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毛鸡价格行情走势:明清河南府地方志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3:14:21
45.明清河南府地方志书北宋时,宰相、温国公司马光,曾为友人宋敏求所撰《河南志》作序曰:“唐丽正殿直学士韦述为《两京记》,故龙图阁直学士宋君敏求字次道,演之为《河南长安志》。”“次道既没”,其子奉《河南志》求西京留守、潞国公文彦博“刻印以广之”,以便“使四方之人未尝至洛者,得之如游处已熟,后世闻今日洛都之盛者,得之如身逢目睹也”。文彦博从之,且请司马光为之作序。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翰林院庶吉士、“董老官”董笃行《河南郡志·序》曰:“中州之有志也,始于唐韦述之《两京记》,迄宋敏求纂修焉。”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河南府知府施诚《河南府志·序》曰:“河南郡之有志,自宋学士宋公次道始。”
    由以上司马光、董笃行、施诚三序文可知,洛阳地方志书,应推唐代韦述《两京记》、宋代宋敏求《河南志》为始。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像晋陆机《洛阳记》、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等,也应为洛阳地方志书。
    元时,有撰者参阅宋敏求《河南志》撰成《元河南志》,后收入《永乐大典》中。《永乐大典》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大部被劫毁。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著名学者徐松奉诏纂修《全唐文》,他于“《永乐大典》中得《河南志图》,证以《玉海》所引,《禁扁》所载,灼是次道旧帙,其源亦出于韦述《两京记》而加详焉。亟为摹抄,爱同球璧”。徐松的这个抄本,题名《河南志》,在清代末年被近代藏书家、校勘家缪荃孙发现,缪氏校勘后,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在金陵(今南京)刻印。三年刻完,书名改为《元河南志》。据徐松挚友、史地学者沈垚考证说“是志非全本”,“特全书什之一二耳”。
    迄明清二代,不但承袭元代《大元一统志》,编修《大明一统志》(天顺五年)、《大清一统志》(乾隆八年)、《一统志》(乾隆四十九年)、《嘉庆一统志》(道光二十二年完成),还大力提倡编修地方志书。于是在全国范围内,编写地方志书成为风气。据统计,现存有明代地方志书约一千种、清代地方志书达五千六百种。
    元代河南府路、明代河南府、清代河南府(治所均在洛阳)及属县,都曾由官方组织,延请有关文人学者编修地方志书。据查,明代河南府志今存一种,即弘治《河南郡志》,全书四十二卷。清代河南府志今存五种,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同治《河南府(郡)志》。
    《洛阳县志》明代两修,今皆佚;清代共修五次,留下顺治、康熙十年、康熙四十年、乾隆、嘉庆《洛阳县志》五种。另有同治《洛阳龙门志》等专志。
    《偃师县志》今存明弘治、清顺治、康熙、乾隆十一年、乾隆五十四年等五种。
    《孟津县志》今存清康熙、乾隆、嘉庆三种。
    《新安县志》今存清康熙、乾隆两种。
    《宜阳县志》今存清康熙、乾隆、同治、光绪等四种。
    《永(洛)宁县志》今存清顺治、康熙、乾隆十二年、乾隆五十五年、道光等五种。
    《嵩县志》今存清康熙、乾隆、光绪等三种。另有光绪《嵩县乡土志》一部。
    《伊(汝)阳县志》今存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等四种。
    这些地方志书,保存了大量关于洛阳历史、地理、社会状况的资料,对研究明清洛阳历史有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