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卡里古拉百度云盘:杨贵妃的结局与《长恨歌》的主题(在美国特拉华的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47:11

作者: 一树秾姿独看来
杨贵妃的结局与《长恨歌》的主题

        (讲座提纲)

   (一)杨贵妃籍贯与家世

杨玉环:开元七年(719)六月初一至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756),享年三十有八,实足37岁。名玉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原名杨芙蓉(义取“芙蓉出水”),小字玉环,道号太真,生容州,即今今广西容县。

杨贵妃的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亲杨玄琰,是蜀州(四川重庆)司户,去世时杨玉环仅十岁。叔父杨玄璬(音“叫”)曾任河南府士曹。杨玉环的童年在四川度过,父亲去世,寄养在洛阳的三叔家。后来又迁往永乐(山西永济)。

杨玉环是一个单纯的女子,其人心地善良,与宫女相处如姐妹。她从不干预朝政,也没有什么裙带关系。入宫后,其养父、堂兄均未提拔可证。至于杨国忠,虽以“堂兄”自称,实际上仅是乡亲。虢国三夫人,虽姓杨,却不是堂姊妹。

    李肇《国史补》:“(明皇)诏令杨氏三夫人约为(女)兄弟。”唐明皇为何要“诏令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根据唐崔令钦《教坊记》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投,约为香火兄弟……儿郎既聘一女,其香火兄弟多相奔,学突厥法。”李唐出自陇西,保留不少“胡”(突厥)气,突厥风俗大行,其实也是上古姊妹共夫风俗的遗存。杨氏三夫人全有夫婿,又非明皇嫔妃,能随便“承幸”。所以“三夫人只有按“突厥风俗”,以贵妃姐妹的名义才能入宫,与唐明皇“朝夕相处”。

 

明皇的女儿咸宜公主开元二十五年(735)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唐明皇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杨玉环时年一十七。

(二)杨贵妃入宫前与寿王尚未成婚

据朱彝尊《曝书亭集》卷55《杨太真外传书后》考证:杨贵妃17岁(735)时,武惠妃洛阳选寿王妃,挑中她为寿王李瑁妃,只是纳彩受聘,尚未入宫(举行婚礼)。

《唐大诏令》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十二月二十四日(已经进入公元736),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妃。

开元二十四(736)年,武惠妃(寿王母亲)逝紧接太后(唐明皇母亲)忌辰。唐明皇因为看上杨玉环,即下诏令其为皇妃及太后超度名义要求入宫为女道士。

开元25年的正月初二(按;距册封寿王妃仅一年又七天),杨贵妃就入了道,号曰太真。也就是说,虽然册封为寿王妃,但未成婚。所以朱彝尊认为“妃由道院入宫,不由寿邸”

现补证如下:

史籍记载,寿王李瑁母亲惠妃薨,按规矩,须守丧三年,这是寿王不能与杨玉环马上成亲的根本原因

《唐律疏议.户婚》篇规定:居丧嫁娶。包括居丧期间身自嫁娶、为人主婚、为人媒合三类情况。凡父、母、夫丧,身自嫁娶者,徒刑三年。知其居父、母、夫丧,而仍与之完婚之家的家长,也要杖一百。凡为人主婚者,居父、母、夫丧杖八十以上。凡为人媒合者,居父母、夫丧笞(用竹板打)四十以上。所以,寿王在母亲惠妃丧期不能完婚。

1、《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丙午,惠妃武氏薨,追谥为贞顺皇后。”(按:开元二十五年,736;十二月,已经是737

杨玉环年十八,与寿王尚未成婚。所以《长恨歌》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2、《新唐书》卷5《玄宗纪》:“(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丙午,惠妃薨。丁巳追册为皇后。”

3、《唐会要》卷3《皇后门略》:“玄宗皇后武氏幼入宫,赐号惠妃。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七日薨。(年四十)赠皇后,谥曰贞顺。”

4、《资治通鉴》卷214《唐纪》30《玄宗纪》:“(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丙午,惠妃武氏薨,赠谥贞顺皇后。”

5、《大唐新语》之11:“三庶(按:唐明皇的三个儿子,被武惠妃陷害,唐明皇废三子为庶人,旋赐死,故称“三庶”)以(开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死,武妃至十二月而毙。”
6、《旧唐书》卷107《废太子瑛传》叙述了唐玄宗杀他三个儿子的事。太子李瑛、光王李琚、鄂王李瑶,因为武惠妃专宠,自己的母亲失宠,于是一向跟武惠妃不相对。开元二十五年四月,武惠妃的姑爷(咸宜公主的驸马)在武惠妃面前说那三兄弟的坏话。于是玄宗就把那三子为庶人,不久就全都赐死。后来,武惠妃就常常见到那三兄弟闹鬼,吓出毛病来,到十二月初七就一命呜呼。所以杨贵妃度为女道士,应该在武惠妃死后,即公元737年初。

(附)李商隐诗有两首诗,写到寿王与杨妃的事,可以有相反的解读:

(1)《骊山有感》:“骊岫飞泉有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2)《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醉寿王醒。”

(附网络下载)杨贵妃画像及影视形象

 

 

 

 

 

 

)杨贵妃缢死马嵬坡及其坟墓

 

马嵬坡,后为驿站,故又称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马嵬镇。据传晋人马嵬驻兵于此,故称马嵬。

唐明皇天宝十四载(755),发生“安史之乱”。第二年六月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猝之间带了宰相、贵妃、太子和一万多士兵及各国使者于六月十三早晨逃离长安。六月十四中午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宰相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高力士赐白绫,最后被缢死驿馆佛堂内,死时38岁。

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袜子失落,被一老妇捡去,路人想一见,须付钱五十,老妇因此而发财。

这是一次由太子李亨和御林军头子陈玄礼合谋的兵变,反映了帝党和太子党的一场残酷的斗争;杨玉环就是这一场斗争的牺牲品。

杨贵妃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马嵬镇,进入陵园三间仿古式献殿,献殿即为墓冢,高约三米,墓冢砌以青砖。墓东、西、北三面有回廊,镶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历代诗人的题咏。

杨贵妃之墓

 

(附)杨贵妃之死的史料记载

《旧唐书.玄宗纪》:

   “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旧唐书.杨贵妃传》:

   “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新唐书.杨贵妃传》:

   “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

)《长恨歌》的创作缘起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四月,白居易自朝廷秘书省外调为盩厔(今作周至)尉,时年三十有五,尚未成家。十二月的一天,白居易同好友陈鸿、王质夫三人同游仙游寺,谈起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悲剧,十分感叹。王质夫说:“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认为白居易善于写诗,而且是“深于情者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希望白居易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悲剧写一首诗。他们商量后,由白居易写《长恨歌》,而陈鸿作《长恨歌传》、

)《长恨歌》主题五说

《长恨歌》的立意有五种说法:

一、讽刺说:讽刺唐明皇、杨贵妃的荒淫误国

1、清代以前的传统观点:

贺贻孙《诗筏》:“讽刺深隐,意在言外。”

唐汝询《唐诗解》:“讥明皇迷于色而不误也。”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从古女祸,未有甚于唐者。姚、宋诸贤臣辅之而不足,一太真败之而有余。”

2、当代大陆少数学者:

“一个以色邀宠,一个重色,沉溺于酒色歌舞,是以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几至亡国。”

“汉皇重色思倾国”,“此恨绵绵无绝期”。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二、爱情说:歌颂唐明皇、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

1、引史证诗:

    1)《旧唐书》:一日妃以言语不合,明皇怒,斥之还家。出,至玄璬家。上一日不乐,气恼,鞭笞内侍、女官。力士善揣上意,跪言:“须当迎入贵妃。”上默许之。及贵妃回宫,上颜怡色和,甚欢。遂如初。”

    2)《资治通鉴》:“妃以忤(皇)上,为遣出宫。上闷闷不乐者累日。御膳进食,上语曰:‘此贵妃日常所喜食。’内侍张韬光跪曰:‘何不令膳房赐贵妃?’上许之。张韬光率御膳房挑送杨府。贵妃感动流泪。剪长发附予皇上。明皇见之感激,曰:‘速!速迎贵妃。’”

  

    3)《开元天宝遗事》:

卷一:助娇花。御苑新有千叶桃花。帝亲折一枝,插于妃子宝冠上,曰:“此千叶桃花尤能助娇 态也。”

卷二:

醒酒花。明皇与贵妃幸华清宫,因宿酒初醒,凭妃子肩,同看木芍药。上亲折一枝与妃子,递嗅其艳。帝曰:“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

卷三:

解语花。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投钱赌寝。明皇未得妃子,宫中嫔妃辈,投金钱赌侍帝寝,以胜者入侍。召入妃子后,遂罢此戏。

    2、“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明皇掩饰。

3、结构:入宫相爱——马嵬死别——南内相思——道士招魂。全诗写爱情、相思篇幅占三分之二以上。

  (附)当代学者马茂元(上海师大教授)的“爱情说”:

    “《长恨歌》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专一,倾诉了对他们在爱情上不幸遭遇的深刻同情,同时在客观上反映了李杨故事的原始创造者——处在中唐战乱时代的人们(包括文人)对美满爱情的理想和渴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爱情被破坏给他们造成的终身痛苦,和对这种痛苦的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把重圆的希望寄托于幻想中的仙山世界。”

三、双重说:既讽刺其荒淫误国,又歌颂其真挚爱情

中学教材《长恨歌导读》持此说: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之争,笔者虽然反复思考过,但引入湘灵等事,则先后获益于朱金城先生和王拾遗先生的白氏年谱,特别是黄世中先生的《论<长恨歌>的创作动因及深层意蕴》一文。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黄文对于《长恨歌》的情爱义予以重视并揭示出其深层意蕴是别具慧眼的,而对其讽谕义似乎有所忽略。

    四、情殇说:召唤历史亡灵,寄托心中长恨

       1创作动因:失恋苦痛的人生背景

贞元二十年(804),作者25岁至33岁家居徐州符离之埇桥,与邻女湘灵有着刻骨铭心的一段爱情,为家庭所阻扰。

白居易有诗《寒闺夜》、《寄湘灵》、《冬至宿杨梅馆》、《怀湘灵》、《寄远》、《长相思》、《生离别》、《潜别离》、《旧梦》《感情》,

等等,都是与湘灵相恋、相别、相思之作。

    (附诗两首)

1〈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良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乌,利剑斩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于`暗别,彼此甘心无人知。

2《感情》: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叹,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暗花草死。

    2深层意蕴:召唤历史亡灵,宣泄心中长恨

   1一种非正常的创作心态。白居易于804年迁居长安,这就意味着这一段爱情的彻底结束。他写了《生离别》和《潜别离》两首诗,心情十分痛苦。两年后在创作《长恨歌》时,这段恋情自然就融入《长恨歌》之中。文学与艺术创作是一种飞涨常状态,这时,作者“进入角色,全身心的投入”

    正如摄影艺术家萧云集先生评论拙作《论长恨歌的创作动因及深层意蕴》时所说的:“学者黄世中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是诗人陷入失恋苦痛的背景下写成的,故而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满腔的悲伤怨乱及绵绵长恨尽寄于笔底,成此‘古今长歌第一’之绝唱。一切伟大的艺术品都不是理念的产物,相反,它却是情感‘迷狂’的结晶。痛苦出诗人!‘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唯其失意不可解,而发言乃绝千古’。

    (2)白居易与湘灵,李隆基与杨玉环都是爱情悲剧,都是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一种巨大的人生缺陷,存在一种普遍的、共通的人性;

(3)两个悲剧,同是外力干预的结果,虽然外力不一样,但给主体造成的终生伤害却完全相同;

(4)帝妃之间的相爱、相思,至死不渝的爱情,与平民之间的相爱、失恋和刻骨铭心的痛苦,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

(5)中国文学的比兴特征,提供了以古喻今,以历史借鉴现实的艺术手法,

去取之间自有匠心:对历史人物的比附,历史事件的兴亡,都寄托着今人的观点和感情。

结论:白居易召唤历史的亡灵,宣泄着个人心中的长恨!

五、     隐事说:《长恨歌》写了李唐王朝一件隐秘的事情

或云杨贵妃在马嵬坡被缢死前,由一个宫女替死,后来沦落为半娼妓式的女冠(女道士);

或云杨贵妃没有死,后来跟日本遣唐使到了日本。

俞平伯(红学家,北大教授、后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最早提出杨贵妃在马嵬坡没有死,后得到周作人的支持,告以日本山口县久津有杨贵妃墓,又山口县相邻的萩县(日本假名训读为Hagi)也存有杨贵妃墓。

1927年俞平伯作《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传疑》,发表于1929年《小说月报》20卷第2号。其主要观点:杨玉环马嵬坡没有死,后沦落为女道士(亦道亦娼),或由日本的“遣唐使”(来唐朝留学的学生)偷偷带往日本。周作人写信给俞平伯,支持“流落日本”说。其主要依据:

1、文本的质疑:

1)杨玉环缢死,唐明皇并没有亲见:“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2)第二年明皇回銮后,重新以贵妃礼节埋葬杨玉环,开坟墓时,不见有尸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3)招魂的道士找到杨玉环,带回钿盒、金钗,并转达“夜半私语”(俞平伯说:“夜半私语,只有明皇贵妃知道,如果不是杨玉环亲口告诉道士,道士银河得知?”):“惟将旧物表深情,细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细。但令心似金细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蓬莱山的诠释:

1)道观:杨玉环沦为女道士;

    2)中国唐时曾称日本为“东瀛”;东瀛即蓬莱、瀛洲。

    在日本的,文学的创作的概念中,他们常常把蓬莱山本身就指为日本本所,因为我们都知道,蓬莱山是中国道教所构思的神仙生活的在大海中的一种神山,但是在日本的文学中呢,常常把蓬莱山作为日本本身,加以演化的,所以这个能剧呢,他多少暗示了杨贵妃在安禄山事变之后,她其实没有死,她可能到达了日本。但是在和中国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蓬莱山就是日本"的说法,人们还是陷入了迷惑之中。

 

3、日本有杨贵妃坟墓和塑想:

1)杨贵妃坟墓在日本有两处:山口县和萩县,并存有杨贵妃的塑像。

    日本沿海的"久津"村,被称为“杨贵妃之乡”,因而闻名日本。人们相信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到山口县久津村。

传说杨贵妃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孝谦皇后的重用,杨贵妃居住的日本宫廷就像是唐朝的建筑模式,最终她由于思念唐玄宗郁郁寡欢,死在日本。

据说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员。

    台湾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日本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他们推断杨贵妃逃到了日本。

    2)日本古城京都存有杨贵妃的塑像。

此外,紫式部《源氏物语》,写到了《长恨歌》和杨贵妃,但没有说到杨妃到了日本

     大约在我国宋代,日本宫廷女作家紫式部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物语”,在日文中有“故事”的意思紫式部原为宫廷女官,为宫廷贵夫人讲汉学。她熟悉宫廷中贵族妇女之间的勾心斗角,《源氏物语》就是描述宫廷贵妇人的明争暗斗而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源氏物语》第一卷腾壶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为基本的构思来展开她的小说的脉络的。

 

(附)1963年日本电视台曾为山口县、萩县组织过辩论:哪处杨贵妃墓更具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