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现场2 徐然:天体·人体·经络---《内经》之前的医学基础与雏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02:53


天体·人体·经络---《内经》之前的医学基础与雏形

                                               作者:刘明武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经典,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因此,历史上的共识是:《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
  这里追问的是,中医理论起始于战国时期吗?中医理论起始于《内经》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周易》《尚书》《周礼》这类中华元典之中均可以看到中医理论的基础,在儒道两家的典籍《道德经》《礼记》《管子》《庄子》里面均可以看到中医理论的雏形。所以说,《内经》虽然形成于战国时期,但中医理论起始点却远在之前。《内经》集中医理论之大成,但这里并不是中医理论的起始点。
  研究《内经》,应该追溯中华文化之源。以文化之源论中医起源,这是本文的研究思路。
  (一)《周易》中的医学基础
  《易》为群经之首,寻找中医文化的发源地,应从《周易》开始。那么,《周易》中有中医文化的基础吗?先请看两代名医的论述。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开篇之处明确指出:大医须懂《周易》。
  明代名医张介宾在《类经附翼》中写道: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悉必其然?而今业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两代名医,一个结论。《易》医相通,为医者必须懂《易》。以此观之,从《周易》开始,寻找中医文化之源,这一思路是正确的。
  1.两部经典,同一基础。一部《周易》,首先出现的是卦,然后出现的才是文字。卦,由阴阳两爻所组成。这一事实告诉后人,一阴一阳是《周易》的基础。
  一阴一阳的作用体现在何处?《周易》经传文字以阴阳论形上之道,论形象之天地,论男女,论日月、论水火、论山泽、论风雷……一阴一阳架通了四座桥梁:形上形下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大小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天地与性命即无机与有机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生息亦即生死两种状态之间的桥梁。
  一阴一阳源于对天地万物的归纳,然后又用于对天地之前无形世界以及天地之后有形世界的认识。阴阳是中华先贤所认识、所掌握、所应用的一把万能钥匙。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万把锁。利用这把钥匙可以既进入大到无外的广袤宇宙,还可以进入小的无内的微观世界。一阴一阳,被《易传》界定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
  阴阳,同样是《内经》的基础。请看以下三个论断:
  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⑵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 (《素问"天元纪大论》)
  ⑶“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 (《素问"疏五过论》)
  三个论断告诉后人,一旦掌握的阴阳这把钥匙,就可以顺利打开《内经》的大门。进入这个大门,就可以认识寥廓之太虚,就可以认识形象之天地、万物、日月九星、四时寒暑以及万物的生生化化,还可以认识男女、气血、脏腑、雌雄、表里……
  医易同源,同以阴阳为基也。医易同理,以同一立场来认识天体与人体也。阴阳是《周易》这部文化经典的基础,同时也是《内经》这部中医经典的基础。
  2.两部经典,同一对应方法。一是人文与天文对应,二是人德与天德对应,三是天体与人体对应,四是时空与人对应。
  人文与天文的对应,《周易"贲"彖传》有经典之论: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德与天德的对应,《周易"乾"文言》有经典之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还有《周易"象传》所建立起的“天地如何,人如何”的做人公式。
  《周易"说卦传》用八卦建立起了两个模型:一个是天体模型,一个是人体模型。天体模型为天地、山泽、雷风、水火(日月)。天体模型中含有上下左右、四方四隅的结构。人体模型中含有上下左右的结构。人体具体模型为“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八卦一天体,八卦一人体。从八卦开始,中华文化就把人与天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关于时空与人的对应,《周易"说卦传》揭示出了八卦中时空观。空间分东西南北,时间分春夏秋冬。时空之间是相互对应:春天对应东方,夏天对应着南方,秋天对应着西方,冬天对应着北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绝对的时空于外物毫无关系。八卦所建立的时空观认为,时空不离于物,物不离时空。时空物三者呈圆周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往复运动。
  《内经》一论养生,二论治病。人生天地之间,活在四时之内,所以天气与人气相通,天体与人体相通,四时与五脏相通,养生与治病必须真正认识天人之间的对应关系。
养生养在德上,《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其德全而不危”。德全在何处?全在顺应天地之道上,天地之道亦即阴阳之道。其知道者,可以长寿至百岁。
  治病需要和谐于时空。《内经》认为,人生长在四时四方之中,四时有四时之病,四方有四方之病;不知四时之变,不知四方之异,难为医圣。强调四时之序的重要性,《素问"四气调神论》有精辟之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能否遵循四时之序,在这里是“圣人”与“愚者”的分界线。
  《圣经》以上帝的形象解释了人的形象,《奥义书》以梵解释了“我”,《周易》以八卦论人体,实际上就是以天体解释了人体;人类先贤以相似的方式解释了同一问题,即人体与母源的相似相通。此问题在下面详细讨论,此处不赘。
  (二)《尚书》《左传》《国语》中的医学基础。
  1.自然哲理与治国之理。阴阳与五行,在《帛书周易》出土之前,一直被学、医两界认为是两分关系,或先后关系。《帛书周易》出土之后,问题得到了解答,阴阳与五行是一体关系,是同根同源的关系。阴阳,在八卦里是明显之理。五行,在八卦里是隐含之理。《帛书周易》或明或暗多处出现五行。《帛书周易"二三子问》中有“德与天地始,必顺五行”的重要论断。《帛书周易"要》中有“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焉,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木土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的重要论断。天道论阴阳,地道论五行,阴阳与五行是源头的文化里,具有相似的重要性。
  五行在《尚书》之中,既是自然之理,又是治国之理。《尚书"甘誓》曰:“有扈氏威侮五行。”夏启以此为由讨伐了有扈氏,由此可见五行在夏代的重要性。
  “政在养民”,这是大禹之政。《尚书"大禹谟》曰:“德为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唯修,正德、利用、厚生唯和。九功唯叙,九叙唯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水、火、金、木、土、谷合称为六府,正德、利用、厚生合称为三事。六府与三事合称为九功。歌颂九功之德的歌称为九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意思是:用喜庆的事引导人,用威严的刑罚规范人,用动听的《九歌》规劝人,不要使人变坏。五行位于六府之中,六府为大禹之政。五行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尚书"洪范》第一次对五行做出了详细解释。商代贤哲箕子,向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的周武王讲述了治理天下的九条法则,史称《洪范》九畴。九畴第一畴就是“五行”: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在箕子口中有多重含义:一是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二是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五种功能;三是咸、苦、酸、辛、甘五种味道。在这里,五行是自然之理,又是执政者必须深知的治国之理。治国之理有九畴,九畴以五行为首。五行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左传"文公七年》里出现了六府、三事、九功、九歌之说,并明确说是引之于《夏书》。六府之中含有五行。六府加三事等于“九功”,颂九功的歌为“九歌”。《左传》认为,如果没有值得歌颂的九种德行,那么“叛”就会产生。
  《国语"周语》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地纬不爽,文之象也。文王质文,故天胙之以天下。” 天六者,阴、阳、风、雨、晦、明六种天气也。地五者,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天六地五,为天地之经纬。文王之所以以王成圣,就在于深知“天六地五” 之理。《国语"郑语》记载了贤哲史伯论兴衰的精辟论述。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弃之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一论断,在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和实生物”解答的是“物从何处来”。“以同裨同,尽弃之矣”诠释的是多元间的和谐平衡。“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解答的是百物之基本成分。五行,在《国语》是自然哲理,亦是治国之理。
 2.自然哲理与长寿治病之理。治国之理,能否用以养生治病呢?在中华文化里,治国与治病道理是一样的。
  五行,在《帛书周易》《尚书》《左传》《国语》中为治国之理,在《内经》中则是养生治病之理。《内经"藏气法时论》曰:“五行者,金水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内经》利用五行,将复杂的现实世界归纳在了一副简图之中。简图简洁,但包罗万象。以天体为例,五行可以比类: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风、热、湿、躁、寒五种气候,金、木、水、火、土五星。以地理为例,五行可以比类:毛、羽、倮、介、鳞五虫,李、杏、枣、桃、栗五果,青、赤、黄、白、黑五色,酸、苦、甘、辛、咸五味,麦、黍、稷、谷、豆五谷。以人体为例,五行可以比类:肝、心、脾、肺、肾五脏,目、舌、口、鼻、耳五官,泪、汗、涎、涕、唾五液,神、魂、魄、意、志,五情喜、怒、悲、伤、忧、恐,角、徵、宫、商、羽五音。……《内经》第一次明确指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相生关系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生关系在平面上构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圆周图。相克关系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木。相克关系在圆周图内构成了一个完美五角星。物质世界如果只有生而无克,就会过亢为灾;反之,只有克而无生,物质世界就会消亡。
  以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为参照坐标,《内经》在五方、五时、五脏、五味、五果、五色、五谷、五音之间建立了相生相克关系。——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时春夏秋冬长夏,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果李杏枣桃栗,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谷麻麦米黍豆,五音角徵宫商羽。相生相克应用于临床,其奇特方法为“此处有病,治在相克之处”。如《难经"第七十七难》所言:“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肝属木,木克土,脾属土,所以见肝有病,先治之以脾。枝叶有病而治之于根本,下游有病治之于源头或下游,救火救在火前头,如此全局观,如此系统论,区别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具体论。在临床上,按照相生相克的原理,利用五音、五谷、五果、五味各自的特性,可以在阴阳、气血、寒热、虚实间进行损益,以达“平”之效果。
  (三)《周礼》《礼记》中的医学基础
  1.重视饮食的原则。《周礼》中出现了食、疾、疡、兽四医。四医食为首,说明《周礼》已奠定了饮食养生与食疗治病的两大原则。《内经》开篇之作《上古天真论》中,首先讲的是“度百岁乃去”的养生术,而“食饮有节”则是养生术的重要内容。食疗养生与食疗治病在《内经》中形成了专论,《五味》与《五味论》是专门讲解食疗的。
  2. 四时调五味的原则。《周礼"天官》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四时调五味的原则,首见于《周礼》,被《内经》所部继,所发展。《内经》指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脏与五味,有了明确的对应关系。
  3.论病、养病、察病三原则。《周礼"天官》曰:“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这段论述奠定了三大原则,即以四时论病的原则;以五味、五谷、五药养病的原则;以五气、五声、五声察病的原则。三原则被《内经》全面发展。
  春温夏热,冬寒秋凉;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逆春气伤肝,逆夏气伤心,逆秋气伤肺,逆冬气伤肾。以四时论病,逆体外四时之气,伤体内五脏之器。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病,以五气、五声、五声察病,在《内经》之中形成了多篇专论,例如《素问》中有《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灵枢》中有《五阅五使》《五色》《五音五味》等。食疗、内病外察是《内经》的两大独特贡献。
  《内经》认为,五脏与五官互为表里。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唇。内有病,必形于外。如树根有病会显示于树叶一样,五脏有病必然会反映到五官上。五脏有各自的颜色,有各自的声音,所以五官上的某种颜色、某种声音会揭示出某一脏的疾病。例如,肝病者眼角青,心病者舌缩短而两颧红,肺有病喘息鼻张,肾有病颧与颜黑,脾有病口唇黄。依据五官上的某种特殊颜色推理出某脏之病,这种表里一体的系统论,是以分析、试验为特征的还原论所不能理解的。
  外病外治,所治的是病;外病内治,调节的是体内平衡。在外病外治基础上,强调外病内治——以五毒、五气、五药、五味来治疗痈疮,这是中西医的又一区别。一割了之,并没有消除病因。《周礼"天官》曰:“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窃。”《内经》中已有痤、疡、瘰、瘿、痈、疽的分类。外病内治,治之于五毒、五气、五药、五味。《内经》以天度地纪论经络,以经络堵塞论痈疽。痤、疡、瘰、瘿、痈、疽产生的原因,不是病毒与病菌,而是因寒邪客于经络,寒极生热而肉腐,肉腐而化脓。治病之要,在于疏通经络。外病内治的原则发源于《周礼》,具体方法发展于《内经》。
  4.以天干论五脏、以数论五脏的原则。《礼记"月令》中出现这样一组对应关系:四时春夏秋冬;五方东西南北中;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音角徵宫商羽;五数八七五九七;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臭膻焦香腥朽;五脏脾肺心肝肾。《礼记》在四时、五方、天干、五音、五数、五味、五臭、五脏之间建立起了相互对应关系。具有崭新意义的是,天干与数的出现。
  天干可以记时,记一日之时,记四时之时,记一年之时,记万年之时。十天干可以对应于五行,即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五行又可以与五星对应,五星预示着五种气候——风热湿燥寒。天干的出现,使气候在时间中呈现出了周而复始的规律性。《礼记》认为,气候正常,人体安康。气候反常,会引起疫病。例如春行秋令或春行夏令的反常气候,就会引起“大疫”与“疾疫”。“疫”之定名,首见于《礼记》。
《礼记"月令》中的上述内容,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全部出现,但有差别。差别之一是,五脏与四时对应的关系不尽一致。差别之二是,《礼记》的十天干分五组,其顺序为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素问"五运行大论》中的天干组合顺序为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前者的数码顺序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后者的的数码顺序为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内经》中的天干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是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这与《礼记》是不同的。
  天干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天上五星运行会引起地表五种气候——五气。五气正常运转而有人体安康,五气过或不及会引起人体疾病,这是《内经》所建立起的疾病运气学。天干配五行,使天气与疾病之间有了规律性对应关系,使天气与疾病有了可预知的周期性。
  “一切都是数。数字中间最重要的单双关系。”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这两句名言。毕氏认为,用数可以认识世界的本源,用数可以表达一切。毕氏说到了,但并没有做到。《礼记"月令》《素问"金匮真言论》均出现了与四时、五方、五行、五脏相对应的五个数字——八,七,五,九,六。五数与河图洛书之数有关。图书与八卦一样属于根文化。数起什么作用呢?《素问"阴阳离合论》中的答案是:“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数分奇偶,《灵枢"根结》曰:“阴道偶,阳道奇。”阴阳分奇偶,亦即阴阳分单双。奇偶之数一旦与阴阳相结合,那就可以进入了中华文化中的所有领域。十可推百,百可推千,千可推万,利用数的推演,《内经》在没有显微镜的条件下,认识了显微镜无法认识的问题。数可以表达一切、推演一切,中华先贤认识到了,也做到了。
  (四)《老子》《管子》《庄子》中的医学基础
  1.预防为主的哲理。《道德经"第64章》曰:“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国治在未乱之前,这是《道德经》的治国之论;治病治在未病之前,这是《内经》的治病之论;一条哲理既可以用于治国,又可以用于治病。西医理论只能治病,不能治国。
  2.相似的话语。《管子水地》中出现了“水为万物本原”的哲理,出现了五味主五脏、五脏主五官的哲理。《管子"五行》中出现了五方(东西南北中)与五行、五风、五音相联系的哲理。《管子》中的这些哲理,在《内经》里均可以看到。所不同的是,细节上稍有差异。关于《管子》的医学基础,本文不做讨论,这里仅列出一些关键性的话语,希望读者从中发现《管子》《内经》之间的亲密关系。
  四时阴阳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管子"四时》曰:“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人从何处来?《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气之于人重要性如何?《管子"枢言》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
  物质世界分哪两种形态?《管子"宙合》中的结论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灵枢"禁服》的结论为:“大则无外,小则无内。”
  神即奇妙之变化,《管子"内业》曰:“一物能化谓之神。”《素问"天元纪》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
  3.道在万物中。无形之道赋存于何处?《庄子"知北游》中答案是:道在天地中,道在小草中,道在瓦片中,亦在屎溺中。从表面上看,这一论断似乎与本文的讨论无关。但从根本处看,道在万物中的哲理,对于解开经络之谜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