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购表熟人折扣真相:印光大师(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48:55
佛陀关于末法时代邪欲盛行的预言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1-9-20 10:10:00
  
     《禅秘要法经》:

  千五百岁后,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赞叹、宣说“无常、苦、空、无我”观者,多有众生,怀嫉妒心,或以刀斫,或以瓦砾,打拍彼人,骂言痴人:“世间何处有无常观、苦、空、无我?身肌白,净无量,云何反说身为不净?汝大恶人,宜合驱摈!”此相现时,百千人中,无有一人修无常观。此相现时,法幢崩,慧日没,一切众生,盲无眼目。释迦牟尼佛,虽有弟子,所著袈裟,如木头幡,自然变白。诸比丘尼,犹如淫女,炫卖色以用自活;诸优婆塞,如旃陀罗,杀生无度;诸优婆夷,邪淫无道,欺诳百端。此相现时,释迦牟尼,无上正法,永没无余。

  《佛说法灭尽经》:

  无有道德,淫泆浊乱,男女不别……劫欲尽故,日月转短,人命转促,四十头白。男子淫泆,精尽夭命,或寿六十。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十九十,或至百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如佛先说: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瞋、嫉妒、我慢。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以如此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鲜;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国王不黎先尼十梦经》:

  王所梦,乃为后世当来之事,非今世。佛言:后世人当不畏法禁,淫逸(原文“劮”)、贪利、嫉姤、不知厌足,少义理,无慈心,喜怒,不知惭愧。


  其实远不止这三部佛经,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都预言了末法时代世界的污浊和我们根器的败坏,而这其中十分显著的一条就是“淫欲炽盛”,不用我多说,绝大多数同修都应该体会到淫欲难服,苦痛不堪,这是不争的事实。

  无可争论,淫欲使我们修行道路上的猛虎,也是我们轮转六道受尽苦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末法时代更是如此。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9/88032.html) ---------------------------------------------------------------------------------------------------------------------------------印光大师:学佛人一定要发菩萨心(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日期:2012-1-6 11:39:00   
                    学佛人一定要发菩萨心 原文    接手书,知安抵沪寓,一切如常,欣慰之至。世局不靖,且勿启行。须待太平,方可动身。倘一不慎,悔将何及。固勿以日月定,宜相时而动耳。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居士既不以光为外人,光固不得不与居士略陈所以。以期出迷途而登觉岸耳。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可不负此生矣。志常须常与彼讲说,令其狭劣女习,化作菩提正智,则功德大矣。修净业人,必须普劝世人同修净业。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固与王化无二也。《文钞》之《复康寄遥居士书一》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收到你的来信,知道你安全抵达上海的寓所,一切照常,非常欣慰。时局不太平,暂且不要启行。必须等到太平后,才可以动身。倘若一不小心,后悔也来不及了。固然不要以日月为定夺,应当针对时机来行动。
   今天的世道,是患难的世道。虽然说念佛能够灭除过去世的罪业,然而必须心生大惭愧、大恐惧。转变我们众生损人利己的自私心,变做菩萨普遍利益众生的行为。这样无论是过去业还是现在业,都会被这个大菩提心中的佛号光明,消灭干净。如果前生以及从前曾做大罪业,现在虽然不再造业,然而未能极力修持大善。只不过漫不经心的念佛。这样的话功和过就不能相与匹敌,固然难免或者还要遭受恶报。并非念佛的功德白白地废弃了。因为未能发菩提心,只不过是因为恶业太大了,所以不能以修持的功德来消除它。倘若能够发大菩提心,便如光明的太阳出现,霜露便会立即消除一样。世间的人往往有作恶半生,后来能够悔改。因为未能完全不受恶报,于是便说佛法不灵,修持没有用处。居士既然不把印光看成外人,印光固然不得不和居士略微陈述其中的道理。以期望出迷途苦海而登临觉悟的彼岸。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种教法为宗旨。以菩提心为根本。用这个心做佛,这个心就是佛的道理,来做为念佛人的因行具足佛的深广如海的智慧、功德,和佛的深广如海的智慧、功德通达贯彻于念佛人的因行之中的实际义理。以全部收摄六根,以清净心继念佛号不间断,做为入手最切要的功夫。从这里实行,再能把四弘誓愿,常常保存心中。便能心和佛契合,心和道契合。现生就入于圣人行列,临终直接登临莲池上品,这样才能够不辜负此生有缘遇到佛法。志常必须常常和她开示佛法,使她浅陋卑劣的女性习气,化为菩提正智,这样功德就大了。修净土的人,必须普遍劝导世间有缘人同修净土法门。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引领好一家一国。能够这样做,固然和古代圣王的教化没有两样。    上一篇:大安法师:持戒修福
下一篇:煮云法师:金山活佛 化缘既尽 圆寂佛国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4283.html)---------------------------------------------------------------------------------------------------------------------------------印光大师:淫念一生,诸念皆起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31 9:12:00  
 
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至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大家轮班助念佛号时,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欲生西方,万无有一也。 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嗔恨心;欲情颠倒,生贪著心;羡人之有,生妒毒心;夺人之爱,生杀害心;种种恶业,从此而起,故曰:'万恶淫为首。’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始截断病根。 凡人不必常近女色,只此独居时辗转一念,遂足丧其生而有余。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630.html)---------------------------------------------------------------------------------------------------------------------------------
印光大师:现阴、中阴、后阴(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31 13:37:00     
                        现阴、中阴、后阴 原文    隔阴之迷,阴谓色身,即五阴也。由此菩萨,未断三界内之见思惑尽。一经受生,犹有所迷,故云隔阴之迷。许多大根器人,最初亦与凡夫同一迷悖。或遇逢缘,或一闻开示,立地便悟,直同两世人一样。皆因宿世深植善根,未断烦惑。一经转世,便成迷悖矣。以未死为现阴,死而未受生为中阴,受生则为后阴。此后阴且约未死前说,若约受生后说,又名为现阴矣。隔阴之说,指此。拨置西方弥陀,以为心外取法,此参禅不得意人之通病。唯执有心不知有净土,与净土之教主也。意谓一切唯心,弥陀既在西方,即是心外取法。不知一切唯心,娑婆乃唯心之秽所感,极乐乃唯心之净所感。西方之阿弥陀佛,即吾人自性天真之佛,吾人自性天真之佛,即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不达唯心,妄生取捨,其过可胜道哉。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以心净则佛土净,心秽则佛土秽,境之善恶,由心之善恶所感。断无有善心净心而感恶境秽境,恶心秽心而感善境净境者。以是之故,故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也。——《文钞》之《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685.html)---------------------------------------------------------------------------------------------------------------------------------印光大师:凡夫往生不可造塔(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2-1-4 10:17:00    
 
                         凡夫往生不可造塔原文     接手书并经塔铭等,不胜欣慰。自述一篇,颇诚恳发露。但所说者,务必见之于行,方为实义。否则便是妄语,自瞒瞒人矣。
    令慈之塔,不知作何仪式。按佛制,轮王方修塔,无级。出家证初二三四果,各以所证之果,分级多少。若是凡夫,不应修塔。近世僧各修塔,但作表式,不起层级,尚有可原。在家绝未闻修塔者。杨仁山诸弟子为其修塔,其仪式几同佛塔,不足为法。但彼有流通弘扬佛法之益,故诸弟子尊之过甚耳。令慈虽一生清修,临终正念往生,其所证未可知。在此方决不能以圣人冒拟之。拟则谓之以凡滥圣。若往生后所证,不能引于此方生前。故在此生彼,各按各处分位,方为不违佛制。然已修好,只可任之以传。但不得以此为是,令凡有心者,皆袭而效之。此光之不容不说明也。
    八大人觉经,写得甚好,令人看之生欢喜心。九月二十六,光下山,月尽到上海,意谓汝与家眷通回家去,以故绝未过问。至腊月初五,李级仁来,方知未曾全回。光回陕事,实为不易。以陕地撩乱,又兼寒冷。若将衣物通丢了,到秦则置不起。若带上,则东西累堆,实属两难。以故光绝无回秦之心。况现在普陀修山志,虽非光自主,然光固不能置之度外。又大士本迹一门,光托江西友人已修有八九个月,此事万万不能假手于人。须彼修好,光阅过,然后或合于山志中,或别行,皆须光自料理耳。汝既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家中悉是本支眷属,固当永断荤腥,方为实行。世之儒者,被习所锢,视吃肉为理之所宜,绝不念及彼被杀时之痛苦。况论过去与未来乎。哀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改度为修,颇不合宜。
    现在天开泰运,人庆丰年,缅想献岁以来,诸缘如意,起居纳福。志常与儿女辈,通皆吉祥安乐,不胜欣慰。书此顺候禅安,兼贺新禧。并候阖潭均安。若无要事,不必来山。光恐三四月去杭州,顺便可一会耳。——《文钞》这《复康寄遥居士书三》印光大师 著述  译文     收到你写来的信,以及寄来的经书和为你母亲建塔的铭文,十分欣慰。你的自述这篇文章,很是诚恳发露忏悔。只是所说的务必要落实于行动中,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便是打妄语,不过是自瞒瞒人。
    你母亲的塔,不知建成什么样的形式。按照佛制,转轮圣王往生后,才可以造塔,还不能有级数。出家人证得初、二、三、四果的圣人,各以所证得的果位,分出级数多少。如果是凡夫,不可以造塔。近代僧人往生后每每造塔,只建塔的样式,不起建层级数,这样尚且勉强说得过去。在家人绝未听说有造塔这回事。杨仁山的弟子们为他造塔,仪式几乎等同佛塔,不足以效法。只是仁山有流通弘扬佛法之功,所以他的弟子们对他尊崇过份。你母亲虽然一生清贞修持,临终正念往生,然而她所证得的品位不能知晓。在娑婆世界的凡夫决不能冒充得道圣人。比拟圣人而行事,便叫做以凡夫滥充圣人。至于往生之后证得的位次,不得引举于在娑婆世界做为凡夫之前。所以说在往生前所修证的圣道位次,各人才可以按照各人身份造塔并分出塔的级数,才算不违背佛制。然而既然已经修好,只好听任如此。只是不得照这个为准,让后来的人,都沿袭效仿。这是印光不得不说明的。
    你写的《八大人觉经》,很好,让人看了生欢喜心。九月二十六号,印光下山,月底到上海,估计你和家眷全部回家去了,所以没有过问你的情况。到腊月初五,李级仁来看我,才知道未曾全部都回去。印光回陕西这件事,实在不容易。因为陕西纷乱,再加上寒冷。如果我把衣服全部丢弃,到陕西便置办不起。如果带上,则东西累赘,实在是两难。所以印光绝没有回陕西的想法。何况现在普陀山修山志,虽然不是印光主编,然而印光固然不能置之度外。还有《观音大士本迹感应颂》一书,印光托江西友人已经修订有八九个月了,这件事万万不能假借于他人。必须他修好后,印光校订之后,然后或者放在山志中,或者另外印行,这些都必须印光亲自料理。你母亲丧期,你既然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家中开吊的都是本家族的嫡系亲眷,固然应当从此永远断除荤腥,才是落实佛教。世间儒家,被习俗所禁锢,把吃肉当做理所应当,绝不想到动物被杀时的痛苦。何况论及过去未来呢?哀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把“度”字改为“修”字,非常不合适。
    现在天运通泰,人庆丰年,遥想新年以来,诸事如意,起居受福。志常和你的儿女们,都吉祥安乐,不胜欣慰。写到这里顺便问候禅安,兼贺新禧,并问候尊府都安康。如果没有要事,不必来山上。印光可能三、四月去杭州,顺便可以见一面。——佛弟子 敬译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4041.html)---------------------------------------------------------------------------------------------------------------------------------印光大师:修净土者不可发来生及生生世世之愿
 发布:正清(果青) []   日期:2011-2-8 14:59:00     
 
    净土法门,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发来生及生生世世之愿,有此愿,便不能决定往生矣。一切法门,亦有现生即了生死者,然不过千万之一二耳,故须发生生世世之愿。汝谓尽未来际,带业往生,此话殊失净土宗旨。现生即求佛慈接引,带业往生。何可云尽未来际乎。行菩萨道,当以尽未来际为限。现修净土,何可以尽未来际往生乎。汝虽看文钞,犹未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今为汝寄净土五经一册,文钞一部,净土十要一部,净土圣贤录一部,饬终津梁一本,阅此各书,净土法门之蕴,发挥殆尽矣。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东海居士书     净土法门,注重在信愿。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宏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不往生,纵一生二生不迷,决难永远不迷。迷,则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业为可惧耳。恶业既造,恶报自临,求出三途,恐无其日。——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上复吴慧诒罗慧澍居士书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50888.html)---------------------------------------------------------------------------------------------------------------------------------印光大师:念佛实修法要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24 8:23:00     
一、选择称名1. 禅宗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的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了生死。参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即使做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而烦恼未能断尽,则生死依旧莫出。现在人且勿论,即如宋之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其所悟处,名震海内。而五祖戒,后身为苏东坡。东坡聪明盖世,而不拘小节,妓馆淫坊,亦常出入。可知五祖戒悟处虽高,尚未证得初果之道。未证初果者,要常常觉照,方可不犯。如耕地,凡所耕处,虫离四寸,道力使然。虽以要命之威力胁之,令行邪淫,宁肯舍命,终不依从。东坡既曾出入淫坊,则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说什么了生死乎?2. 密宗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学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问之,彼皆谓无此念,实则无一无此念。以其倡导之人,先以神通吸动人,何能令学之者无此念乎?学密而回向净土,固是正理。但恐不屑修净土,欲现身成佛,或致受病。我等但守净土修持,让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则何幸如之?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则遍世间人均可成佛。我等业力凡夫,当有无量无边的佛来度脱,何幸如之!且守我们本份,让彼成佛度我们,岂不更稳妥。彼等若有危险,我此法门绝无危险。若闻彼说的好听,不禁心热起来。成之则为幸,败则便成魔眷,实令人寒心。密宗之危险,孰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3. 相宗相宗,如果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4. 教理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 也可以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5. 通家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得实益。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6. 圣智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7. 实相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8. 观想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二、称名仪则9. 六字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10. 专一凡修持宜专不宜杂。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念佛仪,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尚不加入,况其它乎?然此等菩萨,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11. 相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佛。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12. 守凡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13. 守愚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14. 守实修净业的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若肯守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15. 守约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若过为张罗种种行宜,或致疲劳。16. 守宜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法无定相,不可固执,亦不应泛滥。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致吐血,以成不治之病。朗念默念,两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多主于默,则不至受伤致病耳。念佛一事,当随个人的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凡同众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须按个人精神为定。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堕,便是受病。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17. 妄想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 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益加决烈。二者皆是损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18. 耳听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若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19. 掐珠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20. 记数念佛记数,是防懈堕。如无懈堕之心,不记亦可。   
 上一篇:净空法师法语:学净土的人很多,往生的却不多
下一篇:印光大师:害虫是否该杀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845.html)---------------------------------------------------------------------------------------------------------------------------------大安法师:念佛需要持戒吗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23 13:56:00  
居士:现在有的法师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并且说现在连出家师父都没有持戒的了,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法师:这个说法是邪知邪见,大家不要去听。 念佛,怎能不持戒呢?作为佛弟子,首先得要三皈五戒呀!净业三福里面,第一福就得要修十善业,第二福就得要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在大乘经典中,千经万论处处劝勉赞叹持戒的功德,怎么说不需要持戒呢? 有人说,末法时代众生持戒持不清净,所以就不需要持戒。这个说法有混讹,要辨别清楚。 作为念佛行人,一定要按照佛的制教来受持戒律,居士的五戒、出家众的二百五十条戒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因为戒律是佛教的寿命,是佛教的幢相。如不持戒,佛教就会在这个世间上提前消亡;唯有戒律能使佛教生存与发展。佛在临涅槃的时候殷勤顾命:以戒为师。能够受持波罗提木叉,就如同佛在世。一部《涅槃经》就是扶律谈常——扶持佛的戒律,广谈常住真心;《遗教经》也殷勤地劝说持戒。作为佛弟子,怎能不听佛的话呢?佛这么强调戒律,他怎么会说不需要持戒呢?这是原则性问题,净业行人必须明白。 至于说持戒持不清净,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持戒的态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难道五戒就不能持吗?不杀生,难道你一天到晚想要杀人吗?不偷盗,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还想要偷别人的东西吗?不邪淫,难道学佛的人还要去花街柳巷吗?这些都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为什么不去遵守呢?所以我们至少在身口七支,要把五戒做到;至于要做到内心清净那是要经过佛法长期熏习的。 说出家都没有持戒的,这个观点就更说不通了。自古以来僧团难免鱼龙混杂,社会上传言某些出家众做得不如法,不持戒,甚至一些假和尚,到处化缘、赶经忏,弄钱什么的,确实有这些现象。但是要看到,在这个时代僧团主流是好的,有很多比丘、比丘尼是非常有道心,非常信因果的。这些真有道心修行的僧众,往往不出头露面,默默无闻地修行,一般人也看不到。主持寺院丛林的僧众也有许多发大心行菩萨道者。这些修行的人都值得我们去恭敬,去护持。他们住持佛法,利益众生,往生的品位不在中下。 中国净土宗祖师悉是持戒念佛。吾辈净业行人应当将持戒念佛的家风在现代发扬光大。
 上一篇:大安法师:如何保持内心清净
下一篇:大安法师:一切境缘,正好念佛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789.html)---------------------------------------------------------------------------------------------------------------------------------
大安法师:王痴头往生极乐
 发布:修身心 []   日期:2011-12-22 14:51:00    
 
清末的时候,有一个很笨的人,笨到什么程度呢?生活不能自理,他有个老母亲给他料理生活。他老母亲去世之后,他整个的就没有办法,睡在一个破茅棚里面。大家看到他可怜,给他一点钱,他连钱都算不清楚,一文钱、两文钱,算不清楚,讲话也讲不清楚。基本上就是处在一个饥寒交迫,活不下去的情况。当时有个道士叫王道人,就怜悯他,可怜他,收留他做弟子,到道观里面去。就叫他王痴头,愚痴啊,愚痴到极点就叫王痴头,给他这个名字。每天就让他打扫卫生,到山上砍柴,传了他一个修行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晚上,让他一支香,一边拜一边念。这个王痴头开始连“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都念不清楚,念了前面两个字后面四个字念不清楚,后面两个字念清楚了,前面四个字念不清楚。就“南无阿弥陀佛”都念不全的,所以经过很长的时间训练,他把六个字念得像那么回事了。但是他烦恼重,一念就打瞌睡,就要睡觉。所以他的师父王道人等他睡觉时,就准备一根长竹竿,他要瞌睡了就敲他几下。“你已经愚痴到这个程度了,你还昏睡,赶紧修行!”就打他。他在师父的逼迫之下,白天干活,晚上就是磕头、念佛。就这样慢慢地、慢慢地他就念。这样念了三年。三年哪!有一天他师父看到他就想打他,这时候王痴头发话了,他说:“师父啊,你现在可打不得我了。”他说,“你枯坐了十八年都没有消息啊,如果你能像我这样修行,那早到西方去了。”还竟然教训他师父了。他师父觉得今天怎么回事啊?第二天,这个王痴头登上了山上的峰顶,面对西方,合掌,往生了。往生之后火化还烧出了几颗舍利子。这是一个这么愚钝的人,他的成就。他的成就就是愚不可及,他什么想法都没有,他就专,就是拜佛念佛,感通阿弥陀佛,他在山顶上合掌面西往生了,比他的师父高出很多。这叫愚不可及啊!所以我们念佛,为什么现在得不到消息,就是心不专,行不勤,这山望着那山高。念念佛又觉得听说哪个法门好啊,哪个修行方法又能马上开悟,哪个方法持个咒能够消很多业障,听说还能即身成佛,得这个神通,他一听这些心里就动摇。今天张三明天李四,帐帐不清,路路不了,所以他就修行几十年,一头雾水,没有消息。我们说,“心专则佛易感,行勤则业易精”,一定要把这个落实到我们的净业修持里面,这样就决定能蒙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万修万人去。 摘自大安法师《抚州讲彻悟禅师语录-3》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688.html)---------------------------------------------------------------------------------------------------------------------------------大安法师:一切境缘,正好念佛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23 13:58:00    
 
原  文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莲池《云栖法汇》 译 文  《佛说阿弥陀经》言:若人信愿持名,临命终时,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言:念佛之人,往生极乐世界,分为九品莲华。只因念佛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贤良、愚痴,只要信愿持名,一心不乱,随其念佛功夫行持的大小,悉可获得九品往生。  如此看来,世间各色人等都堪可念佛:若人富贵,种种资生受用现成享受,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拖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儿子,祖宗祭祀得以托靠,正好念佛;若人没有儿子,一身孤单自由,正好念佛;若人的儿子孝顺,安然享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的儿子背逆,由此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着身体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死亡,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寿命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轻少壮,精神清爽利落,正好念佛;若人处身闲暇,心中无事干扰,正好念佛;若人处事忙碌,忙中挤出闲暇,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深知家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教理,正好念佛;若人愚笨迟钝,一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奉持戒律,戒律是佛所制,正好念佛;若人读诵佛经,经是佛所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道须佛印证,正好念佛。普劝一切人等,十万火急念佛。九品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开敷亲见阿弥陀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伊时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790.html)---------------------------------------------------------------------------------------------------------------------------------印光大师:《周易》和《华严经》对论(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5 11:23:00    
                          《周易》和《华严经》对论  原文    李纲是一通方作家。以易与华严对论.谓其全合.是善知识不拒来学.引人入胜.就彼所知而令扩充。如孟子以齐王不忍一牛之死.推此恻隐之心.可以保民而王天下。非谓徒爱一牛而便能王天下也。是引喻。非敌论。凡读古人文字.贵得其意.否则糟粕而已。夫华严乃如来自证之法。所有诸度诸位.皆是实事.皆可表法。声闻四果.虽处法会.犹如聋哑。人天凡品.岂能知见。纵有天龙八部.皆已亲证法身.为上求下化利益有情.特现八部身耳.非实业之凡夫也。易乃立虚象以兆吉凶.顺天理而导人情。是治世之常法.非出世之大道。乃伦常之仪准.非佛道之标的。然通佛法者.法法头头.无不是道。横说竖说.有何轨迹。若未能彻了自心.亦效其说.如庸医未能诊脉.即效剐骨。弱羽尚难栖枝.即欲奋飞。其不自他俱殒躯命者鲜矣。今以喻明。易以父母称为严君。又古人以邑令亦称为君。岂父母邑令.与圣天子敌体相齐.无有高下也。又如举一沤曰此海也.举一尘曰此地也。知沤与尘.是海与地之少分则可。谓沤尘与海地同其深广.同其博厚.则不可。一隙之日.即照天照地之日。一管之天.即无边无际之天。但当出户而瞻日.舍管而窥天。岂可谓隙之外别无有日.管之外别无有天哉。古人为儒者道.语多类此。若即为实说.是抑圣天子与邑令同其尊也。俾海地与沤尘同其深广博厚也。一隙一管之天日.与无边无际之天日.同其普遍也。是齐东野人之鄙论.非明心见性之法言也。阁下且宜持戒念佛.以儒家修持为常法.以佛教修持为加行。入理深谈.且缓数年。欲学佛祖.先须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佛教虽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由浅而入深.下学而上达。熟读安士全书.可以知其梗概矣。凡人改过迁善.并修净业.惟贵真诚.最忌虚假。不可外扬行善修行之名.内存不忠不恕之心。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如此方可希圣希贤.学佛学祖。为名教之功臣.作如来之真子。固不在穷达缁素上论也。(不慧)之所望於阁下者.望阁下亦以望一切亲知。则不负一至普陀朝礼大士.与(不慧)一得觌面.而即闻佛乘也。——《文钞》之《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一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李纲是一个通晓为政之道的文学家。他把《周易》和《华严经》相提并论,说两部经要旨全部吻合,这是善知识不拒绝初心末学,而引导他渐入修证佳境的方便法,顺他浅近的所知而让他扩大充实,升华眼界。就像孟子因为齐王不忍心见到一条牛被杀,推断以这样的恻隐之心,如果扩大到爱护百姓,就能够最终称王于天下是一样的道理。是借着彼事物来阐述此事物的引导之喻,并非是两者可以完全相与匹敌的观点。所以说,凡是读古圣贤经典,贵在能够从字面的意思理解书中的内涵,否则得到的不过只是曲解后的糟粕罢了。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彻证的圆满佛果的无上大法。所有被度脱的圣者,都是实有其事,都是演示佛法来度化众生的。就连小乘声闻修行所得四种证果的圣人,虽然处在华严法会上,然而丝毫都听不懂世尊所说的甚深之法,好像聋哑一般。何况人、天轮回中的凡夫,岂是能够以自己思虑分别的知见所能够理解的。纵然是护持法会的诸位大力天神,其实都是证得真如自性的法身大士,为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特意示现为八部天龙的身份罢了,并非是事实上有罪业的六道凡夫。而《周易》不过是设立虚幻的符号来预测凶吉,遵循上天的法则以导化人的情欲。是治理、教化世间的不变的法度,并非是可以超越轮回成就佛果的无上大道。是伦理道德的仪范准则,并非是佛法修行的目标和方向。而通融佛法的人,万事万物,条条纲纲,没有不可以用来阐述真理的。横着说竖着说,本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但是,如果未能彻悟明了自已的常住真心的人,也效仿这种说法,就好像庸医还未能问诊把脉,却想要去做高难度的手术。羽毛未齐的雏鸟还不能站立树枝,就想要展翅高飞是一样的道理。如此一来,不把自己和他人的法身慧命断送掉真是少而又少啊。   现在用明确的比喻来分析,古人把父母称为严君,把地方父母官也称为君。难道父母和地方官,能够和圣王天子相提并论(古代皇帝也称为君),而没有高下之分吗?再比如能把一个小水泡说是海吗?能把一粒微尘说是大地吗?说水泡和尘土是海和地的极小的组成部分是可以的。说水泡尘土和大海大地一样的深广,一样的广博、宽厚,就不行了。房间之中的一线阳光,也是照耀天地的太阳,一根细管子里看天,也还是那个无边无际的空。然而只可以出了房间而看太阳,舍弃管子而来看天空。怎么可以说一线阳光之外没有太阳呢?一根管子之外没有天空呢?古时候儒家讲说道理,往往都是这样的曲解。如果是顺从这个道理来说话,那就是贬低天子,如同地方官同样的尊贵是一样的。如此一来,那么大海和大地也就与水泡和尘土是同样的深广和博厚了。一线一管之中的太阳,和无边无际的太阳,同样都可以照耀天下了。这不过是山野村夫的谬论,绝非是见到自己本来真性的法语啊。因此,一定要明白,《周易》和《华严经》中的理事境界,是有着天壤的差别的。   阁下现在应该持戒念佛,把儒家经典作为修持的恒常之法,把佛教修持作为加行。深入专研高深的理论暂且延迟数年。想要学佛祖成佛,先必须以儒家的圣贤经典作为法则。倘若自己的行为有污点,有违伦理道德,不过是礼法教育中的罪人,怎么可以成为佛的弟子。佛教虽然是出世间大法,然而对于皇帝就劝化他仁爱,对于臣子就劝化他忠诚,对于父亲就劝化他慈爱,对于为人子的就劝化他孝顺。从浅近到深入,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因果、自然的法则。熟读精思《安士全书》就可以了解这个道理的大概。凡是改正错误修习善法,并且修持净土法门的人,只是贵在真诚,最忌虚假。绝不能外面表现做行善修行的样子,内心却充满不忠诚不宽容之心。春秋卫国的圣贤蘧伯玉五十岁的时候,觉得自己四十九年的生涯有很多的过失,这样常常反省自己,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学做佛和做祖师。这样才能做伦理道德的功臣,和佛祖的真正弟子。这件事,本来就不是在穷通贵贱上来计较的。不慧(大师谦词)是这样企望于阁下的,也希望阁下能够这样企望、导化一切亲属和知交。这样才能不辜负来普陀山朝礼大士、得以见上不慧一面,和能够听闻佛法的一番苦心啊。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848.html)---------------------------------------------------------------------------------------------------------------------------------印光大师:破斥经论和宗派的必是魔王(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2 13:47:00    
                 印光大师:破斥经论和宗派的必是魔王(文白对照)  原文    某氏者,乃魔王乘愿而来破灭佛法者。彼既破斥一切各宗及各经论,不问而知其为魔王恶贼,破坏我法,何必怀疑。既云怀疑,当知心中尚谓彼恶贼所说者或不错,而可依从以修持耳。其人之知见,已经下劣不堪。譬如恶贼持刀揭旗,云保护地方。彼尚前请恳祈,冀其从兹以后得所依靠,而不知其入我之室,操我之戈,以逼逐我弃家走出,否则即见杀害也。某氏之为人,乃欲作天下古今第一高人,所以其言如此。令不重实行,专事口说之徒蚁附蝇趋。足见今之学佛者,绝少正知见。使有正知见,若此人者尚不肯用目相视,况肯依之学乎?其人之贪、之瞋、之痴,可谓世无其二。稍有知见者,无不视为恶魔。吾徒某某在彼处住三年,彼尚念佛,初去某氏极力呵斥不许。彼极力抵抗,某氏不奈彼何,任彼念不问。其处所供的佛菩萨,皆属某宗者,成年不烧一炷香,成年不行一次礼。看经同看戏本,了不恭敬。古人所著,与自己不合,则直云放屁。而且贪心无厌,以刻全藏因缘,遍募瞎眼信心人钱财。如此种人,当被雷打。雷既不打,是佛法当被彼灭矣。奈何奈何。——《文钞》之《复蔡契诚居士书八》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某某人氏,是魔王乘恶愿来毁灭佛法的。他既然排斥佛法所有的宗派以及所有的经论,不必问就知道肯定是魔王恶贼,破坏我如来度生大法,何必还要怀疑。既然还有怀疑,肯定你心里还再想,那个恶贼所说的法也许没有错,或许可以依从他来修行啊。这个人的知见,已经下劣不堪了。好比恶贼拿着刀扛着旗,说要保护地方。有些人却还要上前请求保护,希望自己从此以后能够得到依靠,然而却不知他会进入我的家里,用我的武器,来逼迫我弃家逃走,不然的话,立刻就被他杀害了。某某氏的志向,是想要做天下古今第一的高人,所以他有打倒一切的狂悖言论。让不注重实修专主口头滑利的人,如同蚂蚁、苍蝇一般跟随着他。足见现在学佛的人,绝少有正知见。假使有正知见的话,像这种人尚且不肯用眼睛去看,何况肯依从他修学呢?这个人的贪、瞋、痴的程度,可以算作世间独一无二了。稍微有正见的人,没有不看他为恶魔的。我的一个徒弟某某曾经在他那里住过三年,他尚且能够念佛,刚开始去的时候,某氏极力阻止他责骂他不许念。他则极力反抗、责问,某氏对他没有办法,只好随他念,不再过问。他那里所供养的佛菩萨像,都是某宗的,一年到头也不烧一柱香,也不行一次礼拜。看佛经如同看戏本一样放肆,毫无恭敬。古人的著作,只要是和他的见解不相同的,就直接说放屁。而且贪心没有满足,用刻大藏经作为幌子,到处骗取不了解他为人,而对于佛法向往人的钱财。像这样的人,应当被雷打。既然雷不打他,佛法就要被他毁灭了。真是没有办法。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554.html)--------------------------------------------------------------------------------------------------------------------------------- 印光大师:什么样的才人可出家(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2 11:41:00    
                            什么样的才人可出家  原文    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夫随意出家,于上士则有大益,于下士则大有损。倘世皆上士,则此法固于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益暂得于当时(清初至乾隆年间,善知识如林,故有益),祸广覃于后世。致今污滥已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以后求出家者,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方可薙落。否则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参访知识,依止丛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难。以其动辄招世讥嫌,诸凡难随己意也。如上拣择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之第一要义。祈与令师及一切相识之僧,剀切言之,则其功德无量无边矣。至祷至祷。——《文钞》之《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出家做僧人,是如来为了佛法久住世间,和流通佛法而设立的。如果有人能够立大志向,发大菩提心,修学佛法,想要通彻觉悟生命的真谛、真如佛性。和弘扬戒、定、慧三学,而能够大力赞叹净土法门,就此一生能超越轮回苦海。这样的人唯恐不多,越多才越好啊。如果稍微对于佛法有些信心和向往,没有大的志向。却想要借出家人的名义,游手好闲,依靠佛教苟且偷生。这样的人,名为佛弟子,其实是罪民。即使他不造作恶业,也是佛门的焦芽败种,国家的废人。假使破戒造作罪业,贻害有辱佛门。纵然能够逃避国法,死后必定堕落地狱。对于佛法对于自己,都绝没有好处。这样的人,一个尚且不可让他出家,何况多人呢?古人说出家本是大丈夫的作为,并非将相王侯所能够相于比拟的,这个是真语、实语。并非贬低将相而抬举僧侣。实在来说,担荷如来广化众生的伟大事业,承传佛祖的法身慧命,若非破除无明恢复本性、弘扬契理契机教法的人,是不能够做到的。   而今天的出家人,多数是卑鄙无赖之徒。想要找出几个漫不经心持斋念佛的人,尚且找不到多少。何况能够担荷佛祖事业而传承慧命呢?今天的佛法,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是清世宗皇帝不懂观察众生根机,只知一味遵从佛祖芳规,革除僧人考试制度,废弃由政府颁发出家人证明书的条令,却使普通人随随便便就能够出家,所以说世宗皇帝,是作为最初发起这种恶劣风气倡导者的。任意可以出家,对于上根利智的人就有大的利益,而对于下根之人便有大的损害。如果世间的人都是上根之人,那么这个制度固然对于佛法有益无害。然而上根人如麟角一样稀少,下根的人却像牛毛一样繁多。尽管在当时能够得到些利益(清朝初年直到乾隆年间,善知识相当多,能够普遍的教化大众,所以说有利益。)却遗留下深广的祸害在后世。致使今天的佛门染污而没有准则,纵然有善知识想要整顿治理,却没办法下手。怎么不让人感到悲哀呢?  因此说,以后凡是祈求出家的人,第一要从心里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的天资,才能够给他剃度。否则不行。至于说到女人对于佛法有信愿的,就在家修行最好,万万不能让她出家。恐怕她或者不能持戒而出丑,便会污染败坏佛门不浅了。如果男子真修实行,出家更为容易。因为可以参访善知识,依止道场。女人如果真修,出家反而困难,因为一举一动容易招惹世间人的评论,修行和生活中难免有许多自己觉得不方便的地方。例如佛祖当时有选择的剃度,不剃度尼僧,这也是末法时代护持佛法,整顿佛门的第一要义。祈请和你的师父以及和一切熟悉的法师,诚恳劝导他们这样来实行,便会有无量的功德。这是我深切企盼于你的。 上一篇:学佛前后
下一篇:宣化上人:初学者皈依三宝很重要,首先要选对善知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537.html)---------------------------------------------------------------------------------------------------------------------------------
印光大师:尽性学佛 尽伦学儒(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 9:30:00     
                            尽性学佛 尽伦学儒  原文    贵校四语.尽性学佛.尽伦学孔.道学为体.科学为用.实为学道不易之宗旨.自儒者以词章为事.遂将学道之法.变作学艺.曷胜痛惜。而今之新学.多皆舍本逐末.能如贵校之宗旨者.实不多见。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此实也.所云佛化之儒宗.不过表示其实而已.有何不可。然在家学佛.必须深信因果.恪尽己分.戒杀护生.至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修持。所言恪尽己分.即慈孝友恭等。然世之不治.国乏贤人.其根本皆由家庭无善教所致。而家庭之教.母之责任更重.是以光屡言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为尤要者.以此。倘常以此与学生说.俾同以此相倡导.则不患不见治平之世矣。——《文钞》之《复安徽万安校长书》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贵校的四句话:“尽本性学佛法,尽伦常学孔孟,传统文化的真理做为本体,现代科学做为工具。”实在是学习佛道、儒家永不改变的宗旨。自从儒家的学者把词句文章作为根本,于是学道的效果,就变成了学艺,怎么不让人大为痛惜呢?而今天的新兴学术,大多数都是舍弃根本追逐枝末,能具有像贵校这样明智宗旨的,确实不多见。只有尽本性学佛法,才能尽伦常学孔孟;只有尽伦常学孔孟,才能尽本性学佛法。试看古今的大忠臣、大孝子,以及发挥传扬儒家圣贤心法的人,没有不深刻专研佛经,私下里偷偷修学的。儒佛两个大教,合起来便双方有利益,分开来就双方都受损。因为世间没有一个人不在伦常之内的,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出于真如自性之外的。具备了这不可思议的伦常和心性,用佛法中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克制自己私欲、恢复礼仪、防止邪恶、保持真诚,以及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兄弟间互爱互敬,辅助教化的手法。从这里去落实,那么父子兄弟以及五伦之间,等等,大家就都能够尽伦常尽本性,用来去除凡夫虚妄的烦恼惑业,恢复我们本来具有的佛性。由此可见,儒和佛不但体性是一,就是落实奉行的层面上也是相同的。然而世间不能安定,国家缺少贤才,最根本的问题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而家庭教育,母亲的责任更重要。所以印光常常说,母亲教育好孩子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教导女儿最为重要。以上的这些话,如果能够常常用来教导学生,使得学生们都能够实行、倡导,便不愁看不到太平盛世的出现了。 上一篇:太原:一老人火车站去世 候车僧人现场超度
下一篇:印光大师:阅览佛学经书翻动时减少罪过之注意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384.html)--------------------------------------------------------------------------------------------------------------------------------- 净空法师:学佛一定要扎三个根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2-22 6:41:00     
这多少年来我劝大家,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扎三个根。《弟子规》我们要把它看成是佛教的戒律,是真的,不是假的。隋唐大德放下小­乘,用儒、道来代替,我们今天不学小乘,如果没有儒跟道,入大乘那是笑话,佛不承认你。佛说得很俐落,「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佛说的话,佛不承认你。唐朝初期之前,十个宗派那时候建立的,律宗是道宣律师,终南山的­,小乘当时两个宗,成实宗跟俱舍宗,是学佛人必须要修学的,这是根。你有这个根,然后再进入大乘,大乘八个宗派,由你自己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戒学是共同科目、必修科目。我们今天,你不学《弟子规》、不学《感应篇》,你就得学小乘,小乘的经典­很多。这些祖师大德为什么放弃小乘,教你学儒、学道?儒道可以代替小乘,而且儒、道的思想更接近大乘。你看差不多隋唐到现在一千­五百年,这一千五百年当中,宗门、教下,还有在家学佛的这些居士,成就的人有多少?开悟的、证果的,念佛往生不算,那算起来太多­了,至少有三千人以上。我们在《高僧传》裡面看到、在《神僧传》裡面看到,每个宗派语录裡面记载的、山志裡头记载的你都能看到,­证明用儒跟道代替小乘这个方法没错,我们应当接受。不从戒律,你没有根,你怎么样苦修、怎么样聪明,像种树一样,你认真努力在种­树,这树没有根,长不大,稍大一点就枯死了,没根。扎根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世法、佛法都要根,根是相同的。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六集)2011/2/22 档名:02-039-0296    上一篇:净空法师:学习要从恭敬中学
下一篇:宣化上人:金刚经浅释(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621.html)--------------------------------------------------------------------------------------------------------------------------------- 净空法师:学习要从恭敬中学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2-22 6:40:00    
 
学习要从恭敬当中学,所以在这个之前,「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那是我们学法基本的条件。恭敬三宝的基础是孝­养父母,如果不孝父母,恭敬心从哪裡来?中国传统教育的来源是来自父子有亲,就是那个亲爱。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可以说是爱的­教育、真诚爱心的教育,这个我们要知道。父子那种亲爱是天然的,不是学来的,最明显的是小孩出生三、四个月。小孩还不会说话,你­看父母对他的爱,小孩虽然不会说话,你看他的动态、看他的表情,你能看出来。古圣先贤看到这一点,就想到一定要教。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种真诚的爱心一生当中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传统教育,教育的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是要把这种亲爱发扬光大­,让他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到最后「凡是人,皆须爱」,爱一切众生。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在此地­,教育裡头没有名闻利养。但是今天教育没有了,前面跟诸位说,我们的传统教育丢掉两百年了。现在学校教育,从幼稚园到研究所,教什么?教如何争得名闻利养­,它是这种教育,幼稚园就教竞争。我还听一个同学告诉我,真事情,不是假事情。好像是他朋友的一个小孩,念小学,二、三年级,同­班一个同学,成绩很好的,车祸死了。他回家去的时候告诉他爸爸妈妈,这个同学死得好!他们家人都吓一跳,为什么?「我少了一个竞­争的对手」。这小朋友好像成绩大概比他好一点,竞争。这种心态还得了吗?这个心态不是他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这个不善后­天学来的。这种心态会造成社会的动乱,会造成地球上的灾害。所以今天,整个问题根在哪裡?根在教育错了方向!不是没有教育,学校­那么多,方向搞错了。古人教育是念念为别人想,现在教育念念为自利想,从前是念念为利他想。利他,社会安定和谐,念念是自利,决­定是有斗争,斗争、战争是决定免不了,天灾人祸跟着来了。所以,我们要求智慧,你不依照这个老办法不行,用现在科学方法来学佛,­错了,佛法就变成科学了。科学解决不了问题,科学所得到的是知识,不是智慧,佛法是智慧,不是知识。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六集)2011/2/22 档名:02-039-0296
 上一篇:净空法师:听讲的三个原则
下一篇:净空法师:学佛一定要扎三个根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620.html)--------------------------------------------------------------------------------------------------------------------------------- 净空法师:学佛一定要扎三个根
 发布:wwdxk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这多少年来我劝大家,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扎三个根。《弟子规》我们要把它看成是佛教的戒律,是真的,不是假的。隋唐大德放下小­乘,用儒、道来代替,我们今天不学小乘,如果没有儒跟道,入大乘那是笑话,佛不承认你。佛说得很俐落,「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佛说的话,佛不承认你。唐朝初期之前,十个宗派那时候建立的,律宗是道宣律师,终南山的­,小乘当时两个宗,成实宗跟俱舍宗,是学佛人必须要修学的,这是根。你有这个根,然后再进入大乘,大乘八个宗派,由你自己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戒学是共同科目、必修科目。我们今天,你不学《弟子规》、不学《感应篇》,你就得学小乘,小乘的经典­很多。这些祖师大德为什么放弃小乘,教你学儒、学道?儒道可以代替小乘,而且儒、道的思想更接近大乘。你看差不多隋唐到现在一千­五百年,这一千五百年当中,宗门、教下,还有在家学佛的这些居士,成就的人有多少?开悟的、证果的,念佛往生不算,那算起来太多­了,至少有三千人以上。我们在《高僧传》裡面看到、在《神僧传》裡面看到,每个宗派语录裡面记载的、山志裡头记载的你都能看到,­证明用儒跟道代替小乘这个方法没错,我们应当接受。不从戒律,你没有根,你怎么样苦修、怎么样聪明,像种树一样,你认真努力在种­树,这树没有根,长不大,稍大一点就枯死了,没根。扎根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世法、佛法都要根,根是相同的。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六集)2011/2/22 档名:02-039-0296 上一篇:净空法师:学习要从恭敬中学
下一篇:宣化上人:金刚经浅释(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621.html)--------------------------------------------------------------------------------------------------------------------------------- 净空法师:你还看不惯,你还不行,功夫差远了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2-22 14:02:00 
    善导大师也给我们讲了三忍,一般传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生在唐朝时候,那时候日本、韩国,还有越南,不少的高僧大德到中国来留学。他们认定两个老师,一个是善导,修净土的,还有一个是智者大师,学法华的。这两位老师他们国外的学生非常之多,确实回去也真有成就。善导大师给我们讲的三忍,第一个是「喜忍」,欢喜,「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他讲的话很好懂。诸位想想,念阿弥陀佛念到生欢喜心,不但是讲有感应,肯定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到法喜充满,得喜忍,这是念佛功夫的浅深。第二种「悟忍」,开悟了,「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真理就是诸法实相,念佛开悟了。为什么?烦恼念掉,不就开悟了吗?我们现在不少人念佛,为什么不能开悟?第一个是夹杂,功夫不纯,念阿弥陀佛里面还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第二个怀疑,信心不足。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的纲领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三昧,不夹杂;净念相继,如果六根没有收回来,眼攀缘色,耳攀缘声,六根攀缘六尘境界,夹杂在念佛里面,把念佛的功夫全破坏了。所以,都摄六根简单讲,把你的妄念统统收回来,就这个意思。一心专注,这叫净念,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相继是不间断,会开悟。开悟之后,就跟惠能大师一样,你所没有学过的经教你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瞭,开悟了。第三个是「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这个正信,相信自己决定得生,功夫成就了。「善导大师解观经中」,他对《观无量寿佛经》有一部註解叫《四帖疏》,「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善导大师讲就是这三样,「喜忍、悟忍、信忍」。「净土文类行卷」里有句话说,「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这都是解释《观经》的。「庆喜」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念阿弥陀佛,一念相应之后,跟韦提希夫人一起都获得三种忍。这三种忍,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喜忍、悟忍、信忍。    还有一种说法,这是六波罗蜜里面的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有三种形象,我们应当要学。第一个是「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有情」是说人,我们的冤亲债主。这些人来,不一定是什么原因,他毁谤你、他侮辱你、他破坏你、他陷害你,你能不能忍?你要不能忍,你不是修菩萨行。害到极处的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修忍辱波罗蜜的时候,叫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把他凌迟处死,用刀把身上肉一片一片割,割死,不叫你好死。那是歌利王怨恨心,你是修忍辱,我看你能不能忍?用这个手段把他处死。割到快死的时候问他,你有没有怨恨?佛说没有怨恨,而且还告诉他:我将来成佛,第一个来度你。佛说话算话,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个得度、成阿罗汉的是憍陈如尊者,前世就是歌利王。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典范,没有一丝毫怨恨,不但没有怨恨,还有感恩的心。为什么?他是来考试的,看看你忍辱到什么程度,你毕业通过了,成佛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原本成佛是贤劫第五尊佛,在弥勒佛之后,因为忍辱波罗蜜圆满,他提前了,在弥勒菩萨之前他先成佛,弥勒菩萨退后了。提前成佛,你说要不要感谢歌利王?    所以我们遇到别人来毁谤、侮辱、陷害,要感恩这些人,不能有一丝毫怨恨,他来考我,我知道我程度提升了。如果还有一点没放下,那不行,还要重新来经过考试。一次考试就及格,你就不会有第二次,可是你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就参加不断的考试,你在菩提道这个路上不是一帆风顺。如果真正修忍辱,是一帆风顺通过,好事,不是坏事,问题就是你用什么眼光去看,你用觉悟的人眼光去看就是好事。仁者无敌,仁者是菩萨,菩萨对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是敌对的,菩萨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就对了。佛菩萨来考试我的,他表演的做种种恶事、造种种罪业,也是给你看的,看你能不能忍受?看你是不是能看得惯?你还看不惯,你还不行,功夫差远了。    这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考你,每个人都在测验你。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歷事鍊心。五十三参是我们现实的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的、有恶的,都让你看,关关通过,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看待,都是诸佛如来的示现。所以一生圆满成就,就这个道理。我看到人,我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不是他做错,是我们自己有问题,他做的是对的。善财童子看那些行恶的人,他恭敬、供养,没有赞叹。表演是善的、正面的,他有赞叹;表演是负面的、反面的,他只没有赞叹,恭敬、供养、请教样样都不缺,他在学习。善的我要跟他学,不善的我看到我也要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统统是善知识。夫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是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两个都是我的老师,这成就你自己。    第三个是「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跟前面无生法忍意思是一样,就是你看一切法,看到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不动心。这三种忍,前面两种是忍耐的忍,后面一种忍是信忍之忍,好像是不一样,「然决定不动心之义则同」,这句话重要,就是无论什么境界现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么高级的菩萨,证无生法忍菩萨,他是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无生法忍。不分别、不执着,那都还属于耐忍这个程度,到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无生法忍。    《华严经》里面也讲到这三种,这三种讲得详细一点。第一种,「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决定没有报復,中国古人所说的逆来顺受,古人又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定要有个信心,别人没有过错,过错一定在自己。他为什么不怨恨别人怨恨我?我一定有过失,一定有对不起他的地方。遇到这个事情认真反省,找出原因、消除原因,这个问题就化解了,决定没有冲突。千万不要认为过失在对方,那就错了,那完全错了。我这一生没有得罪他,前世可能有。我们相信六道轮迴,我们有过去生,过去生中结的怨现在遇到了,他的怨恨心没放下,他来报復。我们学佛懂得这些道理,我们就应当承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他骂我,恭恭敬敬听,他骂累了他自然不骂了。我一直表示真诚、恭敬,没有一点怨恨,这个怨结就会化解,这一点很重要。第二种「安受苦忍」,这里举的例子,「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这些是什么?这是业障。调整我们的心态,这些业障也都能够化解。这些业障是我们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言语、不善的行为所造成的,绝对不是外头无缘无故而加之于我的。    末后一条,「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这个忍是有肯定的意思,有同意的意思,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我同意、我接受、我肯定它,这是这个意思。佛有的时候讲的理很深,我们虽然不能理解,不怀疑,假以时日慢慢的就会懂了。所以学经教,古人教给我们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决定有道理的。长时薰修就是你学一遍是决定不够的,几个人能一遍开悟?有,像惠能那样的人一遍就开悟了。太少了,这是我们学不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复。我读书有个习惯,重要的这些学习的课程,我至少是十遍,这是我一般的标准,要学十遍,听要听十遍。在从前没有这些录音带、录影带,没有这个东西,哪个地方有讲这个经我就去听,听的遍数愈多愈好。我听李老师讲「佛学概要」,我听了十一遍,他每一次办班都要讲这个课程,我都去听。十一遍听下来我都会讲了,可以不要用书本我就会讲。不重复不行,这个经至少要十遍以上,重要的经典我差不多是听三十遍,才真正能体会,遍数少了不行。所以学佛不得利益,没有别的,遍数太少,薰习的时间不够,真正长时期薰习,自自然然就明白了,自然就相应。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59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676.html)---------------------------------------------------------------------------------------------------------------------------------净空法师:听讲的三个原则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2-22 6:38:00     
「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津是比喻。这句话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裡面告诉我们的,这是教给我们学习的一个祕诀。你想学大乘,因­为那个书叫《大乘起信论》,你在听讲的时候,你要记住三个原则。听讲,第一个不执着言说相。这个不执着裡头包括着不分别,没有说­到起心动念,当然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关係,不分别、不执着言说相,他说长说短、说浅说深没关係,别执着。第二个,不执着名­字相。你看看名、相。名字相,名词术语,三昧是名词,庄严是名词,自性是名词,法相也是名词,这些名词术语是教学时候方便的用法­,它也不是真的。所以,你对它也不必去分别执着,你懂得它的意思就好,最重要是懂得义理。第三个是离心缘相。你听懂了就懂,听不­懂别想,愈想愈错。为什么?你想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如果想「这一句什么意思,那­一段什么意思」,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与如来真实义不相干。你要是不想,如来真实义就出来了,你一想就把如来真实义障碍住了。这就­是绝名相于常寂之津。平常我们读经,对着经本叫读经,不对经本叫背诵,叫诵经,诵是不看经本的,念得很熟,可以背诵了,叫读诵。读诵的时候不着文字相­,因为文字是语言,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听讲不执着言说相,读经诵经不执着文字相,这个很重要。不执着名字相,不执着心缘相,决定­不要去想它什么意思。为什么?因为你一想,常寂就没有了,不常不寂是生灭法,佛所给你讲的那些东西全是白讲了。为什么?你错会了­意,你着了言说相、着了名字相,还有心缘相,你错会了意思,你不会学。宗门教下古大德常常问学生「你会么!」这句话的意思很深,­会的人绝不用自己的思想去想经典上的意思。告诉你们,经典没有意思。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般若会上否定他老人家的说法,他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佛法,谁要说他说法那是谤佛。为什么这么说?怕你执着。法怎么说出来的?是自性清淨心自然流出来的,你要用清淨心去对­待它,你完全明白了;换句话说,他的清淨心把你的清淨心给引出来,他所说的一切经就是你自己说的,自他不二,我们是同一个自性清­淨圆明体,是一不是二。所以佛佛道同,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九年没说过一个字?他所说的全是古佛所说的,古佛是什么?自性流­露出来的。古佛也是自性流露出来的,他也是自性流露出来的,他跟古佛无二无别、不增不减。如果我们见性了,我们跟他也是无二无别­,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一生一个字都没说,全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跟他一样,没有两样。这才叫真正到家,没到家不知道,到家才晓得事实­真相。佛、祖师教我们这些方法,我们能够信、能够依教奉行,这个人叫大福报的人,他没有怀疑。要是怀疑,对他提出问题来质问,这种人学­道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三昧常寂他得不到,必须通过三昧常寂才能大彻大悟。三昧常寂的反面就是心浮气躁,妄想多、意见多,自以­为聪明,麻烦出在这裡。我们修学多年不能成就,毛病出在这个地方自己不知道,所以那就一错到底,一生不会有成就。一生再勤苦,你­所得到、所成就的是什么?知识,不是智慧,因为你烦恼习气在。智慧从三昧当中得来,没有三昧,智慧不会现前,这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是从定开的,不是学很多东西开的,你能放下,什么都不学,智慧也开了。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六集)2011/2/22 档名:02-039-0296
 上一篇:净空法师:人的意念能够影响环境
下一篇:净空法师:学习要从恭敬中学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619.html)--------------------------------------------------------------------------------------------------------------------------------- 净空法师:学佛人的样子,衣食住行愈简单愈好
 发布:广修万行 []   日期:2011-12-26 7:36:00    
 
    诸佛如来是我们的好老师,他帮助我们,怎么帮助法?他给我们做增上缘,他教导我们怎么转法,他没有办法代我们转。就跟学校里念书,老师跟学生的关系一样,老师指导学生,学生能够遵守老师的指导,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业,老师没有办法代替他。诸佛菩萨亦如是,他只能把这个事实真相跟我们讲清楚、讲明白,那是他的境界,我们要想契入这个境界,要靠自己修行,要靠自己努力。修行修什么?没有别的,放下而已,真正肯放下。从大的方向我们清楚了,但是在细行上,点点滴滴我们要都能用得上。譬如穿衣吃饭,执不执着?今天要挑几个可口的、好的菜饭,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这种念头助长你的贪心,就是前面三因里面讲的习因。应该什么态度?随缘,想到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是外面托钵,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佛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今天我们三餐饭有人在做,他做什么我们就吃什么,没有一点分别,这是什么?这叫修行,这叫破执着。吃饭破执着,喝茶破执着,不要去讲究这个茶叶、那个茶叶。有很多人喝茶的时候,品茶对这个相当执着。我也有很多人送给我这些茶叶,可是我常常想,他送给我送得很冤枉,为什么?我不懂得品茶。我看都一样,我不知道哪个茶叶好、哪个茶叶不好,我不晓得,不去想这些,不去操这个心,什么都好。
    穿衣服,我自己几乎没有买过衣服,从出家都是捡别人的。初出家的时候是一些老和尚穿旧的衣服,他们有新衣服,旧衣服不要了,我们就捡旧衣服来穿,还有补丁的。早年出家,你看我的衣服有补丁的,百衲衣。人家送什么穿什么,只要合适就很好,不合适改一改就行了,没有挑剔、没有讲求。在这些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喝水,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好,在这里面常生欢喜心。食,吃饱就很好,衣,穿暖就够了,什么都不要去讲求。在家学佛也一样,早年有同修告诉我,好像他不挑剔,款式过时了,穿出去别人笑话。我老实告诉他,别人没笑你,是你自己在打妄想分别执着,别人什么时候笑过你?真的要是笑话你,他在造业,你在提升境界,那怎么相同?所谓这个穿出去人家笑死了,我就跟他说,笑死了是他死,你没死,他死活该,与你什么相干?你不以为难看就很好。所以衣服穿得干净、穿得朴素,好!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个十年八年,你就不要时时刻刻去添衣服,这笔钱开销可以省下来,日子很好过。粗茶淡饭,欢欢喜喜,佛门里面讲得好,常生欢喜心。所谓是古人讲的,忧能使人老,你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执着,你就能够青春常驻,年岁虽然增长,你的身体不会衰退。年岁长了,身体衰了,为什么?是分别执着太多,妄念太多,这个东西能催人老化。你没有妄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人怎么会老?所以这是讲到养生之道,都要靠智慧。
    我们每天三餐饭,吃的时候要讲究口味,心动了,你吃饭的时候这些菜又摆在那里诱惑,这个好吃多吃一点,那个不好吃就不想吃,你看看,吃饭在造业;穿衣服讲究款式,讲究料子,都是造业。这些日常生活当中不为境界所动,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好样子,他每天出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一样不欢喜。欢喜心接受别人供养,接受别人布施,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教我们这样吃饭。穿衣,三衣一钵,生活多么简单,衣只要能够遮蔽身体,遮羞,能够保暖,够了,不要讲求款式,也不要讲求好料子,绝对不为外头境界所动。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居住的地方,没有盖个房子,没有,他住在哪里?住树林底下。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最健康的生活,心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他老人家圆寂,不是圆寂在房子里面,是在树林里头,在双树林里面圆寂的。可是他也很活泼,也很自在,他也不执着,居士长者有好的花园、宫殿、楼阁,请他去讲经说法,在那里住几天,他也很自在,也不拒绝。你看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些道场,他也常常去讲经,讲完了走了,绝不留恋。我用现在的话来讲,这个道场主权是主人的,所有权是主人的,释迦牟尼佛来用几天,他有使用权,他可以使用,他不会要的。你说这个道场送给他,他不要,你借给他用,在这边讲经教学,行,借个三年五载都可以,用完之后还给你。这都是他老人家说法教化众生,我们要留意。
    为什么到中国会建筑这些大道场?你要晓得,这是境缘不相同,风俗习惯不相同。古印度,印度人看到这样的修行人都尊重,都尊敬、佩服,跟他学习。可是中国人风俗习惯不是这样的,中国人对老师那个尊重跟父母一样,哪有自己住房子,叫老师父母住在野外,哪有这个道理,这大不孝,这大不敬!所以这些法师到中国来,要建最好的居住环境给他,最好的供养给他,这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这要知道。所以佛教随俗,我也随顺你;不随顺你,你不能接受,你天天觉得难过,那也是错误。总得要叫大家欢欢喜喜,可是自己心里没有留恋。所以过去出家人虽然住在寺院,像皇宫一样,他怎么住法?还是住通铺叫挂单,住通铺,他不是一个一个房间的。有房间的,要有执事,他办事方便一点,他有个房间。房间多大?叫方丈,方圆一丈,一丈在台湾我们来讲两个榻榻米,他的房间大小就是两个榻榻米。这就是什么?就是说居住环境没有贪恋。住持是方丈,住持以下的总不能超过住持,所有执事的房间都是方丈,这是平等法。不是执事,都是住通铺,叫广单。饮食吃饭还是过堂,一菜一汤,大锅菜,你看没有忘记从前托钵的那种遗风。这教我们什么?两个字,放下!放下你才能看破,看破你才能更放下,你不断向上提升,那就对了。你才真正得到法喜,你才真正领会到圣贤的那种清净快乐。这是《还源观》上说的。
    我们的生活要节俭,要能吃苦,不可以有丝毫的浪费,一切得过且过,你说过得多自在,心安理得,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常常想到,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年在世过的生活,比我们苦太多了。我们现在还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世尊当年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们现在还能吃三餐。常常想到老师给我们做的榜样,我们就心安理得、就非常快乐。
    还有顺便在此地提醒同学,饮食愈简单愈好,为什么?你一生不受苦难。在遇到有灾难的时候,我们清淡的生活过习惯了,不会感觉得难过,会感觉得日子很好过。灾难来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得有灾难,平平安安度过,平平稳稳的度过。所以灾难的信息我们并不害怕、不恐惧,我们加功用行。治本是从修清净心、修慈悲心,治标,我们可以用宗教里面一些仪式来做祈祷,那是治标,也有效,可以把灾难减轻,可以把灾难推迟,那不是究竟的方法。究竟方法是真修、真干,断恶修善,那个灾难就永远遇不到。   上一篇:净空法师:家庭教育从胎教开始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041.html)--------------------------------------------------------------------------------------------------------------------------------- 宣化上人:须早起,应晚眠,朝朝夜夜不得闲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1-5 13:31:00     
 
学佛法的人,一定要把自己的自私自利心,消灭殆尽。不让它作怪,扰乱定心。应将它变成一个为法忘躯的心。只要求得佛法,就是把自己的身心性命布施,也在所不惜,绝无吝惜。不过,各位要晓得。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头上。’你越要用真心来修行,越要受考验,只看你认识不认识而已。若想修道,一定先要把贪心没有。没有贪心,就不会攀缘。不攀缘包括不攀金钱,不攀物资,所以一定要没有贪心、嗔心、痴心,若有贪嗔痴三毒心,就生出很多麻烦。你们看!每个人自己不知有什么业障,刚要认真修行,便发生魔障。所谓'要学好,冤孽找。要成佛,就受魔。’现在(一九七九年)三步一拜的果廷(恒朝法师),刚刚才上路,知道用功办道,把自己找回来。可是他母亲生病,住医院开刀,这一开刀不要紧,却把果廷弄得妄想纷飞。在三步一拜的时候,拜他的妄想,这个考验非常的厉害,如果招架不住,便随境界转了。可是果廷的心在动,身在拜,用坚强的意志来克服妄想。各位想一想,修道不是一件容易事。果廷自己觉得对于其他的境界,都有把握,可以忍受得住。唯独对这个境界(母亲生病),有点受不住。虽然忍受不了,可是还在三步一拜,这就是不随著境界转的表现。修道人要注意!不可打妄想。妄想是修道人的绊脚石。你有什么妄想?就有什么境界来考验你。故我常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练。’比如男人放不下太太,女人放不下丈夫,父亲放不下儿子,母亲放不下女儿。就在这个地方来考验你,就在这个地方不能修行。所以境界一来了,就不容易打破这一关。所谓'修道如登百尺竿,下来容易上去难。’各位想一想!怎么办?若不向前进,就是向后退。向前进,容易上升;向后退,容易堕落。上升善道,下堕恶道。所以说:'难!难!难!修行一字令人寒,须早起,应晚眠,朝朝夜夜不得闲。’你说难不难?! 上一篇:宣化上人:为什么会被境界转呢?因为有好奇的心
下一篇:虚云老和尚: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6952.html)--------------------------------------------------------------------------------------------------------------------------------- 宣化上人:为什么会被境界转呢?因为有好奇的心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1-5 13:27:00     
 在这个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事情,多得数不过来那么多,为什么有这么多奇怪事情呢?因为人的心里好奇。人有一种好奇的思想,所以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事情就出来了。一旦出来,就诱惑人,令你失去真正的主宰,令你把主人翁丢了。没有主人,不管家也好,国也好,一切皆乱。这一乱,就各显神通,令人东奔西跑,颠颠倒倒。各处去找奇妙的事情,贪神通,找灵验,这都是被境界所转了。为什么会被境界转呢?因为有好奇的心。好奇心,根本就是一个贪心。纵有奇奇怪怪的事发生,你若追究它的根本,也是由贪心而现出一种奇怪的样子。若是没有贪心,就不需要标新立异,来让人看有什么灵验和异端。人也因为有贪心,才被这种奇怪的事情所吸引,所摄持。奇怪异端,是不正当的事情。不是正当的事情,就是属于魔业。正当的事情,就是佛业。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失去正知正见,你对他讲真正的法,他听得格格不入,总听不进去。甚至左耳听进去,右耳就冒出去了。可是,你对他说邪僻的事情,邋遢的事情,他就永远都记得,不会忘了,这就是证明人的贪心在作怪。正经的事情,为何人都不记得?因为他觉得没有什么好处,对他没利益,其实这才是真正利益。我们人在世界上都是认假不认真,认贼作子。所以你对一个人说几句忠言实语,他不愿意听。你对他拍马屁,他就很高兴。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多数人都是不接受忠言,都不肯吃良药。良药苦了一点,他便把眉头一皱说:'这真难吃!’可是你觉得难吃,病也就不好。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讲佛菩萨的事情,有人不愿意听。若讲魔里魔气的话,譬如男女不要守规矩,可以随便,放任自在,规矩是最不好的,有人听了便很高兴,因为他们不愿意守规矩。这就是下流的思想。所以有些人到万佛圣城,受不了住不下,就跑了。为什么呢?他就是没有牺牲精神,没有真正为法忘躯的思想。真正为法忘躯的人,你撵他也不走,打骂他都不走。他觉得这儿是正法住世的地方,他要接近正法。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五十种阴魔,对于这个时代是最有用的。我们欲弘扬佛法,就要大牺牲,不要贪小便宜,看见人家封一包果仪,就眉开眼笑,这真是太没出息了。    上一篇:印光大师: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
下一篇:宣化上人:须早起,应晚眠,朝朝夜夜不得闲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6951.html)--------------------------------------------------------------------------------------------------------------------------------- 虚云老和尚: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1-5 13:35:00 
1   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2   要知众生本妙明心,原与诸佛无异,只因无始以来为妄想尘劳百般缠绕,不能显现,所以沉沦苦海,流浪生死,不能出离。3   诸佛悯之,不得已开示种种修行法门,无非令众生解脱。4   所谓放下一切,是放下甚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一十八界都要放下,其他名利、恩爱、毁誉、得失,乃至一切财物、性命都要放下。5   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为这些都是如梦如幻、如电如泡,无可留恋,执之即成障道因缘。6   故统要放下,连此放下之念亦无,一放下一切放下,一时放下、永久放下、尽未来际都放下,如此放下干净了、长永了,本妙明心显现,即与诸佛无异。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6953.html)--------------------------------------------------------------------------------------------------------------------------------- 净空法师:看很多佛书,请问对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碍
 发布:guokun []   日期:2011-12-8 12:18:00      问:看很多佛书,请问对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碍? 答:这个完全看自己。如果你看的东西很多,接触的面很广,心地依然清净,没有分别、执著,就没有障碍;如果心地不清净,还是要舍离。21-90-23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227.html)--------------------------------------------------------------------------------------------------------------------------------- 宣化上人:六欲天的欲乐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7 13:37:00     
 
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为什么叫六欲天呢?这儿的天人,虽然生到天上去,但是还有淫欲心,还有不清净的思想。四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行淫欲,和我们人间的人是一样的。为什么一样?他们都是有形体的;四王天的天人也一样要结婚,忉利天的天人也一样要结婚,都有夫妇、父子的情形。四王天的天人生孩子,一生出来的小孩子有多大呢?就有人间小孩五岁那么大。忉利天呢?就有七岁那么大,夜摩天就有十岁那么大。小孩子一生出来,就这么大,坐在天人的膝盖上。生出来,吃一种自然的天露,这天的甘露,是自然化现出来的,等吃完之后,没有好久,就变得和一般的天人一样大了,也就是身量有半里高,寿命有五百岁那么长,这是四王天。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天之欲乐。所谓「四王忉利欲交抱」,四王天和忉利天淫欲的行为,和我们人间的人是一样的。「夜摩执手兜率笑」,夜摩天男女这种情欲就是互相握握手,好象西方人互相握手;在此天夫妇这种的性 行为,只有握一握手这就算了。兜率天呢?男女行淫欲,只互相笑一笑;因为那个地方的天人,平时不笑的。为什么不笑呢?因为情欲太轻了,几乎没有情欲了。在六欲天天上,越高一层,欲念就越轻一点。为什么在我们人间修道的人要去欲断爱,要没有欲念呢?也就因为你欲念多,愚痴就多一点;你若欲念轻,智慧就增加一点。欲念就属于五浊恶世,所谓「五浊」,什么「浊」呢?就是这个「欲念」,它是最污浊,最不干净的东西。所以在天上四王天的这种欲念,这种情欲和我们人间一样的,忉利天比较四王天就轻一点,夜摩天就互相握一握手,兜率天就互相笑一笑。你不要以为笑就是好啊!我们人间的人以为笑就是好事,「笑」也就是一种情欲的作用。所以你到夜摩天,这天人都是愿意自己修行用功,人与人之间很少互相握手,因为这握手,就是男女夫妇间行这种性 行为。「化乐熟视」,化乐天的男女熟视。熟,就是看的时间久一点,譬如或者一分钟,或者五分钟,互相看一、两分钟这么熟视。「他暂视」,他化自在天的男女,就这么一看就得了,不用看很久。六欲天男女的性 行为就是这样子的,因为越往高一层,欲念就愈轻一层。你若欲念不轻呢,你也生不到那个天上去;你生到那个天,也都没有多少欲念了。所以这是六欲天的欲乐。   
 上一篇:宣化上人:回光返照
下一篇:知义法师:学佛后是否就能万事如意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134.html)---------------------------------------------------------------------------------------------------------------------------------宣化上人:回光返照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7 13:36:00  
 
什么叫回光返照?回光返照就是什么事情都要问自己。好像别人对不起我,为什么他对不起我?我自己要想想,啊!原来是我自己不对,这就是回光返照。如有人对不起我,也不管自己对不对,就一炮轰过去,把对方打得头破血流,这并不是胜利,这是自己太没有理智了。你回光返照就是有理智,所以说回光返照观自在。你回光返照看看你自己自在不自在?自在,自就是自己,在就是在这个地方。我向你们一个字一个字解释,怎么在这个地方呢?就是你打妄想没有打妄想。你若打了妄想,这就不自在了,没打妄想,那就自在了。就在这个地方,你看多简单!你回光返照就是看看自己有没有妄想,有妄想就不自在,没有妄想就自在了,你看多妙啊!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13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