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逃去香港:减税惠民 涵养民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30:47

减税惠民 涵养民生

2012年1月11日  信息来源:会计网校  点击次数:

  2011年的一组组财经数据开始跃入眼帘:全年全国财政总收入可望超过13万亿元。公开数据显示,江苏“两税”总收入超过了1.1万亿元,如扣除海关代征和社保基金收入,全省税收仍逼近万亿大关。

  充盈的财政是执政之基。在全球经济一片凄风苦雨中,中国经济依然特立独行,不乏亮色,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强的政府财力即为显著特点。财政收入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相比于那些在危机中苦苦挣扎,高负债、高赤字、揭不开锅甚至政府要关门的欧美国家来说,过去十多年间,我们20-30%的超高的政府收入当然可圈可点。

  入库的税收都是真金白银。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税法普及,合法纳税的企业与个人增加,纳税人的遵从度提高,征管技术和水平提高等,都是税收高增长的积极因素。当然,在中国经济起飞的大环境和转型时期特殊体制红利的共同作用下,垄断性行业因其独特的价格管制及不充分竞争,在创造出巨大利润的同时,也贡献了可观的税收。在实体经济较为困难的2011年,银行业利润“高得不好意思说”,全行业利润过万亿。当然,这些垄断性行业税收贡献度也较大从江苏国税收入构成分析,2%左右的大型企业贡献了80%的税收。

  经济集中度增强的同时,财富也日益向少数人集中。仍以江苏为例,去年9月,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至3500元后,有7800万人口的江苏,“达线”交个税的尚不足200万人。有专家测算说,全国13万亿的总收入,如果对应13亿人口,人均贡献度为1万元。而目前全国年人均收入尚不到1.5万元。我省居民收入相对较高,2010年城镇居民年均收入也只有2.3万元,农民年收入接近1万元。这说明,在社会财富的大蛋糕的分配中,普通劳动者收入仍有待提高。

  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显示,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32.2%,而美国、日本宏观税负分别为27.9%、28.3%。我们的居民收入尚没有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在“税负指数”上已跻身高收入国家水平,税负水平超过经济发展阶段和企业、民众的承受能力,已成为经济转型的最大掣肘因素之一。

  中国历代开明盛世都强调轻税薄赋,涵养民生。当下,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倒逼税制改革的加快。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行。企业所得税从3年前的33%下调到25%,以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标志,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也呈下降趋势,对小微企业实施大范围减税等等,多项减税措施大面积推开,数百项部门规费被强行取消。应该说,这些工作已颇有起色。但是,要扭转长期畸形的收入分配结构,财税改革仍有空间。

  当然,财政收入增长意味着政府有能力承担更大的责任。政府如何花好钱,事关中国社会管理模式和行政治理结构如何更加透明、精细、科学和高效。我们的现代税收制度建立时间还不长,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对行政权力的制衡还不完善,我们的政府比西方国家的政府“大”很多,要管的事也比人家宽泛许多。近年,随着社保体系的广覆盖,如何把增收的财政收入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用于养老、医疗等社会安全网的构建,政策方向已经明确,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需要加强和完善,这也是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正途。

  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的一次调研中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4年了,给我最深的教育就是一个国家要想能应对危机,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发达的实体经济,离不开有竞争力的税制环境,无论是对于转变发展模式,引导内需,还是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实现收入倍增,最终提高消费力,都必须下决心降低总体宏观税负,并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在外需萎缩、投资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内需是重要的增长引擎。我国家庭消费占GDP约1/3,不到发达国家一半,也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5%的水平,但却有天文数字般的高储蓄。物价偏高、保障偏低是长期以来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如何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计划,将更多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和社保事业,让百姓有信心消费,这应成为财政收入高增长后的理性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