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爱 百度云:FDI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及存在问题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07:29


摘要:     摘要:本文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FDI)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FDI有力地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接着,结合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就该地区经济发展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技术转换内生化...

    摘要:本文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FDI)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FDI有力地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接着,结合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就该地区经济发展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技术转换内生化的能力以及在产业同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FDI,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


 


2005年FDI在长三角地区呈现了下降的势头,我国2005年实际吸收和利用FDI为603亿美元(商务部统计资料),创下2004年突破600亿美元大关后的又一纪录。2005年,长三角地区GDP达33859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38230元人民币,实际吸收和利用FDI达262.47亿美元,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据有关部门统计: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强磁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笔者试图探索FDI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并对该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技术转换内生化的能力以及在产业同构等方面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


 


一、FDI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论证


 


在考察FDI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时,我们利用FDI/GDP来衡量,因为某一地区经济增长往往表现为GDP的增长,而FDI存量与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又是衡量长三角地区吸收和利用FDI对经济增长重要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从定量角度论证FDI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笔者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长三角地区实际吸收和利用FDI与其GDP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了使研究的结论减少误差和更具有科学性,本文在考察实际吸收FDI总额与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时,考虑了每期的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变化。


 


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起保持高速平稳的增长势头,1992年为654.31亿美元,到2005年增长到了4094.14亿美元,2005年的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比1992年增长了525.72%。生产总量的快速提高,需要使用要素总量与之适应,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作为要素使用总量一部分的FDI,也通过长三角地区国民经济循环系统,对经济增长起着推动作用。1992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吸收FDI金额为28.80亿美元,2005年达262.47亿美元,2005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吸收和利用FDI总额比1992年增长了811.35%(见表1)。


 



 


设回归方程为:yc=a+bx


 


其中变量x表示FDI存量,变量y表示GDP,a,b为待定参数,Yc是y的估计值。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经计算得a=568.21、b=1.77。


 


变量x和y的线性相关性及回归方程的可信度可利用可决系数R2进行检验,经计算得可决系数R2=0.99,意味着模型表示FDI存量能够以99%的比例解释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所选择的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实际数据。同时F检验值高达1449.76,远远大于F临界值,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其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DW统计量为1.04小于临界值下限,该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又经过White检验(见表3)。


 



 


其伴随概率0.05,所以该模型出现了异方差,为纠正异方差带来的估计误差,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为yc=571.00+1.76x,已无异方差现象。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变量x和y的线性关系显著,利用此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有一定的可靠性,即FDI存量与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实际吸收和利用FDI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由此我们可以说FDI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长三角地区在引进FDI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转换内生化的能力较弱,制约了该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在引进和吸收FDI的过程中,外资的引入、外资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高新技术的引进有力地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向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发展和转变,该区域的企业对外资技术的吸收和内生化能力较低,企业自身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更缺乏企业赖以生存和竞争的核心技术;研究发现:该区域一些外资投资密度高的企业,中方基本都缺乏核心技术,在产业发展主导权和决定权上都处于受制于人的地位。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该区域许多外资企业基本上是以引进技术加工为主,中方提供劳动力,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而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也较低。例如:以江苏苏州某公司为例,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披露的信息,美国该公司在中国苏州生产的鼠标每只销售价格大约41美元,其中,中国苏州只得到3美元,其母公司得8美元,原材料供应商得15美元,销售商得15美元。一个拥有4000多人的苏州工厂,其收入仅为该公司在美国加州的一个400人工厂收入总额的1/10。


 


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思考,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某国或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创新行为应该由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向自主开发为主转变。在我国政府倡导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历史大背景条件下,长三角又处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如何改变这样被动的局面,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在新一轮的国际资本和技术转移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抓紧时间,抓住机遇,充分用新的国际分工机会,创造条件,不但要吸引外资,而且要做到充分吸收外资的技术含量,并逐步培养对技术内生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只有这样,该区域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也只有这样,一个充满朝气的、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外向型的、国际化程度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经济体才能傲然屹立于全球经济体市场。


 


2.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较多,但未能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该区域在引资过程中,强调外资的技术含量,特别是上海,有许多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和技术开发或研发中心迁移到上海,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入,对该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以提升该地区综合竞争力,是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但是,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未能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而且相互之间有内耗和恶性竞争。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该地区建立跨越行政区划的江浙沪三地的高新技术科技园区,他的成败与三地政府官员政绩无关,可以设立在三地交界处,由一个独立的长三角高新技术开发区委员会负责,隶属于国务院。这在国外成功的事例并不少,例如:印度在不毛之地加罗尔等十多个地方建立高科技园区,虽然他们不是区域经济体,但是这十多个地区高科技园区协调非常好,他们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卫星通讯设备来发展信息产业,进行软件出口贸易,其规模和质量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和印度经济的发展。根据近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6),在117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竞争力排名中,200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第54位,2005年排名第48名,而2006年印度国际竞争力排名第43位,2005年排名第45位。虽然他的排名与IMD公布的结果不同,但是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什么我们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经济的发展这么良好,但世界排名却在印度之后呢?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高科技信息产业。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如何发展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尤为重要。目前,长三角地区技术创新虽有了长足发展,各类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均成倍乃至成十几倍增长,但科技含量高,对产业提升极其重要的发明专利显然偏少,甚至没有一家跨国公司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多。长三角正在成长为世界级的制造基地,但其科技竞争力薄弱,许多“中国制造”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产业转移过程中,很难得到外国的核心技术。因此,长三角区域内要引进技术创新机制,提高自主技术开发的能力,提升区域内的科技含量,借助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来构建区域经济健康协调的发展。


 


3.引资的企业、产品和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应加强区域内产业梯度转移和整合统计资料显示:在长三角区域内15个城市的“十五”计划中,12个城市把电子通信业列为支柱产业,11个城市把汽车零配件制造业列为支柱产业,8个城市把石化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体系,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的产业结构严重地制约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其难以发挥整体性竞争优势。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角度来看待长三角产业结构的整合,长三角应抓住这一契机使之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核心地带,从而成为中国的产业高地和经济中心。为此,要根据长三角各城市资源禀赋的特征,深化区域内产业分工。国外成功区域经济的实践证明:一个经济区域要做到分工明确,较少产业同构,必须要有一个服务功能齐全的核心城市从而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产业群。例如:美国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中,纽约是经济中心,费城主要是重工业中心,波土顿是教育科研、高技术产业中心。而长三角区域内既有上海这样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发展目标的大城市,又有江、浙两省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上有很大的互补和合作的空间。江浙沪三地完全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地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协调规划。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体规划是不正常的,协调规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美国是世界上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但是像波土顿、华盛顿城市群中,纽约、费城和波士顿分工明确,产业规划定位非常明确而且相互错位,最终形成各自的竞争力。因此,笔者认为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定位要高,气量要大,要有一定胆量和气魄,以国际视角来看待这一产业梯度转移,以国家利益为重来看待区域内的产业整合。上海绝对不要在低层次上、低水平上与区域内的其他城市争夺资源、能源和市场。上海应坚决走“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上海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以来一直徘徊在50%左右,应该说从1978年的4.0%提高到现在的约50%,确实很了不起。但是我们的目标不能停留在此,我们也不能为城市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的担忧而动摇了我们的目标,上海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过程中做到大视野、大气量、大利益,长三角区域企业、产品和产业结构同构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以苏浙两翼产业的现代化和配套能力为支撑的长三角产业群才有实现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再经过若干年的打造,长三角必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互联合的区域经济产业群体。


 


三、结束语


 


总之,FDI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可以通过吸收的FDI来积聚外资,另一方面,FDI又可以通过其积聚效应吸引长三角地区本区域生产者的资本,从而有力地推动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正如江小娟(2005)所说:FDI对东道国或地区经济能起到改善资产质量、促进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带动配套产业等作用。当然,对于在吸收和利用FDI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在技术开发、产品自助创新、核心技术的掌握、高新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同构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