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的活虾怎么处理干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包括生活上的自立和精神上的自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30:48

转载一篇好文章: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包括生活上的自立和精神上的自立

●生活上的自立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会自我照顾、生活自理。2岁的幼儿,独立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其表现就是进入了儿童发展的第一个“反抗期”,什么都要自己做。我看到幼托班一个幼儿的成长记录上写着,今天因为没有让他帮助老师拿小桌子而哭了一个上午。所以,可以抓住孩子这个时候喜欢自己做事的心理,通过一些生活中琐碎小事,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如串珠游戏、分豆子游戏、给小椅子穿新衣,让孩子乐于做、学会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让孩子适当参与家务劳动。
  ●精神上的自立。
   ★让孩子独立思考。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先生,竹管里面有空气吗?”陈先生没有回答,他把竹管钻了一个洞,然后端了一盆水,把竹管放到盆里。这个孩子一看竹管的洞里面扑扑冒泡,他拍着水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竹管里有空气。”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把现成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孩子,应留下一些可供孩子独自思考的空间。只要是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出来的结果就应该鼓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何尝不是孩子创造性发展的表现呢!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多鼓励孩子战胜困难,树立自信心,让他多动手操作,探索周围环境。儿童精神上的自立必将带来自信心和独立性。
  
  “自由+引导+肯定”的原则
   独立性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父母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自由——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孩子都有一种独立活动的欲望,教育应当促使孩子这种欲望的实现,以保证孩子的独立性。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想做的,就让他去做。”切莫包办代替。
   引导——指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求他自己做,孩子不会的事情引导他学着做,孩子会做的事情督促他坚持做。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在父母引导下的自由。目的是着眼于孩子幸福的未来,使孩子的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
   肯定——即尊重孩子的情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