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迷信1992完整版:在生成中彰显课堂的生命活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0:19:50
在生成中彰显课堂的生命活力

——关于建构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态的实践探究

 

传统语文课在通常是预设大于生成的:老师在讲台上从课文的字词讲到课文的段落结构,最后到中心的归纳,认真的学生一字不落地记下老师讲的重点,不认真的则听得哈欠连天。主要原因是,有的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对《教师用书》及“教案选”过于依赖,只知克隆现成的解析与观点,时间长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越来越萎缩,甚至到了没有《教师用书》及“教案选”就不知道怎样备课、不能上好课的地步。把教参当作圣经,免不了是背景介绍、人物分析、主题思想、文章结构、艺术特色“轮番轰炸”;在这样的语文课里,老师和学生一个腔调、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解、一个答案,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出自老师,而是出自于教参。可悲的是我们的学生已经长久地被浸泡在这种教参预设而没有课堂生成的模式里,别说是从中得到什么“陶冶”、“渗透”,就连最起码的欣赏兴趣也在逐渐消失。这种以教参为中心,预设大于生成的教学模式,既无法真正完成语文教育的任务,更无法实现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习惯,形成运用语文的能力。

还有一种预设大于生成的课堂,我们姑且叫它“走秀课”,这种课往往出现在公开课中,它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教师为了把学生的回答引向他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可谓长枪短炮都用上了,着实过了一把导演瘾,学生则被牵着鼻子忽悠了一回。看似顺利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其实是眩人、哄人、忽悠人。更有甚者把语文课上成了非语文课,曾听过某老师执教《观舞记》,整一堂课从印度舞蹈的种类讲到印度舞蹈的变化,再讲到印度舞蹈的优美,最后竟然讲到了印度舞蹈和中国民间舞蹈的区别。语文课成了舞蹈知识课。

     这几种课堂教学的共同特点是,课堂教学都是在教师预设的囹圄里展开的,只有预设,没有生成,或者是预设大于生成。教师在主宰着课堂,教师在灌输、在传授、在演说,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学习、被动记忆、被动“看课”的状态。这是因为,传统的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是在一个预设的空间内进行的,教什么、怎么教,都是由教师来决定,教学过程完全是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少数的优等生充当着课堂的“主角”,大部分学生进行着不温不火的“配角”表演,一些学生从不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处于“群众演员”状态。如果教学设计过于严密,好像一部经过编排、有着固定剧情的戏剧,学生唯有跟随着教师的思路走,以教师的问题为问题,以教师的答案为答案,还怎么谈得上“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呢?这样的教学活动失去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

由此可见,传统的灌输、教授式的语文教学只强调预设的作用,不符合当今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实,还有许多类似于这几种课型的表现形态,如果仔细甄别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解剖、反思、省察、探究的大问题。

我们认为,必须要突破只重课前预设而忽视课堂生成的藩篱,大力倡导在生成中彰显课堂的生命活力,努力建构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课堂教学形态。

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产生和呈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敏捷地捕捉到这些新想法、新问题,则往往会成为创设这堂课成功的契机和亮点。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这种契机和亮点来促进课堂生成,以充实我们的教学过程。相关的实践与探究证明,建构起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态,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愿学、乐学,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学得更活,学得更好,尤其是能够从中孕育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