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ablank卡莎布兰卡:论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08:23
论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 

大大D英雄

论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
畜牧业承前而启后,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世界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普遍超过50%,甚至达到70%以上。在我国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畜牧业都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都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畜牧业大致可分为传统化、工业化、生态化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化阶段,其特点是在村庄里庭院内进行零星养殖,是"老太太养鸡""老大爷养猪""老爷爷养牛",这是原始的传统的落后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是畜牧业领域的一场革命,由于采取了优良品种,全价配合饲料,先进的设备工艺等,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大幅度增加了产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引发了动物疫病食物安全等严重问题。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难以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提升转型;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生态化阶段,是饲养方式由工厂化向生态化转型的阶段。中国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畜牧业也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路子。也要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
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正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那么转型的方向在哪里?转型的路线图是什么?对于中国畜牧业转型的大方向,党中央已经指明,这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健康型畜牧业;建设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型畜牧业。但方向不等于路线,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还需要有路线图。按照当前流行的说法,把传统畜牧业定位为家庭的小规模的分散的落后饲养方式;把现代畜牧业定位为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饲养方式,把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型作为中国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路线图,是不准确的,是偏离转型大方向的。
中国畜牧业的转型,既要淘汰改变落后的村庄庭院零星养殖方式,也不能沿袭西方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的老路。村庄里庭院内的零星养殖是原始的落后的,是需要淘汰的。规模化工厂化的工业化畜牧业,也严重污染环境,导致畜禽疫病药残等食物安全问题,亦难持续发展。工厂化的畜牧业是传统工业文明的产物,已经过时将要落后,而生态化畜牧业是现代生态文明的产物,则代表着未来的趋势潮流。生态型畜牧业是资源节约型的,是环境友好型的,是绿色的生产方式,产出的是绿色有机食品,是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所以,现代畜牧业应该是生态型畜牧业。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一,要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实行饲养方式由工厂化向生态化的转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畜牧业的现代化既无法摆脱市场化制约,也无法离开国际化的冲击,畜牧业现代化离不开国际化和市场化。所以,畜牧业转型路线图,需要含有针对国际化市场化的对策安排。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二,是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将其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微观经营主体,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中坚。大力发展畜牧生产性服务业,推行"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全社会都能介入参与的平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畜牧产业体系。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三,是弄清谁是我们的对手,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中国畜产品国际化的首要问题。采取优质取胜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打有机食品这张硬牌,可收到既能守住国门,又能破解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一石双鸟的效果。这是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做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总之,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要根据中国国情量身订做,围绕生态化市场化国际化,进行创新实现转型。
靠市场力量自由调节,畜牧业难以稳定持续发展,也迫切需要政府用有形之手进行宏观调控。由于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强大出口困难;也由于国门敞开畜产品进口冲击;还由于畜产品具有需求弹性低的弱点。现在,畜产品市场过剩价跌伤农,已成为严峻的现实,已经危及畜牧业的生存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的增收。急需国家对畜产品采取防过剩的宏观调控措施,推动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国家要围绕着产品质量投入各种资源,引导支持农户,按有机食品标准生产。在资金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在技术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在人力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并在市场资源上为有机畜产品提供平台。对城市中餐馆酒店学校食堂等大众集中就餐的优质商业通路,实行有机畜产品市场准入,为有机畜产品提供优质优价的销售渠道。为生产有机畜产品的农户,提供稀缺的市场资源。国家的宏观调控,既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畜产品的不轨行为,也要严厉打击低价倾销的不端行为,维护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让农民能够通过畜产品的提质增值来实现增收,也让城市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健康的畜产品。

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一:生态化
作者:张振武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村庄里庭院内的零星养殖是原始的落后的,是需要淘汰的。规模化、工厂化的工业化畜牧业,也严重污染环境,导致畜禽疫病药残等食品安全问题,亦难持续发展。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一,是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实现饲养方式由工业化向生态化的转型。

    根据国情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新型农户

    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将农户作为畜牧业的微观经营主体,实行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养殖。所谓种养结合,就是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在每个农户中,还要结合在田间地头里。当今社会的产业边界已经模糊,实行种养结合后能形成新的业态,从事种养结合的农户就是新型农户。它不是单一地种地,也不是孤立地养殖,而是种养结合,他既是农民,也是牧民。是中国特色新型畜牧业的微观经营主体,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中坚。所谓小型规模化,既区别于大型规模化,也不同于非规模化的庭院零星养殖。庭院养殖是一两头猪、三五只羊、十几只鸡的零星养殖,不是规模化。而小型规模化也是规模化,只是规模较小而已。

    大型规模化是传统工业化的产物,它适合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国情。这些畜牧业强国人少地多土地资源丰富,金钱资本雄厚,科学技术发达,适合发展几千头牛、几万头猪、几十万只鸡的规模化畜牧业。这种大型规模化,我们无法学,不能当榜样做标杆。有什么样的国情,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小型规模化。或户养300-500只鸡,或户养30-50头猪,或户养二三十头牛,或户养五六十只羊。与大型规模化的千头牛、万口猪、几十万只鸡相比,是“小不点”不足挂齿。但与庭院零星养殖的一二口猪、十几只鸡相比,饲养规模已经是几十倍了,也算鸟枪换炮今非昔比。小型规模化农户从事的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法上马,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同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农户手中拥有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它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由于是小型规模化,它手中拥有多少资源,就力所能及地搞多大规模。不贪大求洋,不大兴土木,不大量举债。还由于是种养结合,种植与养殖互相配套,农户根据自己所掌握资源的数量与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组合。适合养鸡就养鸡,养羊有利就养羊,或猪或鹅或牛,农民可以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实行小型规模化,农户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对短缺的货币进行替代。在不发达的农村,农民手中最缺少的就是钱,用手中拥有的实物资源替代短缺的货币,是最现实的选择。实行种养结合,饲草饲料在自家地里种植生产,基本上不用花钱到市场上购买。规模小用工少,劳动力主要源于自家,不用花钱雇工(或者亲朋之间互助帮工换工,农村的亲朋关系是自然形成的劳务市场网络,交易成本低效率高)。养牛养羊户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羔羊犊牛都是自家母畜生产,减少了对资金的需求,减轻了对贷款的依赖,降低了农户发展畜牧业的交易成本。这样的发展模式,农户可以不断地积累经验,持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农户可以不停地积蓄资源,逐步地壮大自己的实力,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发展壮大。

    大型规模化的养殖户,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标准化的圈舍,购买先进的饲养设备,配套水电暖设施等。这些固定投资几乎都依赖银行贷款,许多养殖大户场房建成之日,也是债台高筑之时。大型规模化的场户,不仅要在厂房设备上大量投资,需要的流动资金数额也大。鸡雏仔猪羊羔牛犊都要花钱购买,饲草饲料疫苗药品也要花钱购买,大量雇工还要花钱雇佣。农牧业贷款期限普遍较短,银行贷款到位后很快就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把这些负债的老板们逼得焦头烂额。借贷款时都是赶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当市场行情跌入低谷时,由于资金链脆弱,很容易崩盘倒闭。他自己倾家荡产,也给银行造成坏账风险。这种现象不是个别情况,现在许多高标准的养殖场、养殖小区已人去场空,闲置废弃或改作它用。

    现在,也有人对中国农户家庭经营形式轻率地予以否定,试图用企业化模式来替代它们;对小型规模化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指责其为传统落后,说它无法适应现代市场化环境,试图用大型规模化来挤垮它们;对中国传统种养结合的农耕文明,也全盘否定,试图用全面机械化、单一专业化来取而代之。硬把中国的农户转型为大型规模化、企业化的农牧场,中国的大多数农户是做不到的,中国的农户只适合操作家庭经营这样的小船,没有能力驾驭结构复杂的企业化大舰艇。他们没有那样大的实力,中国对大型规模化也缺乏资本支持。这种贪大求洋的转型,对于多数农民来说是没有条件参与的,而大多数农户被边缘化,不能够让农民大面积受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印度的乳业发展之路,带有显著的本国特色,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它们立足国情养奶牛,没有盲目地照搬发达国家的大型规模化,除少数种牛繁殖场外,很少有大型奶牛饲养场。逾70%的牛奶,都是由仅有1-2头奶牛的个体农户饲养的,这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大量的农民就业,也带动了大面积的农户增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具的国情特点和自然禀赋,因而美国有美国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新西兰有新西兰的畜牧业发展特色,印度也有适合自己国情的畜牧业发展道路。我国畜牧业需要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路子。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应该是小型规模化的畜牧业;中国的农户应该是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中国的农民应该是又农又牧的新型农民。

    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以资源化利用和低廉化治理的方式,消除了畜禽养殖对村庄庭院的污染,也根治了其对土地、水源、大气的环境污染

    农户原始传统小农经济的养殖方式,其特点是农民在庭院内从事鸡猪等养殖活动,粪便等污物严重地污染了庭院与村庄环境,影响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庭院养殖人畜混居在一起,对口蹄疫、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非常不利,是落后的、必须要淘汰的。

    大型规模化、工厂化的畜禽养殖场或养殖小区,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高密度的、大规模的集约化畜禽饲养,单位土地面积上承载了数量超额的畜禽,周围环境容纳消化不了,就会泛滥成灾。污染土地,污染水源,污染空气。场区内畜舍里大量的粪污,招来了泛滥成灾的苍蝇,库房中畜舍里的饲料,也成为老鼠兴风作浪的温床。杀蝇灭鼠需要不断地大量使用化学药物,也形成持续不断的污染。采取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方式建设的大型养殖场,或者是养殖小区,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是不争的事实,悖离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大方向。尽管一些地方也在针对畜禽养殖小区的粪便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但这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治标不治本的。采取工业化的方式治污,基建设备投入大,运行费用高,利薄如纸的养殖企业,不堪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在点上试验成功,也难以大面积地推广普及。

    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农户,把养殖活动从庭院里迁出来,不再污染村庄庭院,解决了养殖垃圾对村庄庭院的污染问题。养殖场建在田间地头或林地里,这样饲草饲料可以就近饲喂畜禽,节省运输人工等投入。粪便作为肥料,也就近施入自家农田,以资源化方式进行了环保处理。由于以农户为单位各自为战,将养殖活动分散在各自的承包田里或林地中,不搞集中化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实现了污物的容量化控制。由于是小型规模化,污物不会超载过量,也是生态化发展,还是低廉化治理。

    如果是大型规模化饲养场,或众多养殖户集中在一起的养殖小区,则会造成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脱节,即种养分离。一方面,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的养殖业,由于高度集约经营,粪便污物大量集中排放,造成超载过量,使周边环境难以承受。导致对局部区域环境造成污染,对生态造成破坏。另外,耕地由于缺乏有机肥,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耕地质量退化。工厂化养殖方式,多采用水洗清粪排污,不但大量消耗稀缺的水资源,污物还会增加几倍,加大了环保治污的工作量。在田间里、林地中的小型规模化养殖,化整为零的分散饲养,种养业有机组合在一起,从源头上治理了畜禽业污染,是循环型畜牧业。与工业化的治理方式相比较,这样的治理成本低,不需要昂贵的基建设备等投入,也不必付出高额的环保运行费用。

    推动饲养方式由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也是破解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突破口

    当前,畜禽疫病的严重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从哪里来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有人说是零星分散饲养的落后方式造成的,也有人说是农民素质低缺乏知识不懂技术,不重视环境卫生,缺乏消毒隔离措施导致的恶果,这是嫁祸于人让农民背黑锅。对人类威胁愈来愈大的畜禽疫病药残问题,根源于工业化的饲养方式。工业化畜牧业采取舍饲笼养方式,鸡有鸡笼,猪有猪床,牛有牛栏。畜禽被封闭在笼子里或畜栏内,脚下是粪便污物,并被污浊的空气包围着。它们是产肉的机器,产蛋的机器,产奶的机器。只能按照场主的经济目的,被动地快速长肉、大量产蛋、产奶。但是畜禽是有生命的动物,它不同于普通工业品。在工业化生产方式下,它们得不到运动的机会,没有运动的空间,也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由于违背了动物的自然天性,剥夺了动物的福利,因此也危害了动物的健康。它们在应急状态下生存,它们营养失衡,致使免疫器官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易感病,整个群体都成了不健康易感病的弱势群体。舍饲笼养的工业化饲养方式,造就易感病的弱势群体,而大型规模化又把这些弱势群体,安排在“集中营”里面,为禽流感等疫病“火烧联营”创造了条件。

    工业化饲养方式是罪魁祸首,是造成畜禽疫病复杂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多么严密的消毒防疫措施,都事倍功半、治标不治本,无论什么样的灵丹妙药也往往是徒劳的。我们不要抱怨农民素质低,如此这般的饲养环境与方式,造成了数量如此多的易感病畜禽,疫病种类多而且顽固,可以说防不胜防,无论素质多么高的农民也无计可施。因为现在畜禽疫病太严重了,可以说百病缠身,有传染性的,也有营养缺乏性的,还有环境应急造成的。过去偶发的疫病,现在变成常见病,许多畜禽是多病同发。这种状况令国内外最权威的兽医专家都头疼,都束手无策,还能怪罪农民吗?现在防疫的主要措施是注射疫苗,疫苗种类越来越多,免疫程序日益复杂。肉食鸡短短的60日龄,在免疫程序中需用五六种疫苗。从出壳的零日龄,尚未开餐就先喷雾消毒用药。饲养人员为图方便,就把药物拌在饲料里加在饮水中,每天喂药每周注苗是工厂化养殖场的常规工作。

    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是疫病与药残问题,疫病与药残的防控需要从源头入手,从养殖环节抓起。从事养殖环节的是农牧民,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商品生产活动。如果畜禽发病,他就会用药,因为不治疗的话,他会受经济损失。相反,如果畜禽不发病,他就不会用药,因为用药需花钱去买,他不会花冤枉钱。想让农牧民不给畜禽喂药,只有让畜禽不发病。因此,治本的途径是转变饲养方式,推行健康饲养方式,让畜禽少发病、不发病,摆脱百病缠身的处境。

    动物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只有它们健康,人类才能健康,健康动物是通过健康饲养方式获得的。生态化饲养方式就是健康饲养方式,生态化养殖把畜禽从圈舍笼栏中释放出来,充分利用草地林地放牧饲养,给饲养畜禽以蓝天绿地新鲜的空气,自由运动的空间,让他们健康生长不发病。疫病问题与药残问题,实质是饲养方式的问题。下一步将会遇到的动物福利的问题,也是饲养方式的问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破解国际贸易壁垒,都要从健康的饲养方式入手来加以解决。因此,饲养方式由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型势在必行。

    采取喂药注疫苗喷洒消毒剂等工业化方式进行畜禽防疫,投入大、成本高,采取生态化方式来防疫则成本低。如我国早期营造的大面积人工松树纯林,为病虫害的流行提供了温床,引发了号称“不冒烟森林火灾”的松毛虫害。后来改大面积纯林为混交林,实行针阔树种混交,在地域上形成带状或块状混交。用这种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学方法,低成本地防治了森林病虫害。从防疫角度讲,畜禽饲养活动宜分散不宜集中,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生态化饲养方式,化整为零地把养殖业分散在远离村庄的林地、草地里,或田间地头上。畜禽粪便既不污染庭院村庄,也不会集中排放污染环境。养殖户在地域上互相拉开距离,以林地农作物等作天然隔离带,是生态化的防疫措施,可以大大降低防疫成本。

    生态化是方向路线问题,在生态文明的时代,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生态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坚持生态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坚持生态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产出有机食品,提升中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坚持生态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但生态化不是对工业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生态化也不是将工业化推倒重来,而是扬长避短地提升。既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颠覆与革命,也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生态化畜牧业仍保留优良品种及设备工艺等优秀成果,仍继承科学的饲料配方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改变的只是饲养方式,将其由工业化转型为生态化。  

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二:市场化


 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将其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微观经营主体,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中坚;大力发展畜牧生产性服务业,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全社会都能介入参与的平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畜牧产业体系。根据畜产品需求弹性低的弱点,国家要针对畜产品市场过剩价跌伤农的现实,从市场流通环节入手进行宏观调控。对城市中的餐馆食堂等优质流通渠道,实行有机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准入。推动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让农民通过畜产品提质增值来实现增收,让城市人吃上安全健康的有机畜产品。

     1、将农户培育成在市场化环境中有活力的微观经营主体

     千变万化的不确定性是市场的常态。市场大起大落频繁剧烈地波动,让农户吃尽了苦头。虽然,畜牧业还有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但疫病等灾害风险,最终都合并为市场风险。如禽流感灾情尽管闹得举国上下天翻地覆,并没有死掉多少鸡,农户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并不严重。但消费者心理恐慌谈鸡色变消费萎缩,市场价格下跌销量减少带来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疫病灾害风险实质也是市场风险。

     在畜牧产业链中,饲养环节处于弱势状态,从事饲养环节的农户则是弱势群体。它们饲养的是活动物,畜禽需要有生长发育的时间和过程,在生产与销售之间有滞后期,无法弹性操作与灵活调节。待市场旺销价高行情好的时候,养殖户马上增产上量已经来不及;当出现市场低谷时,养殖户立即刹车却已经晚了。而搞饲料加工的,搞兽药生产销售的,搞运输贩卖的,搞屠宰加工的,搞畜产品销售的,都能及时踏油门抓机遇,随时踏刹车避风险。为应对变化波动的市场环境,养殖农户需要具备左右逢源的本事,具有既能抓机遇又能避风险的能力。它们的反应速度要快,行动要机敏灵活。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农户,在畜牧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下,就具备这样的应对市场波动变化的生存能力,是适应市场化环境的微观经营主体。

     为使农户具备市场应变能力,必须让微观经营主体的农户具有充分的生产自主权。现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等基础生产资料都已承包到户,棚圈畜禽等资源要素也已配置在农户手中,由其自主支配。农民有见机行事见风使舵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地决定种还是不种,养还是不养,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进退上下量大量小,都由农户自主决定。鉴于我国发展畜牧业资源要素短缺的现实,为支持农民增收,要进一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畜牧业资源,都统统交给农户。现在某些地区把生态保护绝对化,一刀切实行全年禁牧,林地不允许放牧,山地也不让放牧,连路边田边林边也不许放牧。夏天草茂盛地长起来,冬天再放火把它烧掉。这种只要环保,不顾农民温饱的偏激做法,严重地影响了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实际上鱼与熊掌兼得的办法也是有的,采取半舍饲半放牧的方式,实行季节性禁牧,就可以兼顾生态保护与畜牧发展。

     为使农户在市场化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旺盛的发展活力,要大力发展畜牧生产性服务业,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配套服务。这个服务体系在内容上是全面的,无论农民种什么养什么,都有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来帮助,没有空白和死角;这个服务体系是专业化的,是信息化的,有有偿的,有无偿的等等。只有畜牧业服务体系健全并有效地发挥作用,农民在市场化环境中从事畜牧产业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服务体系当靠山做后盾,农民才有条件自主地选择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等。农户是鱼,服务体系是水,有了水鱼才能活,才能自由自在地游弋。

     畜牧生产性服务业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是农户的强大靠山和坚强后盾。有了服务体系,农户如同变形金刚一样,脚踏种养业这两只船。能选择上马也能选择退出,在产量上能大能小。它是种养结合的,在玉米行情好价格高时,他就多销售手中的玉米,少养甚至不养畜或禽。在玉米价格跌落卖难时,他就多饲养畜或禽。他不再盲目地长年饲养,而是根据市场行情,选择适宜时机饲养。他是小型规模化的,因而船小好调头。澳大利亚种小麦的农民,在小麦行情好值钱的时候,他就选择收获小麦,卖粮挣钱。而当小麦行情下跌卖难时,他及时将小麦收割青贮饲喂牛羊。且对奶牛与肉牛,毛羊与肉羊,也根据市场行情动态地调整品种与规模。为提高农户应变市场的灵活性,根据畜产品市场已经饱和的现状,我们不应再大量发展专门化的高产畜禽品种,侧重发展能肉能蛋的肉蛋结合鸡,能奶能肉的肉奶结合牛等。创造条件让农户能够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自主灵活地调整变换品种,根据市场销路订单来决定产量的多少。

     2、发展畜牧生产性服务业,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构建适应市场化环境的畜牧产业体系

     生产型服务业的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转型的瓶颈,畜牧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也成为中国畜牧业转型的瓶颈。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同样,中国畜牧业的竞争力,也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畜牧业的创新突破,在于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推行“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依靠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撑,改变畜牧业在市场化国际化环境中的尴尬处境。

     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它在市场化环境中,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但也需要建设社会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来解决农民单门独户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服务体系就没有新型农户,就没有畜牧业的产业化。“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是以畜牧生产性服务业做支柱的创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服务体系中,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也有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有政府,有公司,有工厂,还有个体户。仔猪鸡雏来源于种猪场孵化厂,预混料浓缩料来源于饲料厂,产品由屠宰场乳品厂负责收购加工,饲养防疫技术是技术推广部门的事,有困难有问题由政府出面组织协调。还有畜贩子肉贩子搞运输的搞兽药的等中介,资金由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供。这些产业链上的成员,构成了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它们是社会化的,也是专业化的,通过信息化链接形成有分有合的网络体系。“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平台留出接口,让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都能投身进来,给它们适当角色,让它们有用武之地。让它们将知识技术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顺畅地注入进来,为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产业链中的商业性组织,通过市场化的订单契约组织联合起来,他们根据各自手中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产,互相提供专业化的产品或服务,形成利益共同体,结成产业联盟。畜牧服务体系中的非盈利组织,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公益服务,这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有些环节市场是失灵的,如同手机在没信号的地区。这正是政府需要支持的环节与内容。如种畜场是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即使赔钱,也得坚持不能放弃,国家要给予补贴。如基层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他要向农牧民推广普及技术,进行指导培训服务。它们不能在农民身上挣大钱,也是公益性的,需要国家给予补贴。

     第一,信息服务是畜牧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时代,市场行情及销售价格,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的途径来沟通解决。由政府主导并组织建设信息网络平台,把宝贵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开发出来提供给农户。包括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质量信息与数量信息,价格信息与销量信息,各种预测,各种分析,各种说法。总之,围绕这个产业方方面面的信息,都放在这个平台上,使农民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消息灵通。农民通过这些信息来选择来决策,决定自己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样养,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卖给谁,用什么样的价格销售,现在的行情啥样,下一步是什么趋势等等。现在,农村信息化的硬件正在普及,在宽带条件下电视机手机电脑都能上网,用信息资源做桥梁将农户与大市场连接到一起,这时候农民就能挺直腰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拥有了生产的自主权。我国现在有形的畜产品批发零售交易市场不缺乏,但缺少全国性信息化畜产品交易市场。打造信息化的畜产品交易平台,交易费用省效率高意义重大。

     第二,技术服务也是畜牧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畜牧科研机构要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各相关技术组装起来,研发出模式化傻瓜化的畜牧技术产品,作为配套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农牧民。这类技术产品,是针对某个特定区域,也是为某个特定产品量身订做的。这些技术不是零散的,而是组装起来的,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技术产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傻瓜化,汽车才成为大众的交通工具;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傻瓜化,电脑和手机等才能在大众中普及。有了傻瓜化的技术产品,就能出现农民人人都会干,形成户户都能养的产业集群。在推广普及环节,要由基层的技术推广部门,将组装集成的模式化傻瓜化技术产品,送到农户手中,在它们中间发芽生根开花,这最后一公里就接通了。

     第三,金融服务是畜牧业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主导下,畜牧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地发展壮大起来。有产前的有产中的也有产后的,有商业性的企业组织,也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它们是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是化整为零各具优势的。它们也都是需要金融服务的对象。但它们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也不等,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并不一样,如果金融产品单一则无法满足。所以,金融机构要有面向农户的金融产品,也要有针对服务体系所有成员的金融产品。需要通过金融创新,在贷款种类上期限上额度上手续上为“服务体系+农户”量身订做金融产品,体现服务型金融的特色。

     第四,“服务体系+农户”是对“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的提升完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是服务体系不健全的产物。由于服务体系缺失,导致龙头企业“大而全”。“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是将服务体系的全部内容都组装在龙头企业内,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使龙头企业成为“大而全”的庞然大物。既含有商业性业务,也包括公益性业务。在生产环节既要养种畜种禽,为农户提供仔猪鸡雏等。还要建粮库建饲料加工厂等,从事收粮储粮榨油产豆粕等业务,还拥有车队运送鸡雏饲料到农户。还建有屠宰加工厂,既有生产生鲜冻品的工厂,还有生产香肠火腿熟制品的工厂,甚至调味品厂包装物厂等等。龙头企业还配套建有研发机构,如畜禽饲养技术研究所、病害防疫技术研究所、饲料配方技术研究所以及配套的实验场等。还要组织技术推广队伍,在农户中从事技术推广服务。

     “大而全”的龙头企业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它还要介入流通商贸领域。在国外建销售处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内建销售公司占领国内市场。在市场终端建大型超市或建小型专卖店,在餐饮通路建连锁酒店以形成销售网络等等。在畜牧生产性服务业缺失的背景下,龙头企业种养加销农工商贸一条龙,介入了畜牧产业链的各环节。包括了饲养加工生产和内外贸商业流通。这样龙头企业就逐渐地庞大起来,产业链越来越长,资金需求越来越多,缺口也越来越大,当然资金链也越来越脆弱。

     由于畜牧生产性服务业的缺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只好勉为其难,试图去包打天下。现代畜牧业是社会化的大产业,资源要素都分散在社会各成员手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任何企业也都 无法全部掌控。如果是“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龙头企业就是服务体系中的一个成员,它或专营工厂从事加工,或专营品牌从事市场营销,或专营技术从事研发推广。不再打肿脸充胖子搞“大而全”,既给自己松绑减轻了压力,也降低了给农户带来的系统风险。有了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来充当农户的后盾靠山,农户不再把自己绑在某一龙头企业的战车上。某一龙头企业倒闭,也不至于火烧联营,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牵进去殉葬。

     3、国家要对畜产品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推动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让农民通过畜产品的提质增值来增收,也让城市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健康的畜产品

     国家信息中心分析2006年中期的宏观经济形势时,取样的是七月份数据:居住类价格持续走高,服务业价格涨幅较大,但是肉禽蛋类价格是下跌的。其中,肉禽产品价格下跌7.1%,鲜蛋价格下降12.9%。就是说,几乎所有的行业与产品都涨价,甚至大幅度地持续地涨价。只有畜产品降价,并且是大幅度的降低。在国内找不出降价幅度如此之大的第二个行业(畜产品价格后来也偶有反弹,但好景不长,仍是跌多涨少)。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致使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所有行业中利润最薄的行业,几乎是难以继续生存的行业。

     需求弹性低是畜产品致命的弱点,因为人的胃是有极限的,肚子就那么大,装进去的食物在数量上有限。全球人口国内人口地区人口就那么多,市场空间也是有限的。现在畜产品市场已经饱和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仍路径依赖地使用短缺经济时代的规模化数量型增长方式,继续加大技术资金等资源投入,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畜产品数量,让更多的畜产品投放到市场。就会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蛋贱伤农肉贱伤农奶贱伤农。技术进步与规模扩大,虽然创造了高产量,但事与愿违,农民的收入却不会相应提高,由于卖难反而下降,甚至损失惨重。现在大路货的畜产品,已经数量过剩价格下跌,追求规模化数量型的发展模式,会导致更大的过剩,更严重的价跌。

     在数量型增长方式下没有赢家,畜产品市场饱和过剩,价格下跌谷贱伤农,农民增产没有增收。城市人虽然在价钱上得到一些便宜实惠,却难以吃到优质健康的畜产品。由于低质畜产品危害了健康,城市人也算是吃了大亏,因为花多少钱也买不到健康。现在畜产品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重灾区,这比矿难危害更大,矿难受害者毕竟人数有限,而食品安全危及的是整个社会公众的健康。这比沙尘爆更严重,沙尘不是有毒有害物质,从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数量也有限。而垃圾食物中的重金属抗生素等是化学物质,要吃到人的肚子里,溶入人的血液中,在人体各器官中到处漫游流窜,还进行生理生化反应,甚至潜伏隐藏,对人健康的危害严重而持久。食品安全是比矿难比环境污染分量更重的大问题。正因为这样,对红心鸭蛋多宝鱼等食品安全问题,整个社会高度关注,媒体大肆曝光舆论谴责,政府有关部门也严查狠打。但仅靠谴责惩罚是不够的,食品安全是系统性问题,涉及面广层次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有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有社会层面的问题。其中,畜牧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其中原因,不能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更是重要原因,

     第一,目前,畜禽工业化饲养方式被当作畜牧业现代化的目标来推行。畜禽高密度地生活在圈舍笼栏内,它们见不到蓝天草地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更谈不上情感需求,只能被动地快长肉多产蛋等。在得不到起码动物福利的前提下,在过劳亚健康状态下,畜禽必然会生病,生病就要喂药,喂药就会产生药残,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况且,现在国际国内对食品安全的标准都升格了,过去允许使用的药物,现在都变成了禁用药,而且禁用药范围越来越大。允许使用的药物越来越少,几乎全部在禁用范围。即使允许使用的药物也有用量限制,苛刻程度达到即使闻一下,都会残留超标。由于工业化的生产体系是根本原因,所以畜禽疫病药残问题带有普遍性,不是个别情况。仅靠谴责与处罚是解决不了的。需要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在源头上入手,将饲养方式由工厂化转变到生态化上来,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也是数量型的增长方式,这种发展模式追求大规模高产量,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科技和资本也沿着这个方向大力推动促进,导致普通畜产品市场饱和过剩,致使畜产品市场环境日益严酷。在畜产品的饲养加工环节,煤水电油原料人工运费都已大幅度涨价,增加了生产和运输成本。玉米乙醇正逐渐替代汽油成为工业品,饲料玉米因短缺正在涨价。在销售环节,城市中的超市等大卖场已经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食杂店等,成为肉禽蛋奶的主通路,实现了通路垄断。这对畜产品生产者是高门坎是壁垒,是强大的制约。超市大卖场凭恃连锁经营销量大的垄断优势,不仅把价格压得很低,还设置了进店费赞助费店庆费,还有1-3个月的帐期等苛捐杂税。导致销售成本提高费用增加。原料涨价成本上升让畜牧业叫苦不迭,市场过剩价格下跌让畜牧业雪上加霜,城市中销售通路制约让畜牧业腹背受敌,从事畜牧业的农民遭遇前后左右夹击四面包围。

     把畜产品假冒伪劣的原因归结为我国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技术水平低,员工素质低等,都是不准确的。企业规模大小不是产品优劣的必然因素,小企业也能生产优质产品,但前提是优质一定要优价,如果没有优质优价的市场保证,小企业就会采取另类生存的方式,打擦边球偷工减料,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降成本或增产量,以获得微薄的效益来求生存。数量型的增长方式,优质不优价的市场环境,结果就是逼良为娼。人们把食品质量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大企业名牌企业的身上,确实大企业名牌企业不能偷工减料,更不能假冒伪劣,必须货真价实。但是优质不能优价的市场环境,大企业更难以挺住和坚持。它不能选择小企业偷工减料的生存方式,只能坐以待毙。数量型的增长方式,优质不能优价的市场环境,是逆淘汰机制,无法获得优质安全放心的畜产品。也不可能像北美欧洲形成几家大型畜产品企业集团,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我国现在缺乏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这是大企业生存的土壤气候条件。

     任何行业放任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进行自由调节,都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不能稳定协调发展。畜产品市场也一样,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靠市场力量自由调节难以实现,需要政府用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当前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也许不是钢铁水泥,而是畜产品。所以,畜产品是最迫切需要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行业。国家对工业品的产能过剩,对钢铁对电力对房地产及时地大力度地实施了宏观调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遭遇过剩危机的产业,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现在,低质畜产品的过剩,已经危及了中国畜牧业的生存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农牧民增收,也迫切需要靠国家的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对畜产品的宏观调控,既要防短缺,也要防过剩。如同货币政策,既要防止通货膨胀,也要防止通货紧缩。短缺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过剩则谷贱伤农。

     当前,国家对畜产品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防过剩,需要采取措施调整结构,促进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政策导向上,不单纯在规模上做文章,在数量上兜圈子。政府要围绕着产品质量投入各种资源,引导支持农户,按有机食品标准生产,并在资金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在技术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在人力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并在市场资源上为有机畜产品提供平台。对城市中餐馆酒店学校食堂等大众集中就餐的优质商业通路,实行有机畜产品市场准入,为有机畜产品提供优质优价的销售渠道,为生产有机畜产品的农户,提供稀缺的市场资源。通过国家政策渠道,给予优质的市场渠道资源,比给农民钱更有价值更解渴,让农民一斤肉获了二斤肉的收入,一只鸡卖出了二只鸡的价钱。通过宏观调控,使畜产品走出过剩价跌的困境,让农民能够通过畜产品的提质增值来增收,同时也让城市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健康的畜产品。国家的宏观调控,既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畜产品的不轨行为。也要严厉打击低价倾销的不端行为,维护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有了优质优价的公平的市场环境,就能有效地对畜产品厂家商家进行监管,要求它们规规矩矩不偷工减料,走优质优价增收的路子。

  畜产品质量问题有特殊性,有常规的质量问题,如腐烂发霉超贮变质,这类质量问题,在外观上能够发现容易控制;发生这类常规质量问题,不论价格高低,都不能上市销售;特殊质量问题是疫病问题,是抗生素重金属激素等药残问题。消费者肉眼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同时质检部门也无法全部现场监测。让消费者放心的健康畜产品,必须采用健康的饲养方式来获得。让消费者放心的内在健康品质,也必须投入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生产者要舍得把资源投入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品质上,甚至肯以牺牲数量来换取质量,同时,消费者也需要花钱买放心买优质。现在城市消费者认同绿色食品,更认同有机食品,但是不认同绿色有机食品较高的价格。他们希望以普通食物的价格,来消费绿色有机食品,这是无法实现的,也是不公平的。对畜产品实施宏观调控,需要借助国家的信誉和力量,对消费者进行优质优价的教育。告诉他们“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要舍得花钱买健康买安全买放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健康安全放心是有投入有价值的东西,也要花钱来买,这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已率先脱离温饱,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消费结构也已发生变化,他们追求消费绿色健康安全放心的畜产品。畜产品通过优质化的方式,即使提点价,城市人也能承受,也会理解。这是实行畜产品优质优价十分有利的心理基础和条件。

  林毅夫教授指出:“在1978年底到1984年的短短6年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在那段时间,政府高兴,因为解决了粮食问题;城里人高兴,因为农产品市场丰富起来;农民也高兴,因为自己的收入快速增长”。国家通过实施宏观调控,促使畜产品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也能收到“三个高兴”的圆满效果。政府高兴,因为解决了农民增收这个三农的核心问题;城里人高兴,因为吃上了放心健康的食品;农民也高兴,因为农产品增值,为他们提高了收入。我们扶农支农助农不能尽是输血办法,尽是施舍救济的方式,就中国大多数农民来讲,种植业养殖业就是农村的优势产业,农民增收在种养业上找到突破口,它们有了用武之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回报。(张振武)
  

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三:国际化


  谁是我们的对手,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畜产品国际化的首要问题;采取优质取胜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打有机食品这张硬牌,可收到既能守住国门,又能破解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一石双鸟的效果。这是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做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1、谁是我们对手?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畜产品国际化的首要问题

     中国农产品关税已由54%降至15.3%,我国成了世界上农产品最开放的国家。在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现在加入了国际化这个新内容,提高了复杂程度,也增加了难度,需

     要我们接受更严峻的考验,承担更大的风险。随着WTO保护期的结束,畜产品进口冲击会进一步加大。如饲料业中的大豆,由96年前的出口国变成现在的进口国,进口量超过国内的生产量,导致国内大豆出现价跌卖难。在羊毛业中,国毛已被澳毛挤垮,失去招架之功,已无还手之力。接下来将会遭受围猎的是鸡肉牛肉玉米等。在畜产品出口方面,由于国际贸易壁垒改头换面地提高,检测标准更加苛刻(如日本推行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规等)。致使我国畜产品出口下降,由顺差变为逆差,并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面对冲击与挑战,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抱怨对手心狠手辣;也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被动地挨打受气,更不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当务之急先要弄清谁是我们的对手,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畜产品国际化的首要问题。真正探明畜产品国际化的山有多高水有多深,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研究战略制定对策,采取化被动为主动的有力措施,提升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那么,谁是中国畜牧业的竞争对手呢?在饲料业中玉米与大豆粕是主原料,大约占猪禽饲料总量的80%。美国是世界玉米的主产国位列第一,年产量2.7亿吨,占全球总量的42%,玉米出口量544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60%。巴西占第二位,年产玉米435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6%,出口502万吨,北美的美国与南美的巴西玉米总产量3.1亿吨,占全球总量的48%,出口量594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65%;美国的大豆也是全球第一,总产量为8548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2%,出口量301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6%。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占第二位,大豆总产量为5300万吨和3900万吨,合计占全球总量的34%,出口量2050万吨和950万吨,合计占全球总量的47%;在畜产品中,美国年产鸡肉1522万吨,居第一位,占全球总量的26.3%,出口量为62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7%。巴西是第二位,年产鸡肉81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5%;世界牛肉的主产国是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巴西,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牛肉四强年出口牛肉388万吨,占世界牛肉出口总量的83%;世界上羊肉最大的生产国是新西兰、澳大利亚,它们也是最大的羊肉出口国。年出口量为77万吨,占全球出口总量的95%。欧盟是个例外,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国家”,其畜产品市场对内部成员是绿色通道没有壁垒。但对欧盟以外的国家则封闭排斥,设置了铜墙铁壁般的各种壁垒。荷兰等国的畜产品都是出口到欧盟的,应视为内销,不应看作是出口。

     中国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对手阵容强大,饲料玉米大豆是美国巴西阿根廷,鸡肉是美国和巴西,牛肉是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羊毛羊肉奶粉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它们都是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地多人少土地面积广阔(美国916万平方公里2.98亿人口,加拿大909万平方公里0.33亿人口,巴西850万平方公里1.79亿人口,澳大利亚770平方公里0.18亿人口,新西兰27.7万平方公里380万人口)。基于这样的国情,它们扬长避短,采取规模化工厂化的方式,发展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为适应这种发展模式的需要,它们也培育了企业化大牧场这样的微观经营主体,并以跨国公司为龙头,构建了适应这种发展模式的全球产业体系。它们生产量大出口量也大,在全球占主导地位。

     以肉鸡业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鸡生产国,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出口量也是全球第一。现在鸡肉产业链各环节,都掌控在美国公司手中。如肉种鸡的主导品种是AA、艾维茵等,都由美国公司垄断,全世界的快大型肉种鸡,都要到美国去进口。肉鸡饲料标准是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配方中玉米与大豆粕占据80 %的比例。美国是世界玉米大豆最大的生产国,出口量也是第一,饲料主原料也需到美国采购。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店,开遍全球各地,主产品有炸鸡腿、炸鸡翅,供全球人食用。这样,买种鸡要到美国去买,饲料原料要到美国去采购,鸡肉要到美国去进口,吃鸡肉要光顾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美国的肉鸡业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全球化的战略。自然也要把中国纳入它的全球产业体系中来。因为,中国人吃鸡的数量太多了,中国鸡肉消费市场太大了,美国鸡所占的比例还很小。这怎么行?障碍是什么?是中国肉鸡的生产方式和鸡肉的消费习惯与美国的产业体系不配套不适应。如在生产方式上,是小规模散养,主导品种是本土的三黄鸡等,主流消费形式是农贸市场售活鸡,现场宰杀吃鲜鸡。美国模式是大型规模化工厂化饲养,品种是快大鸡,产品形式是冻鸡,这两种体系模式对接不上。怎么办?需要对中国肉鸡业动手术进行整合改造,使之适合美国的模式,以便纳入它们的全球化产业体系之中。

     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整合,产业集中度越高,跨国公司操纵控制越容易越方便。如在大豆产业链中,油脂加工厂是关键环节,是咽喉要道。垄断加工业之后,上游可控制种植业,下游可操纵饲料豆粕的行情。前几年,中国的榨油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诱惑下,经过互相竞争吞并,仅剩下少数大型企业。螳螂扑蝉黄雀在后,这些企业经过兼并扩张浴血奋战已伤了元气,还大兴土木改造扩建已筋疲力尽。正当苟延残喘的时候,跨国公司乘机伸出橄榄枝,与之合资合作将其招安。跨国巨头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撑控之后,就拥有了呼风唤雨的话语权。把红旗插上山顶,就等于占领了整个山头,把方向盘抓到手,就能操纵整台车。只要纳入到它的产业体系之中,就可以采取牵住牛鼻子控制整头牛的办法,来主导操纵我们的产业链。跨国巨头掌控了中国80%的加工能力之后,即形成垄断局面,完成战略合围。中国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产量逐年萎缩,油脂厂加工的都是北美南美的大豆。

     整合机会并不是守株待兔等来的,跨国公司也会不择手段地算计中国企业,使其饥寒交迫雪上加霜走投无路,被迫主动缴枪投降。如04年的时候,控制着话语权的跨国公司,利用芝加哥粮食期货市场,散布虚假信息,说北美南美大豆丰收无望库存空虚价格看涨。待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傻乎乎地冲进去,买了大量期货大豆,国际市场的大豆却重重地跌了下来。结果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都损失惨重,合计亏损40亿美元,折合300多亿人民币,从此一败涂地难以翻身。现在,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占中国大豆加工能力的80%,中国的大豆加工业已是合资企业的天下。

     禽流感也为炒作中国家禽业提供了题材,同炒作人权一样,背后都是利益。竞争对手故意把禽流感战火引入中国,目的是试图唱衰中国的家禽业。它们说家禽散养是禽流感的源头隐患,规模化工厂化的饲养方式防疫措施才是安全的。中国家禽以散养为主,自然就成了禽流感的重灾区。而美国模式的家禽都是规模化工厂化封闭饲养的,自然就是安全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被指责为传统落后的散养方式,竞被欧洲所推崇,欧洲为满足动物福利保证动物健康,到2012年即全面停止家禽笼养,改为自由放养,生产有机鸡蛋有机禽肉。可见畜牧业全球性的大趋势并不是工业化饲养方式,而是生态化饲养方式。它们把农户家庭饲养,说成是传统的落后的,需要向企业化转型。家庭也好农户也罢,都是生产组织单位,与规模大小不是一回事。它可以大规模也可以小规模,可以先进现代,也可以传统落后。农户家庭经营是由我们国情决定的。就种养业而言,农户家庭经营与企业化经营相比,管理成本低费用省效率高。畜牧业追求规模化就必须采取工业化方式,必须把农户转型为企业。在我国推行这样的发展模式,受到资源制约资本制约,还会加大环境的压力。规模大小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分水岭试金石,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先进越现代。我们不可违背国情贪大求洋搞大型规模化,而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国情选择小型规模化,小型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规模化。

     中国畜产品国际化也需要找朋友,找那些能够为我们提供市场资源的朋友,找那些能够给我们饭吃,又不与我们抢饭碗的伙伴做朋友。就畜产品贸易而言,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谈判不成最好,如果谈成功势必对我国奶粉羊毛牛肉等畜产品产生巨大冲击。而与日本俄罗斯的互贸区若能成功,对中国畜产品就是福音幸事。

     2、扬长避短突出比较优势,实行优质取胜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国际竞争力,逐步成为世界畜牧业强国

     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国情是地多人少,它们是大型规模化以量取胜的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我们的国情正好相反是地少人多,从量的方面在规模上同它们进行竞争,我们没有优势。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人均耕地少,无法像美国加拿大巴西那样,拿出大量的耕地种草养畜,或大面积地种植饲料发展大型规模化畜牧业。我国北方五大牧区的草原都是干旱草原,草低矮又有明显的季节性,加之退化沙化较为严重,不能采取同新西兰澳大利亚草原畜牧业相同的发展模式。我们不能把它们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作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参照系,以其所长比已所短。这个参照系是哈哈镜,用来比照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就会得出落后负面甚至一无是处的悲观结论,使我们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有利弊,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就是要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我国人多地少不能广种,但可以精耕细养。我国农民资本缺乏资金紧张,不适合发展企业化的大型农牧场,但可以发展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拓展。通过精耕细养,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有机食品;通过精雕细琢,生产有中国传统优势的美味食品。中国地域广阔,地貌多样、气候多样、生态多样、物种多样、民俗文化多样。可以生产多样化的特色食品,满足全球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化都是未来的大趋势,中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情,就要有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畜牧业,不应趋同而要求异,不追求大规模高产量,转而求优质求健康求特色。

     竞争对手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是规模化工厂化的,产品也是同质化的大路货。猪种都是大白、哈白、杜洛克;肉鸡品种都是AA、艾维茵;蛋鸡都是海兰、罗曼;肉牛都是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等等,都是国际厂商统一提供的。饲料配方也都一样,饲料原料同样都是玉米豆粕加维生素矿物质。鸡舍牛棚结构形状尺寸材料都一样,猪栏鸡笼是标准化产品也都一样,杀鸡杀猪宰牛的厂房车间都一样,选用的设备也都一样。国家的特点没有了,民族的特征也消失了。如果沿着这条路走,容易被整合纳入到竞争对手的全球化产业体系之中。这可能是人家预先布下的口袋阵,一旦误入很难逃脱。采取差异化竞争,就是他们搞数量型,我们搞质量型,搞有机食品;他们玩机械,我们玩人力,搞劳动密集型;他们是初加工,我们搞深加工方便化美食化;他们搞工厂化养殖,我们搞生态化养殖;他们搞转基因食品,我们搞有机食品。有机畜产品是种养结合的系统工程,是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有机栽培。这是我国的优势,是我国农民祖传的看家本领。在加工环节上,我国近年来,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大型现代化的乳品厂猪牛羊鸡肉类加工厂。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落后,进行有机畜产品的种养加工的能力,已经全程配套。

     畜产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都是以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为主题作文章,无非就是疫病药残与动物福利。如果我们生产的畜禽没病,无病自然也不会喂药,不喂药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农药残留。采取健康的饲养方式,就能做到畜禽健康无病不用药。生态化的饲养方式,就是健康的饲养方式。有机食品标准是国际食品安全的最高标准,把有机食品确立为国家标准,就是与国际化接轨。达到了有机食品标准,就有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什么肯定列表制度,什么新食品安全法规,统统都破解了,让它们无话可说,我们的畜产品就有了国际竞争力。

     3、城市中的餐馆酒店学生食堂是销量大价位高的优质销售渠道,是稀缺的市场资源。对国内市场实施以优质畜产品和专门渠道为内容的保护措施,实行有机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准入,实行生鲜畜产品餐饮渠道市场准入,让国内的优质市场资源由我国农民独享

     国际化也是市场化,不过是全球性的大市场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资源是最宝贵,是最稀缺的资源,是生命线,它决定一个产业的盛衰。市场资源的重要性,可以用肉鸡产业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肉鸡业曾经与美国、巴西、泰国,并列为世界四大肉鸡生产国。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是中国肉鸡产业的黄金时代。主要特征是市场形势好,日本人喜欢吃鸡腿,就把鸡腿肉地出口到日本市场,卖个好价钱;欧洲人喜欢吃鸡胸,就把胸肉出口到欧盟,也卖个好价钱;中国人喜欢吃鸡头鸡爪鸡脖子,则留下自己食用,也能卖个好价钱。这样的市场结构对鸡产品的销售非常有利,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肉鸡业的飞快发展,并迅速达到鼎盛时期。

     近年来,鸡肉产品市场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际市场方面,欧盟因药残问题,从一九九八年停止进口中国鸡肉,至今没有恢复;俄罗斯年进口鸡肉达百万吨,仅给中国几千吨配额;日本也在农产品方面与中国闹起贸易摩擦,2004年以禽流感为由,停止了中国鸡肉冻品的进口,至今尚未恢复。肉鸡业还很不幸地遭遇了禽流感灾情,更是雪上加霜,把这个行业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禽流感疫情尽管严重,并没有死太多的鸡,也没有死几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并不大。但经过媒体炒作渲染,造成消费者心理恐慌,谈鸡色变不肯大量消费,从而导致市场萎缩,至今尚未恢复。禽流感给整个产业带来的是市场打击,合并症是市场风险。

     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风云突变,给中国肉鸡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实际上中国鸡肉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并不大,在出口最好的2001年,出口量也仅是55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5.85%。尽管出口量所占比重很小,但却是晴雨表,发挥着杠杆作用。只要出口形势好,整个行业日子就好过,产业就兴旺,企业就盈利,农民就增收。原因是出口数量尽管少,出口比重尽管小,但价位高。如出口日本的鸡腿肉价格为每吨1500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1.2万元/吨,串类产品价格为每吨2409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1.9万元/吨,出口价格比内销高出很多,甚至是内销价格的倍数。有了这样的好市场,有了这样的高价格,国内市场价格低点也不怕,内销品种赔点钱也能承受。中国鸡肉出口主销市场是日本,最高时占出口总量的70%。可以说当年我们肉鸡产业的兴旺,是由日本市场支撑起来的。因此,日本市场对中国肉鸡业分量极重,一有风吹草动,中国肉鸡行业就惊慌失措。一旦日本停止鸡肉进口,中国肉鸡行业就陷入灭顶之灾。这是市场力量的体现,这是市场资源的重要性的表现。

     优质的市场资源并不全部存在于国际市场上,我们自己手中也拥有。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市场,其中,城市人口就有5.62亿之多。是消费能力强需求档次高的群体。城市中还有数量众多的餐饮酒店学校食堂等,这是销量大价位高的优质畜产品销售渠道,是畜产品宝贵的市场资源。这是我国城市化战略创造的商业机会,城市化人口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对畜产品安全健康的消费需求,需求就是市场,市场即是资源。现在,需要创造条件让农民也能分享这份城市化的硕果,国家要对这一得天独厚的市场资源进行保护,像保护天然林那样措施有利,像保护环境那样坚决果断,使这些优质稀缺的市场资源,让我国农民能够独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与国际的市场已连接在一起,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畜产品的国际化战略,需要国内与国际市场一盘棋,既要走出去,也要守国门。当前,守国门比走出去更重要,同时守国门也不容易,需要具有产业竞争力,还要符合WTO规则。但是,国内市场资源在我们自己手中,是在自家的地盘上操作,比开拓国际市场争抢别人的地盘总要容易些。走出去开拓畜产品贸易的国际市场,我们面对的是比关税壁垒更强大的绿色壁垒,是加了锁又设了岗的更高门坎,几乎是铜墙铁壁,因此走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绝非轻而易举一日之功。中国畜牧业的强大,要立足于国内市场支撑,在目前不宜舍近求远地盯着国际市场,抢先把家门口的市场抓在手中,有了稳固的立足之地,培育了竞争优势,有了本钱之后,再去图谋国际市场也来得及。

     国家要对城市中的餐馆酒店学校食堂等优质商业渠道,实行有机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准入。城市人口密度大,食品的质量安全与健康最为重要,城市里的餐馆酒店学校食堂,是大众化的集中餐饮场所,食品的质量安全更为重要。有机食品标准比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安全标准更高,也是国际通用的标准,是与国际规则在高端接轨。对城市中的餐饮酒店等优质商业流通渠道,实行有机畜产品市场准入,限制了不能大量生产有机食品的外国竞争对手。将这些宝贵的市场资源,给予生产有机畜产品的我国农户。这种宏观调控不是在产量上做文章,而是在市场环节上找突破口。进行了这样的宏观调控,农民可以通过畜产品提质增值来增加收入,分享了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城市的消费者也吃上了安全健康的畜产品。这样的宏观调控还能够把潮水般涌来的国外畜产品,挡在优质商业流通渠道的大门之外。我们没有关上国门,国门仍是敞开的,只是对餐馆酒店这类销量大价位高的优质市场资源设置了壁垒。把这类优质市场资源保护住,留给我国农民自己来享用。其它商业流通渠道,仍对国外竞争对手开放。

     畜牧业强国采用大型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方式饲养畜禽,把有生命的畜禽动物,当作无生命的工业品来生产,把它们作为产肉产奶产蛋的机器,无法保证动物福利,导致疫病与药残等畜产品安全问题。大型规模化工厂化难以生产有机食品,这是它们的短处弱点。由于生产方式与产业体系的刚性,也由于国情制约,它们只能如此这样,它们只能规模数量取胜,只能生产千品一面的大路货,难以转型从事有机化生产。对优质市场渠道,实行生鲜食品准入,也是必要的。国外畜产品是飘洋过海进来的,需要通过运输物流等环节,进入中国市场,生鲜食品是他们的软肋,只能以奶粉冻肉等产品形式。我国台湾及东盟等贸易伙伴,向大陆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水果蔬菜等,不是畜产品。对畜产品实行有机食品与生鲜食品的市场准入,仅是针对畜产品主要竞争对手,不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战略布局。(张振武)
论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  畜牧业承前而启后,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世界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普遍超过50%,甚至达到70%以上。在我国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畜牧业都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都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中国畜牧业大致可分为传统化、工业化、生态化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畜牧业的传统化阶段。其特点是在村庄里庭院内进行零星养殖,是“老太太养鸡”、“老大爷养猪”、“老爷爷养牛”,这是原始的、传统的、落后的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畜牧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是畜牧业领域的一场革命,由于采取了优良品种,全程配合饲料,先进的设备工艺等,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大幅度地增加了产量。在短时间内就迅速改变了中国肉蛋奶短缺的局面,历史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畜牧业生态化阶段。由于工业化的饲养方式,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也引发了动物疫病食品安全等严重问题,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难以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提升转型,将饲养方式由工业化转型为生态化。

    中国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畜牧业也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路子。也要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

    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正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那么转型的方向在哪里?转型的路线图是什么?对于中国畜牧业转型的大方向,党中央已经指明,这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健康型畜牧业;建设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型畜牧业。但方向不等于路线,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还需要有路线图。按照当前流行的说法,把传统畜牧业定位为家庭的、小规模的、分散的落后饲养方式;把现代畜牧业定位为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饲养方式;把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型作为中国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路线图,是不准确的,是偏离转型大方向的。

    中国畜牧业的转型,既要淘汰改变落后的村庄庭院零星养殖方式,也不能沿袭西方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的老路。村庄里庭院内的零星养殖,是原始的、落后的,是需要淘汰的。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的畜牧业,也严重污染环境,导致畜禽疫病药残等食品安全问题,亦难持续发展。工业化畜牧业是传统工业文明的产物,已经过时。而生态化畜牧业是现代生态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未来的趋势潮流。生态型畜牧业是资源节约型的,是环境友好型的;是绿色的生产方式,产出的是绿色有机食品;是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所以,现代畜牧业应该是生态型畜牧业。

    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一,要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实现饲养方式由工业化向生态化的转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畜牧业的现代化既无法摆脱市场化制约,也无法离开国际化的冲击,畜牧业现代化离不开市场化和国际化。所以,畜牧业转型路线图,需要含有针对市场化、国际化的对策安排。

    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二,是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将其培育成适应市场化环境的畜牧业微观经营主体,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中坚。大力发展畜牧生产性服务业,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全社会都能介入参与的平台,构建适应市场化环境的畜牧产业体系。

    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三,是弄清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谁是我们需要结交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畜产品国际化的首要问题。采取优质取胜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打有机食品这张硬牌,可收到既能守住国门,又能破解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一石双鸟的效果。这是提升中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做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总之,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要根据中国国情量身订做,围绕生态化、市场化、国际化,进行创新实现转型。

    靠市场力量自由调节,畜牧业难以稳定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政府用有形之手进行宏观调控。由于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强大,导致畜产品出口困难;也由于国门敞开,造成对畜产品的进口冲击;还由于畜产品具有需求弹性低的弱点。现在,畜产品市场过剩价跌伤农,已成为严峻的现实,已经危及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的增收,急需国家对畜产品的过剩采取宏观调控措施。

    国家应调整资源投入方向,围绕产品质量投入各种资源,以有机食品标准为主攻目标,推动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资金投放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在技术投放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在人力投放上也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引导支持农户按有机食品标准生产,并在市场流通上为有机畜产品提供营销高速公路。对城市中酒店、学校、机关食堂等优质商业通路,实行有机畜产品市场准入,为有机畜产品提供优质优价的销售平台。为生产有机畜产品的农户提供稀缺的市场资源。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维护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所以,既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畜产品的不轨行为,也要严厉打击低价倾销的不端行为。既让城市消费者能够吃上安全、放心、健康的畜产品,也让农民能够通过畜产品的提质增值来实现增收。

  畜牧业承前而启后,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世界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普遍超过50%,甚至达到70%以上。在我国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畜牧业都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都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中国畜牧业大致可分为传统化、工业化、生态化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畜牧业的传统化阶段。其特点是在村庄里庭院内进行零星养殖,是“老太太养鸡”、“老大爷养猪”、“老爷爷养牛”,这是原始的、传统的、落后的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畜牧业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是畜牧业领域的一场革命,由于采取了优良品种,全程配合饲料,先进的设备工艺等,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大幅度地增加了产量。在短时间内就迅速改变了中国肉蛋奶短缺的局面,历史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畜牧业生态化阶段。由于工业化的饲养方式,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也引发了动物疫病食品安全等严重问题,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难以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提升转型,将饲养方式由工业化转型为生态化。

  中国工业化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畜牧业也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畜牧业的路子。也要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

  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正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那么转型的方向在哪里?转型的路线图是什么?对于中国畜牧业转型的大方向,党中央已经指明,这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健康型畜牧业;建设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型畜牧业。但方向不等于路线,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还需要有路线图。按照当前流行的说法,把传统畜牧业定位为家庭的、小规模的、分散的落后饲养方式;把现代畜牧业定位为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饲养方式;把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型作为中国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路线图,是不准确的,是偏离转型大方向的。

  中国畜牧业的转型,既要淘汰改变落后的村庄庭院零星养殖方式,也不能沿袭西方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的老路。村庄里庭院内的零星养殖,是原始的、落后的,是需要淘汰的。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的畜牧业,也严重污染环境,导致畜禽疫病药残等食品安全问题,亦难持续发展。工业化畜牧业是传统工业文明的产物,已经过时。而生态化畜牧业是现代生态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未来的趋势潮流。生态型畜牧业是资源节约型的,是环境友好型的;是绿色的生产方式,产出的是绿色有机食品;是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所以,现代畜牧业应该是生态型畜牧业。

  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一,要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实现饲养方式由工业化向生态化的转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畜牧业的现代化既无法摆脱市场化制约,也无法离开国际化的冲击,畜牧业现代化离不开市场化和国际化。所以,畜牧业转型路线图,需要含有针对市场化、国际化的对策安排。

  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二,是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将其培育成适应市场化环境的畜牧业微观经营主体,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中坚。大力发展畜牧生产性服务业,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全社会都能介入参与的平台,构建适应市场化环境的畜牧产业体系。

  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三,是弄清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谁是我们需要结交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畜产品国际化的首要问题。采取优质取胜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打有机食品这张硬牌,可收到既能守住国门,又能破解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一石双鸟的效果。这是提升中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做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总之,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要根据中国国情量身订做,围绕生态化、市场化、国际化,进行创新实现转型。

  靠市场力量自由调节,畜牧业难以稳定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政府用有形之手进行宏观调控。由于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强大,导致畜产品出口困难;也由于国门敞开,造成对畜产品的进口冲击;还由于畜产品具有需求弹性低的弱点。现在,畜产品市场过剩价跌伤农,已成为严峻的现实,已经危及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的增收,急需国家对畜产品的过剩采取宏观调控措施。

  国家应调整资源投入方向,围绕产品质量投入各种资源,以有机食品标准为主攻目标,推动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资金投放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在技术投放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在人力投放上也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引导支持农户按有机食品标准生产,并在市场流通上为有机畜产品提供营销高速公路。对城市中酒店、学校、机关食堂等优质商业通路,实行有机畜产品市场准入,为有机畜产品提供优质优价的销售平台。为生产有机畜产品的农户提供稀缺的市场资源。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维护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所以,既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畜产品的不轨行为,也要严厉打击低价倾销的不端行为。既让城市消费者能够吃上安全、放心、健康的畜产品,也让农民能够通过畜产品的提质增值来实现增收。  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二:市场化

  发展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将其培育成适应市场化环境的畜牧业微观经营主体,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中坚;大力发展畜牧生产性服务业,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全社会都能介入参与的平台,构建适应市场化环境的畜牧产业体系。根据畜产品需求弹性低的弱点,国家应针对畜产品市场过剩、价跌伤农的现实,从市场流通环节入手进行宏观调控。对城市中的餐馆食堂等优质商业渠道,实行有机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准入。推动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让农民通过畜产品提质增值来实现增收,也让城市人吃上安全健康的有机畜产品。

  将农户培育成适应市场化环境的畜牧业微观经营主体

  千变万化的不确定性是市场的常态。市场大起大落、频繁剧烈的波动,让农户吃尽了苦头。虽然畜牧业还有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但疫病等灾害风险,最终都合并为市场风险。如禽流感灾情尽管闹得举国上下天翻地覆,实际上并没有死掉多少鸡,农户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并不严重。但消费者心理恐慌,谈鸡色变、消费萎缩,市场价格下跌,销量减少,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所以,疫病灾害风险的合并症也是市场风险。

  在畜牧产业链中,饲养环节处于弱势状态,从事饲养环节的农户则是弱势群体。它们饲养的是活动物,畜禽需要有生长发育的时间和过程,在生产与销售之间有滞后期,无法弹性操作与灵活调节。待市场旺销价格高的好行情出现时,养殖户马上增产上量已经来不及;当市场出现低谷时,养殖户立即“踩刹车”,却已经晚了。而搞饲料加工的、搞兽药生产销售的、搞运输贩卖的、搞屠宰加工的、搞畜产品销售的,都能及时踏油门、抓机遇,随时踩刹车、避风险。为应对变化波动的市场环境,养殖农户需要具备左右逢源的本事,具有既能抓机遇又能避风险的能力。它们的反应速度要快,行动要机敏灵活。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农户,在畜牧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下,就具备这样的应对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是适应市场化环境的畜牧业微观经营主体。

  为使农户具备市场应变能力,必须让作为畜牧业微观经营主体的农户,具有充分的生产自主权。现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等基础生产资料都已承包到户,棚圈畜禽等资源要素也已配置在农户手中,由其自主支配。农民有见机行事、见风使舵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地决定种还是不种,养还是不养,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进退、上下、量大量小,都由农户来自主决定。鉴于我国发展畜牧业资源短缺的现实,为支持农民增收,要进一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畜牧业资源,都统统交给农户。

  现在某些地区把生态保护绝对化,一刀切实行全年禁牧。林地不允许放牧,山地也不让放牧,连路边、田边、林边也不许放牧。夏天草茂盛地长起来,冬天再放火把它烧掉。这种只要环保,不顾农民温饱的偏激做法,严重地影响了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实际上,鱼与熊掌兼得的办法也是有的,采取半舍饲、半放牧的方式,实行冬春季节性禁牧,就可以兼顾生态保护与畜牧发展,实现一举两得。

  为使农户在市场化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旺盛的发展活力,需要大力发展畜牧生产性服务业,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配套服务。畜牧业服务体系在内容上要全面,无论农民种什么、养什么,都要有与之配套的服务业来帮助,没有空白和死角;只有畜牧业服务体系健全并有效地发挥作用,农民在市场化环境中从事畜牧产业,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服务体系当靠山、做后盾,农民才能够、也敢于自主地选择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等。农户是鱼,服务体系是水,有了水鱼才能活,才能自由自在地游弋。

  畜牧生产性服务业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是农户的强大靠山和坚强后盾。有了服务体系,农户如同变形金刚一样,脚踏种养业这两只船。能选择上马,也能选择下马,在产量上能大能小。它是种养结合的,在粮食行情好、价格高时,他就多销售手中的玉米、大豆等,少养甚至不养畜或禽。在玉米或大豆价格跌落卖难时,他就多饲养畜或禽。他不再盲目地长年饲养,而是根据市场行情,选择适宜时机饲养。他是小型规模化的,因而船小好调头。他是种养结合的,可以脚踏种养两只船、左右逢源。农民手中既有长矛,也有盾牌,在农户这台“汽车”上,既设置了油门,也配备了刹车。在澳大利亚,种小麦的农民在小麦行情好的时候,他就选择收获小麦,卖粮挣钱。而当小麦行情下跌卖难时,他及时将小麦收割青贮、饲喂牛羊。且对奶牛与肉牛,毛羊与肉羊,也根据市场行情动态地调整品种与规模。为提高农户应变市场的灵活性,根据畜产品市场已经饱和的现状,我们不应再大量发展专门化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畜禽品种。侧重发展能肉能蛋的肉蛋结合鸡,能奶能肉的肉奶结合牛等。让农户能够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能自主灵活地调整变换品种,也能根据市场销路订单来决定产量的多少。
发展畜牧生产性服务业,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构建适应市场化环境的畜牧产业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转型的瓶颈,畜牧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也成为中国畜牧业转型的瓶颈。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同样,中国畜牧业的竞争力,也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畜牧业的创新突破,在于畜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于“服务体系+农户”产业化模式的成功推广。有了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撑,才能够改变畜牧业在市场化国际化环境中的尴尬处境。

  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在市场化环境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也需要建设社会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由其来解决农民单门独户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服务体系就没有新型农户,就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是以畜牧生产性服务业做支柱的创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服务体系中,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也有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有政府,有公司,有工厂,还有个体户。仔猪鸡雏来源于种猪场、孵化厂,预混料、浓缩料来源于饲料厂,产品由屠宰场、乳品厂负责收购加工,饲养防疫技术是技术推广部门的事,有困难、有问题由政府出面组织协调。还有畜贩子、肉贩子,搞运输的、搞兽药的等中介,资金由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供。这些产业链上的成员,构成了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它们是社会化的,也是专业化的,通过信息化链接形成有分有合的网络体系。“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平台、留出接口,让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都能投身进来,给它们适当角色,让它们有用武之地。让它们将知识、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要素顺畅地注入进来,为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产业链中的商业性组织,通过市场化的订单契约组织联合起来,他们根据各自手中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产,互相提供专业化的产品或服务,形成利益共同体,结成产业联盟。畜牧服务体系中的非盈利组织,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公益服务,这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市场不是万能的,有些环节市场是失灵的,如同手机在没信号的地区。这正是政府需要支持的环节与内容。如种畜场是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即使赔钱,也得坚持不能放弃,国家要给予补贴。如基层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他要向农牧民推广普及技术,进行指导培训服务。它们不能在农民身上挣大钱,也是公益性的,需要国家给予补贴。

  第一,信息服务是畜牧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时代,市场行情与销售价格,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的途径来沟通解决。由政府主导建设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组织专业机构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开发出来,以信息化的形式提供给农户。包括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质量信息与数量信息,价格信息与销量信息等。围绕畜牧业某个细分产业,将方方面面的信息,都放在这个平台上,使农民能够消息灵通,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农民利用信息化支持来选择决策,决定自己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样养,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卖给谁,用什么样的价格销售,现在的行情啥样,下一步是什么趋势等等。

  现在,农村信息化的硬件正在普及,将来电脑、手机、电视机都能上网。有信息网络当纽带、做桥梁,农民就能够与大市场连接到一起。就能够挺直腰杆发挥主体作用,就可以行使生产的自主权。我国现在有形的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不缺乏,但缺少全国性的信息化畜产品交易市场。为农民打造信息化的畜产品交易平台,就是为农民建设畜产品销售高速公路网,性质相当于为投资者建设的股票期货交易所。这是为农民提供的应付市场不确定性的有利武器,应该作为畜牧业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来建设。

  第二,技术服务也是畜牧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畜牧科研机构要通过集成创新,把各相关技术组装起来,研发出模式化、傻瓜化的畜牧技术产品,作为配套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农牧民。这类技术产品,是针对某个特定区域,也是为某个特定产品量身订做的。这些技术不是零散的,而是组装起来的,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技术产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傻瓜化,汽车才成为大众的交通工具;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傻瓜化,电脑和手机等才能在大众中普及。有了简单化、傻瓜化的技术产品,就能出现农民人人都会干,形成户户都能养的产业集群。在推广普及环节,要由基层的技术推广部门,采取信息化手段或面对面直接入户的方式,将组装集成的模式化、傻瓜化技术产品输送到农户手中,在它们中间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最后一公里就接通了。

  第三,金融服务是畜牧业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今后,农村金融将会大量以小额信贷的形式面向农户发放。种养结合小型规模化的新型农户,作为适应市场化环境的畜牧业微观经营主体,正好与之对接配套。今后,中小企业也将是农村金融扶持的重点对象。在“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主导下,畜牧生产性服务业将会迅速发展壮大。有商业性的企业组织,也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有产前的、有产中的、也有产后的。它们是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是化整为零、各具优势的中小企业,它们也都是需要金融服务的对象。农村金融既要面向农户,也要有针对服务体系所有成员的金融产品。

  第四,与时俱进地更新畜牧产业化模式,用“服务体系+农户”替代“公司+农户”。“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是服务体系不健全的产物。由于服务体系的缺失,导致龙头企业患上“大而全”的“肥胖症”。“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是将服务体系的业务组装在龙头企业内,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从而使龙头企业成为“大而全”的庞然大物。它既含有商业性业务,也包括公益性业务。在生产环节既要养种畜种禽,为农户提供仔猪鸡雏等,还要建粮库、建饲料加工厂等,从事收粮、储粮、榨油产豆粕等业务。它还拥有车队,为农户运送鸡雏饲料等。它还建有屠宰加工厂,既有生产生鲜冻品的工厂,还有生产香肠火腿熟制品的工厂,甚至调味品厂、包装物厂等等。龙头企业还配套建有研发机构,如畜禽饲养技术研究所、病害防疫技术研究所、饲料配方技术研究所,还有配套的实验场等。还要组织技术推广队伍,在农户中从事技术推广服务等等。

  “大而全”的龙头企业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它还要介入流通商贸领域。在通路制约的市场压力下,它要在国外建销售处开拓国际市场,也要在国内建销售公司占领国内市场。还要在市场终端建零售型的专卖店,在餐饮通路建连锁酒店,花大钱做广告、树品牌,构建销售网络等等。在畜牧生产性服务业缺失的背景下,龙头企业种养加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介入了畜牧产业链的各环节。包括了饲养、加工、生产和内外贸商业流通,甚至连农户的银行贷款都由龙头企业承贷承还。这样龙头企业就逐渐地庞大起来,产业链越来越长,资金需求越来越多,缺口也越来越大,当然资金链也越来越脆弱。

  由于畜牧生产性服务业的缺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只好勉为其难,试图去包打天下。现代畜牧业是社会化的大产业,资源要素都分散在社会各成员手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企业更无法全部掌控。如果是“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龙头企业就是服务体系中的一个成员,它或专营工厂从事加工,或专营品牌从事市场营销,或专营技术从事研发推广。不再打肿脸充胖子搞“大而全”,既给自己松绑,减轻了压力,也降低了给农户带来的系统风险。有了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来充当农户的后盾靠山,农户不再把自己绑在某一龙头企业的战车上。某一龙头企业倒闭,也不至于火烧联营,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牵进去殉葬。

  国家要对畜产品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推动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让农民通过畜产品的提质增值来增收,也让城市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健康的畜产品

  国家信息中心分析2006年中期的宏观经济形势时,取样的是七月份数据:居住类价格持续走高,服务业价格涨幅较大,但是肉禽蛋类价格是下跌的。其中,肉禽产品价格下跌7.1%,鲜蛋价格下降12.9%。就是说,几乎所有的行业与产品都涨价,甚至大幅度地持续涨价。只有畜产品降价,并且是大幅度的降低,尽管畜产品价格后来也有反弹,但都好景不长,仍是跌多涨少。如此恶劣的市场环境,致使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所有行业中利润最薄的行业,几乎是难以继续生存的行业。

  需求弹性低是畜产品致命的弱点,因为人的胃是有极限的,肚子就那么大,装进去的食物在数量上有限。人口就那么多,市场就那么大,空间也是有限的。在现代科技和资本的强力支撑推动下,畜牧业突飞猛进快速发展,现在畜产品市场已经饱和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仍路径依赖地使用短缺经济时代的规模化数量型增长方式,继续加大技术资金等资源投入,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畜产品数量,让更多的畜产品投放到市场,就会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蛋贱伤农、肉贱伤农、奶贱伤农。技术进步与规模扩大,虽然创造了高产量,但事与愿违,农民的收入却不会相应提高,由于卖难农民收入反而会下降。现在大路货的畜产品,已经数量过剩、价格下跌,追求规模化数量型的发展模式,会导致更大的过剩,更严重的价跌。
在数量型增长方式下没有赢家,畜产品市场饱和过剩,价格下跌谷贱伤农,农民增产没有增收。城市人虽然在价钱上得到一些实惠,却难以吃到优质健康的畜产品。由于大量问题畜产品危害了健康,城市人也算是吃了大亏,因为花多少钱也买不到健康。现在畜产品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重灾区,这比矿难危害更大,矿难受害者毕竟人数有限,而食品安全危及的是整个社会公众的健康。这比沙尘暴更严重,沙尘不是有毒有害物质,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在数量上也有限。而问题食品中的重金属、抗生素等是化学物质,要吃到人的肚子里去,溶入人的血液中,还在人体各器官中到处漫游流窜,并进行生理生化反应,甚至潜伏隐藏,对人健康的危害严重而持久。食品安全是重大的问题,正因为这样,对红心鸭蛋、多宝鱼等食品安全问题,整个社会高度关注,媒体大肆曝光、舆论谴责,政府有关部门也严查狠打。但仅靠谴责惩罚是不够的,食品安全是系统性问题,涉及面广、层次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有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有社会层面的问题。其中,畜牧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是其中原因,不能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更是重要原因。

  第一,目前,畜禽工业化饲养方式被当作畜牧业现代化的目标来推行。在工业化饲养方式下,畜禽高密度地生活在圈舍笼栏内。它们见不到蓝天、草地、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更谈不上情感需求,只能被动地快长肉、多产蛋等。在得不到起码动物福利的前提下,在过劳亚健康状态下,畜禽必然会生病,生病就要喂药,喂药就会产生药残。在工业化生产方式下,畜产品是制造出来的,不是饲养出来的。畜牧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必然会制造出有疫病药残的畜产品,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现在,国际国内对食品安全的标准都升格了,过去允许使用的药物,现在都变成了禁用药。而且禁用药范围越来越大,允许使用的药物越来越少,几乎全部在禁用范围。即使允许使用的药物也有用量限制,用药标准异常苛刻,达到即使闻一下都会超标的程度。由于畜禽饲养普遍实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所以畜禽疫病药残问题带有普遍性,不是个别情况。仅靠谴责与处罚是解决不了的。需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在源头上入手,将饲养方式由工业化转变到生态化上来,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由于追求大规模高产量的数量型增长方式,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科技和资本也沿着这个方向大力推动促进,导致普通畜产品市场饱和过剩,致使畜产品市场环境日益严酷。在畜产品的饲养加工环节,煤、水、电、油、原料、人工运费都已大幅度涨价,增加了生产和运输成本。玉米乙醇正逐渐替代汽油成为工业品,饲料玉米也在涨价。在销售环节,城市中的超市等大卖场,已经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食杂店等,成为肉禽蛋奶销售的主通路,形成了通路垄断。这对畜产品生产者是高门坎、是壁垒、是强大的制约。超市大卖场凭借连锁经营销量大的垄断优势,不仅把肉禽蛋等畜产品价格压得很低,还设置了进店费、赞助费、店庆费,以及1-3个月的账期等苛捐杂税,导致销售成本提高、费用增加。原料涨价、成本上升,让畜牧业叫苦不迭;市场过剩价格波动下跌,让畜牧业雪上加霜;城市中销售通路制约,让畜牧业腹背受敌;从事畜牧业的农民遭遇前后左右包围夹击。

  把畜产品假冒伪劣的原因归结为我国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技术水平低、员工素质低等,都是不准确的。企业规模大小不是产品优劣的必然因素,小企业也能生产优质产品,但前提是优质一定要优价,如果没有优质优价的市场保证,小企业就会采取另类生存的方式,打擦边球、偷工减料,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降成本或增产量,以获得微薄的效益来求生存。数量型的增长方式,优质不优价的市场环境,结果就是逼良为娼。人们把食品质量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大企业、名牌企业的身上,确实大企业、名牌企业不能偷工减料,更不能假冒伪劣,必须货真价实。但是优质不能优价的市场环境,大企业更难以挺住和坚持。它不能选择小企业偷工减料的生存方式,只能坐以待毙。数量型的增长方式,优质不能优价的市场环境,是逆淘汰机制,无法获得优质安全放心的畜产品。

  任何行业放任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进行自由调节,都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不能稳定持续发展。畜产品市场也一样,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难以靠市场力量自由调节来实现,需要政府用有形的手进行宏观调控。当前,我国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也许不是钢铁水泥,而是畜产品。所以,畜产品是最迫切需要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行业。国家对工业品的产能过剩,对钢铁、电力、房地产等行业及时地大力度地实施了宏观调控,使遭遇过剩危机的产业,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在,低质畜产品的过剩,已经危及了中国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农牧民增收,也迫切需要靠国家的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对畜产品的宏观调控,既要防短缺,也要防过剩。如同货币政策,既要防止通货膨胀,也要防止通货紧缩。短缺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过剩则谷贱伤农。

  当前,国家对畜产品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防过剩,需要采取措施调整结构,促进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政策导向上,政府要围绕着产品质量投入各种资源,在资金投放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在技术投放上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在人力投放上也向有机畜产品倾斜。引导支持农户按有机食品标准生产,并在市场流通上为有机畜产品提供营销高速公路。对城市中酒店学校机关食堂等优质商业通路,实行有机畜产品市场准入,为有机畜产品提供优质优价的销售平台。为生产有机畜产品的农户,提供稀缺的市场资源。通过国家政策渠道,给予优质的市场渠道资源,比给农民钱更有价值、更解渴,让农民一斤肉获了二斤肉的收入,一只鸡卖出了两只鸡的价钱。通过宏观调控,使畜产品走出过剩价跌的困境,让农民能够通过畜产品的提质增值来增收,同时也让城市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健康的畜产品。国家的宏观调控,既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畜产品的不轨行为。也要严厉打击低价倾销的不端行为,维护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有了优质优价的公平市场环境,就能有效地对畜产品厂家、商家进行监管,要求它们规规矩矩不偷工减料,走优质优价增收的路子。

  畜产品质量问题有特殊性,有常规的质量问题,如腐烂发霉超贮变质等这类质量问题,在外观上能够发现、容易控制;存在这类常规质量问题,不论价格高低,都不能上市销售;特殊质量问题是疫病问题,是抗生素、重金属、激素等药残问题。这类问题消费者用肉眼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同时质检部门也无法全部现场监测。让消费者放心的健康畜产品,必须采用健康的饲养方式来获得。让消费者放心的内在健康品质,也必须投入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生产者要舍得把资源投入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品质上,甚至肯以牺牲数量来换取质量,同时,消费者也需要花钱买放心、买优质。现在城市消费者认同绿色食品,更认同有机食品,但是不认同绿色有机食品较高的价格。他们希望以普通食物的价格,来消费绿色有机食品,这是无法实现的,也是不公平的。对畜产品实施宏观调控,需要依靠国家的信誉和力量,对消费者进行优质优价的教育。告诉他们“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要舍得花钱买健康、买安全、买放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健康、安全、放心是有投入有价值的东西,也要花钱来买,这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已率先脱离温饱,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消费结构也已发生变化,他们追求消费绿色健康安全放心的畜产品。畜产品通过优质化的方式,即使提点价,城市人也能承受,也会理解。这是实行畜产品优质优价十分有利的经济基础和心理基础。

  林毅夫教授指出:“从1978年底到1984年的短短6年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在那段时间,政府高兴,因为解决了粮食问题;城里人高兴,因为农产品市场丰富起来;农民也高兴,因为自己的收入快速增长”。国家通过实施宏观调控,促使畜产品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也能收到“三个高兴”的圆满效果。政府高兴,因为解决了农民增收这个三农的核心问题;城里人高兴,因为吃上了放心健康的肉蛋奶食品;农民也高兴,因为畜产品增值,为他们增加了收入。我们扶农、支农、助农不能尽是输血的办法,尽是施舍救济的方式。就中国大多数农村来讲,种植业养殖业仍然是优势产业。农民在种养业上找到增收的突破口,就有了用武之地,就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回报。
中国畜牧业转型路线图之三:国际化

  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谁是我们需要结交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畜产品国际化的首要问题;采取优质取胜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打有机食品这张硬牌,可收到既能守住国门,又能破解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一石双鸟的效果。

  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谁是我们需要结交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畜产品国际化的首要问题

  中国农产品关税已由54%降至15.3%,我国成了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在中国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现在加入了国际化这个新内容,提高了复杂程度,也增加了难度。需要我们接受更严峻的考验,承担更大的风险。随着WTO保护期的结束,畜产品进口冲击会进一步加大。如饲料业中的大豆,进口量已超过国内的生产量,导致国内大豆出现价跌卖难。在羊毛业中,国毛已被澳毛挤垮,失去招架之功,已无还手之力。接下来将会遭受围猎的可能就是鸡肉、牛肉、玉米等。在畜产品出口方面,由于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变化,检测标准更加苛刻(如日本推行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规等)。致使我国畜产品出口下降,由顺差变为逆差,并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面对冲击与挑战,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抱怨对手心狠手辣;也不能忍气吞声被动地任人宰割,更不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当务之急先要弄清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谁是我们需要结交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畜产品国际化的首要问题。知己知彼有针对性地研究战略、制定对策,探明畜产品国际化的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采取化被动为主动的有力措施,努力提升中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那么,谁是中国畜牧业的竞争对手呢?玉米与大豆是饲料业的主体原料,大约占猪禽全价饲料的80%。美国是位居世界第一的玉米主产国,产量占全球总量的42%,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60%。北美的美国与南美的巴西玉米总产量占全球总量的48%,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65%;美国的大豆也是全球第一,总产量占全球总量的42%,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46%。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占第二位,大豆总产量占全球总量的34%,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47%;在畜产品中,美国年产鸡肉1522万吨,居第一位,占全球总量的26.3%,出口量为62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7%。巴西是第二位,年产鸡肉81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5%;世界牛肉的主产国是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巴西,还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牛肉四强年出口牛肉388万吨,占世界牛肉出口总量的83%;世界上羊肉最大的生产国是新西兰、澳大利亚,它们也是最大的羊肉出口国,年出口量为77万吨,占全球出口总量的95%。欧盟是个例外,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国家”,其畜产品市场对内部成员是绿色通道没有壁垒。但对欧盟以外的国家则封闭排斥,设置了铜墙铁壁般的各种壁垒。荷兰等国的畜产品都是出口到欧盟的,应视为内销,不应看做是出口。中国畜产品大量进入欧盟市场很难,同时欧盟畜产品对我国的冲击也不会很大。

  中国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对手阵容强大,饲料玉米、大豆是美国、巴西、阿根廷,鸡肉是美国和巴西,牛肉是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羊毛、羊肉、奶粉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它们都是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地多人少、土地面积广阔(美国936万平方公里,2.98亿人口;加拿大997万平方公里,0.33亿人口;巴西850万平方公里,1.79亿人口;澳大利亚770平方公里,0.18亿人口;新西兰27.7万平方公里,380万人口)。基于这样的国情,它们扬长避短,采取规模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发展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为适应这种发展模式的需要,它们以企业化的大型畜禽场为畜牧业微观经营主体。并培育了在全球纵横驰骋的跨国公司,以跨国公司为龙头,构建了几乎覆盖全球的产业体系。无论生产还是销售,都在全球占主导地位。

  以肉鸡业为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鸡生产国,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出口量也是全球第一。现在鸡肉产业链各环节,都掌控在美国公司手中。如肉种鸡的主导品种是AA、艾维茵等,都由美国公司垄断,全世界的快大型肉种鸡,都要到美国去进口。肉鸡饲料标准是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配方中玉米与大豆粕占据80%的比例。美国是世界玉米、大豆最大的生产国,出口量也是第一,饲料主原料如果进口的话,也需到美国去采购。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店,开遍全球各地,主产品有炸鸡腿、炸鸡翅等,供应着全世界的人食用。这样,买种鸡要到美国去买,饲料原料要到美国去采购,鸡肉要从美国进口,吃鸡肉要光顾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

  美国的肉鸡业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全球化的战略,自然也要把中国纳入它的全球产业体系中来。因为,中国人吃鸡的数量太多了,中国鸡肉消费市场太大了,美国鸡所占的比例还很小。这怎么行?障碍是什么?是中国肉鸡的生产方式和鸡肉的消费习惯与美国的产业体系不配套、不适应。如在生产方式上,是小规模散养,主导品种是本土的三黄鸡等,主流消费形式是农贸市场售活鸡,现场宰杀吃鲜鸡。美国模式是大型规模化、工厂化饲养,品种是快大鸡,产品形式是冻鸡,这两种体系模式对接不上。怎么办?需要对中国肉鸡业动手术进行整合改造,使之适合美国的模式,以便纳入它们的全球化产业体系之中。

  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跨国公司的整合,产业集中度越高,跨国公司操纵控制越容易、越方便。如在大豆产业链中,油脂加工厂是关键环节,是咽喉要道。垄断加工业之后,上游可控制种植业,下游可操纵饲料豆粕的行情。前几年,中国的榨油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诱惑下,经过互相竞争吞并,仅剩下少数大型企业。螳螂扑蝉、黄雀在后,这些企业经过兼并扩张、浴血奋战,已伤了元气,还大兴土木改造扩建,已筋疲力尽。正当苟延残喘之时,跨国公司乘机伸出橄榄枝,与之合资合作将其招安。跨国巨头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掌控之后,就拥有了呼风唤雨的话语权。把红旗插上山顶,就等于占领了整个山头,把方向盘抓到手,就能操纵整台车。只要纳入到它的产业体系之中,就可以采取牵住牛鼻子、控制整头牛的办法,来主导操纵我们的产业链。跨国巨头掌控了中国80%的加工能力之后,即形成垄断局面,完成战略合围。中国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产量逐渐萎缩,由1996年前的出口国变成现在的进口国,进口量超过国内的产量。这时候豆油却涨价了,但受益最大的不是中国豆农,因为油脂厂加工的大部分是北美南美的大豆。
整合机会并不是守株待兔等来的,跨国公司也会不择手段地算计中国企业,使其饥寒交迫、雪上加霜、走投无路,被迫主动缴枪投降。如2004年的时候,控制着话语权的跨国公司,利用芝加哥粮食期货市场,散布信息说北美南美大豆丰收无望、库存空虚,价格看涨。待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傻乎乎地冲进去,买了大量期货大豆,国际市场的大豆却重重地跌了下来。致使中国大豆加工企业亏损惨重、大伤元气,从此一败涂地、难以翻身。现在,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占中国大豆加工能力的80%,中国的大豆加工业已是合资企业的天下。

  禽流感也为炒作中国家禽业提供了题材,同炒作人权一样,背后都是利益。竞争对手故意把禽流感战火引入中国,目的是试图唱衰中国的家禽业。它们说家禽散养是禽流感的源头隐患,规模化、工厂化饲养方式的防疫措施才是安全的。由于中国家禽以散养为主,自然就成了禽流感的重灾区。而美国模式的家禽都是规模化、工厂化封闭饲养的,自然就是安全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被指责为传统落后的散养方式,竞被欧洲所推崇。欧洲为满足动物福利保证动物健康,到2012年即全面停止家禽笼养,改为自由放养,生产有机鸡蛋、有机禽肉。可见畜牧业全球性的大趋势并不是工业化饲养方式,而是生态化饲养方式。

  它们还污蔑我国农户家庭经营传统落后,大力推崇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模式,这是在误导我们走弯路。农户家庭经营是由我们国情决定的,就种养业而言,农户家庭经营与企业化经营相比,管理成本低、费用省、效率高。畜牧业追求大型规模化,就必须采取工业化方式,必须把农户转型为企业。在我国推行这样的发展模式,受到资源制约、资本制约,还会加大环境的压力。规模大小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分水岭、试金石,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先进、越现代。我们不可违背国情贪大求洋,搞大型规模化,而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国情选择小型规模化,小型规模化才是中国特色的规模化。

  中国畜产品国际化也需要结交朋友,结交那些能够为我们提供市场资源的朋友。结交那些能够给我们饭吃,又不与我们抢饭碗的伙伴做朋友。就畜产品贸易而言,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谈判不成最好,如果谈成功势必对我国奶粉、羊毛、牛肉等畜产品产生巨大冲击。而与日本、俄罗斯的互贸区若能形成,对中国畜产品就是福音、幸事。

  扬长避短突出比较优势,实行优质取胜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畜牧业强国

  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国情是地多人少,它们是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它们是以量取胜的大型规模化畜牧业。我们的国情正好相反,是地少人多,从量的方面在规模上与它们进行竞争,我们没有优势。在农区畜牧业方面,由于我国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少,无法像美国、加拿大、巴西那样,拿出大量的耕地种草养畜,或大面积地种植饲料作物,用来发展大型规模化、工厂化畜牧业;在草原畜牧业方面,我国北方五大牧区的草原都是干旱草原,草低矮又有明显的季节性,并且退化沙化较为严重。而新西兰、澳大利亚雨量充足,草原四季常青,我们无法采取与澳新相同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我们不能把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发展模式,用来作我们的参照系,以其所长比已所短。这个参照系是哈哈镜,用来比照我国的畜牧业,容易得出落后的负面看法,甚至可能得出一无是处的悲观结论,使我们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有利弊,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就是要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我国人多地少不能广种,但可以精耕细养。我国农民资本缺乏、资金紧张,不适合发展企业化的大型畜禽场,但可以发展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利用有限的农牧业资源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拓展。通过精耕细养,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有机食品;通过精雕细琢,生产有中国传统优势的美味食品。中国地域广阔,地貌多样、气候多样、生态多样、物种多样、民俗文化多样。可以生产多样化的特色食品,满足全球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化都是未来的消费大趋势。中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情,就要有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畜牧业,不应趋同而要求异,不追求大规模高产量,转而求优质、求健康、求特色。

  竞争对手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是规模化、工厂化的,产品也是同质化的大路货。猪种都是大白、哈白、杜洛克;肉鸡品种都是AA、艾维茵;蛋鸡都是海兰、罗曼;肉牛都是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等等,都是国际厂商统一提供的。饲料配方也都一样,饲料原料同样都是玉米、豆粕,加维生素、矿物质。鸡舍牛棚结构形状尺寸材料都一样,猪栏鸡笼是标准化产品也都一样,杀鸡、杀猪、宰牛的厂房车间都一样,选用的设备也都一样。国家的特点没有了,民族的特征也消失了。如果沿着这条路走,容易被整合纳入到竞争对手的全球化产业体系之中。这可能是人家预先布下的口袋阵,一旦误入很难逃脱。采取差异化竞争,就是他们搞数量型,我们搞质量型,搞有机食品;他们玩机械,我们玩人力,搞劳动密集型;他们是初加工,我们搞深加工方便化、美食化;他们搞工厂化养殖,我们搞生态化养殖;有机畜产品是种养结合的系统工程,是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有机栽培。这是我国的优势,是我国农民祖传的看家本领。在加工环节上,我国近年来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大型现代化的乳肉产品加工厂,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落后。具备有机畜产品的种养加工能力,已经全程配套。

  畜产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都是以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为主题作文章,无非就是疫病药残与动物福利。如果我们生产的畜禽没病,无病自然也不会喂药,不喂药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农药残留。采取健康的饲养方式,就能做到畜禽健康无病不用药。生态化的饲养方式,就是健康的饲养方式。有机食品标准是国际食品安全的最高标准,把有机食品确立为国家标准,就是与国际化接轨。达到了有机食品标准,就有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什么肯定列表制度,什么新食品安全法规,统统都会被破解,让它们无话可说,这样我们的畜产品就有了国际竞争力。

整合机会并不是守株待兔等来的,跨国公司也会不择手段地算计中国企业,使其饥寒交迫、雪上加霜、走投无路,被迫主动缴枪投降。如2004年的时候,控制着话语权的跨国公司,利用芝加哥粮食期货市场,散布信息说北美南美大豆丰收无望、库存空虚,价格看涨。待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傻乎乎地冲进去,买了大量期货大豆,国际市场的大豆却重重地跌了下来。致使中国大豆加工企业亏损惨重、大伤元气,从此一败涂地、难以翻身。现在,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占中国大豆加工能力的80%,中国的大豆加工业已是合资企业的天下。

  禽流感也为炒作中国家禽业提供了题材,同炒作人权一样,背后都是利益。竞争对手故意把禽流感战火引入中国,目的是试图唱衰中国的家禽业。它们说家禽散养是禽流感的源头隐患,规模化、工厂化饲养方式的防疫措施才是安全的。由于中国家禽以散养为主,自然就成了禽流感的重灾区。而美国模式的家禽都是规模化、工厂化封闭饲养的,自然就是安全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被指责为传统落后的散养方式,竞被欧洲所推崇。欧洲为满足动物福利保证动物健康,到2012年即全面停止家禽笼养,改为自由放养,生产有机鸡蛋、有机禽肉。可见畜牧业全球性的大趋势并不是工业化饲养方式,而是生态化饲养方式。

  它们还污蔑我国农户家庭经营传统落后,大力推崇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模式,这是在误导我们走弯路。农户家庭经营是由我们国情决定的,就种养业而言,农户家庭经营与企业化经营相比,管理成本低、费用省、效率高。畜牧业追求大型规模化,就必须采取工业化方式,必须把农户转型为企业。在我国推行这样的发展模式,受到资源制约、资本制约,还会加大环境的压力。规模大小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分水岭、试金石,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先进、越现代。我们不可违背国情贪大求洋,搞大型规模化,而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国情选择小型规模化,小型规模化才是中国特色的规模化。

  中国畜产品国际化也需要结交朋友,结交那些能够为我们提供市场资源的朋友。结交那些能够给我们饭吃,又不与我们抢饭碗的伙伴做朋友。就畜产品贸易而言,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谈判不成最好,如果谈成功势必对我国奶粉、羊毛、牛肉等畜产品产生巨大冲击。而与日本、俄罗斯的互贸区若能形成,对中国畜产品就是福音、幸事。

  扬长避短突出比较优势,实行优质取胜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畜牧业强国

  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国情是地多人少,它们是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它们是以量取胜的大型规模化畜牧业。我们的国情正好相反,是地少人多,从量的方面在规模上与它们进行竞争,我们没有优势。在农区畜牧业方面,由于我国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少,无法像美国、加拿大、巴西那样,拿出大量的耕地种草养畜,或大面积地种植饲料作物,用来发展大型规模化、工厂化畜牧业;在草原畜牧业方面,我国北方五大牧区的草原都是干旱草原,草低矮又有明显的季节性,并且退化沙化较为严重。而新西兰、澳大利亚雨量充足,草原四季常青,我们无法采取与澳新相同的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我们不能把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发展模式,用来作我们的参照系,以其所长比已所短。这个参照系是哈哈镜,用来比照我国的畜牧业,容易得出落后的负面看法,甚至可能得出一无是处的悲观结论,使我们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有利弊,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就是要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我国人多地少不能广种,但可以精耕细养。我国农民资本缺乏、资金紧张,不适合发展企业化的大型畜禽场,但可以发展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利用有限的农牧业资源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拓展。通过精耕细养,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有机食品;通过精雕细琢,生产有中国传统优势的美味食品。中国地域广阔,地貌多样、气候多样、生态多样、物种多样、民俗文化多样。可以生产多样化的特色食品,满足全球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化都是未来的消费大趋势。中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情,就要有独一无二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畜牧业,不应趋同而要求异,不追求大规模高产量,转而求优质、求健康、求特色。

  竞争对手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是规模化、工厂化的,产品也是同质化的大路货。猪种都是大白、哈白、杜洛克;肉鸡品种都是AA、艾维茵;蛋鸡都是海兰、罗曼;肉牛都是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等等,都是国际厂商统一提供的。饲料配方也都一样,饲料原料同样都是玉米、豆粕,加维生素、矿物质。鸡舍牛棚结构形状尺寸材料都一样,猪栏鸡笼是标准化产品也都一样,杀鸡、杀猪、宰牛的厂房车间都一样,选用的设备也都一样。国家的特点没有了,民族的特征也消失了。如果沿着这条路走,容易被整合纳入到竞争对手的全球化产业体系之中。这可能是人家预先布下的口袋阵,一旦误入很难逃脱。采取差异化竞争,就是他们搞数量型,我们搞质量型,搞有机食品;他们玩机械,我们玩人力,搞劳动密集型;他们是初加工,我们搞深加工方便化、美食化;他们搞工厂化养殖,我们搞生态化养殖;有机畜产品是种养结合的系统工程,是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有机栽培。这是我国的优势,是我国农民祖传的看家本领。在加工环节上,我国近年来也建设了数量众多的大型现代化的乳肉产品加工厂,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落后。具备有机畜产品的种养加工能力,已经全程配套。

  畜产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都是以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为主题作文章,无非就是疫病药残与动物福利。如果我们生产的畜禽没病,无病自然也不会喂药,不喂药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农药残留。采取健康的饲养方式,就能做到畜禽健康无病不用药。生态化的饲养方式,就是健康的饲养方式。有机食品标准是国际食品安全的最高标准,把有机食品确立为国家标准,就是与国际化接轨。达到了有机食品标准,就有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什么肯定列表制度,什么新食品安全法规,统统都会被破解,让它们无话可说,这样我们的畜产品就有了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