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耻辱 知乎: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习近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48:42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习近平刷新    
标签: [ 原创 2010-07-18 06:58:50] 作者:红色牧师
 选择字体 宋体 楷体_GB2312 黑体 幼圆 仿宋_GB2312 隶书 选择颜色背景 黑色 深灰黑 浅灰黑 墨绿 深绿 深蓝 亮蓝 蓝色 红色 粉色 黄色 浅灰 浅蓝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79407592043695
知人·晓事之学生习作:习近平
——2010年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领导学考试试卷之一
[说明]这是唯一一个三篇文章写一个人的组合,我的课堂上有博士、硕士和本科生,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写了习近平,本来我想挑一篇贴上网,但是为了尊重学生的劳动,我将三篇文章一起贴上去,广大读者会看到三篇文章之间异同。
习近平:人生当自强 昂扬不张扬
【摘要】2007年10月22日,当选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2008年3月15日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2009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年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这就是习近平,出身显赫却素具平民情怀,性格温和而不失果敢与强硬,低调实干稳步走向中国政治中心的人。本文分析了习近平的人格魅力、做事风格,从而得出习近平的魅力所在,以及对笔者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习近平 风格 人格魅力
据相关媒体报道,从2004年开始每年评选百名最具影响力人物的美国《时代》周刊,在公布的2009年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中,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入选。作为西方重要的主流媒体,《时代》周刊在作这类评选时,显然有它自己的标准。但是,作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当选,却至少有两层意义。其一,对习近平现实影响力的肯定,是对中国领导人集体影响力的综合评价。其二,对习近平长远影响力的预估,是对中国政治影响力的信任。那么到底这位赢得了中外各界人士的一致崇敬和好评的习近平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着怎样的魅力可以做到这一点呢?
生平:基层历练、稳步前行
57岁的习近平,座右铭之一是“自豪不自满,昂扬不张扬,务实不浮躁”。而观察他的从政历程,可谓在河北初练,自福建起步,在浙江成熟,朝上海起飞,而未来是在北京发展。虽出自高级干部家庭,但习近平政治历练非常完整,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层做起,回顾习近平同志的经历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习近平,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1969—1975年,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1975—1979年,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1979—1982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现役)。1982—1983年,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1983—1985年,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1985—1988年,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1988—1990年,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1990—1993年,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3—1995年,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5—1996年,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6—1999年,福建省委副书记。1999—2000年,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2000—2002年,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1998—2002年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2002—2002年,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2002—2003年,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2003—2007年,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7年,上海市委书记。2007—2008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2008—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身世显赫、平民情怀
习近平家世显赫,父亲习仲勋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和习近平是中共党史上为数不多的同为中共中央委员的父子。虽为高干子弟,但习近平素有“平民情怀”。通过回顾习近平同志的生平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与他从小受到家庭严格的教育和六年农村插队劳动的吃苦经历不无关系。
据习近平同志自己回忆,从小虽然衣食无忧,但是父亲对他们要求严格,日子过得非常俭朴。“我们本身平常穿的衣服,且不说补丁落补丁,而且都要穿兄弟姐妹的衣服。小的时候参加一些晚会,到人民大会堂,到天安门上面,工作人员说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破烂的衣服?知道的人就说这是习家的孩子。”不仅仅生活简朴,父亲还经常对他们进行“训话”。“由于兄弟姐妹们是住校,逢年过节回家了以后,先是站一排,接受他的训话。也就是讲他自己怎么参加革命,你们今后一定也要革命,革命是怎么回事,我们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有的时候很想去玩一玩,很不耐烦,但是也不敢不听,这些东西也就潜移默化了。”儿时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的教诲对习近平以后的人生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2008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期间,在和南昌大学走出的大学生“村官”交谈时指出:“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从习近平这段话不难看出,插队这段经历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文革”期间,父亲习仲勋被打倒,习近平也连带“遭殃”,不到16岁就被迫前往陕北插队。1969年到1975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农村插队劳动,曾在生产大队任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被推荐回北京上清华大学。
文安驿往南,沿著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一群北京知青,他们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糰子”(即玉米麵窝头)。二十多年后,这些人有的做了当地普通工人,有人回到出生地北京,也有人当了领导干部,其中一人就是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当时,来到梁家河村的这批知青的年龄大多十六七岁,习近平更小,还不到16岁,在父母眼里还是孩子。这15个孩子中间,有10个人的父母正在接受批斗。他有着怎么的插队经历呢?
习近平的故事很多,令很多人记忆犹新的是习近平带了一箱子书下乡。知青刚到在搬运行李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现任梁家河村村支书的石春阳至今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后生,平时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给知青扛箱子的时候,他率先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当,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一箱子书。”
在众人眼里,习近平是“吃苦耐劳好后生”。习近平插队梁家河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基建队劳动。基建队的主要任务是打坝淤地。梁家河村村民梁新荣那时只有十多岁,今天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时,还是历历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今年79岁的梁有昌,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经常卷起裤管、光著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在梁家河村人看来,习近平以后取得的这些学业成绩是顺理成章的——几乎梁家河的每一位记得习近平的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著书。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把几本书摊在桌子上看,不让人动。有一次,我翻起来看了看他的书,他不让我动,说要是其他人动,他就生气了。他不仅比我们爱看书,和其他知青比也不太一样。”现任梁家河村村支书石春阳至今记忆犹新。
延安入党。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已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陕西厅,与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陕西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完代表的发言后,习近平激动地说:“我是在延安入的党,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贺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诗里所描绘的:我曾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我期盼著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能去陕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区人民学习,向陕西的各级干部学习。”按照新华社公布的简历,习近平1974年1月入党。据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梁家河村农民党员梁玉明回忆,他介绍习近平入党“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
入党后不久,习近平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那时,梁家河村到文安驿已经修通了架子车路。冬天里,社员除了搞农田基建外,还有一件事是拉煤,以供一年做饭取暖用。据石春阳讲,有一天,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搞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几天后,习近平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
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据梁玉明讲,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今天的梁家河村口立有一块碑,碑文是这样写的:“(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号召,在时任村支书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建沼气(池)60口,这口沼气(池)是保留的其中之一。1975年8月,全省沼气现场会在这裡召开,村上做了经验介绍。2007年10月,按照沼气建设新技术,此井在原先的基础上改造维修为旋流布料自动过圈高效沼气池,继续为老百姓服务。”
习近平自己回忆说,“对我帮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的陕北老乡。”
谦和、平易近人、果敢
习近平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为人很谦和,而且很平易近人,这种谦和、平易近人也说明了性格的温和,但是他也有震怒的时候。
除了在厦门和福州两个主要城市任职外,习在宁德地区的反腐工作曾名震一方。当时习近平是宁德地委书记。宁德属经济落后地区。按旧习俗,盖房、修坟、娶媳妇被称为人生三件大事。习近平任前的好几年,很多干部盖房缺钱,就以权换钱。习近平到任后,确定把“敢于碰硬,敢攻难点,抓反面典型,拔钉子户”作为查处的突破口,以铁腕之力刹住了这股建房风。
“这里有一个谁得罪谁的问题,你违纪违法占地盖房,为一己之私破坏了党的权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党,得罪了人民,得罪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代表党和人民利益查处你的干部得罪了你。”习近平在地委工作会议上这样说。
习近平的这种震怒是一种是理智的震怒,事后他自己说“这个时候,拍桌子是必要的,拍桌子比不拍桌子好。不拍不足以震慑,不拍不足以引起重视。”因此在宁德治吏,算是一次理智的震怒。当时宁德的干部占地建房比较普遍,老百姓看到这些盖出来的房子,看得见的腐败,很有气。这个问题大概涉及到几千人。几千人,到底动还是不动?习近平说:“我就问当时的一个纪委副书记,我说你觉得老百姓意见大不大,群众意见大不大?他说大。是不是一个当前影响积极性最大的问题?他说是。我们将近300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二三千人该得罪?他说那当然是,宁肯得罪这二三千人。我说那咱们就干,要干就干成,义无反顾,开弓没有回头箭。”而且事后这些人对习近平并没有什么意见,而且他走的时候,也还是难分难舍的。因为习近平确实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来讲一个公道,干部不要去伤害人民的利益。
低调实干 贴近民众
与习近平有过多次接触的一位中央驻浙单位负责人说,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虽出身高官家庭,但16岁就下乡的经历却让习近平与百姓走得很近。
细细品读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浙江、上海从政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始终保持一贯的到基层调研的作风,考察民情,强调注重民生的理念,寻找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2002年11月,49岁的习近平接替张德江担任浙江省委书记。而习近平也确实践行了自己的原则,“他接任省委书记,9个月的时间就跑了69个县(市、区)”。习近平说:“一定要做好,绝不能做不好。因为我做不好的话,不是我个人的事情,是对浙江4600 万人民的事情。组织上给你这么重要的工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好这个工作,但是我们确实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又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习近平你到任以后,一直沿袭了在福建的作风,就是比较低调,而且从一开始,就进行调研。习近平认为到一个地方呢,就是先做学生;再一个就是吃透情况,不要盲人摸象,所以他到了浙江以后,就是尽量地跑。他到了浙江以后,90个县市区,用九个月就跑了69个。但习近平还是对自己不满意:“本来可以更快一点,但是现在要掌握一些节奏,反正一年肯定能跑下来了。”
2007年3月,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贪腐案东窗事发,中共中央决定由习近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上任以来,习近平保持一贯的到基层调研的作风,考察民情,强调注重民生的理念,寻找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并着重落实科学发展理念。
中新社在习近平到上海履新“满月”时曾发表报道称,“低调上任后,习近平围绕民生、发展、世博、反腐,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这似乎也预示着他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申城人士听其言观其行,对这位新书记给出了低调实干、贴近民众的‘印象分’。”上任伊始,他就到基层社区去了解上海普通百姓的生活:向正在就医的居民询问‘药费贵不贵’;走进智障人士工作的‘阳光工厂’,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来到偏远的崇明县,与三峡移民交谈;在视察上海世博会园区时,他表示,要关注民生,让广大民众感受到世博带来的实惠。这些言行,让申城民众感到实在、贴心和放心。”
“为了保证上海良好的发展环境,习近平在各种场合特别强调反腐的重要性。他告诫领导干部,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 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
习近平同志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还是一个能够自己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为了一个目标去实施的人,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坚持着。我也希望我一辈子能够坚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多,最多就是这么一件事。我想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成绩斐然、谦虚谨慎
福建主政期间,习近平一直倡导闽台合作。他曾在很多场合提及,闽台合作是篇大文章,必须做好。据有关人士透露,在对台经贸合作方面,习近平的作为颇受高层认可。也是在那个时期,习近平提出了政府要建设有限政府、提供有效服务,有所为有所不为,做那些不错位、不越位、不空位的事情。
主政浙江几年,当地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习近平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制订出让浙江在经济上与上海一争高低的“八八战略”,得到浙江上下普遍支持。
来到上海以后,习近平依然保持一贯的到基层调研的作风,考察民情,强调注重民生的理念,寻找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并着重落实科学发展理念。
习近平进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对中国的政治民主进程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一年多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条件下催生的新一代领导人,是得到人民群众充分信赖、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习近平当选政治局常委不久,就挑起了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重任。作为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承载,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凝聚着民族的期盼,更凝聚了世界的目光,这对习近平来说,是一次“大考”。2008年春节后,习近平的第一次视察就是在2月25日考察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筹备工作,在奥运会开幕前的两个月内,他分别于6月12日、7月6日、7月12日、7月15日、7月21日、8月2日6次专题考察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涉及到场馆建设、安全保障、反兴奋剂以及运动员的吃住行等所有方面,并提出了“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做好奥运会筹备工作”、“按头等大事的要求抓好开赛前的各项工作”等明确要求。习近平密集的考察、明确的要求,为奥运会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用“无与伦比”来形容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时,这就意味着习近平在指导、组织这项重大活动中,得到了满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习近平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党建工作的极端重视。党的十七大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为全党重中之重的大事,习近平正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从选择试点,到组织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再到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从全国范围内的统一部署,到不断到基层考察指导,从每一个具体环节的掌握,到根据情况分类指导,习近平在活动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体现出细致、认真、务实的品质。对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更是花了大量精力,从“六大导向”(注重品行的导向、科学发展的导向、崇尚实干的导向、重视基层的导向、鼓励创新的导向、群众公认的导向)的用人观,到对各级干部提出的六种能力的新要求(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从“不让老实人吃亏”,到狠抓县级党政主官的培训教育,从用长远眼光培养大学生村官,到在战略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可以说,习近平已经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干部队伍建设的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我们党队伍建设经验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干部队伍建设新要求的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坚实的实践性。
睿智成熟,不愠不火
作为国家副主席,一年多来,习近平在繁忙的外事活动中,造就了独具品质的个性风范。尤其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习近平的洞察力和灵活性体现得十分充分。习近平让人们印象深刻的两次出访,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一次是他作为国家副主席的第一次出访,一次是在罕见金融危机冲击世界实体经济的关键时刻,他出访拉美五国和马尔他。他的第一次出访选择的是亚洲五国,时间是2008年6月17日至25日,正是北京奥运会筹办的关键时刻,在此之前,奥运火炬海外传递中遭到少数反华势力的干扰,当时有记者问习近平:作为主管北京奥运会的最高领导人,您对奥运会之前的杂音如何看?比如3·14西藏等地的藏独暴行以及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受到干扰等。对于这样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习近平说,要用平常心来看待,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很热闹的,什么样的人都有。他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说,如果把笼子里面吵得厉害的鸟拿走的话,那笼子就不热闹了。这个比喻十分耐人寻味,这是中国领导人对北京奥运会所受的各种干扰的基本态度,也是胡锦涛主席“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形象表达,显示出成熟的政治智慧。今年年初,习近平出访拉美五国和马尔他,在离开墨西哥前,习近平与当地华侨见面,介绍中国经济新势。他表示,今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严峻的一年,不过中国会从容面对。他说,在国际金融风暴中,中国能够基本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已经是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他还指出,有少数外国人对中国事务说三道四:“有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对我们的事情指手画脚。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这些落地有声的表述,在体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同时,更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思想和不为外界左右的大国气节。不愠不火,有理有节!
掩卷深思 由衷敬佩
在文章的结尾,让我们重温这样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有人说习近平的成功源于显赫的身世。不可否认,他的出身为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了他更加令人尊敬的品性和人格魅力。早年插队的经历以及基层历练为他的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培养了他贴近群众、低调实干的工作风格。从性格上来说,他温厚平易近人却不失果敢,充满正义;成绩斐然又谦虚谨慎;处理外事显示出政治上成熟的政治智慧:不愠不火、有理有节。所有的这一切才是支撑他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吧?从这里我们也能得到一些启示:在一切条件具备的时候,个人的能力、意志、理想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和支撑!
习近平当选《时代》周刊2009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大人物所显示出的内涵,让我们对我们的党和国家更加充满了希望。(执笔:田原)
学号
姓名
院班
D200977824
宋文娟
管理学院博0901班
D200977817
王玲玲
管理学院博0901班
D200977800
田  原
管理学院博0901班
D200977793
孙连才
管理学院博0901班
D200977782
张  静
管理学院博0901班
D200977783
王山慧
管理学院博0901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简历: http://www.gmw.cn/01gmrb/2008-03/16/content_748822.htm
[2]      习近平活动报道集: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xijinping/
[3]      解读: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九位“新人”:http://leaders.people.com.cn/GB/6416045.html
[4]      习近平:我是个能够提醒自己、约束自己的人: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086/11500/1037377.html
[5]      让上海服务全国--习近平履新第一"命题":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37/5547356.html
[6]      习近平从政履历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703/29/t20070329_10863575_1.shtml
[7]      习近平:难忘插队经历 父亲习仲勋曾是中央委员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703/27/t20070327_10831488.shtml
01小组执笔:企业管理 李伟 M200973358
经济法学 江江 M200973473
习近平: 一个昂扬不张扬、自豪不自满的人
【摘要】:本文选取十七大九大常委之一的习近平作为研究对象,简单梳理了习近平多年来的从政生涯,并从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对其从政生涯进行了简单剖析和分析,总结了三条习近平多年来所坚持的生活哲学及其源头。最后,结合自身实际谈了一下自己的感想。
【关键词】:胸怀大略、低调谨慎、偶露峥嵘、终身学习
如果说到习近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印象:耳熟,新闻联播上经常见到;但是具体这个人有什么特点一时也说不上来。他肯定不平凡,否则他没有理由入选《时代》周刊2009年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但他的不平凡往往都不显山露水,有时候还会觉得这个人难以揣摩——外人之所观察到的领导人往往与领导人的内心世界不统一。但这个不统一有时候会特别重要,尤其是当我们的写作对象是57岁的国家副主席,一个注定会对中国政治举足轻重的人。
从高干子弟到农村下乡,从村支书到封疆大吏,从中国经济中心到中国政治中心,习近平的人生历练可谓非常完整,这也让他有很多可写之处。
在个人生活上,习近平与彭丽媛组成的婚姻也经常被媒体当做幸福家庭的教科书式案例。夫妇二人各自事业有成,夫唱妇随高调合作、令人羡慕。
按照既定的分析方法,我们还是将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个不同角度去试图解释和缩小这个“观察者和感受者的差距”,尽量用一个客观的眼光从已经非常有限的资料里找到真实的蛛丝马迹。
一、精明谨慎、胸怀大略:早年家庭环境给与的决策哲学
要做一个政治家,“吾日三省乎吾身”的谨慎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谓“祸从口出”,很多人都知道走行政这条路必须如履薄冰,但是同时能做到胸怀大略、锐意进取的却不多。躲避风险容易,承担风险不易。做个敢于挑战自己的人不仅需要胆量和胸怀,也需要视野和眼界。而习近平懂得在谨慎和激进中找到平衡。
如果要谈习近平是如何做到的,就不得不先谈到他的家庭出身和他的曾经担任新中国副总理的父亲——习仲勋。父子两人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情况,在共和国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习仲勋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后历任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在习仲勋担任国务院秘书长的10年里,他一直是周恩来总理的主要助手之一。
因为习仲勋在中央担任要职,所以习家早年的生活状况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应该还是相对不错的。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习近平,一般来说很容易带有当时的一些公子哥气息,而习仲勋每个月能拿400块钱的工资,跟毛主席都差不多了,所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家境肯定算很好的。况且在当时的京城,很多革命干部的后代相互攀比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习近平毕竟其父亲是中央的主要干部,能够常年与中央最高领导人一起工作,染上一点点“贵族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习仲勋并没有娇惯子女的打算,他是从陕甘宁边区一步一步走出来,在窑洞里过惯了艰苦革命生活的习仲勋知道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对子女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所以从小习家的孩子都被要求过简朴的生活。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习近平曾回忆到小时候虽然家里衣食无忧,但他父亲管教却很严格,从小拿革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子女。比如平常要穿的衣服,不仅补丁加补丁,而且小一点的孩子一定要穿姐姐哥哥的旧衣服,习近平上面有四个姐姐一个哥哥,所以小时候的习近平经常要穿着花衣服和花鞋子,就算心里不愿意,家里也是这个政策。革命的历史和理论,在习家更是每天的必修课,习仲勋每天都会跟子女们讲一定要参加革命的道理,以至于姐弟们“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如果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那么父母就是人生最早的导师。但家庭和父母往往是不能选择的,所以很多伟大的父母就造就了伟大的子女,在现实中我们常常注意到很多本来人生可以很有成绩的子女因为父母不善教导的缘故偏离了正确轨迹,我们却常常忽视了伟大的人背后那个伟大的家庭对他的造就,往往只重视了他本人的先天因素而忽视父母的劳动成果。当我们看习近平如今的人生高度时,我们绝对不能省略习仲勋从小对他的教育,试想一个本来就已经很出众的父亲,如果真的打算花心思在他孩子的未来成长方面,那么那个孩子将来成为人中龙凤岂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1962年还没有因为“《刘志丹》小说”问题被康生污蔑打击之前,习仲勋究竟每天给家里人耳提面命的内容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至少没有正式的书面资料可以考究。别的我们不知道,但是习仲勋自己从一个边区的农家,走到陕甘宁革命区领导人,一直到国务院副总理的这段历程本身,就已经是一部最好的教材了,没有过人的政治敏感度和其他优点他也不可能走到这一步,而且以习仲勋当时所处的政治高度和眼光,他能够以自己为榜样言传身教的告诉子女们如何正确的看待危险和机遇的辩证关系,所以他也是从政这条道路最合适的老师。因此习仲勋真正想教给他的子女的我想绝不是“勤俭节约”和“革命家史”这么简单,在优越物质生活条件下,蕴含在艰苦朴素里的就是踏实做人,不要自抬身价,而那些被讲述了无数遍的习仲勋自己的奋斗历程,就是让子女们从小获得做人做事的智慧,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说没有习仲勋早年给习近平打开的这扇门,他就不会这么早扩宽自己的眼界,接受比一般人多得多的信息。很多时候,不明智的决策就是因为所接触的信息不完全,而知道的越多有时候就意味着能够做出越有利的决定。从这个角度来讲,习近平所在的家庭环境提供给他的成长平台让他的大多数竞争者们从游戏一开始就已经望尘莫及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习近平三次比较重大的冒险决策。
第一次冒险的重大决策发生在习近平十六岁的时候,那时因为习仲勋被批斗遭到关押迫害,整个习家都收到牵连。原本好端端的一家人四分五散,哥哥还是托的部队的关系才进了一家工厂当学徒,还在北京上中学的习近平因为父亲的原因在学校也收到排挤,这个时候,习近平决定:放弃北京的生活,相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去当知青!虽然当时去边远农村有无奈的因素,但也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决定。毕竟副总理级别领导人的子女还是少有下放农村的例子,现在十七大政治局委员里面,除了习近平,李克强和王岐山也是有过插队经历的。
第二次冒险下乡的决定是在1979年。习近平刚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普通班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办公厅,担任当时的国防部长、政治局委员耿飚的秘书。中央军委是一个人人想进的单位,我们不难想象,20刚出头的习近平正面临着一条似乎早已铺好的康庄大道,在这个中央机关工作人脉、环境、资源什么都不欠缺,只需要加上一点资历,习近平未来的仕途就可以一路平川。但此时习近平的胸怀和视野决定了他不是一个愿意重走他父亲道路的人,决定了他有常人没有的勇气,决定了他思考问题的深度和角度绝非同龄人能够企及的。因此,他向耿飚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申请:希望再次下基层接受锻炼。放着北京好好的工作和一片光明的前途不要,去穷乡僻壤干什么呢?连习近平当时的直接上司耿飚都疑惑不解。他对习近平说:“想下基层可以到野战部队去.不必非要去地方下基层”。但年轻的习近平下了很大的决心,他似乎在基层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于是他想赌一次,如果他赌输了,可能这一辈就回不了北京了;如果他没输,那么等他从地方再回北京的时候,就一定是大赢家。1983年,他离开北京去河北正定县干了三年的县令,而直到2007年十七大召开,他才重新回到北京,这次回来时他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了。习近平24年前打的赌赢了。
如果说第一次冒险下乡是时局所迫,并非自己的原意,那么第二次去正定县从最底层的县级干部做起,就完全是习近平超凡智慧与勇气的体现。如果下到地方真的是精心设计的一次职业赌博,那么习近平早年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就是最好的教育,没有习仲勋经常告诉他的那些简单道理和农村插队的经验,他是没有可能有眼光和胆识去做这样一次大胆的尝试的。当时,从北京下去的高干子弟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习近平一个是刘少奇的儿子刘源。
第三次决策是习近平1988年在厦门担任厦门市副市长时作出的。习近平1985年刚刚从河北正定县回到条件较好的厦门市,工作三年之后,习近平在厦门市站稳了脚跟,可他又主动要求去福建省的宁德市。宁德当时是福建省所有地级市里的后进生,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每次省里开会都宁德来的人都要坐最后一排。可习近平要放弃厦门三年的工作基础,他要去宁德改变现状。习近平的主动请缨没有白费,在他主政宁德的三年里,宁德各方面政绩都有提高。
这样三次自降身价的决策充满了风险和未知因素,习近平就像一个不断给自己增加难度的跳高运动员,已经达到的高度永远是不能满足自己,只有还没完成的挑战才能激发自己的兴趣。在习近平身上有一种天生的企业家精神。
二、低调团结、偶露峥嵘:在农村插队时领悟的生存哲学
低调是一个现在被人广为流传的词,低调意味着不主动去引人注目。低调有很多好处,比如不会随便招致祸端,比如可以淡化自己缺点的影响,减弱他人对自己的仇恨等。树大招风,低调已经成为很多人韬光养晦的代名词。但是低调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被人忽视。现代社会要成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你要行。(2)有人说你行。(3)说你行的人行。(4)身体要行。低调的目的说白了,也是为了团结别人,让你的朋友了解你的优点,这样你们才更有可能成为朋友。而四处交朋友的本质,就是团结别人。也就是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人生哲学未必在每个地方都行得通,适时的时候需要自己展现自己的优势让别人看到,还要为你传播,这样工作才完满。但如果表现欲望太强天天光芒四射也不是一件好事,“功高盖主”“逞强好胜”都不是保家之主。于是,在蛰伏和出击之间取得完满的均衡就是一件难度很高的艺术了,而如此看来习近平就如他的夫人彭丽媛一样都是艺术家。
习近平的低调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在他主政的地方虽然政绩显赫但总是缺乏全国性媒体的突出报道,于是习近平一直受到中央器重这个不假,但是似乎总是一个缺乏话题的人物。即使是从个人形象上,他也没有刻意去塑造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形象。如果与朱镕基、温家宝、薄熙来等人相比较,他的选择似乎是蛰伏。但如果一味蛰伏又有可能被埋没,所以闪光点也是必须的。而习近平不仅善于韬光养晦,同时也善于在合适的时机和场合放大自己的优点。
1988年习近平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曾经清查干部违规私建住宅的问题,被他列入调查的干部多达2000多名。涉及这么多人,到底动还是不动?更何况习近平还才刚刚上任,他说:“我就问当时的一个纪委副书记,我说你觉得老百姓意见大不大,群众意见大不大?‘大’是不是一个当前影响积极性最大的问题?他说是。我们近300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二三千人该得罪?他说那当然是宁肯得罪这二三千人。我说那咱们就干,要干就干成,义无反顾,开弓没有回头箭。”很快乱分房问题得到了清查,习近平在福建除了“谦和”“平易近人”的形象外,在老百姓心中又添加了“铁腕”这一新形象。在福州担任市委书记时,习近平更是大胆的把“马上就办”四个大字写在了市委大院的墙上。想象一下,每个进入福州市委办事的百姓都会看见这四个凌厉的大字,这四个大字就是习近平充满自信的承诺,也体现了习近平不一样的干练和气魄。
习近平的谦逊和平易近人绝对不是无条件的,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国家原则性的问题上,他表现的非常强硬。一次公开场合中,习近平针对有少数外国人对中国事务说三道四的现象说:“有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对我们的事情指手画脚。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这些落地有声的表述,在体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同时,更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思想和不为外界左右的大国气节。用“不愠不火,有理有节”八个字一点都不过分。
也许这是最好的一种领导模式。平时低调亲和的作风能够让他团结到更多的人,又有谁会不喜欢一个温和的领导和同事呢?虽然尽量维持公共形象的在媒体眼里,习近平被认为是一个善于社交的人。早年曾与习近平多次接触的一位归国留学生,对习的这个特点同样印象深刻。他回忆说,1980年代中期,他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曾有幸多次承担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的英语翻译工作。在一些会见外宾的场合,习的年轻一度令人惊讶,“那时才30岁出头,我第一次接过他的名片,吓了一跳,那个时代特区领导可以这么年轻的,几乎没有。”这名留学生在远赴美国期间,又曾接待过作为福州市委书记赴美考察的习近平。在一些甚为专业的公司法律介绍会上,他注意到,习近平总是端坐第一排,从头至尾,埋首记录,而且特别爱问问题,从不惧尴尬。随后的几年里,无论习职位多高,他每年春节都能收到习近平越洋寄送的新年贺卡,这一习惯保留许久。“在政府高官的位置上能这样做,足见他心细和善于交际。”
其实,每个公众人物都有一个公众形象和公余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众形象就是政治人物的生命。政治学原理告诉我们,领导人的公众形象与公余形象往往不同,如果说公众形象是后天历练的结果,那么领导人的公余形象就是先天环境的造就。
那么习近平谨慎而不失干练的风格又是如何历练出来的呢?我想这还是与他16岁插队5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1969年1月,习仲勋成为“文化大革命运动”批判的对象。受父亲影响16岁的习近平背井离乡,来到陕西延川县一个村庄里插队。习仲勋是陕西富平人,19岁时曾任“陕甘宁”的苏维埃主席。刚下去时,习近平从没接触过这样的环境和人,又加父亲曾经管过这里,习近平在工作、生活上表现得较懒散,导致老乡们对他很有意见。所以开始那段时间里,习近平在农村生活的很不开心,在父亲生活工作过的故地不如意他决定再回北京。可是一回北京,他就又被抓进了“学习班”关了几个月才出来。这时他的姨夫、一个老革命帮他点拨了一下,让他想想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刻靠的是谁,当然靠的群众。所以越是困难大,就越不能脱离群众。他的姨夫推荐他继续回农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习近平这时才明白事情的症结所在,他决定再会农村,这次他一定要取得老乡们的信任。梁家河村村民梁新荣那时只有十多岁,今天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时,还是历历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村民梁有昌,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我几乎那一年365天没有歇着,除了生病。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习近平回忆到。习近平就是把自己也当成了农民,这样融入了农村生活,并收获了人生的第一笔真正财富。“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我觉在我的一生,对我帮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个陕北老乡。”当时,约29000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插队,习近平是第一个当大队支部书记的。就是这段经历,让习近平用最深刻的记忆学到了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团结别人,就像他父亲以前经常跟他说的一样:做每件事不只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主,是不行的。
虽然无法直接记录插队经历对习近平的巨大影响,不过从他接受CCTV的一次采访中我们可以得知一二。他说:“我觉在我的一生,对我帮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个陕北老乡,他就是总是觉得我应该在群众中,不要脱离开群众。你可能有的时候很高明,你的看法高出群众,但是群众一时不理解你的看法,也没有跟着你走,你怎么办?你是走你的路,脱离群众,还是跟着群众一起走,你应该选择后者,他们愿意跟着你走,否则虽然你对了,你们感情也是疏远了,他也不会跟你走。”
这一句话点破了习近平人际风格的真谛。
三、学无止境、踏实务实:从基层生活中领悟出的工作哲学
一个人如果只有专业技能,那么他可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和权威,但是要成为多面手,就必须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没有出色的工作能力证明自己,在政治上就没有本钱。而习近平能够一直得到组织的信任,就是因为不管在哪里,他都有办法把工作做的很漂亮。前文已经说过,习近平的人生经历是十分完整的,从穷乡僻壤到经济中心,从经济工作为重心到筹备奥运会,似乎不管什么类型的工作任务都难不倒习近平。
其实如果仔细想想习近平的工作经历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他能够应付各种困难。16岁的时候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成为大队支书后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工程化学,毕业后又进入中央机关工作,然后又下到基层做一个普通的县委书记,接着到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工作,先是厦门市,然后是地级市宁德,接下来是福州,接着开始全面掌管福建省各项工作,然后又在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省工作,带领浙江的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后又去上海发展“总部经济”,最后才进入中央最高管理班子。
那么习近平的应对各种难题的诀窍在哪里呢?答案就是做永远的学生。“到一个地方呢,就是先做学生。再一个就是吃透情况,不要盲人摸象,所以我来了以后,就是尽量地跑。”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习近平有一句名言:“我是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习近平自己也是这句话的实践者。在到任浙江省后的9个月里,他跑了90个县市区中的69个。相似的,就任上海市市委书记不到短短的一个月内,习近平到各基层单位和部门进行调研七次、参加各类会议七次、会见国内外客人两次。此外,他还参观“一大”“二大”会址、看望德高望重的党外元老、慰问驻沪部队及武警官兵等。每次习近平到一个新的地区主政,“务实”总是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之一。他希望自己不要成为一个只有空架子的领导,不管管理什么事务,他都希望自己能够有直接的了解,也就是要务实,这就是为什么下基层调研会成为他的一个习惯。中央党校举行2009年春季学期第2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作为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并讲话,他指出,领导干部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这既是他对别人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那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呢?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有人曾经这样概括过我的从政之路,从陕北农村大队支书做起,在河北正定正式起步,在福建政坛走向成熟,而在知天命之年,又来到浙江,踏上新的征途。无论到哪里工作,我总是要求自己先做一个学生。”总是要求自己做一个学生,就意味着终身学习。这一点,从习近平在陕北插队时他就明白了。习近平作为知青刚到梁家村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现任梁家河村村支书的石春阳至今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后生,平时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给知青扛箱子的时候,他率先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当,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一箱子书。”即使下乡也要带着一箱子书,习近平知道学习时间是宝贵的。
学习是因为他知道务实的重要性,想要踏踏实实做点事情就必须坚持学习,才能适应各种环境、解决各种问题。他这么注重务实,还是因为他能够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内心的目标。
“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还是一个能够自己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为了一个目标去实施的人,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坚持着。我也希望我一辈子能够坚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多,最多就是这么一件事。我想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启示:
第一,家庭环境和个人奋斗与成功都有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2000年前,陈胜吴广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既不能完全赞同陈胜吴广的观点,同时也不认同命分贵贱的“宿命论”。习近平今天的成就固然与他的家庭有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他的家庭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把什么事情都为他准备好让他来随心所欲的选择。他今天所走的路既有他主动选择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强加的因素,而家庭所能给的无非是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氛围而已。
所以令人艳羡的家庭背景对于习近平来说绝对并非外界所看来的那么简单和直接。对于习近平,与其说丰厚的家庭背景是一种不包含任何条件的先发优势,不如说是一个精美包装后的生日礼物,至于炫彩夺目的包装盒里面到底是巧克力糖还是慢性自杀毒药,那还得取决于自己的特质和人生选择。而习近平无疑凭借自身的特质更好的利用了周围的环境,化不利为有利转危为机,最终充分利用了天生的优势,得到了包装盒里的巧克力糖。
第二,要有雄心壮志,还要懂得收敛雄心壮志,更要懂得适时地表现雄心壮志。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话在很多时候都适用,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低调做人能够带来很多好处,但也容易埋没英才;高调做事能够获得承认,但也容易导致挫折。协调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需要一点智慧。
第三,终身学习才是立命之本。现代社会没有金饭碗,除了学习没有什么能够保证你不被时代所抛弃的,学习是通向未来的关键,即使现在位高权重也不意味着你就能不学无术,即使只想在一个小领域有所成就也不能忘记吸收新知识。如果一个最高国家领导人都时时刻刻想着做一个学生,那么平凡的我们岂不是更要注意修身养德?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我还是有很多不安,第一是因为写作对象的缘故能收集到的资料非常有限,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我还不是一个“巧妇”呢。第二是因为虽然写了不少,但感觉还是没有把人物说的通透,毕竟作为外专业学生对中国政治还只是一知半解而已。第三,我的写作对象实在太重要了,所以仿佛每写一个字都要特别慎重。不过好在有陈老师一直在旁鼓励我们,也有平时上课学到的东西在支撑着我的思路,所以总算是勉为其难的写出了一些不成样子的东西,还希望陈老师和各位继续指导。
参考文献:
[1] 薛惟中. 习近平:领舞上海[N]. 经济观察报.2007年/5月/28日/第009版
[2] 吕明合. 习近平从政履历[N]. 南方周末.2007年/3月/29日/第A05版
[3] 邵芳卿. 习近平在福建:一步一步17年[N]. 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4月/5日/第A06版
[4] 晓庄.习近平漫谈往昔30年[J]. 党建文汇. 2004(1)
[5] 余玮. 习近平: 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希望[J].决策与信息.2006(3)
[6] 张凤安. 习近平:从陕北的山沟一路走来[N]. 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0月/24日/第006版
[7]杨攸怀.习近平:红色家庭走出的上海新掌门[J].半月选读. 2007( 9)
习近平:中国政坛难得的公关专家
公共事业管理0701 吕露
习近平,男,汉族,1953年6月生,陕西富平人。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
1969—1975年 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
1975—1979年 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
1979—1982年 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现役)
1982—1985年 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
1985—1990年 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
1990—2002年 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建省委常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1998—2002年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2—2007年 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7—2007年 上海市委书记
2007—2008年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2008—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一、习近平:中国政坛难得的公关专家
(一)政坛:公关专家应然的群英荟萃之地
政坛,一个政治家粉墨登场而后施展拳脚的地方。人性对权力天生的崇拜使得权力变成了魅力,魅力又成了吸引力;现代民主政治的票选使得吸引力用以强化权力有了正常的发生机制:因此,政治家个人的吸引力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愈加重要。吸引力的本质是公众对政治家魅力的认知:作为影响公众的认知管理,公共关系天然地是政治家在政坛挥洒的助力工具。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坛是公关专家的群英荟萃之地。一方面,诸多公关高手在政坛上以政治家高级幕僚的身份出现,鞍前马后为政治家打造健康良好的个人形象、帮助竞选、应对危机;另一方面,许多政治家本人便是公关好手。“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公共关系学的奠基人”伯纳斯都是美国历任总统的高级顾问;克林顿善于沟通和运用媒体,通过巧妙的公关运作二度入主白宫,布莱尔运用公关手法使工党反败为胜,都已成为政坛佳话。可以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只有一个公关高手才能成为政治家,“既是总统,又是公关人”:政坛已经成为公关专家的群英荟萃之地。
(二)中国政坛:没有总统,也少见公关人
少了普选的波澜壮阔,中国特色的政坛波澜不惊。人们往往只能从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吐词和新华社千篇一律的通稿中认识高高在上的国家领导人们。或许是因为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使对上级负责比对公众的责任更加重要;或许是因为数千年的官场文化不欢迎不具有隐忍低调做派的官员;也可能是舆论对官员监督与制约机制的缺失:在中国政坛,没有普选制产生的总统,也少见关注公众认知管理的公关人。
(三)习近平:中国政坛难得的公关专家
然而,缺少了拥有高超公关手腕政治家的政坛不能说是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的政坛。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在不断推进,中国政坛对公关人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政治局常委,并随后被全国人大选举成为国家副主席,被外电视为中共下一代接班人的习近平,既承载了中国社会下一个阶段继续快速发展的希望,也让人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难得的公关专家的影子。
2008年7月6日,习近平抵达香港检查奥运会、残奥会马术比赛的筹办工作并考察香港特别行政区。这是他进入中国政坛金字塔尖以来第一次离开大陆。这次访港令香港媒体对他产生了良好的印象:苹果日报说他“敦厚和善”,政治上高度成熟,“处事沉稳”;东方日报也说他“敦厚、祥和”。更有外电认为,习近平是中国政坛与媒体关系良好的高层官员之一。外界对习近平的好评,体现出他自身高超的公关能力。
二、不一样的高干子弟:习近平的个人形象公关
(一)出身不避讳:大树底下好乘凉,父亲照我去战斗
彭丽媛在心头默默地以心相许。后来,家庭出现了一些阻力。彭丽媛的父母不愿女儿嫁给高干子弟。他们认为高干子弟中不乏纨绔子弟,不想攀高结贵,更不愿女儿受委屈。习近平安慰彭丽媛:“我父亲是农民的儿子,很平易近人。我家的孩子找的都是平民的孩子,况且家庭不能跟我们一生,我会向你父母解释清楚的,他们会接受我的。”
——彭丽媛谈习近平:深夜还要在油灯下读书
作为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的儿子,习近平的家庭出身已是人尽皆知。或许是因为姓氏少见很容易被联想,或许是因为他过于显赫的身份引得更多的关注,总之,习近平并没有避讳自己特殊的家庭背景,而是巧妙地扬长避短,“大树底下好乘凉,父亲照我去战斗”。
不避讳自己的家庭出身,源于习近平有信心。他的信心在于:父亲是高官并不会对他的公众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子承父业”、“上阵父子兵”,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背后的深意却是“王侯将相其实有种”。社会反感的并不是高官父亲有了个高官儿子——社会反感的是儿子不学无术靠老子升官发财。与此相反,一旦儿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家庭出身反而能使习氏父子成为中国政坛的一段佳话:成为一段美好故事的主人公,有助于自身形象的美化,也更有利于自身知名度的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不避讳自己的家庭出身,因为习近平要资源。他要的资源是:成为中共高层一员的合法性基础。在中国,第一二代领导人有着赫赫战功,他们打下了这红色的江山,有着最深厚的合法性基础;第二三代领导人领导和推进了改革开放,他们发展了这红色的江山,有着最现实的合法性基础。习近平的合法性基础来自于哪里?父亲习仲勋:他既是打下红色江山的第一代领导人,也是发展红色江山的第二代领导人。习仲勋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便担任我党高级官员,建国后历任中宣部部长、政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等职,是不折不扣的“开国元勋”;改革开放后,习仲勋又一马当先,成为前沿阵地广东省的主要领导干部,先后担任省委书记、省长等职,是不折不扣的“改革先锋”。见到儿子很难不联想到老子,而他父亲所拥有的特殊履历能助力他获得更多的资源。
(二)出路不相同:人生失意不自弃,人生得意不尽欢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上清华大学,临走时,家家户户都请他吃饭。走的那天,全村人都没上山干活,排了很长很长的队送他上路,送了十多里,社员们还在送。习近平哭了,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想走,就在这里扎根农村一辈子吧。”一个和他非常要好的青年农民大声对他吼:“你快走,你上了清华大学,我们就有条件去北京,要不然去北京没有人管我们的饭。为了我们将来看北京,你非得走。”
——彭丽媛谈幸福家庭生活
同为高干子弟,习近平和许多其他人并不相同。他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地成长,也没有在步步高升时骄纵狂傲。无论如何,他自身的努力是他获得良好美誉度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做到了“人生失意不自弃,人生得意不尽欢”,所以他才拥有了不一样的出路。
人生失意不自弃,习近平在人生的低谷表现出了他的坚韧。其实,习近平的父亲早在延安肃反期间就受到错误批判,在文革时更是首当其冲。当时的他年仅十六岁,便被下放到陕西一个小山村,前后长达将近七年。“生吃猪肉”是习近平在当知青时的又一个故事:故事说在那个艰苦的地方,几个月吃不到一顿肉,有一次生产队分到几斤肉,习近平竟不等烹炒,割下一块就送进嘴里,边吃边叫“真香”。在那个时段里,许多人对这种“变相劳改”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而习近平则决心好好干,在这期间入了党,当上村的党支部书记,并被保送进清华大学成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这段青春的红色经历成为了习近平仕途最自豪的本钱,他多次自称是“黄土地的儿子”,陕北是他的根,他在那里找到人生目标,“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而知青岁月,恰恰能击中中国许多中年人最深刻又最柔软的记忆。
人生得意不尽欢,习近平在人生的高峰表现出了他的清醒。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作为政权基础的老干部群体,在饱受文革蹂躏之后一般都得以补偿,包括高干本身及其子女亲属在权力和物质方面的补偿。习近平二〇〇〇年(已任福建省省长)回顾当年下基层这一选择时说,他们那些朋友都不理解他,不愿意放弃北京的户口,认为文革吃够苦头,要补偿回来,及时行乐,愿意下去的只有“刘源和我”。习近平指的“他们”显然是中共高干的子女。然而,从中央机关走下基层,不但给了他更多的历练,也让他获得了如今从政必不可少的基层经验:更重要的是,这让他和其他吃喝玩乐的高干子弟有了更显著的区别。这也为与“众”不同的他赢得了更多来自心底的赞誉和认同。
(三)出镜不忘本:做“无个性”官员,打鲜红的旗帜
“政治上强,有较高的思想政策水平;熟悉党务和经济工作,宏观决策能力比较强,领导经验丰富,组织领导和驾驭全局能力强;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讲究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作风深入务实,关心群众;处事稳重,公道正派,善于团结人,要求自己严格。中央认为,习近平同志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是合适的。”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代表党中央
在习近平的履新见面会上对其作出的书面评价
2007年3月,习近平调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书记。在陈良宇案发后,中央终于决定由习近平入主上海。这也是他到当时为止最受舆论关注的时刻。数十年从政生涯里,习近平对个人形象的塑造始终坚持“出镜不忘本”的原则:做“无个性”官员,打鲜红的旗帜。可以说,被中央委派至特殊时刻的上海成为一把手,再一次说明他个人形象塑造的成功。
习近平是没有个性的。这种没有个性其实是最大的个性。外电说“目前尚无人清楚习更广泛的政治主张”;郎咸平评价说“从目前的报道看,他是少有的‘重执行少浮夸’的官员”;国内舆论评价他“低调”。在中国官场,“有争议”往往是一种负面的评价,而习近平的“无个性”恰恰降低了被争议的风险。这种“无个性”,在老百姓看来,是“沉稳”、“谦卑”的代名词,在上级看来,是“党性强”、“跟中央保持一致”。他二〇〇〇年说,自己曾拒绝了一百次以上的个人采访要求,他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不标新立异,突出个人,他主张“笨鸟先飞,滴水穿石”。他在香港宣称他接手港澳工作是“萧规曹随”。官方有评论说,他是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人。在父亲挨整的逆境中成长,他自承见惯了“世态炎凉”,在强者环伺的政坛上,他有相当的自知之明——这种“无个性”,是对他而言最为合适的个人形象公关。
习近平是高举红旗的。这是“红色接班人”理所当然的自我形象塑造。习近平从政路上一大风波是六四事件,彼时他正在宁德当地委书记,没有什么相关记录。只有一件“小事”:他劝阻了一位青年作家发表类似《河殇》的一个电视剧本。而他妻子彭丽媛慰问戒严部队的演出照片,也间接为他表了态。最引人侧目的一笔是,他空降上海任一把手的第一个公开活动,是率主要官员瞻仰中共一大在上海的会址。这或许有其他的考虑,但不得不说也是他长期形成的忠于党的价值观的流露。习近平曾透露,在文革下乡时期,他入团申请了八次;入党申请了十次。他入党时二十一岁,是在朝野大乱的一九七四年。有一位不知名的人曾在博客中说,“习在宁德时就有关心老干部的美名。习在任何老同志面前都显得很谦虚。一些失势的老干部都夸习,认为他不趋炎附势,重情义。难得福建官场几经风暴,习能立不败之地,岂是常人可比?”
三、讲故事、抓特点:习近平的两大公关手法
(一)讲故事:暗合传播手段的发展趋势——巧用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通过某种人际关系运转起来的传播方式,同大众传播相比较,它具有信息反馈的量大且速度快、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且方法灵活等特点。这种传播手段一旦启动,依靠口口相传的信息将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覆盖到几乎所有目标人群之中;同时,由于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中人们可以迅速获悉对方的信息反馈,随时修正传播的偏差,传播对象也会被传播者的情感所打动,主动提供反馈意见,因此,人际传播的效果也是一般传播手段难以企及的。在现代公关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公关者开始利用人际传播进行有效的公众认知管理。
“讲故事”是巧用人际传播的好方法。一个个段子生动鲜明,易于记忆,便于传播。习近平用故事向公众告知了自己的鲜明特点,也用故事打造了自己的亲民形象:知青时期生吃猪肉,几乎是所有有着饥饿记忆的中年人的共有经历,让人倍感亲切。
(二)抓特点:找准优势、强化核心——打造自己的“独特卖点”
独特卖点是公关传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基本要点是:每一则广告必须向消费者说一个主张,必须让消费者明白,购买广告中的产品可以获得什么具体的利益。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竞争对手作不到的或无法提供的,必须说出其独特之处,在品牌和说辞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强调人无我有的唯一性。所强调的主张必须是强而有力的,必须聚焦在一个点上,集中打动、感动和吸引消费者来购买相应的产品。
习近平找准了自己的三大优势:既有开国元勋的“血脉”又有改革先锋的“传承”;既有知青生活的磨炼又有基层工作的阅历;既有“政治正确”的忠诚又有“根正苗红”的烙印——而这一切其实就来自于一个核心:既有中共高层的家庭背景又有丰富的基层经验。习近平抓住了关键,成功塑造了自己的“独特卖点”,赢得了公众的好评和高层的信赖。
参考文献:
习近平活动报道集.人民网
习近平同志,请勿负人民重托!.光明观察
我所认识的习近平.人民网强国博客
习近平调任背后:中央曾在上海做广泛调查.南方周末
习近平上任体现中央良苦用心.千龙网
官网彼此打架,到底谁是真相.南方周末
习近平王储之路.开放杂志
彭丽媛谈习近平:深夜还要在油灯下读书.湛江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