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误解的事情作文:“庚款”留学的特殊群体从何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04:54
2011年07月11日 02:56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白雁号:T|T

1911年用退还的庚款设立清华学堂,作为留学预备学堂 资料图片

揭开庚款留学序幕的梁诚

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时的照片 资料图片

中英庚款董事会旧址,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快报记者 顾炜 摄

第一届留英公费生考试试题
位于山西路124号的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内,有一栋庑殿四坡顶的民国建筑。尽管整栋建筑已经整修一新,但掩不住的民国气息,仍扑面而来。往来的行人都诧异于它的鹤立鸡群,想想背后一定有段历史。那么这栋大楼究竟为何修建,它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实地探访
民国老建筑啥来头
为管理庚款而建
记者来到鼓楼区政府,远远地在马路对面就看见了要寻访的这栋大楼。日光下,褐色的琉璃瓦在沉稳大气中显出别样的光彩,棕色的外墙虽然粉饰一新,仍然折射出历史的纵深感。走近大楼,门口标示出这栋楼是“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老干部局”和“南京市鼓楼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进入大楼内部,雕镂着精巧花饰的门窗,回转的木制楼梯,天花板的吊顶上,复杂的花纹,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尽管内部设施进行了现代化的翻新,仍保留了雕梁画栋的中国特色,古朴大方又不失恢弘气派。这栋有民国特征的大楼有什么来历呢?
记者随即采访了当年主持大楼修缮工作的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周琦。周琦告诉记者,因为这栋楼一直在使用中,此前区政府进行过几次小规模的维修。但因为不是大规模的民国建筑群,同类建筑在南京比较多,这栋楼并不突出,只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不够,直到2009年才展开全面修复工作。当初修缮时,大楼的结构问题比较严重,出于安全的考虑,进行了彻底的整修。
“事实上,这栋大楼在最初建筑时,就是中西合璧的,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混凝土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空间利用。但因为政府规定,官方建筑必须采用中国固有建筑形式,也就是传统的官式建筑式样。所以,这栋楼可以说是西方技术加上一件中国外衣。大楼本身是十分壮观的,只是后来道路拓宽,加上周围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大楼在视觉上就弱化了,变得没那么抢眼了。”
周琦说,这栋楼是当年英国为管理返还的庚子赔款而特意建的。“虽然,当年很多国家都返还了庚款,但专门建楼的可能也就只有英国了,所以这栋楼还是独一无二的。主要也因为英国赔款数额很大,为方便董事会管理财务才建了这栋楼。”
那么在行人如织的山西路上,在这栋整饬一新的民国建筑背后,究竟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呢?
“庚款”赔退始末
是谁第一个提出要将庚款退回给中国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了紫禁城。清廷为求和,派李鸿章和英、法、德、俄、日、美、意等11国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政府向诸国赔偿4.5亿两白银,即全中国4.5亿人每人赔偿1两白银。1900年是庚子年,这动荡的一年,史称“庚子事变”,而后来签订的条约中所赔款项,被称为“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数额巨大,百姓连年负担沉重。然而到了1909年,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声称“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此话一出,当时的驻美公使梁诚,立马发现了协商的余地。梁诚这个人才华过人,是外交界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被张之洞称赞“志趣正大,识力坚定”,12岁时就留学美国,和罗斯福等多位美国政界要人建立了友好关系。他发现美国在庚款赔偿上松了口,便施展外交才能,多方斡旋,要求美国政府核对款项,将不实的部分还给中国。梁诚的举动开启了列强退还庚款的序幕。
为什么美国会主动承认庚款征收过重的事实呢?原来,这与美国当时的外交政策直接相关。此前,欧洲列强和日本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忙于南北战争,失去了瓜分中国的机会。此时,美国已经解决了内忧,急需向外扩展自己的消费市场,因此率先提出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一直强调要保持中国领土的完整,保证自己在华与别国“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对它来说,开放的中国市场是比赔款本身更有诱惑力的一块肥肉。因此,在赔款问题上,被梁诚打开了缺口。
但同时,梁诚显然也意识到即便美国同意退款,也不会干脆地还钱,相反可能会变相地利用这笔钱,为自己打开中国市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梁诚反复思考,最后建议用这笔钱,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事实上,此前梁诚刚就任公使时,就带了一批留学生,有意为中国培养人才。梁诚提出的建议,被美国政府接受了。
列强为何同意用庚款培养留学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涉国计民生的重要大事,美国人怎么会如此慷慨地接受梁诚的建议,为中国培养人才?南京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韩文宁告诉记者:“美国人把钱花在教育上,是基于长远的利益,教育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一些后果。经过挑选的留学生,都是中国的栋梁之才,这些人在美国接受教育,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是亲美的,通过笼络这批人,将来必然会达到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事实上,也印证了美国的预言,这些留学生,后来果然都成了中国文化运动的旗手,像留美的胡适。可以说,美国人把钱花在教育上,不是求短期的利益,而是长远之计。当然,这一举动直接地满足了中国期求文化、教育进步的愿望。”
美国将退还的庚款主要投放在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上,其他国家基本也走了同样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主动提出退还部分赔款,经议定这笔钱,除了偿付债务外,其余悉数用在教育上。此后,英法荷比四国也相继与我国订立协定,退还应付赔款,设立机构管理使用。
“除用于铁道、交通、水利、实业各项建设工作外,仍以其息金办理文教事业,而以英庚款收效最宏。”1922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中国应付未到期之庚款,即将退还中国,作为有益于两国教育文化事业之用”,后来还在山西路上建了中英庚款董事会大楼,专门管理退款。这笔钱除了拿来盖校舍,增添教学设备外,还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来华讲座。当时,北方一些高校停办,机关紧缩,教授及科研人员被疏散,受到这笔钱的资助,通过在各地设讲座,聘请部分失业教授。一些刚毕业的青年,也受惠于这笔款项。政府还拨款鼓励致力于科研的青年。中国政府九次向英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共计193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各行各业的知名专家。
此外,利用法庚款建立了北京中法大学及中法大学海外部,又称里昂中法大学。还有,比利时庚款赔偿,培养的留比学生中杰出的有童第周、钱令希、汪德昭等。
“庚款”留学趣事
考试难度
不低于托福、雅思
可以想象留学生名额有限,在当时争取到是多么困难。最初国内的留学预备学校还没建成,前三届留学生,在国内通过考试后直接派遣,被称为“甄别生”,总共180人。
这批“甄别生”大多来自新式学堂,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英文程度很高。经各省初选后,推荐到国家,复试决定录取。
后来录取的留学生,英语也绝不逊色。记者找到了1933年《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第一届留英公费生考试试题》,试题包括国文、英语、中国通史、法语、德语、西洋通史、希腊罗马史、经济学、民法、刑法、国际私法、植物学、医学等等。试题范围很广,半数以上都采用英文的形式。比起现在的托福、雅思,不仅考核了英语阅读、书写能力,更主要是用英文解决专业问题。
1911年,用退还的庚款设立清华学堂,作为留学预备学堂,学生在这里接受严格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留洋。留英招生规定:“以专科以上学校卒业,并服务两年,成绩优良者为限”,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出国读研,学生出国时素质已经很高了,心智也成熟了。
留学生中还有少量女学生,招考时规定参考者必须品行端正、贤淑,没缠小脚,没有订婚,不超过23岁,国文达到中学毕业程度,英文及科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就读。
文科只占20%名额
政府选派优秀学生留洋,这些人显然承担了振兴中华的重任。在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排在第一位的。根据1933年7月5日的《中央日报》上登载的《中英庚款会考送留学生办法分七项》,其中分配给理工科的名额占了80%。原第二历史档案馆高级研究员蔡鸿源告诉记者,当年派遣留学生主要为了学习先进科技。留学生基本都学习机械、医学、纺织、土木、水利、地质、冶金及各种实用工业。
理工科是首选科目,但留学生中仍涌现出大量文科名人。蔡元培起到重要作用,在英庚款赔付过程中,蔡元培提出购置研究文艺的设备,拨专款聘请教授、购买图书、设奖学金;并邀请一些英国学者来华研究中国文学、哲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科事业的发展。
江苏留学生名额多
留学生既然由各省先遴选,再报到国家,那么在各省选拔时,会不会出现垄断名额的现象呢?为什么江苏留学生占的名额多呢?韩文宁告诉记者,其实各省的留学生名额是严格按照当初《辛丑条约》中赔付的比例划分的,像江苏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当初赔得多,留学名额就分配得多。并且,江苏是文化大省,当初很多留学生都来自世家大族,家学渊源,后天接受的教育也比较好,在同龄人中往往出类拔萃,被政府选中也合乎情理,因此庚款选派还是相对公正的。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见习记者 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