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香港:大家李铎,湘人的骄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55:36
大家李铎,湘人的骄傲蔡栋

    蔡栋

    中国首届百诗百联大赛前不久在长沙落下帷幕。闭幕式上,沈鹏、文怀沙等书法家、诗人都来了。我有些奇怪,李铎怎么没来? 

    他是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大家、诗词行家,有《李铎诗词书法集》为证,对联自然不在话下,又是我省醴陵人。他应该来啊!他在醴陵办了“李铎农民图书馆”、“李铎农民书法班”,一直关心家乡的文化发展……来了,顺便还可回醴陵看看正在修建的“李铎艺术馆”。 

    可转念一想,李老毕竟八十多了,不知近来身体怎样? 

    我拨通了北京李老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另一位同样可敬的李老——相濡以沫几十年如一日的李铎的贤内助李长华。她在电话里爽朗地说:“那段时间李铎正好下基层去了。” 

    原来,2011年,李铎除了举办“我爱我的祖国”大型展览外,还倡议并开展了“走基层、送文化”系列活动:9月,他专程到奥运村,进社区、进课堂,向社区居民和学生赠送书籍和书法作品,并为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的学生授课;11月,赴京郊昌平南邵镇金家坟村,义务向农民赠作品、送文化;12月,又赴基层部队,慰问官兵并送文化,与战士们促膝谈心,体验部队生活。 

    回首他的从艺之路,李铎确乎无愧“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众多书法家中,李铎的书法之路很独特。 

    李铎习书,是从“童子功”开始的。他5岁发蒙读私塾,老先生年逾古稀,教字严格,搞不好就竹板上手。

    后来,他遍临历代名家碑帖,广集博采,兼收并蓄,70年从艺,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拔、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李铎书体”。其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1995年7月,李铎第二次完成《孙子兵法》书写任务,总长达220余米,在军事博物馆正式向观众展出,气势雄浑,备受世人关注,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很高评价和鼓励。

    去年8月16日至9月1日,“我爱我的祖国——李铎诗词书法展”在京举行,前后多达30万观众参观,好评如潮。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盛赞书展:“大气磅礴,大家风范。” 

    王蒙曾主张作家要有“几把刷子”,能写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作为一个书法家,李铎的笔墨也是极其丰富的:他笔下的《孙子兵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势之险,字里行间几可听到“铁骑突出刀枪鸣”;《舞鹤赋》则那么超然洒脱,高雅优美……李铎不仅在书艺上刻意求新,而且在书法理论、书法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的《李铎论书断语》,切合实际,新见迭出,受到不少学书者喜爱。他多次以团长身份率书法代表团赴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书展和书艺交流,探讨书法理论和讲学,视野是开阔的。 

    在北京,我曾当面向他请教书法界一个从古至今颇有争议的问题:调锋是转指好还是运腕好?自古以来,书法家们各说各的理,都是言之凿凿,不知信谁的好。李老微微一笑,说:“两种方法都可以用啊。”想想也是,二者并不矛盾,何必厚此薄彼,艺术手法,多点总比少点好。到底是有几十年学书历程的书法大家,举重若轻,一句话便令人如醍醐灌顶。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第八届造型艺术成就奖的获得者,李老一直十分低调。在“我爱我的中国”展览开幕式上,他当着所有嘉宾这样介绍自己的作品:“说是诗,诗味不多;说是书,书艺不精。” 

    如今,书法展览何其多,可有哪一位书家能如此自嘲?

    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跟那些动辄吹上天唯恐人不知的“著名书法家”相比,岂不判若云泥? 

    几十年来,李铎养成了不拘时间、地点、季节随时随地练书法的习惯。常常在半夜夫人入睡后,爬起来,进洗手间,将笔蘸上清水,在四壁上写字,写完第四面,第一面墙壁也干了,周而复始,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下大雪,他就用扫把在雪地上笔走龙蛇。

    有一次,在十三陵水库纪念碑,他见到刻石镏金的郭沫若诗文书法,竟在阳光曝晒下临摹了几小时。

    为了临习书法,后来他干脆住到办公室,这样,晚上更能静下心来临字。

    东坡论书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李铎有诗云:学书自古勤为本。李铎的大家之路也在印证这句话。

    李铎书法题款常常不忘写上“湘人”二字。他以生为湘人而光荣,湘人更以他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