二五集)2010/8/27 檔名:02-039-0125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52880.html) ---------------------------------------------------------------------------------------------------------------------------------- 净空法师:种种噪音,用清净心对它,都变成法音了。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9-16 16:14:00    
 
        下面说,「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你所想听的,我想听《无量寿经》,你想听《法华经》,我们同在一处,同在一时,我们听鸟叫的声音,流水的声音,风吹宝树的声音,我听起来都在那里讲《无量寿经》,你听到的时候都在那里讲《法华经》,各个不妨碍;我什么都不想听,那什么声音都听不到。这些「复表此水圆明具德,自在无碍,妙应无穷,一一随众生意也。」你看看水、鸟、风、树,圆满光明具德,具备无量功德,或者我们说具足无量功德,自在无碍,妙应无穷。妙应是什么?能随众生的意思,随众生的心想,你想看什么就看到什么。我们从这个地球上去往生的,到极乐世界,再想看看地球是什么样子,你就看见,你在宝树里就看见;你想听听地球上人谈话的声音,你从流水当中你就可以听到声音,从风吹宝树就能听到声音,同时同处能随各个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心愿,这是妙应无穷。  「极乐国土,水鸟树林悉演妙法,色光声香皆作佛事」,全在那里讲经说法,「耳目所对全显本心」,本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举足下足咸作佛事,故于无上菩提之心永无退转,纯是增上因缘。」极乐世界如是,其实我们这个世界也不例外,问题在哪里?问题在我们不会用,我们没智慧。如果我们有智慧,我们就看到此界跟他方,此界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他方就是极乐世界,无二无别。怎么我们看不到?我们的心太乱、太杂了,你看不到。如果你心静下来,清净心现前,清净心不生烦恼,你看不到烦恼;清净心生智慧,你看到全是智慧,你真看到了,就像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佛事》开示里所说的,「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净土里面水鸟树林悉演妙法,我们这个地方是吗?是。心里有阿弥陀佛,真有阿弥陀佛,没有杂念,听到鸟叫,牠在那里念阿弥陀佛,你听的一点不错。功夫更深,定力更深,清净智慧,你会听到鸟在那里讲经,阿弥陀佛在说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甚至于这个世间种种噪音,用清净心对它,都变成法音了。这是什么?这是大经上佛告诉我们的,境随心转。如果这个事情不是真的,那境不随我们心转。于是我们明白了,极乐世界人无论到什么地方去,纵然到阿鼻地狱,阿鼻地狱的境界也变成极乐世界。为什么?他心是极乐世界,他所居住的环境就是极乐世界,心境一如,心境不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这个道理不怀疑,我们肯定它,极乐世界就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7671.html) ----------------------------------------------------------------------------------------------------------------------------------解读古代教育大纲:知其心然后能救失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1-12 11:51: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萧成志         教师的施教,是以对学生的了解为前提的。《学记》就要求先生了解学生,特别要掌握学生常犯的错误,吸取教育教学中的教训,提出了长善救失的职责。《学记》的原文是这样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它的大概意思是:读书的人,有四种过失,教书的先生一定要掌握。人们在学习中,有的人错在浮躁,喜欢贪多求全;有的人不与人交往,孤陋寡闻;有的人错在不专心,见异思迁;有的人骄傲自满,学一点就停滞不前。
  这四种过失,是由各人的心态不同造成的。教书的人懂得了学生们的心态,然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教书的重要职责,就是鼓励学生增加、发展好的方面,补救、纠正他们的失误。 
  好比一位善于唱歌的人,不仅歌声优美,还能够使听众跟着他们一起唱。善于教书的人,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心智,还能够使学生跟着自己,像自己一样专心刻苦读书。
  教师的语言要简约而通达,教育学生的言语要细微而恰到好处,举例要少而说理却要明白透彻。这样就能让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学习了。
  那时学生学习的四大毛病,与两千多年后的学生相比,是多么惊人地相似啊。现在的学生中,有的贪多求全,。。。。(结果一样也不成)。有的见异思迁,像猴子摘包米,摘一个丢一个。有的同学骄傲自满,半桶子水就觉得淌得很,到此止步。只有那个“或失则寡”有点不同。那时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图书资料,现在的学生除了与同学交往外,还有大量的纸书与电子书,电脑、电视、录像比比皆是,学习的条件与手段多得很。可惜有些同学在学习应试考试科目的同时,也不再学习其他的知识了,心中只有考试的资料,大面积地形成了孤陋寡闻。可见古人对读书的认识有多么的深刻而准确啊。 
   知其心然后能救失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特别有现实意义。现在教师要救学生之失,家长要救小孩之失,为什么老是效果不佳呢?恐怕就在于不知其心。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心的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不懂学生的心行吗?即使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应懂得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特别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了什么障碍。
  对教师的职能也说得很别致,就是要鼓励学生发展好的方面,挽救、纠正其缺失。当然,长善救失是从德育方面来讲的,现在的学生也需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啊,可不可以按古人的做法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和小孩呢?教师家长都来做这个工作,何愁不会把他们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呢。就是文化知识教育,也要鼓励他们坚持学习,及时克服在学习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文化知识的善和失,还有考试能够检测。
  我们家长的眼睛先不忙盯住那个分数,也不要忙着去批评小孩,逼着他们写保证书,最重要的是盯住那些错了的地方,我们考试的目的是找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缺陷。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助小孩找出并分析这些知识上的缺陷,想出补救的办法。在文化知识的教育上,不仅仅是知识的缺陷,更是学习的态度、目的、方法上的缺陷。尤其是家长,对自己子女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方法,要特别加以关注,要及时地发现其过失,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小孩的善和失又是动态的,旧的纠正了,新的又会来,不存在一劳永逸啊。
  现在教师的职能正在萎缩,正在异化,变成了单纯地传授知识。
  品德的成长与学习精神上的有没有成了家长的私事。这偏离了人的成长规律,注定不会长久。但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我们的家长只能把小孩的全面成长一肩挑起来,不能只是跟随学校瞎跑,搞纯知识的注入,那将会加剧小孩的畸形发展。
  这里要说清楚的是:长善救失不是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是教师的重要职能,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原则。对于人来说,前者是要健康地发展人,是动态的;后者是要使用人,是静态的。如果把长善救失理解成扬长避短,就失去了对人的培养。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唱歌的人,不仅自己歌声清晰、优美、嘹亮,还能使观众共鸣,情不自禁地跟着自己唱起来。以此来比喻教书的先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非常确切。优秀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对学生、小孩知其心,长其善,救其失的人,定能产生一种自然的亲和力,“继其志”是自然的事。
  约而达微而臧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不是重复,而是进一步的补充。教书先生的语言特别重要,这里讲了三个要求。教人者的语言是育人的工具,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最忌讳啰嗦与含混不清,达,通达流畅,一听就明白,效果当然要好得多。微,含蓄幽默?轻声细语?反正是一种语言技巧,要恰到好处,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譬的意思是举例子,还是打比喻?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比喻也是举例。
  当道理讲不清时,又举例子,又是打比喻,做到能准确、简洁、明白地说明道理,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要求少举例子,少打比喻,而能把道理说得最清楚,就更不简单了,语言表达不清,教学目的就达不到。家长也一样,对小孩的教育也要一说中的。令人痛心的是,我们今天的整个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语言修炼,也太轻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591.html)-------------------------------------------------------------------------------------------------------------------------------------------------------------------------------------------------------------------------------------------------------------------- 印光大师:母教子的关键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2-6 16:06:00 
   
     1.家教之中,母教最要。   所谓母者,即儿女之模范也。倘只知其姑息之爱,任性骄惯,即天姿好者,都会学坏,况本不好者乎。此女人之责任,比男子为独深重者。《复李慰农居士书七》      家教之中,母教最要,此所以世人称女人为太太者,以其能相夫教子,以正乎内。故其效,必致丈夫成德业,儿女悉贤善。如周之太姜,太任,太姒也。《复白慧导女士书》  又世少善人,由于家庭无善教。而家庭之善教,母教最要。以人之幼时,日在母侧,其熏陶性情者,母边最多。是以女人以相夫教子为天职。使无贤女,何有贤妻贤母哉。由是言之,善教儿女,令知三世因果,实为平治天下正本清源之道。《复叶玉甫居士书》  (1)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印光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良以家庭之中,主持家政者,多为女人,男人多持外务。其母若贤,子女在家中,耳濡目染,皆受其母之教导,影响所及,其益非鲜。若幼时任性娇惯,俾其自由,绝不以孝弟忠信因果报应是训,长大则便能为杀父杀母之魔王眷属矣。    是故子女幼小时,切须养其善心,严加约束。要知今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之辈,皆从彼父母娇生惯养而来。以孟子之贤,尚须其母三迁,严加管束而成,况平庸者乎。以治国平天下之要道,在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任多半。以在胎禀其气,生后视其仪,受其教,故成贤善,此不现形迹而致太平之要务,惜各界伟人,多未见及。愿女界英贤,于此语各注意焉。《上海护国息灾法语.第二日说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2)母教内容  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禀质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姿聪明。及至初开知识,即为彼说做人之道理。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轮回之转变。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再令念佛、念观世音,以期增福增寿,免灾免难。    不许说谎话,说是非,打人骂人。不许遭践字纸,遭践五谷,遭践一切东西。不许乱吃食物。不许与同里群儿聚戏。稍长,即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  子女从幼,若不以因果报应,及做人之道,熟与讲谈,则后来欲不随邪说所转者,甚难甚难。天下不治,匹夫有责。谓其善教儿女,俾成贤善。    以之风于一乡一邑,以及天下之谓也。吾常谓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为尤关切要。以女有相夫教子之权,女若贤善,则其婿与儿女皆贤善矣。故又曰,治家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语实语。欲家门兴盛,子孙贤善,当以吾言为圭臬,则所求皆得矣。    又提倡因果报应,莫善于教人受持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以善恶类书,一目了然,易于获益。彭定求从小日诵此二书,至中状元作尚书时,犹日日诵之。且得暇恭书送人,题为元宰必读书。跋曰,非谓读此可以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可知此书之要矣。《复朱仲华居士书一》  (3)爱子之道  爱子之道,不是姑息。姑息非爱,乃害也。如芳虽由汝母溺爱,亦由汝绝未分疏其所宜非宜。故一味仗势强悍,不受约束。将来出嫁,则又何能克尽妇道。汝既欲彼种善根以消恶习,今为彼取法名为慧贤。    慧贤,即世俗称赞女人之贤慧也。贤则孝友恭恪,慧则劝俭柔顺,具此德者,人敬之,神护之,生有令名,死生善道,亦正合彼如芳之名之义。又令后之儿女媳等,继其懿范,以作闺阃母仪,以此芳徽,永传裔世。彼虽强悍,总愿人说好,既有愿人说好之心,则不妨于不如法时,稍稍点破。    若有宿根,或可转机。又须恳求观世音菩萨,所谓若有众生多贪瞋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即得离贪瞋痴矣。又凡有大病,皆宜劝其念佛,戒杀吃素,此于医道甚有关系。倘肯利人,比他人易于得益。《复李慰农居士书六》  2.教子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而教女尤为切要。  (1)教女比教子更为要紧  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与聂云台居士书》  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责。而人之初生,资于母者独厚,故须有贤母方有贤人。而贤母必从贤女始。是以欲天下太平,必由教儿女始。而教女比教子更为要紧。以女人有相夫教子之天职,自古圣贤,均资于贤母,况碌碌庸人乎。若无贤女,则无贤妻贤母矣。既非贤妻贤母,则相者教者,皆成就其恶,皆阻止其善也。《复万梁居士书一》  (2)家庭、学校教育之误区  惜世人梦梦,不以尽伦守分教女,使日唯从事于妆饰,此外则一无所讲。异日为人妻,为人母,不但不能相夫教子,以成善士,或反相之教之以成恶人。由是言之,教女一事,重于教子多多矣。而余所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及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语实语也。  近世学风大开,女子入学,多被不知教本之教员所误。从兹不以尽伦守分,宜室宜家,相夫教子为事。各各皆欲操政权。作长官。越分计虑。习为狂妄,亦可慨也。安得有长民者,极力提倡,令其在家庭中培植。俾修齐治平之效,出于不知不觉,了无形迹中,则何幸如之。《冯平斋宜人事实发隐》  今之学界不知此义,动以男子之职业,令女人习学。而不知以相夫教子为训。是学为乱,非学为治也。吾常曰,教子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而教女尤为切要。盖以人之少时,日在母侧。受贤母之熏陶,未有不成贤人者。《复智牧居士书》  (3)现为贤女,嫁为贤妇,后为贤母  女儿出嫁,则减轻负担多多矣。祈与彼说,须尽妇道、孝公婆、敬丈夫、和妯娌、惠婢使。仍守念佛之道,勿以嫁而置之。又须婉劝其夫,令其念佛,及观世音,以为前途恃怙。能如是者,则人敬之,神护之,灾障不侵,福祥俱集。岂但汝自己有光荣,人亦当由汝而敬及汝之生身父母。    谓某人有家教,故其女从小即皈依佛法,吃素念佛,今如是如是之好。岂但父母有光荣,并所皈依之师,亦有光荣。若不贤孝,则汝必为人所恶,尚是小事。人必谓汝父母无德行,故生此不贤不孝之女,则汝父母必被人常辱駡之。并汝所皈依之师,人亦以为不能教化汝行孝敬,而受责备也。愿彼等现为贤女,出嫁为人贤妇,后来为人贤母,则何幸如之。《复李仲和居士书》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8611.html) ----------------------------------------------------------------------------------------------------------------------------------
印光大师:中阴(白话文)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1-19 13:31:00  
                         印光大师:中阴 原文  中阴者,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初死之人,能令相识者,或见于昼夜。与人相接,或有言论。此不独中阴为然。即已受生善恶道中,亦能于相识亲故之前,一为现形。此虽本人意念所现,其权实操于主造化之神祇。欲以彰示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不虚耳。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则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之瞽论,必至群相附和。而举世之人,同陷于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之邪见深坑。将见善者则亦不加惕厉以修德,恶者便欲穷凶极欲以造恶矣。虽有佛言,无由证明,谁肯信受。由其有现形相示等,足征佛语无妄,果报分明。不但善者益趋于善,即恶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决烈。天地鬼神,欲人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阳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辅弼佛法,翼赞治道。其理甚微,其关系甚大。此种事古今载籍甚多。然皆未明言其权之所自,并其事之关系之利益耳。  中阴虽离身躯,依旧仍有身躯之情见在。既有身躯之情见,固须衣食而为资养。以凡夫业障深重,不知五蕴本空,仍与世人无异。若是具大智慧人,则当下脱体无依。五蕴空而诸苦消灭,一真显而万德圆彰矣。其境界虽不必定同,不妨各随各人之情见为资具。如焚冥衣,在生者只取其与衣之心。其大小长短,岂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之情见,并彼亡人之情见,便适相为宜。此可见一切诸法,随心转变之大义矣。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若已受生于六道中,则不名中阴。其附人说苦乐事者,皆其神识作用耳。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文钞》之《复范古农居士书二》印光大师 著述 凡夫居士 译
 译文   中阴身就是神识,并不是神识变化成中阴身,也就是世俗所谓的灵魂。所谓'中阴身七天会死生一次,四十九天之中一定会投生’等说法,不可以执着为一定。中阴身的死生,是就众生无明心中,所出现的生灭之相来说的,不可以呆板的用世间人的死生之相来看待。中阴身的受生,快的话一弹指之间,就会向三恶道或六道中去投胎,慢的话会到四十九天,甚至超过四十九天。  刚死的人,能使认识的人,在白天或晚上见到他们,他们与人接触,甚至交谈,这种情形不仅中阴身可以,就连已经在善道或恶道中受生的人,也能在朋友及亲人的面前现形。虽然说这是本人意念的示现,其实这个权力是造化的神灵所操作的,以此来告诉世间的人,人死了之后,神识是不会消灭的,以及善恶的果报不是假的。否则,阳世间的人不知道阴世间的事,那么'人死了之后,形体就朽坏,神识就飘散’的瞎人慧眼之邪见,一定会使很多人群相附和,这样就会使世间的人,全都陷入于没有因果,没有来生后世的邪见深坑之中,将会使善人也不警惕努力的修行品德,恶人更加穷凶恶极的造恶了。虽然佛陀说善恶有报,但是不能证明,谁肯相信呢?  现在由于亡故之人现形来示现,足以证明佛陀没有说谎,果报确实是有的,因此不但善人更加努力做善事,就连恶人的心,被这种情形与因果的道理折服,而也不致于太过恶劣。天地的鬼神,想要人们明白这些事,所以会有死亡的人在阳世间现身,阳世间的人到地府中被审判等事。这些都是用来帮助佛法,协助世间人事的治理的,这种道理很是微妙,然而关系很大。这种事,古往今来的书上有很多的记载,不过书上都没有说明这种权变之所以然,及这种事所带来的利益。  中阴身虽然离开了身躯,但是依旧有身躯的知见,由于有身躯的知见,所以就需要衣服及饮食来滋养,因为凡夫的业障深重,不知道五阴本来就是空的,所以仍然认为自己与世间人没有差异。如果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则当下就能脱离此身体而无执著,这时就能五蕴都空而诸苦都消灭,真如佛心显现,而万种功德圆满彰显了。  亡者的境界并非都相同,所以生者不妨随个人的知见来为他们办理资生之物,譬如焚烧冥衣,世间人只要想着有给亡者衣服的心就可以了,至于衣服的大小长短,岂能大小合适?然而只要生者有这份心,并且根据亡者的情感知见,就能够合适、相宜,由此可见一切诸法,是随着心念转变的大道理。  死亡之后,尚未到六道受生之间,就叫做中阴身,如果已经到六道受生,就不能叫做中阴身,至于他们附在人的身上,讲说受苦享乐之事,这都是神识的作用。投生一定是由于神识与父母的精子与卵子和合的。所以在怀孕时,神识就已经住在胎中了。有人出生时,才被人见到他进入母亲的房中,这是因为父母行淫时,有其它人的神识代他受胎,等到要出生时,本人的神识才来,而代替的识神就会离开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110.html)----------------------------------------------------------------------------------------------------------------------------------净空法师说故事:两足尊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2-1-7 14:10:00    
 两足尊  曾经有一个外国人,到台中请教李炳南老师佛法的道理,旁边有人翻译,这个外国人听了摇头,不满意,好象李老师讲的都不对。这个外国人正好拿着一本书,李老师说:『你拿的这是什么书?』原来是英文版的《佛学辞典》。李老师明白了,是他讲的不合乎辞典的意思。于是李老师就问他:『两足尊如何解释?』他从辞典查出来说:『佛有两条最尊贵的腿。』李老师摇摇头说:『我讲的你不满意,你讲的我不满意,不必谈了。』 从字面意思,『两足』是两条腿,『尊』是尊贵,最尊贵的两条腿,这就是粗心大意,依文解义,把佛法的意思解错了。『两足尊』,足是圆满,两足是指智慧与福德圆满无缺,因为佛陀具足了圆满的福德与智慧,所以最尊最贵。因此,学佛一定要深究其真义,万不可望文生义,错解佛义。(节录自《阿弥陀经疏钞演义》1-2)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080.html)---------------------------------------------------------------------------------------------------------------------------------- 净空法师说故事:见贤勿慢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12-27 14:21:00      
 见贤勿慢  唐朝时候,印宗法师在岭南一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当他遇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觉得惠能大师的见解、德学确实比自己高,不但没有嫉妒,还礼敬拜师。当时惠能大师请求出家,印宗法师很欢喜为他剃度。佛教是以法为最尊,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可是剃度之后,印宗反过来拜惠能为师父。这是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佛门中,法子是最尊贵的,剃度师、戒和尚都是接引进门的人,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能否成就,关键在传法的老师。传法、得法,这是真实的成就。惠能传法给印宗,印宗在惠能会下得法,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榜样,不是真智慧、真德行做不到。在世法里,有管仲与鲍叔牙的例子。鲍叔牙官做得很大,地位很高,管仲是平民百姓。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干,就推荐给齐桓公,任命他作宰相,自己做他的部下,这都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一般业障深重的人,轻贤辱圣。《无量寿经》上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看了不足为怪,因为这是正常现象。所以,『见贤不轻慢』,这个人就是贤人。唯有英雄才爱惜英雄,贤人才懂得尊敬贤人。换言之,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时时学习,把自己从博地凡夫提升到圣贤的地位。(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55)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237.html)---------------------------------------------------------------------------------------------------------------------------------- 净空法师说故事:虚云老和尚入定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12-15 15:20:00  
  
 虚云老和尚入定  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祖师,有相当的禅定功夫。他常常打坐,一坐就是十天半个月,出定后觉得才几分钟。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生活很清苦,有一年过年时,他在自己的小茅篷里煮芋头,一边煮,一边打坐。有人到茅篷来看老和尚,向他拜年,看到他入定,就拿引磬在他耳朵边轻敲一下,请老和尚出定。出定后看到有人来,老和尚就说:『你们来得正好,我刚刚煮芋头,大家一起吃。』结果一看,芋头都长毛了。他们说:『年早就过了。』老和尚说:『不会吧!我觉得才十几分钟。』他在定中感觉十几分钟,实际上过了二十多天。虚云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就是很多天,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有一次在黄昏时,老和尚走路回自己的茅篷,因为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老人家年岁大了,就一个人慢慢走,走到半路遇到两位出家人,彼此都认识。这两位出家人手上拿着灯笼,看到老和尚就问:『老法师,天这么黑,你还一个人走路!』老和尚一直走,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所以永远保持光明,他没有感觉到天暗了。经他们一提,他楞了一下,一剎那天立刻就黑了。所以,天空的黑暗不是真的,是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老和尚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的天空永远是明亮的。佛经上说,佛菩萨住的是大光明藏,佛菩萨的虚空是一片光明,我们相信。我们今天的光明,得自太阳、月亮、灯光来显露太虚空的真面目。黑暗是无明,无明断了,晚上与白天一样明亮,不需要日月灯光。这是普通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即使权教菩萨也做不到的。唯有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大菩萨,自性的光明完全透露,才不需要日月灯光。所以,光明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自性本有的光明被烦恼障碍透不出来,这才看到一片黑暗的现象。所以,妄心是无明,真心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正而不邪就是正知正见,对宇宙人生的观察真实正确,没有偏差。经论中称为『佛知佛见』,与佛菩萨的知见完全相同。(节录自『金刚般若研习报告』9-23-017)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019.html)---------------------------------------------------------------------------------------------------------------------------------- ---------------------------------------------------------------------------------------------------------------------------------- 净空法师法语:这个事情知道的人确实不多!
 
 发布:清净乃空 []   日期:2012-1-1 9:56:00     
 净空法师:这个事情知道的人确实不多! 俗话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有命运,富贵穷通,乃至于生死,都有定数。凡夫很难逃得过定数,然而定数可不可以逃脱?可以,那要在乎你自己“修福积德”。我们世间人,大家心目当中所求的都是一样的,求财富!哪一个人不想有钱?钱愈多愈好,外国人也不例外。我在美国达拉斯遇到外国人,问他们要求什么?他们也求财,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古今中外,问问大家所求的,这三个大概都排在前三条,而这些确实有定数。求是妄想,妄想怎么会求得到?我们求神明保佑,外国人求上帝降福,那叫迷信,那叫谄媚,那叫巴结鬼神。鬼神有权帮助你吗?没有。那叫迷信,那叫妄想;迷信妄想无济于事,求不到的。佛教给我们,唯有修福积德,才能真正改造命运,所以人不能没有福,不能没有德。有福有德,你所求的这三样东西自然在其中;没有福德,纵然得来,也很快就失掉,保不住的,所以福跟德非常地重要。佛教给我们,这个世间,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是小事。佛教给我们这三种是果报,果必有因,你修因就能得果。“种瓜是因,得瓜是果”,“种豆是因,得豆是果”,要知道因果。我们要想得财富,财富是果报,因是什么?因是财布施。能施财,你得财富;能施法,你得聪明智慧;能施无畏,你得健康长寿。这三种是因,你不修因,哪来的果报?什么叫施财?别人有缺乏的,别人有需求的,我们以财物,欢欢喜喜地帮助他,你种这样的因,你命里头就增加财富。法布施,“法”是方法,别人不会,我们欢欢喜喜地去教导他,这个果报得聪明智慧。别人有恐惧,身心不安,我们能够帮助他,使他身心得到安稳,离开恐怖,这叫施无畏,果报是健康长寿。在佛法里面非常明显表现的,譬如不杀生、放生、护生、素食,这都是施无畏。你不恼害众生,不杀害众生,你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你不吃众生肉,众生对你不会有恐怖,你这一生得健康长寿的果报!修因一定得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佛给我们讲的真的是有道理,这个是世间小的果报,小因得小果,这三种施叫小因,得世间的小果。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个是世间小果报。念佛是大福德,是最上无比的大福德,它是直接把阿弥陀佛无量劫中修行的善因善果,统统做为我们现在的修因,这个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念佛的果报,能超越六道轮回,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这个事情知道的人确实不多!所以我们讲修福、积功累德,信愿持名是第一。这是无量的福,无比之福,一生当中“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换句话说,这是把佛果地上的福德,拿给我们做修因。你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你不可能不念佛。而且你一定念得非常勤快,你不会中断。为什么?修大因证大果。那个大果报,这些小的统统在里头,全部都包括了,小不能包大,大能包小,世出世间一切善果统统在其中。 自妙新网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765.html)---------------------------------------------------------------------------------------------------------------------------------- 净空法师说故事:自私自利不能往生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2-1-2 16:00:00     
 自私自利不能往生  李木源会长带团到中国大陆去朝山、参访,这个团有一百多人,都是念佛人。结果在朝山旅途当中,看到同修们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吃饭时,有人要选座位。会长说:『你为什么要坐那个位子?』他说:『这个位子安全,因为那边有人上菜、端菜、上汤,不小心就会把衣服搞脏了,这边不会。会长,你要坐到这边来。』会长说:『你决定不能往生。』上巴士,就先去占好位子。从这些地方看,都是不知道要照顾年岁大的人,自私自利。菩萨是把好地方让给别人,苦难自己来承当,这种人决定能往生。处处要占小便宜,这种人佛念得再多,肯定不会往生。我们常讲起心动念为自己是凡夫,起心动念为别人是菩萨,迷悟就从这里看。李会长样样走在人后面,处处为别人,他赢得广大群众对他的尊敬。处处想到自己,占到有利的地位,把别人挤下去,虽可得利于一时,但是轮回三途的日子就有得过了。能在这一生当中,处处让别人,处处走在别人后面,眼前看好象是吃亏,将来决定得生佛国。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懂得这个事实,要能原谅一切人的过失,不要去责备别人。说实在话,我们没有资格责备别人,为什么?我们自己本身有过失,本身没有过失才可以责备别人。谁没有过失?佛没有过失,所以菩萨见人都谦虚。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还有惭愧心。到如来果地才没有过失,可是诸佛如来都非常慈悲。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去学习。(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131) 
 上一篇:净空法师说故事:见佛
下一篇: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860.html)---------------------------------------------------------------------------------------------------------------------------------- 莲池大师戒杀文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3-4 9:55:00     
 
莲池大师戒杀文莲池大师著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是也!计其迷执,略有七条,开列如左,余可例推云。一曰生日不宜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是日也,正宜戒杀持斋,广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获超升,现在桩萱增延福寿。何得顿忘母难,杀害生灵,上贻累于亲,下不利于己?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一也。二曰生子不宜杀生。凡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不思一切禽畜亦各爱其子,庆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婴孩始生,不为积福,而反杀生造业,亦太愚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二也。三曰祭先不宜杀生。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扫,俱当戒杀以资冥福,杀生以祭,徒增业耳。夫八珍罗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遗骨而使之食乎?无益而有害,智者不为矣!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三也。四曰婚礼不宜杀生。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既逆矣。又婚礼,吉礼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惨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四也。五曰宴客不宜杀生。良辰美景,贤主佳宾,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须广杀生命,穷极肥甘,笙歌餍饫于林盘,宰割怨号于砧几。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五也。六曰祈禳不宜杀生。世人有疾,杀生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杀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莫甚于此矣!夫正直者为神,神其有私乎?命不可延而杀业俱在,种种淫祀亦复类是。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六也。七曰营生不宜杀生。世人为衣食故,或畋猎或渔捕,或屠宰牛羊猪犬等,以资生计。而我观不作此业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冻馁而死也。杀生营生,神理所殛,以杀昌裕,百无一人。种地狱之深因,受来生之恶报,莫斯为甚矣!何苦而不别求生计乎?此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可为痛哭流涕长叹息者七也。
 上一篇:明一法师:随顺世缘不思维
下一篇:虚云老和尚:一生中的难事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54432.html)---------------------------------------------------------------------------------------------------------------------------------- ---------------------------------------------------------------------------------------------------------------------------------- 净空法师说故事:役使诸天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2-1-11 12:26:00    
 役使诸天  唐朝时代的李通玄长者注《华严经合论》,在《合论》的序文里面,我们读到李通玄长者是李世民一家的,他是皇族,但是他没有作官,学佛修行真有功夫。他发心为《华严经》做注解,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他带着这部经,在深山里面遇到一只老虎,要是别人看到老虎早就吓跑了,他不但没有跑,还跟老虎说:『我想找一个清净环境来注解《华严经》,你要是知道有好地方,带我去。』老虎为他带路,带到一个地方确实非常幽静,是一个山洞,那个山洞是老虎窝,一窝老虎都在那里。李通玄看了看,点点头,不错!这是好地方。他感动老虎搬家了,把那个石洞让给他,于是李长者就住在石洞里面。到第二天,来了两名年轻的女子来为他服务,李长者看了一看,一句话不说,也没有问她们。他这一部《华严经合论》花了很长的时间,这两名女子天天来替他服务,清洁环境,准备纸张、笔墨,到晚上就走了。李长者跟这两个女孩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问过她们:『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等到这部《合论》写成,他以为这两个小女孩是附近村庄的,就到附近村庄去找她们,想要感谢她们,结果找不到!一问人,都不晓得。这是道德感动天人来服务、供养。李长者一个人居住在山洞里,什么事情都不要操心,有这两个义工天天来照顾,确实佛说的话没有错。(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64)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459.html)----------------------------------------------------------------------------------------------------------------------------------
净空法师说故事:意见不合害了人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2-1-5 13:49:00    
 意见不合害了人  往年我在台北,亲眼看到道安老法师被信徒治死了,这就是意见太多,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各人都认为自己的方法好,最后把人治死了。道安法师当时自己无法作主,只能听人家的摆布,那些人都是好心,都希望老和尚身体早一天复元,但是没有常识、没有智慧,道听涂说。实在讲老和尚没有病,只不过是晚上睡觉起来去洗手间的时候,没有体力跌了一跤,他爬起来之后又跌下去,跌下去就爬不起来了。洗手间是瓷砖,在里面冻了一夜。如果他是在北方,大家就会有这个常识,会把他治好。而南方人没有这个常识,以为冻伤了要赶紧用几床被子把他捂起来,还用暖炉,结果把寒气逼在里头出不来,这真的是死于非病。冻伤绝不可以用被子,绝不可以用暖,一定要用凉水洗澡,给他按摩,把身体里面的寒气逼出来就没事了。他们的方法恰恰用反了,这都是好意,结果好意把师父整死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意见不和,这种事情我们看得太多了。(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32)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4180.html)---------------------------------------------------------------------------------------------------------------------------------- 净空法师法语:好过头就变成冤家对头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1-12 8:45:00    
 
1 人与人相处,俗话常讲“人无千日好”。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彼此都看厌了,什么毛病、习气都看出来了,最初是好,好很容易变坏,好到最后都变成冤家,可见好是假的,不是真的。2 你们几时看到冤家真正变成好朋友的,这很稀有;好朋友到最后变成冤家,这太多太多了!人家跟我们很好很好,你要知道,那是假的,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他跟我恼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为什么?他不可能变好。3 学佛的人对一切人要用平常心看待,没有恩怨,这样就好。于一切众生决定不跟他结冤仇,也不能跟他结恩爱,恩爱最后会变成冤仇,所以统统要以平淡的心来看,无取无舍,一切随缘。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是梦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要常常记着《金刚经》上这几句对于人生宇宙的写实。4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要太认真,不要太过分。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都是因缘果报,遇到善缘,别人照顾我们、善待我们,我们要感恩;遇到恶缘,没有怨恨,逆来顺受,还生感恩心,这个帐就消了。如果心有不平,这个怨愈结愈深,业不但消不了,麻烦还在后头——欠钱的要还钱,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为什么不让它消掉?5 真正觉悟了的人,决定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那我们善缘要不要结?善缘也最好不要结。人在一块好,好过头就变成冤家对头,所以善缘也不好。6 佛教给我们结法缘,法缘是清净的,这是出世间的大圣人教给我们。世间圣贤人教给我们,人与人相处,所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交往才能够长久,才不会变质。凡事好过头会变质,坏过头也变质,一定要保持平淡。
 上一篇:净空法师:无恶不作为什么还大富大贵
下一篇: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558.html)----------------------------------------------------------------------------------------------------------------------------------
净空法师:慈禧太后灭满清的前因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1-12 9:16:00   
 
慈禧太后灭满清的前因  清朝开国时,太祖努尔哈赤把叶赫那拉氏这个族群消灭了,当时这个族群的酋长说了一句话:“我族里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也要把满清消灭掉。” 过了两百年,慈禧太后就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人,所以慈禧太后是来报仇的。从前的帝王也很聪明,宫廷里面有祖宗立法,决定不许叶赫那拉氏的人进宫,不管是男子、女子,这表示他们已有防范了。 到了咸丰年间,因为距离的时间久了,大家也就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慈禧进宫时,大家知道她是叶赫那拉氏族的人,但那时宫廷忽视了这件事,就让她进宫了,所以,满清灭在她的手上。 因此,不论一个国家、家庭或团体,冤亲债主会很有耐心的等待,等你的运衰了,机会成熟了他就现前了。 (节录自净空法师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4-25)    上一篇:大安法师:佛性是我们本自具有的
下一篇: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565.html)---------------------------------------------------------------------------------------------------------------------------------- 方海权:教人念佛,不能“按牛头吃草。”
 
 发布:阿霞 []   日期:2011-9-18 20:34:00   
 
方海权:教人念佛,不能“按牛头吃草。”——摘自《人生改造命运要义》    一心念佛,是改正恶习修学善法的方便。所有一切亲朋眷属,而且与我们有因缘之人,我们也当教导其能够学。其有反对不接受之人,我们当作为怜悯他有业障的想法。切不可强制令他与我们同修行,这正是祖师所说“按牛头吃草。”此是万万做不得的事,一切万法都必须随缘而生。倘若因缘成熟,我们一点即破。    虽然为利益对方,但是也无须强求。劝人念佛修行,是第一了不起的功德。上至父母先祖,下至兄弟妻儿,都必须劝其能够行之。我们必须以方便,并且以身言毅。使家庭每一个成员,同得这个不可思议,生能了脱生死的利益。                             谈到因缘未熟或成熟一事,有的人宿种善根而未曾学佛。或在某一次听到佛教的音乐、佛寺的钟声、看到佛的教典或善知识指引。使其荫发自性的智慧而发启信心,或时比引他入门的善知识精进十倍百倍。所以我们不能轻慢后学,或许他将来是我们的老师。 
 上一篇:方海权:什么是世界上最大孝
下一篇:净空法师:表面精进,心里有杂染,不能成就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7866.html)----------------------------------------------------------------------------------------------------------------------------------净空法师:表面精进,心里有杂染,不能成就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11-9-18 20:45:00    
  疏【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   他在外面表现的也是十善六度,持戒非常精严,戒律很严,只要里面有这些东西,那他这个善叫『杂毒之善』。   疏【亦名虚假之行。】   因为他『行』的目的是在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这就不叫真实。   疏【不名真实业也。】   这大师在此地非常具体跟我们说明,这不是真实。   疏【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这『如此安心』,诸位要记住就是前面讲的"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我们自己要特别留意我们存心有没有杂毒?我们的行持是不是虚假的?这是非常非常重要!因为用这杂毒之善、虚假之行,决定不能成就;换句话说,你佛号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心不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净则土净,菩提心就是真实的清净心。所以这一句很要紧。"若作如此安心起行",如此安心就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   ……   心里面邪知邪见没有去掉,烦恼没有断掉,就是贪瞋痴慢疑的烦恼没有断掉,就不行,这你怎么样用功,怎么样勤苦的修行,这叫『杂毒之善』。『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这是形容他勇猛精进,这世间人看到这个,这了不起!这修行人,那简直没有人能够跟他比。世间人只看外表,不去深究他内在。外表现的精进,里面有杂染,这就是觉明妙行菩萨讲的夹杂。他这个夹杂,夹的是毒,贪瞋痴是三毒,夹杂着三毒烦恼,那怎么会成功?   疏【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心不可也。】   那不可能的,不能往生!所以我们求往生的人一定要晓得心要清净,无论别人怎么样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绝不起心动念。为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还住几天就要走了,何必跟他计较?这就决定得生。小小的侮辱就记恨在心,念念不忘,到后来一定造成这一生往生的障碍,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为什么不见世间过?说老实话,对世间不关心,关心自己!自己好好的守护自己的清净心,念念真诚,以真诚待人、对事对物。决定要在这一生当中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这个世界决定随缘而不攀缘,随缘随顺。外缘有善缘、有恶缘,有顺境、有逆境,统统用一个真诚清净心来随顺,决定不作计较,我们这个心才真正能清净,才能够如法。杂毒善行不能往生,纵然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磕十万个大头也是枉然,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7870.html)  ----------------------------------------------------------------------------------------------------------------------------------  清净法师:戒律戒自己,修行修自己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1-18 9:25:00  
 
戒律戒自己,修行修自己 一个居士来到寺院,向清净诉说最近遇到的烦恼:一个关系很不错的同修,学佛多年了,但是总是持戒不严,自己说过他多次,就是不改,因为说得多了,两个人的关系也开始恶化。清净给这位居士讲了“大兴和尚”的故事:大兴和尚,1925年,在九华山百岁宫出家,剃度后在寺内专门从事挑水担粮的苦力活,生活上不予选择,饮食上不讲求好坏,自己种点粮食和蔬菜,经常是饱一餐、饿一顿的,甚至烧一次饭要吃好几天。后在双溪寺静心修行20余年,与当地乡民之间的关系处得相当融洽。十年浩劫期间,九华山这块净土也同样遭受劫难。出家人被纷纷赶下山,逼迫他们还俗。从那时起,附近乡民就能时常看到一个到处闲游的疯和尚。他脚穿草鞋,身着破衣烂衫,嘴里不住地念着“空空空”,走这跑那,疯疯癫癫,活像一个济公在世。嘴里还时常念出颠三倒四的妙语,说什么“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别看他样子疯癫,却乐于帮助别人。经常为人治病,不少疑难杂症,都被他妙手治愈。日常,他下山闲游时,每到一个村落,都会有人叫住他,让他给家人瞧瞧病,他从不推辞。每当有人让他讲讲佛法,他就只说一句“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1984年秋,大兴和尚一改往日常念的“空空空”转念“阿弥陀佛”,终日念不停。这年12月,他向当家师请假,做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云游。第二年2月,他在寺中不慎摔倒,难以行走站立,于是整日里或卧或坐不停地念着“阿弥陀佛”。这年,他91岁,临终3天前禁食,粒米未进。2月17日,他响亮地念出“阿弥陀佛”数声,含笑而逝,容颜安详若睡,且留得真身不坏,现供奉于九华山。很多学佛的人,将过多的精力关注于别人“做事是否如法,修行是否真心,持戒是否精严”,对同修们可谓“明察秋毫,严防死守,无情揭发,绝不妥协”,并时常为别人的错误行为生大烦恼。然而却极少有人真正关注自己“做事是否如法,修行是否真心,持戒是否精严”。大兴和尚说:“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我们要再加上一句:“戒律戒自己,修行修自己”。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997.html)    净空法师法语:戒律是戒自己的
 发布:心慧 []   日期:2011-1-16 21:33:00     
 
1 学佛,要把理论融会到生活里面,使我们生活完完全全是佛法的理论,这样的佛法学了才有用。2 假如,学了佛法跟我们生活不相干,诸位想想,我们学它干什么?3 佛法学了为来世的,来世还没到,我们也不必这么着急!如果佛法就是我们现前的生活,而且是最幸福的生活、最圆满的生活、最快乐的生活,那我想人人都想要学了。4 学佛四众弟子一定要明了,我们学佛,修的是觉正净,学的是戒定慧。诸位要记住:别人清不清净、觉不觉悟,我们不要理会他;一定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觉悟,自己有没有清净,这个叫做学佛。5 正如同持戒一样,我们自己有没有戒定慧,莫问别人;别人有没有戒定慧,与我们不相干。佛法的戒律是戒自己的,不是戒别人的,所以佛法这个戒律,真正值得我们赞叹。6 老实人是我自己持我的戒,别人持不持戒,我没有看到,不晓得,与我不相干。六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别人的是非善恶,与我都不相干,一概不理,我才能得清净心。7 常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这个人就是不老实的人——标准的不老实!他表面上修得再好,到后来还是要落空,一事无成。8 戒律是戒自己的,是对治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对治自己的嫉妒、嗔恚,我们要把这些东西统统改过来。改过就是真正的忏悔、真正的学佛。
 上一篇:堪破淫欲的真相
下一篇:达真堪布:如何理解有些高僧大德示现疾病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48660.html)    净空法师:戒律是戒自己的而不是戒别人的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2010-12-23 23:26:00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学佛从哪里学起?当然还是要从外表学起。三皈是从内心,自性三宝。外面能够影响我们的心理,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还是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因此对外面境界就要加以注意,这就从戒律上。戒律很多,有在家戒,有出家戒,有小乘戒,有大乘戒,但是诸位要记住一个原则,所有的戒律都是戒自己的,没有一条戒律是戒别人的,这是佛法的特色。跟世间法律、规约不一样,世间法律主要是要大众遵守的,佛法不是,佛法是叫你自己遵守,不管别人。因为佛法戒律的目的是要得定,假如我们自己持戒,也要常常管别人,我们自己定得不到。唯有我自己守戒不管别人,别人持戒也好、犯戒也好,根本不理会,我这个戒才能得定,才能够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学佛的目的才能达到。所以具足众戒是修行最重要的基础,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显教、密教,都是从戒律学起。但是现代这个时代,所谓是开放的时代,讲到经,大家听了有的时候还点头,这个道理还不错;讲到戒,马上掉头就走。我生活这么自由自在,不愿意受这个约束,好像戒律是专门约束人的。大家也不愿意学礼,礼是吃人的礼教,好像把它看作虎狼一样,都不愿意学,这也是佛法衰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在实在说,讲经的人还有,讲戒的人没有了,确实没有了。纵然在受戒的时候也会讲一点,那是讲皮毛,点缀点缀做个样子,实际上是一条也没讲到。在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实在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近代印光大师,这是净土宗近代的一位祖师,了不起的人,他老人家看到这个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不能把戒律都恢复?不可能,为什么?一切众生在意识形态里头不愿意接受,也没有人讲了,为什么?讲的时候没人听,讲戒律好像是骂人,谁愿意听你骂,一个个都跑掉,所以现在也没有人发心去研究戒律,也没有人敢讲戒律。于是老法师就用三种书来代替,就是《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了凡四训》,他老人家特别提倡这三种书。   我过去在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看到老法师印经的弘化社所印的书,我在版权页看,这三种书他都印过几十次,一看版,三十版、四十版,印这么多次,数量都非常的大,至少都是五千部,多的时候二万部、三万部,还有五万部的,所以我概略算一算这三种书在他一生当中至少印不会少过三百万册。他这样大力提倡,为什么?拿这个来代替戒律。因为戒律,说老实话,你看不懂,这三种书看得懂。我们依照这三种书来修行,戒律就成就了。这三种书里面关于戒、关于威仪,可以说统统都说到,所以老人家一生特别提倡。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定海县的知县请老和尚到那里去讲经说法,他自己没有去,他派了一个人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不是讲佛经,可见得他对这三种书很重视。如果我们不从断恶修善上下手,其他一切都不能成就,所以他是用这三种东西代替戒律,非常之好。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做得到的实在讲只有五戒,我们把五戒做好,把五戒研究透彻,然后再用《阴骘文》、《感应篇》来辅助,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没有问题。这三种书我这些年也很提倡,也印过很多次,这三种书我们现在此地都有,你们同学将来回去,都送给你们,好好的去看,好好的去研究。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46403.html)  ----------------------------------------------------------------------------------------------------------------------------------  大安法师:修净土法门不妨碍世间事务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1-12 8:52:00  
 
原  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行远途。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译 文  譬如人到大城市中,必定首先寻觅好旅馆安顿好住宿,然后才出去办事,即便到天暮昏黑时,也有投宿之地。首先觅好安顿的住所者,即是修净土之意;天暮昏黑,好比死亡到来;有投宿之地,好比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托生莲华中,不再堕落到三恶道。又比如阳春时节去远行,首先须准备好雨具,遇到暴雨突然下起来,则不会有淋漓狼狈的忧患。先准备雨具者,即修净土之意;暴雨忽然来到,好比大命将尽;没有淋漓的忧患,好比不会沉沦恶道遭受诸多苦恼。况且首先寻觅安顿住所,并不妨碍办事;首先准备雨具,并不妨碍行走远路。如此看来修行净土法门,全不妨碍一切世间事务,人为何还不去修持念佛法门呢? 【按】  修净土法门,即是安心立命。佛法与世间法。不唯不相妨碍,甚且相辅相成。    上一篇:净空法师法语:人人都向钱看,这怎么得了
下一篇:大安法师:佛性是我们本自具有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560.html)---------------------------------------------------------------------------------------------------------------------------------- 净空法师法语:学佛从哪里学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1-11 8:27:00   
 
1 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学佛从哪里学?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念头。念头要善、念头要清净、念头要平等。2 我在大众当中,觉得我自己身份特殊,觉得我地位跟别人不一样,这是不善,这不是善。总认为自己聪明智慧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是烦恼,这不是智慧。我们看看世出世间的圣哲,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跟众生完全打成一片,这是佛菩萨。中国人是讲世间法,重视世间法,孔老夫子是个代表。夫子一生的行谊,处世待人的态度是自卑而尊人,这是世间圣人。世出世间的圣哲,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如果你还觉得“我比别人高一等,人家都不如我”,你就不平等、不真诚、不清净,你就迷了!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在佛法里面讲,这个人业障习气深重。谁知道?佛晓得。3 所以,做佛的弟子,就要把佛法里面所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做出来给大家看,这是教化众生。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这是你的自受用,给别人看是化他。要认真去做,努力地去做。4 学佛要知道:从哪里学?从哪里下手?怎么样成就?在日常生活里面,充满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处事待人接物,充满了大慈大悲,那你是真乐,真正离苦得乐。所以学佛学什么?就是“纯净纯善”四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纯净,这是讲“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纯善,这是讲“行”。5 纯净的心、纯善的行为,不夹杂毫分“不净不善”,你就圆满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论不离这个原则,我们掌握这个原则,就知道怎样修行了。   
 上一篇:宣化上人:烦恼有多少?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4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