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时代 未删减磁力:《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奇联妙对宋湘扬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20:11:13

奇联妙对宋湘扬名

    晚清时,岭南出了一位才子,名叫宋湘(1756-1826 年),字焕襄,号芷湾,性格豪放、诙谐而又嫉恶如仇,人称“神童才子”、“岭南才子”,后考中嘉庆进士,官至湖北督粮道。他是当时较有名气的诗人,有《红杏山房诗钞》传世,可他的名气,更多的是靠民间流传的关于他对对联的故事而成的。
    宋湘出生在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市)白渡村。他自幼聪慧过人,蒙童时就能出口成章,吟诗联对,人呼“小神童”,盛名遍传乡里。
宋湘年幼时虽天资聪颖,但却不爱读书,极贪玩耍,因而经常逃学。他后来在一首《忆少年》的诗中回忆说:
    老屋柴扉树打头,青山屋后水门流。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
    宋湘9岁那年,年关将近,村塾的塾师正忙着向蒙童的家长们索取束与年节例规的赏钱。宋湘与一帮同学见老师出了门,也就放开胆子在那悬有“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圣像面前,玩起捉迷藏等游戏来。
    不料玩得正在兴头上,不知哪个同学将老师养的一盆水仙花不慎撞翻在地,竟将老师心爱的景德镇名瓷花盆摔成几片。众同学一个个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宋湘却并不惊慌,他一面叮嘱同学们不要慌张,也不要声张,一面匆忙跑进塾师的厨房,取了些剩粥,拣起破碎的瓷花盆,将就着粘了一番,照原样放回原处。值得庆幸的是,养水仙花的花盆里只放卵石,不用放水,因而从外表看去,倒没有太显眼的痕迹。待塾师归来,众学生正在认真温习功课,个个缄口,没有一个玩耍的,但却难免一个个神色紧张。这引起了塾师的怀疑。塾师先是在学堂里四处细细查看一番,但并未看出什么破绽,也就难以“兴师问罪”。此时的局面是,一方面是塾师狐疑、询问的目光;一方面是众学生紧张、怪异的神色,有些学生甚至在窃笑,如同酝酿着一场“好戏”。相持了一段时间,塾师决定以“敲山震虎”之法,诈一诈学生们,便即情即景借题发挥,出半联让学生们对。塾师的出句是:
    童子莫非有诈?罚之可也!
    众学生闻句,一个个心惊胆颤,相视失色,眼看着就要露馅,受责罚,全不知如何是好。此时的情势是:一边是塾师搜询的目光和洋洋自得的表情;一边是众学生一个个暗暗叫苦。到底还是宋湘的脑子转得快,在这“关键”时分挺身而出,对句道:
    先生敢是不才,赏亦难哉!
    此句对仗工整,贴切自然,且又针锋相对,犀利无比,简直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学们见老师哑在那里愣住了,无不欢欣鼓舞,那股高兴劲,就甭提有多高了,只见一个个手舞足蹈,离塾而去。这时轮到塾师叫苦不迭了。因为这对句不仅使他的“罚之可也”变成了泡影,反倒给他带来新的危机——“赏亦难哉”,何况他正在为收不齐束和年节赏钱而发愁呢!此事和此联若是传到蒙童家长们的耳中,恐怕年节赏钱是无望了。
    有一年县考,宋湘不想去应试,家里人逼得他实在没有办法,他才很不高兴地走向考场,但已迟到了,门吏要他答对出对子后才允许入场。门吏的出句是:
    急水推沙粗在后。
    意在讥讽宋湘面对考试,竟然迟到,不是粗心大意,便可能是没有多少用途的“粗沙”。宋湘虽不想来参加考试,但面对讥讽却很聪明机灵,当即接口对道:
    风车放谷瘪先行。
    以风车扬谷作比喻,语意双关,意思是说考试不能只看来得早晚,譬如风车扬谷,“先行”者全是“瘪谷”,留在后面的则全是好谷子。门吏见他这般机灵,对句又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信心十足,且言之成理,就高兴地放他进考场应试了。
    有一次,宋湘扛着一根甘蔗去赶集,路上见到一位聪明俊俏的村妇,他便故意用扛着的甘蔗撞乱了村妇头上挽着的发髻,村妇出句要他对句赔礼。出句是:
    大蔗八尺长,撩动凤髻。
    这比出句,字面上看去虽很平常,但内涵却比较复杂,并不那么简单。“大蔗”谐当地地名“大柘”,“八尺”、“凤髻”均属附近地名。
    宋湘答对不出,满脸羞愧。
    村妇借机开导宋湘说:“你年龄尚小,不知用心读书,整天调皮淘气,无事生非,将来成人,一事无成,人骂草包,可知羞耻?”村妇一席话,正刺在宋湘痛处。从此,他才下决心发愤读书。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是一路顺风,宋湘也不例外。他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才考中秀才,但他却以此自诩学识渊博,才思敏捷,高人一头,常喜欢在乡亲们面前卖弄自己的学问。久而久之,不免使乡亲们反感。
    一天,宋湘见本村一个渔姑,手提竹篮子准备上街卖鱼,便紧走几步,缠住渔姑,又卖弄起自己的学问来。渔姑素知宋湘秀才的为人,也不想听他胡诌,便打定主意要治治宋湘的“毛病”,当即打断宋湘的话,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秀才大人,看你满腹经纶,我今出个对子,请你来对,如何?”说罢,指指自己手提的鱼篮,吟道:
    鳅短鳝长鲢阔口。
    宋湘听了,抓耳挠腮,面红耳赤,苦思冥想了好一阵,虽然口中念念有词,却怎么也对不出对句来。渔姑看他窘迫不堪,意犹未了,讽刺道:“你整天摇头晃脑地吟诗作赋,见人就卖弄你的文才,我当你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呢,闹了半天,却是个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吃。我没时间听你磨牙,还要上街卖鱼呢!”说完,转身快步要走。宋湘臊得满脸通红,连忙躬身作揖,陪着笑脸说:“小生有眼不识泰山,愿听大姐指教!”渔姑道:“对句我这鱼篮里就有!”宋湘以为鱼篮里真的装有对句,伸过头来看了半天,除了鱼、鳖之外,什么也没有。渔姑又好笑又好气地斥责道:“说你笨,你越发笨得没治了!”说完,从鱼篮里抓出一只龟、一只鳖、一只蟹,对道:
    龟圆鳖扁蟹无头。
    ①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此联类似的奇联妙对故事。一说有个海陵才子,名叫诸葛,狂傲无比,欲与关圣大帝斗对。首出半联:三道坎前三道坎。关圣帝对以:五台山上五重台。海陵才子诸葛又出半联道:三道坎前三道坎,坎坎坎。关圣帝自知上当,无以为对,从此忌恨海陵才子,认为诸葛太过狂傲,竟敢恃才冒犯神灵,并说海陵才子本应是状元及第,今当削去。遂派周仓驾舟出半联拦截海陵才子诸葛及众举子所乘上京赶考之船只于无锡湖上。其出句为:龟圆鳖扁蟹头方,满盘皆壳。众举子皆不能对,遂将在船舱中熟睡的诸葛唤醒。诸葛问明出句,略一思忖,即对道:鳝长鳅短鲢嘴阔,一篓无鳞。周仓听罢,大笑而去。后来京中开考,试题中果有周仓所出半联。因知对句的举子太多,诸葛的状元之名被别人占去。又有民间传说称,海陵才子诸葛即宋湘也。民间所传同类故事颇多。一说旧时有一年近六旬的老秀才,一天出门,在路上遇到一个10 来岁的小孩,提着一串鳝鱼、泥鳅和鲶鱼,老秀才想买回去美餐一顿。可小孩说:“我可不卖,我要找人对对子,谁对得出,就白送给他吃。”老秀才一听,心想,还会有这么便宜的事呀!于是便问这小孩:“你的对子是什么,说出来,我对。”小孩把手里的鱼略提一提,说:鳝长鳅短鲶大口,一串无鳞。老秀才一听就愣住了,左思右想怎么也对不出来,但又不愿在一个小孩子面前服输,就推托说有急事要赶快去办,回来再对。到了傍晚,老秀才还没想好对句,可小孩还等着他呢!他又推说自己在朋友家喝酒喝醉了,第二天再对。可是,秀才在家里想了半夜,还是没想出来。到了天亮,他推门出来还在苦想,没留神,撞在一位农夫身上。农夫问他:“你怎么恍恍惚惚的?”老秀才这才唉声叹气地把对对联的事述说了一遍。农夫低头一想,笑道:“对句我带着呢!”老秀才惊奇地看着农夫,见他提了一只竹篓,里面装着蚌、田螺、乌龟。老秀才猛然领悟,立即想出了对句,找到那个小孩,兴冲冲地对道:螺圆蚌扁龟缩头,满篓是壳。另一说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某酒店开张时征对。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过去叫热河行宫。这片皇家园林宫殿建筑群,从康熙年间开始,到乾隆五十五年建成,共用了80 多年时间。避暑山庄建成后,承德的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时间店铺林立,竞争也很激烈。离山庄不远处,新开了一家小酒店,为了招徕顾客,店主在正厅挂出半联征对: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鲶大嘴。一看便知这是一家海鲜酒店,店主还不停地宣传,若有对出者,可在酒店白吃一个月。一时间,门庭若市,有来吃饭喝酒的,也有来应对的,一连好多天,也没有人能对上。一天,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相貌平常的人,看过出句,要来纸笔,书对道:三元有甲:龟圆、鳖扁、蟹缺头。对的也是海鲜,不仅含义相关,对仗工整,大有意趣,而且连字体也酷似出句,店主非常惊愕,连忙吩咐“摆酒”,可这位高手,竟不愿留名。此事一经传播,酒店的生意更兴隆了。再一说称宗泽少年时对一渔夫出句。联作:鳝有耳,一篓无鳞,喜曲游,乐钻泥洞;蟹无头,满盆皆壳,善横行,爱藏石缝。此联上下联末字均为仄声,似不合联律。
    宋湘听了,十分佩服,甘拜下风,连声向渔姑赔礼。
    渔姑的一副奇联妙对确实治了宋湘的“毛病”,从此,宋湘再也不在人前卖弄了,学习也更加刻苦用功了,终于成为“粤东才子”。
    有一天,阿嫂对小叔子宋湘说:“人家都说你是粤东才子,不知是否言过其实。我今朝临妆时,想到半联,你且对来,也好让我解除对你的疑虑。”宋湘少年自负,尤其在阿嫂跟前哪肯服输,不假思索地对阿嫂说:“联诗续对,对我来说还不是信手拈来的小事!”阿嫂听罢,并不多言,只是笑一笑,不慌不忙地念出出句:
    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宋湘一听,大感意外,只见他的脸由红润变得苍白,一时竟羞愧得无地自容。原因是这比出句难度极大,半联的11个字中,嵌入了3个数目字:“双”、“一”、“三”;又用了3 个动词:“悬”、“梳”、“对”;首尾还用了4个名词:“镜”、“台”、“女”、“面”,如此虚实夹杂、数字铺陈,是非常难对的。也难怪宋湘这位“粤东才子”要大感意外了。宋湘一时苦思不得对句,直后悔自己大言不惭,只好请求阿嫂宽限几天。
过了几天,有一天下午,时临日暮,适值邻人来访,家人上灯伺候,稍顷,客退揖别。一时间,灯壁摇影,触发了宋湘的灵感,他忍不住举手过头,连声高喊:“找到对句了,找到对句了! ”一边喊,一边奔到阿嫂跟前,念出了对句:
    孤灯挂壁,两人作揖四低头。
    ②以灯为题制联者,盛传早先有兄弟2 人喜爱对联,常以斗对为乐事。某日以灯(古时之灯盏)为题吟出句: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然久思对句不就。后目触肉铺的杆秤,激发灵感,遂足对为:乌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民间所传又作:白蛇横江,头顶一轮明月;麻鸭渡水,脚踏万顷绿波。白蟒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与阿嫂的出句珠联璧合,天衣无缝,阿嫂无可挑剔,这才深信小叔子“粤东才子”之称名不虚传。
    阿嫂考过小叔子一次,意犹未了,总想寻机会再考小叔子一次。过了数日,阿嫂又给宋湘出了个题目,她说:“前几天我去看庙会,见那庙里的送子观音香火旺盛,有一妇人自忏久不生子,要为其夫纳妾,为此求签,预卜吉凶。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那签筒摇动的声音里,阿嫂我悟得半联:
    妻娶妾,妻娶妾,签筒摇来妻娶妾。
    宋湘一听,不敢大意,可他越思越想,眉头就皱得越紧。原来这比出句表面上看好像平淡无奇,实则极不寻常,其中前两个“妻娶妾”乃是谐音双关字,一方面具有“妻娶妾”的本意,另一方面谐的是广东梅县地方的客家方言,签筒摇动的声音,就像客家方言中的“妻娶妾”之音。宋湘苦思良久,忽然想到有一次他看到有一个卖唱的盲妇,以手扶其夫之肩,在其夫的洞箫伴奏声中,边走边唱。想到那洞箫的呜咽声,音犹在耳,顿然想出了对句:
    妇扶夫,妇扶夫,洞箫吹出妇扶夫。
    前两个“妇扶夫”也是谐音双关,一方面具有“妇扶夫”的本意,另一方面同样谐的是梅县地方的客家方言,加之洞箫的呜咽声,很像客家方言的“妇扶夫”之音。如此巧妙地对出阿嫂所出的难度极大的题目,阿嫂自然是击掌赞叹不已了。
    有一年春节,宋湘路过一个村庄,听说该村有一权贵官绅人家,过去是个状元,后来儿子也考中状元,父子自恃权势,为虎作伥,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无恶不作,乡人敢怒而不敢言。某年过春节,他家过年前贴的一副对联,极尽吹嘘炫耀之能事。联曰:
    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
    “诗”是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书”是指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后人称之为“书经”。此联吹嘘自己家是诗书礼义之家,父子状元,天下第一,无人可比。宋湘路过这里,一看这副对联,又可气又可笑,他早就听说这家人是当地一“霸”,坏事做尽,又目空一切。当他发现“状元府”的斜对面有个大药店,心里立即有了主意,便去跟药店的掌柜商量,要帮他写副对联以招揽生意。药店掌柜一听才子肯给自己写对子,自然求之不得,喜出望外,马上裁纸研墨。于是,宋湘挥笔写了一副针锋相对的“咒联”:
    生地一,熟地一,生熟地一;附当归,子当归,附子当归。
    生地、熟地、附子、当归都是中药名,“归”、“附”二字又有谐音“龟”、“父”。故此联又可理解为:
    生地一,熟地一,生熟地一;父当龟,子当龟,父子当龟。
    借以嘲讽权贵卑鄙、龌龊,臭不可闻,不久当一命归西,因为此联又可理解为:
    生地一,熟地一,生熟地一;父当归,子当归,父子当归。
    全村及附近百姓看后,无不拍手称快。
    有一次,宋湘到一家饭馆吃饭,不慎被一粒砂石磕痛牙齿,痛定细思,猛然想起早年村妇所出的半联,可惜自己一直未能对出,不料 “得来全不费功夫”,立即足对出对句:
    小沙从口入,击痛龙牙。
    “小黄沙”、“龙牙”以及“从口”谐出的“松口”,都是梅县境内的地名,两两成对,工稳妥贴。他将这对句亲自吟给那位村妇听,并感谢村妇昔日谆谆教诲之恩。
    又有一次,宋湘路过某市镇,在镇子的十字街头路口墙壁上写出半联求对。这半联是一比上联:
    一条大路通南北。
    他走后多日,待返回时见仍无人能对,便又提笔自书自对下联:
    两边小店卖东西。
    ③此联又传作:石铺大路通南北;砖砌小店卖东西。传为广东“神童”刘靖宋为其姑父新开店铺所撰。
    妙在将“东西南北”4个方位词嵌入联中,且其中“东西”2字已转品为名词。目睹者无不击节称妙。
    宋湘入京应试时,曾向伊秉绶借钱,以作入京应试的盘资,当时伊秉绶任惠州知府,已是当时的大名人,便向宋湘索联,并要求他在联中嵌入4个方位词。宋湘略一思索,挥笔写道:
    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
    皆因惠州地处广东南部东江岸边,先秦古籍中泛指这一带为“南海”。北宋时大文豪苏东坡贬谪惠州时,曾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遗迹,故此联由苏东坡其人其事为引子,夸赞我国第二大西湖——惠州西湖,言约意丰。更为新巧的是,联中果然不露痕迹地嵌入了东、西、南、北4 个方位词,极其自然谐调,因而伊秉绶看后大加赞赏,厚赠旅资。宋湘借这笔钱入京应试,终于考中了嘉庆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