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恶心没食欲的图片:丁学良:"希特勒当年说英美制度比不上他的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18:08
     

丁学良:"希特勒当年说英美制度比不上他的制度"

2012-01-10 15:05:31

DM

  1月5日,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应督促美国改革开放》,文章指美国应该改革两党制和金融、经济管理体制、开放思想和言论自由。文章一出,在中国的网络上引发"环球体"的风行。

  昨日,中国官方媒体《环球时报》发表了署名为刘志勤的评论文章《应督促美国改革开放》,文章对美国的"3A"作出自己的解读,认为美国是个Arrogance(自傲)、Aggressive(自狂)、self-Appreciation(自恋) 的"3A"国家;

  文章还认为美式两党制只是表演民主,美国的这种根本体制已经受到世界质疑,另外,美国应当开放思想和言论领域的真正自由。结合现今美国的金融危机及占领运动等,该作者也认为美国的金融、经济管理体制需要改革开放等。

  此文发表后,在中国的网络上引发"环球体"的风行。很多网友借中国公共事件通过戏谑方式表达对该文观点的不认同,如:中国国足集体撰写了"应督促巴萨全攻全守";蒙牛集团发布声明"应督促欧美乳业不含有毒添加剂";中国铁道部宣布"应督促西方国家确保圣诞节期间每一个群众都能顺利回家。"

  据悉该文作者为苏黎士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早年曾在中国军队、教育领域、国防工业部门、贸易、金融部门任职。上世纪80年代初,曾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留学,后在金融领域任职。

  德国的之的声通过苏黎士银行中国代表处联系刘志勤,他表示文章已经足以表明他的观点,拒绝再进行其他解释。

"希特勒当年说英美制度比不上他的制度"

  德国的之的声也采访了政治社会学家,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部教授丁学良。他说他没有读过这篇文章,也无法判断媒体和网上对它的转述是否准确。但丁学良强调:在世界范围内,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都需要改革。但哪一种制度朝哪一个方向去改革,这才是关键所在。包括美国的制度也需要改革;但需要将其放入一个较长的历史中去考量。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德国的希特勒当时讲过,美国和英国的制度根本就比不上他们的制度,甚至在上世纪30到60年代之间,在西方也会找到很多人的评论,说美国、英国、法国的制度根本就比不上苏联的制度,大部分例证在比较政治或历史学上,作为历史的教训而存在。

  “ 单看希特勒时期的制度,单看一个点,它可能强于英美制度,但放在一个很长的历史尺度上看,苏联制度、希特勒制度远远达不到英美制度的综合表现。英美制度更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自由,更能对创造性的活动包括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产业、服务提供支持的大环境,也更能保障这些国家和邻国的和平共处。到了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的时候,西方的金融危机遭到很多批评、金融危机引起的社会反弹很大时,还会有人再会讲30年代希特勒讲过的话,只能是换一种形式搞历史的不断重演。我想再过若干年,人们回过头来看这些言论的时候,不会超出几十年后人们看当年看待希特勒及其同志们对英美制度的批判。"

  丁学良认为衡量一种制度的指标有很多,如该制度对普通公民权益、自由、社会福利、自由思想、创造力等的保障。而社会制度其实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拿美国制度来说,在长期的演化中,公众知晓这种制度的负面,也在享受制度带来的正面影响,他们会对此进行权衡,决定要不要改革和如何改革。“占领华尔街”这样的草根运动风行一时,就是美国改革的动力之一。美国政府没有出动大军没有动用坦克对付占领者,也给其它国家政府如何维稳提供了参照。

  丁学良说,中国民众对本国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法制问题、道德问题、环境问题、食品问题、乃至文化艺术和教育、政治、外交等等的问题,假如让他们自由表达,那全世界的观察家都会吓一跳!对比之下,中国和美国谁更需要深刻系统的改革,结论不言自明。

索尔仁尼琴的质问

  对于该文章作者,丁学良表示不了解其写作背景和初衷,不便作评论。但他源引《古拉格群岛》的作者、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当年的轶事。索尔仁尼琴出狱后,看到当年英美部分有名的学者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等,在对苏联考察后,认为苏联在经济、文化教育甚至在政治、法律方面所提供的制度保障,远远超出英美制度。于是索尔仁尼琴向他们发出质问:"当我们几百万无辜的古拉格群岛的犯人,在西伯利亚靠近北极圈的地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吃的是发霉的食品,有的人衣不蔽体的在严寒中露天工作,包括妇女和儿童,你们这些人为什么不能到这里和我们共同享受这些优越性呢,你们哪怕和我们在一起享受一天这种无与伦比的优越性,你再写出这些文章,我都会以更加同情的心态来看你们发出的这些声音。"

  来源:http://wlcexp.blog.hexun.com/72106313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