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诺亚奥特曼小说:关注企业外迁发展 实现无锡产业有序转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2:44:03

编者按:近些年来,我市积极响应国 家、省的战略部署,加强南北挂钩、沿海合作开发,与靖江、南通、盐城、徐州、连云港等城市建立战略性经济技术合作,通过组建跨地区集团、企业协作配套、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向苏北、苏中等地区有序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腾出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经济技术协同发展,推动了无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除了政府合作共建的产业园,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走出无锡、跨江跨湖发展,在江苏宿迁、连云港,安徽郎溪、芜湖,浙江长兴等地投资建设生产加工基地。
近日,市政协特约研究员围绕长三角一
体化与无锡跨江跨湖发展主题,开展调研和座谈,并专程赴安徽省郎溪经济开发区考察,了解无锡企业外迁转移情况。现将调研考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梳理报告如下。
郎溪县地处安徽东南部,长三角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与无锡仅隔一个溧阳市,车程不到两小时,交通相当便利。郎溪经济开发区,围绕“两个定位”,即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首选地和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于2005年动工建设,一期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目前58平方公里的扩区升级规划已通过审批,正加快建设。2008年6月开始,郎溪县招商局将目标锁定我市滨湖区华庄面临搬迁的装备制造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当年10月,第一批18家无锡企业签约郎溪。今年1月被评为安徽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今年7月28日,郎溪第十批工业企业集中开工,其中包括一批无锡企业在那里落户。
郎溪经济开发区无锡工业园(特种设备制造基地)由无锡市机械制造类及相配套的企业共同投资,于2009年开始动工建设。短短两年就落户无锡企业700多家,集聚了无锡东日昌轴承、华丰机械等70多家超亿元项目,甚至还有上市公司天奇股份的加入,吸引投资400多亿,5年后产值预期达到900亿,快速复制无锡百年工业化的道路。工业园主要承接的是压力容器、化工设备、起重机械、电机及发电机机组、工程机械、冶金机械、风火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配套服务项目,由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投资的首家县级检测中心——郎溪分中心也于今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无锡迁往郎溪的企业,很多有相互间的协作配套关系,因而在迁移中具有“群体性”和产业链“匹配性”的特征。目前大部分企业正在进行厂房土建,只有少部分企业已开始安装机器设备,预计明、后两年将有大批企业建成投产。
无锡部分装备制造企业迁往周边地区,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迁出企业均为民营中小企业,从无锡迁往郎溪等地,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迁移企业多数在搬迁中扩大了生产场地,增添了新的生产和检测设备,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一批制造企业迁出无锡,为无锡产业的“腾笼换鸟”创造了条件,相应减轻无锡在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方面的压力;四是无锡制造业向苏北、皖南梯度转移,实现“跨江跨湖”发展,拓展了无锡经济发展的腹地,有利于无锡产业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基点上实现跨越提升。
当然,大批制造企业外迁也带来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这些原先分布于农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批外迁,将使原先在厂就业的农民和外地农民工退出就业,带来本地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企业外迁,开票收入和税收及相关规费相应流向外地,企业原先承担的公益性事项也随之缩减;无锡企业外迁与郎溪等地积极承接,还反映出无锡与外地在投资和商务环境方面出现的落差,值得政府及相关部门予以关注。
在与数家企业的接触和座谈过程中,无锡迁移郎溪的企业反映了以下几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一、建设外迁企业在锡总部大楼。在郎无锡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尽管从内心来讲不愿离开无锡家乡到外地发展,但产业梯度转移具有必然性,也理解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他们希望家乡政府对向外转移的企业,在锡统一建设外迁企业总部办公大楼(或利用现有园区、楼宇),关心关爱,留根留心。通过适当的政策扶持和政府服务,对企业的转移和提升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促使转移中的企业,能够把根留在无锡,把研发、销售、产品展示、后续服务和资金结算等环节留在无锡。让企业保留在无锡再创业的条件,也为无锡留住一块税费收入,一方面实现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提升,一方面实现留锡企业和无锡产业的提升,达到两地“双赢”。
二、两地政府共同搭建外迁企业发展服务平台。郎溪经济开发区已初步形成箱包产业集群、无锡工业园、常州工业园及个私经济创业园等多块面的发展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常州东华科技园由郎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常州市武进区合作建设,园区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规划用地面积约2000亩,一期规划用地500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湖塘镇东华村部分企业入园和园区科技孵化器建设。我市应研究借鉴新加坡制造业外移总部模式,充分运用“飞地经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政府参与、民间资本参加的投资公司,有序地进行产业转移,而不是让企业一个一个自发出走。政府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在无锡跨江跨湖发展战略过程中,注意研究承接地和本土产业的协作配套问题,注重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真正做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三、加强后续配套企业的入驻引导服务。无锡企业转移郎溪是自发的以商引商,形成“羊群效应”,抱团发展。随着工业园区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将进一步吸引在锡的后续配套企业入驻。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无锡产业的升级和城市发展空间的制约,今后还有一大批企业面临拆迁、转移。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产业梯度转移战略,借鉴上海、常州经验,优化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依靠在外地的无锡商会组织,加强对外迁企业的引导,在帮助企业办理土地证、房产证,争取授信额度和贷款指标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
四、积极培育新一代技术工人。目前迁移郎溪的无锡企业亟需一批技术工人,但郎溪县是传统农业地区,全县人口约34万,符合条件的产业工人需要培训和外招。迁移企业希望政府能关心他们的发展,与郎溪县政府联手举办定向的职业技术培训,人力资源市场也能建立跨地区的信息交流,利用我市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为迁移企业培养输送适用的制造业技术工人。
五、帮助解决两地间的往返交通问题。当前无锡企业前往郎溪投资办厂,大批生活基础在无锡的管理技术人员需要到厂区组织、指导作业生产,大大增加了两地间的交通流量,但由每个企业自己配备往返接送车,投入大,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建议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投产的进度情况,能考虑增开无锡与郎溪经济开发区两地间的长途客运班车,方便相关人员来往。
六、在产业梯度转移中防止产业空心化。作为民族工业的发祥之地,无锡制造业一向是无锡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无锡百年民族工商业的基础和乡镇企业崛起的历史贡献,表明工业立市、实业立市的理念不能轻易放弃。当前我市要再造一个黄金发展期,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产业空心化。制造业的转型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优势构筑,鼓励中小企业做精做强,发掘“小而精”、“小而特”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价值。要注重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在锡山、惠山、宜兴的工业园区中,为运用现代技术武装、具有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七、加强社会建设管理。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我市很多企业面临拆迁,或淘汰,或异地转移。搬迁企业职工有的年龄偏大,有的不愿到离家远的地方继续上班,企业职工就业、再就业成为问题,很多失业、下岗人员在社会游荡,或者靠社保金整天搓麻将,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和管理问题,改进就业服务,研究并妥善处理相关不稳定因素,在发展中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市政协研究室)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2001-200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无锡市委员会.版权所有
电话:(0510)818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