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右侧胀气怎么回事:苏州---太监弄 - 拙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02:05

苏州有两条太监弄,一在宫巷东端西侧,东起宫巷,西越北局至邵磨针巷。再一条原在剪金桥巷东侧,南出道前街,北出西支家巷。说起太监,大多认为是一批阉人。实际上,我国自唐代开始,就有太监这个官职。“太”即“大”也。古人常将“太”字写作“大”字。“大监”也写作“太监”。各种官府的主管都称“太监”,其下有少监、监丞。在元代之前,“太监”一词与宦官毫无关系。明代,二十四衙门及其他机构的主管均称为“太监”,开始与上层宦官有所联系。宦官也称“太监”,是皇宫内的看门人,因宫内皆是后妃及宫女,为防止淫乱,宦官必须阉割。到了清代,太监与宦官才成为同义语。所以,明、清两代的太监,并非都是阉人。朝廷派来苏州监管织造府的“太监”,也是一种官名而已。

  宫巷西侧的太监弄,最早名“宫巷南西巷”,后名“金玉如意弄”。“金玉、如意”就是两个太监的姓名。《吴门表隐》云:“按二监(即金玉、如意),赐明太保俞大悦侍从,筑室以住,即今太监弄。”“太监弄”之名,在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编纂的《吴县志》上开始著录,这是依据当地的史实而命名的。

  太监弄名的由来,与苏州出产丝绸有一定的关系。苏州地区蚕桑和丝织业十分发达,出产的丝织品最为闻名。自元代开始,朝廷为了索取苏州的丝织品,专门在苏州设立织造局,并将一批机匠隶属在局内服役,日夜织造丝织品,供宫廷内务府应用。为此,朝廷特地派人来苏州监管织造局,一是将丝织品如数上交朝廷;二是收取税银。据《苏州织造局志》载:明朝的历代皇帝,均派内官、内使、太监来苏州监管织造局,少则一二人,多则十来人。如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派太监罗政、陆英、麦秀来苏州监管;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派太监龚洪、杨軏、芮景贤、晁进、孙锐、张玉、浦智、廖宣、梁玉、李彬等来苏州监管。这些太监就居住在织造局附近,由于太监长期居住于此,故而得名“太监弄”。

  在剪金桥巷东侧的太监弄,也因有太监居住而得名,但知道的人不多。随着历史的远去,时代的变迁,织造局早已不复存在,太监也成了历史的话题。所以,诗人范广宪写诗叹云:秋风容易夕阳斜,衰柳萧疏但噪鸦;异代太监今不见,巷深犹说阉官家。

太监弄的兴起

辛亥革命前后,太监弄随着北局(原明清织染局旧址)废址逐步开发而兴旺起来,清宣统三年(1911)基督教会建造青年会(今新艺影剧院址),既设娱乐场所,又设大菜馆,供应西菜西点。民国元年,太监弄中吴苑深处茶馆开业,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厅楼亭阁、花园假山,具有江南园林风格,茶客日盈千人,茶馆内外小吃茶点摊肆稠集。18年,新苏旅社建成,由此而南苏州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东吴乾坤大剧场( 后称开明大戏院)等相继落成。23年,国货商场(今人民商场)建成开业, 北局顿时兴起市面。

  民国20年,有人在太监弄办三六斋素菜馆,随后扬州籍僧厨陈某开办觉园素馆,时间都不长,一年半载后就歇业。26年,石路地段遭日军飞机轰炸,商店毁损过半,饮食店转向观前一带营业。28年,太监弄拓宽时,先后来此择址开业的有三和菜馆、味雅菜馆、上海老正兴、北平老正兴、苏州老正兴、新新菜饭店、功德林素菜馆、大春楼面馆、大东粥店、老宝和酒店及清真馆等,百米多长的太监弄顿时被饮食店占领,加上熟食熏胴摊贩昼夜不绝,熏鱼、爆虾、猪耳朵、猪肠、马兰头等风味独具,尤其夜霄热闹。松鹤楼、丹凤楼(大成坊口)、月宫菜社(北局)、青年会大菜等又相衔连,一时“吃煞太监弄”成俗谚。

  1956年公私合营后,太监弄饮食店在网点调整时逐步迁并,吴苑深处茶馆被辟为旧货市场。80年代,为宏扬苏州传统饮食文化,适应苏州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发展的需要,商业系统在各方支持下,规划了太监弄新美食街。1982年4月得月楼菜馆落成开业,1984年9月常熟百年老菜馆王四酒家来此落户,京华菜馆、上海老正兴、清真香斋、功德林素菜馆、元大昌酒楼、五芳斋面馆及龙凤酒家(新苏旅社底楼)相继建成,朱栏青瓦、飞檐戗角,形成各具特色又风格一致、浑然一体的仿古江南酒楼建筑,并与扩建后的松鹤楼菜馆隔街呼应,联成各帮风味俱全,各档次俱备,能同时接待3000余来宾就餐品尝的美食街。1982年以来,已接待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万游客。民国28年,太监弄拓宽,三吴、味雅、上海老正兴、北平老正兴、苏州老正兴等菜馆,新新菜饭店、大东粥店、大春楼面店先后开业,与原有功德林素菜馆(分店)、鸿兴馆、吴苑茶馆等形成饮食集中街区。北局娱乐场所集中,兜卖自制熟菜,颇具家厨风味熏胴摊,提篮小卖昼夜聚集,加之松鹤楼、宫巷义昌福等近在咫尺,因而40年代渐有“吃煞太监弄”的俗谚。32年,吴县酒菜饭同业公会建立,会址在调丰巷59号,会员115户,34 年末解散。抗日战争胜利后,菜饭业一度兴旺。35年,菜饭馆有135户。解放前夕,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菜饭业因米价爆涨而陷入困境,连实力雄厚的松鹤楼、义昌福亦亏损累累。37年10月27日《苏州明报》载:“米面柴油难以为继,全体菜饭馆业均将被迫停业”。全市菜饭馆因食米、面粉、菜油、稻柴等各项主要日用品无从购办,停业达半数以上,而所余各店亦均将告罄,无法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