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捡花生意思:中外100本经典图书(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2:41:42
   

51、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作——《红楼梦》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由于这部巨著是以数个大主轴穿插众多小故事而成,因此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爱,也有人认为这部巨著是在描写传统中国贵族生活的腐败与颓废。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富含神话的色彩,并且反映著作当时的政治礼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乃至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
        52、近代人口论名著——《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的基本理论是人口的增长快于食品供应的增长。在《人口论》这本书中,他用非常严峻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思想,声称人口是几何指数增长,即1,2,4,8,16……而食品仅是按算术线性增长,即1,2,3,4,5……因此,人类将生活在贫穷甚至接近饥饿之中。科学的进步也不能避免这个结果,因为食品的供应是有限的,而人口的消费力要比地球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大得多。人口膨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贫穷也是人类逃脱不掉的命运。
     这是一直被误解的学说,马尔萨斯的核心思想不过是他认为年轻人在能够支撑起家庭之前,应该尽量晚地走入婚姻的殿堂。生物界中的自然选择原则被马尔萨斯应用到了人类社会,该书的全名是《人口原理及其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兼评戈德温、孔多塞先生和其他作者的观点》,于1798年首次匿名出版。
        53、典型资产阶级社会的明法典——《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又称为《法国民法典》,它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产物,于1804年公布施行。经过多次修订,现仍在法国施行。它最初定名为《法国民法典》 ,1807年改称为《拿破仑法典》 ,1816年又改称为《民法典》,1852年再度改称为《拿破仑法典》,但从1870年以后,在习惯上一直沿用《法国民法典》的名称。
     在《法国民法典》中用1000多条条文来规定契约之债,可见契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性。契约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义下实行的,并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则的逻辑结果。对于这个原则,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拿破仑法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法典,原则鲜明,编排合理,逻辑严谨,语言简洁,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部诞生于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而制定的。随着拿破仑在欧洲的军事扩张,《拿破仑法典》也被应用到法军所到之处。由于该法典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因而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从而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意义,其内在的价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夺目。
        54、对人类精神的“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西方哲学对精神现象研究的初始动机;(2)黑格尔关于精神现象的研究成果。
     (1)西方哲学对精神现象研究的初始动机。在“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二)《现象学》的来源和意义中,译者介绍说:“《精神现象学》不仅是黑格尔本人全部著作最有独创性的著作,而且是在整个西方哲学历史上最富于新颖独创的著作之一。但是它不是从天而降,它也有其来源和继承、发展过程。”那么,现象学的来源是什么呢?译者说:“最早代表德国启蒙思想、受过培根影响的一位哲学家朗贝尔特(J.H.Lambert1728—1777)在1764年出版的著作《新工具》一书的第四部分,他叫做《现象学或关于假象的学说》。“现象学”的目的据他说在于“系统化假象的种类[注意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将假象或偶象分为四种]借以避免错误,认识真理。”朗贝尔特认为假象还不是错误,假象中混杂着真理和错误,因此假象也不纯全是主观的。朗贝尔特虽首先提出“现象学”这个名词,但他的现象学只是“假象学”,还不是显现真理、显现本质的现象学。”  
     (2)黑格尔关于精神现象的研究成果。如果说,精神现象学在朗贝尔特那里还处于对精神现象的认识阶段,那么,黑格尔就试图要用哲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精神现象。正是因为如此,精神现象在黑格尔这里就成了一个抽象的哲学体系,并且,成了精神现象的一个“缩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之所以成了精神现象的一个缩影,就是因为黑格尔用哲学的语言尽其所能地描述了精神变化的全过程。

      55、唯意志论者的开山之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
     这本书不光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他的哲学主旨是宇宙唯一的真正的本体是意志,那些可见的、可触摸的现象只是真实存在的意志的表象。他的体系不可避免地走向悲观主义。
     书中一开篇就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但在表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意志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万物的基础。整个世界就是意志,意志是唯一的,不可分的实体,人的认识和理性就是意志客观化发展到一定级别后的产物。
        56、盛赞劳动的经典之作——《论实业制度》
    圣西门设想的未来的理想制度是一种“实业制度”。在实业制度下,由实业者和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不承认任何特权。在理想社会中,政治学将成为生产的科学,政治将为经济所包容,对人的统治将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圣西门把从事产业活动的资产者看成是和工农一样的劳动者或“实业者”。并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国王和资产者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这就使得他的社会主义学说不能不流于空想。       57、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红与黑》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现在,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杰出作品。作者被誉为法国以至整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    ---美国教授 费迪  
    《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 --法国杰出小说家 纪德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高尔基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外国文学史》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法国有专门研究司汤达和《红与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还有专门研究该书的"司汤达俱乐部"。--《法国文学史》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现在,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杰出作品。作者被誉为法国以至整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    ---美国教授 费迪  
    《红与黑》是我平生最受益的书籍。 --法国杰出小说家 纪德  
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高尔基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外国文学史》  
    《红与黑》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法国有专门研究司汤达和《红与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还有专门研究该书的"司汤达俱乐部"。--《法国文学史》 
      58、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浮士德》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59、具辩证法思想的军事名著——《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书中论述了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土气的重要性以及对手一般战略的看法等。这本《战争论》精华本使读者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就能了解《战争论》的精髓和克劳塞维茨思想的重点,对于喜欢军事理论书籍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60、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史——《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以毕生经历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在这里,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人间喜剧》这个包括91部小说的庞大创作群,采取了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法,将它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所谓分类整理,就是将作品按其类别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最为重要,数量最多,因此又将其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军事生活、乡村生活等6大场景。
所谓人物再现法,就是将同一个人物,让他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只是写野心家的雏形,在《纽沁根银行》中,发展为野心家的典型,在《贝姨》与《阿尔西的议员》中,是个挤进贵族行列的豺狼般的金融寡头了。
     《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
  61、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纲领——《共产党宣言》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 ,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62、西方经济理论的结晶——《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学术界享有的持久地位,稳如磐石,能做到这一点的科学著作为数甚少。固然,亚当·斯密更具有启发性,马尔萨斯更富于独创性,李嘉图更有条理性,可事实依然是,穆勒知道如何总结这三个人的发现,知道如何把这些发现首尾一致地联结在一起,使普通人对其有所了解。他的伟大不在于为后人发现了真理,而在于充分表达出了当时人们所信赖的那些真理。……不管整个经济理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穆勒的著作都将永远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       63、科学与上帝的较量——《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欢迎,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在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下,创立了“现代进化论”。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对人类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64、描绘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巨著——《悲惨世界》     “ 只要是法律与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昌盛时期因人为因素使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福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贫困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小孩孱弱-这三个问题尚未获得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言之,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与悲惨,那么,像本书这样的作品,也许不会是没有用的吧!”
                               --维克多?雨果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于奥特维别墅
        这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一书中所写的序文。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法国的Besancon(但是他认为巴黎是他「灵魂的出生地」),父亲曾经是拿破仑麾下的将军。他从幼年起就在各地旅行,少年时期,他的文学底子就相当厚实,对于各类学问也广泛地吸收,也很早下了决心要当文学家。他二十岁与青梅竹马的女友Ade Foucher结婚,同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Odes et poies diverses),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一八三一年,二十九岁的雨果发表了「巴黎圣母院(又译:钟楼怪人)」(Nortre Dame de Paris),这部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一四八二年法国的社会情形,也对人性的层面提出了严肃且深刻的问题。他接下来一部世界闻名的小说巨著,就是耗费十四年光阴,完成于一八六一年,也就是现在被改编为音乐剧,风靡全球数百万音乐人口的-「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成功的改编 「悲惨世界」是一部大部头的小说,当年出版时厚达一千两百页,而依本地远景出版社钟文的译本,更是厚达五册共2119页,一百二十万字,这样一部时空背景横亘二十年的长篇小说,要将之改成三个多小时就演完的音乐剧,委实不易,但Claude-Michel Sch?berg与Alain Boublil两人却做到了。这算是两人第二次合作音乐剧,一九七三年他们曾经在巴黎推出「法国大革命」一剧,结果相当成功,一九八○年两人再度推出「悲惨世界」,造成更大的轰动。伦敦音乐剧制作人Cameron Mackintosh认为这出剧相当有潜力,于是请了Kretzmer、Fenton与两位原作者合作,改编成伦敦与百老汇的英文版。一九八五年十月八日,「悲惨世界」在伦敦的巴比肯中心举行英文版的世界首演,推出之后佳评如潮,获得观众极大的回响,随后更在世界各地上演,至今仍然票房鼎盛。此外,「悲」剧也获得乐评青睐,夺得八项「东尼奖」,真可说是叫座又叫好了。
      65、俄国第一部市民小说——《罪与罚》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66、现代罪伟大的经济学文献——《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 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 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 的体现。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 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67、被誉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成就非凡。《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 —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 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68、日本近代启蒙思想经典——《文明论概略》
   《文明论概略》是其代表作之一,完成于1875年,凝聚了福泽谕吉一生思想的精髓,反映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作者认为,“文明”一词内容至大至广,举凡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可纳入这一概念。但他特别指出,文明不仅是指物质文明,更是指精神文明,并强调了“智”与“德”的重要性,认为一国文明程度之高低,完全可以用人民的“智”、“德”水准来衡量,因此,要促进文明,必须首先提高人民的智慧和道德水准。福泽通过对西洋文明和日本文明的来源和特点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西洋文明先进,日本文明落后,并指出“权力偏重”是日本社会风气的主要表现,这是导致自由空气稀薄的主要原因。福泽认为,文明既然有先进和落后之分,那么,先进文明总要压制落后文明,故而力主日本文明必须以西洋文明为目标并赶超之,才能达到国家富强、自由和独立。这一主张与我国近代思想家们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合。更为可贵的是,福泽没有把欧美国家看作文明发展的顶点,而是指出文明的进步、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不能以西洋文明为满足。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成为此书的又一闪光点。         69、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
     本书是学习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第3版的辅导书。它的特点是:每个章节都与教科书一一对应,便于对照学习;“本章复习”逐节提炼教科书中的基本原理并有所深化;“问题与简答题”、“自我测验”有助于深化理解教科书中所介绍的内容;“高深的评论性思考”则把经济学原理与时事结合在一起,强调了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让你把握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本书简明扼要,习题难度深浅皆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辅导书,相信必能对你的经济学学习大有助益。
本书主要从供给与需求、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经济学家们的世界观。全书语言洗练,思想深邃,相信必能对读者的学习和工作有所裨益。本书适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研究生及MBA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经理人员的经济学入门
        70、唯意志主义的尼采哲学——《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为尼采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也是尼采最有影响哲学著作,尼采哲学的精髓即是重估一切价值,其“意志”是压倒一切的。正像“德国高于一切一样”,他的光辉与黑暗都是系于这个意志,而这意志又是反辩证法的,尼采主张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唯一绝对动因,人生就是权力意志的追求。要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的伟大精髓,《权力意志》不可不读。 
  《权力意志》强调自然界中的生命的丰盈、过剩。他认为世界不是一个万物求生存的消极过程,而是一个万物求生命力扩展的积极过程。尼采把审美现象和生命力的强度联系起来。他认为,“权力意志”造就最强的人,这样方能粉碎社会一切骗人的、病态的、仇视生活的东西。为破旧立新,他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71、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教科书——《母亲》        《母亲》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明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被节选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
列宁在阅读完《母亲》手稿以后,充分肯定其现实意义,认为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高尔基是俄国自然主义小说家,苏联文坛的一代宗师。文学界曾将其与托尔斯泰、契诃夫并称为俄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鲁迅、郭沫若等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导师,正如鲁迅所说:“高尔基是伟大的,我看无人可比。”
他带着不可制服的锐气与力量走进文学界、把俄罗斯大草原的健康气息带给世界各国的读者。
      72、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基石——《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现代资产阶级反动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继承了贝克莱和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路线,宣称客观世界可以按照人的主观意愿任意塑造,否认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和规律的客观性。实用主义在美国特别流行,曾被视为代表美国生活方式的官方哲学。这一哲学是先进的科学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敌 人。       73、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圭渠——《变形记》       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 —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74、一部英雄壮士的交响曲——《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克里斯朵夫和葛拉齐亚的一生的友谊,友情,尤其是克里斯朵夫的宽宏大量,葛拉齐亚和克里斯朵夫精神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默契,一个人终其一生能有一两个知己,简直是上天城厚的赐予。精神感情真正的默契,忘我,心有灵犀,这种滋味一旦品尝到终其一生也是难以忘怀的。       75、亚洲第一部获诺贝尔奖的巨著——《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1861年5月7日,泰戈尔诞生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和哥哥、姐姐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76、现代物理学最伟大的发现——《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阅读本书的读者,大多数在做学生的时候就熟悉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宏伟大厦。你们或许会以一种敬多于爱的心情记起这座伟大的建筑。在这座建筑的高高的楼梯上,你们曾被认真的教师追迫了不知多少时间。凭着你们过去的经验,谁要是说这门科学中的哪怕是最冷僻的命题是不真实的,你们都一定会嗤之以鼻。但是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们,“你们说这些命题是真实的,你们究竟是如何理解的呢?”那么你们这种认为理所当然的骄傲态度或许就会马上消失。让我们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几何学是从某些像“平面”、“点”和“直线”之类的概念出发的,我们可以有大体上是确定的观念和这些概念相联系;同时,几何学还从一些简单的命题(理)出发,由于这些观念,我们倾向于把这些简单的命题当作“真理”接受下来。然后,根据我们自己感到不得不认为是正当的一种逻辑推理过程,阐明其余的命题是这些公理的推论,也就是说这些命题已得到证明。于是,只要一个命题是以公认的方法从公理中推导出来的,这个命题就是正确的(就“真实的”)。这样,各个几何命题是否“真实”的问题就归结为公理是否“真实”的问题。可是人们早就知道,上述最后一个问题不仅是用几何学的方法无法解答的,而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我们不能问“过两点只有一直线”是否真实。我们只能说,欧几里得几何学研究的是称之为“直线”的东西,它说明每一直线具有由该直线上的两点来唯一地确定的性质。“真实”这一概念与纯几何学的论点是不相符的,因为“真实”一词我们在习惯上总是指与一个“实在的”客体相当的意思;然而几何
学并不涉及其中所包含的观念与经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只是涉及这些观念本身之间的逻辑联系。
  77、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民主主义与教育》     著名哲学家杜威在这本书中分析和陈述了民主社会与教育的辨证关系,并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穿一起从而去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而他的民主和教育的观点无非是来自异域的经验和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精华。       78、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文献——《精神分析引论》
    在本书中,弗洛伊德用浅显的语言和丰富的事例说明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使比较复杂的内容容易理解,这是一个优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和发展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大事。在本书所讲的内容中有许多合理的引人入胜之处。当然,也有不少局限和错误之处,有些在精神分析的发展中逐渐得到克服,有些是引起争论的问题,如在精神分析学内部,象阿德勒、荣格等人对弗洛的伊德的性本能说有尖锐的批评。在弗洛伊德用以性本能说明宗教、道德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学说中,很多观点失之偏颇。对此,在阅读时特别要加以具体分析。
   
79、指导十月革命的国家学说经典——《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6章。第1章,阶级社会和国家;第2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第3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第4章,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第5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第6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80、反映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圣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韦伯可以与马克思相提并论。马克思侧重经济基础,而韦伯则强调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的作用。在一个片面强调竞争、优胜劣汰、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理性的经济伦理——诚实、信任、责任心是多么难以建立起来。然而韦伯在本书中总结的勤奋、忠诚,敬业、视获取财富为上帝使命的新教精神,是西方花了数百年时间才酝酿出来的资本主义生活秩序。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隐藏在制度背后的巨大精神力量。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极为注重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深究。通过对大量经验材料的嵬集与分析,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并对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不仅是结论,而且包括本书的方法论,都为当代的社会科学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思路,并开辟了多线研究途径。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主要考察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亲和关系。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他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理解,认为它是18世纪以来在欧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
  71、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教科书——《母亲》        《母亲》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明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被节选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
列宁在阅读完《母亲》手稿以后,充分肯定其现实意义,认为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高尔基是俄国自然主义小说家,苏联文坛的一代宗师。文学界曾将其与托尔斯泰、契诃夫并称为俄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鲁迅、郭沫若等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导师,正如鲁迅所说:“高尔基是伟大的,我看无人可比。”
他带着不可制服的锐气与力量走进文学界、把俄罗斯大草原的健康气息带给世界各国的读者。
      72、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基石——《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现代资产阶级反动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继承了贝克莱和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路线,宣称客观世界可以按照人的主观意愿任意塑造,否认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和规律的客观性。实用主义在美国特别流行,曾被视为代表美国生活方式的官方哲学。这一哲学是先进的科学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敌 人。       73、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圭渠——《变形记》       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 —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74、一部英雄壮士的交响曲——《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克里斯朵夫和葛拉齐亚的一生的友谊,友情,尤其是克里斯朵夫的宽宏大量,葛拉齐亚和克里斯朵夫精神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默契,一个人终其一生能有一两个知己,简直是上天城厚的赐予。精神感情真正的默契,忘我,心有灵犀,这种滋味一旦品尝到终其一生也是难以忘怀的。       75、亚洲第一部获诺贝尔奖的巨著——《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1861年5月7日,泰戈尔诞生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和哥哥、姐姐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76、现代物理学最伟大的发现——《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阅读本书的读者,大多数在做学生的时候就熟悉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宏伟大厦。你们或许会以一种敬多于爱的心情记起这座伟大的建筑。在这座建筑的高高的楼梯上,你们曾被认真的教师追迫了不知多少时间。凭着你们过去的经验,谁要是说这门科学中的哪怕是最冷僻的命题是不真实的,你们都一定会嗤之以鼻。但是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们,“你们说这些命题是真实的,你们究竟是如何理解的呢?”那么你们这种认为理所当然的骄傲态度或许就会马上消失。让我们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几何学是从某些像“平面”、“点”和“直线”之类的概念出发的,我们可以有大体上是确定的观念和这些概念相联系;同时,几何学还从一些简单的命题(理)出发,由于这些观念,我们倾向于把这些简单的命题当作“真理”接受下来。然后,根据我们自己感到不得不认为是正当的一种逻辑推理过程,阐明其余的命题是这些公理的推论,也就是说这些命题已得到证明。于是,只要一个命题是以公认的方法从公理中推导出来的,这个命题就是正确的(就“真实的”)。这样,各个几何命题是否“真实”的问题就归结为公理是否“真实”的问题。可是人们早就知道,上述最后一个问题不仅是用几何学的方法无法解答的,而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我们不能问“过两点只有一直线”是否真实。我们只能说,欧几里得几何学研究的是称之为“直线”的东西,它说明每一直线具有由该直线上的两点来唯一地确定的性质。“真实”这一概念与纯几何学的论点是不相符的,因为“真实”一词我们在习惯上总是指与一个“实在的”客体相当的意思;然而几何
学并不涉及其中所包含的观念与经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只是涉及这些观念本身之间的逻辑联系。
  77、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民主主义与教育》     著名哲学家杜威在这本书中分析和陈述了民主社会与教育的辨证关系,并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穿一起从而去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而他的民主和教育的观点无非是来自异域的经验和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精华。       78、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文献——《精神分析引论》
    在本书中,弗洛伊德用浅显的语言和丰富的事例说明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使比较复杂的内容容易理解,这是一个优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和发展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大事。在本书所讲的内容中有许多合理的引人入胜之处。当然,也有不少局限和错误之处,有些在精神分析的发展中逐渐得到克服,有些是引起争论的问题,如在精神分析学内部,象阿德勒、荣格等人对弗洛的伊德的性本能说有尖锐的批评。在弗洛伊德用以性本能说明宗教、道德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学说中,很多观点失之偏颇。对此,在阅读时特别要加以具体分析。
   
79、指导十月革命的国家学说经典——《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全书6章。第1章,阶级社会和国家;第2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第3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第4章,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第5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第6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80、反映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圣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韦伯可以与马克思相提并论。马克思侧重经济基础,而韦伯则强调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的作用。在一个片面强调竞争、优胜劣汰、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理性的经济伦理——诚实、信任、责任心是多么难以建立起来。然而韦伯在本书中总结的勤奋、忠诚,敬业、视获取财富为上帝使命的新教精神,是西方花了数百年时间才酝酿出来的资本主义生活秩序。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隐藏在制度背后的巨大精神力量。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极为注重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深究。通过对大量经验材料的嵬集与分析,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并对东西方宗教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不仅是结论,而且包括本书的方法论,都为当代的社会科学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思路,并开辟了多线研究途径。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主要考察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亲和关系。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他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理解,认为它是18世纪以来在欧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
  81、唤醒国民灵魂的钟声——《阿Q精神》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发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小说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8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历史与阶级意识》
    本书贯穿了必须恢复被第二国际的领袖们所遗忘和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哲学意义的思想。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后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物化”等一系列概念、表述并使“阶级意识问题”在本书中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         8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哲学的特性也就丧失了其革命的特性;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过要"终结"和"消灭"哲学,但不能因此而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关键在于必须用马克思的"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消灭哲学"的辩证思维来理解这些有关"终结"与"消灭"哲学的言词;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性,必须在两条战线上同时战斗,既要反对那种轻视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容的倾向,又要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成"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的倾向作斗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哲学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坚持总体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内涵和特征的.         84、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美国的悲剧》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的代表作。德莱塞先后出版了十几部具有影响力的小说,而《美国的悲剧》则代表了他文学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本书主人公克莱德原是一个穷牧师的儿子,他的父母笃信上帝,常带着他们的孩子上街宣传上帝的旨意,高唱《赞美诗》。可围观者却不把他们当回事,不是投以白眼,便是讽刺挖苦。他们从小没有好好读书,却一次次受到了心灵的伤害。他人一家也并没有因为崇拜耶稣而得到幸福,相反却弄得衣食不保。         85、文化形态史观的最早巨著——《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这部风靡全球、脍炙人口的历史哲学巨著,卷帙浩繁涵盖广泛,最初六册出版时,一般人对它整个体大思精的研究系统,很难把握住主要的脉络所在,直到索麦维尔将这套巨著缩写为节本后,才成为畅销不衰的人文著作。在欧团以外的各地区,产生了爆炸性的震撼,成为知识分子手边必备的参考读物。到后来,《历史研究》第七至十卷出版.再由索麦威尔缩编,在美国学术界引起长久的激荡。1961年,《历史研究》第十二卷出版。该卷为汤氏对读者批评的答复和对原书的修正。他为此曾作过这样的说明:这一本书,与出版于1934至1954年的十册《历史研究》原著,已有相当的不同。当然,目前这一版本,由于事件不断流动、知识不断增加,其本身也必定会有过时的一天。只要人类继续存在,则人类历史、或任何其他的人类活动,使都不可能获得确定。故而,只要本书能够促使它的读者,对于艰苦万状,但又极端迷人的人类历史沧桑流衍,采取一种广大包容的看法,本书的目标也就算已达成了。这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由原来十卷本,六千三百九十页,三百一十五万字,变为配有史图和地名,以及“再商榷”——答复批评和修正已说的十二卷本,洋洋五百万言以上的历史巨著。1972年,牛津大学出版部又与泰姆斯及赫德逊公司联合出版了汤氏自行缩节的《图解修订本》,此节本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包容了汤因比晚年的定见。         86、中国革命理论的科学论著——《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是借《中国文化》出版之际写出的,可见应该对于文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毛泽
东也表示"说明一下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的动向问题,或者也是有益的。"可见当时中国意识形态上两个
重点政治和文化,而文化人在当时是绝对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毕竟他们代表了当时或旧或新的中华民
族的文化,当然这是由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的。那么现代呢?我国处于关键的转折点上:文
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体制改革。三者之间相对五四时期来说转换的时间很短,而后二者可以说是重叠
的。谈谈我读过的一些这三个时期的书,算是我对这一时期的文化的浅浅的了解。文革前,有一些名篇
,丁玲,老舍等都贡献不少至今认为人乐道的作品,一时想不起来了。记忆清晰的是魏巍的《谁是最可
爱的人》,现在想来还有一股保家卫国的冲动。这些作品描述了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和可爱的志愿军官
兵的感人事迹,读来栩栩如生。文革期间的文化作品似乎很少,而我读过的似乎就只有《燕山夜话》,
写得很好。小品文似的,学东西,长智慧,为当代人与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搭了一个别致的小道。其他
关于文革的作品都是后来写的了,而且大多是描述文革中的种种人性间的关系,有一些自省的意味。事
实上这也是文革结束后文化界的一个不小的写作领域:抗日,内战以及文革的追描。而写改革开放如沐
春风的似乎不多,或许是我看得不多,《红旗》,《当代》,《啄木鸟》写得不多吧。很快我的文学的
记忆有增加了改革这一重要内容,主要人物在厂长,村长,镇书记乃至县书记,市长这些在基层领导身
上,如何处理好上边的命令和下边的猜疑、不满甚至暴动是作品的主线。后来腐败题材又来了。
    《新民主主义论》在最后指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仍然适用于当代。毛主席在文章最后热
情高呼:
     
 87、二十世纪西方人学的杰作——《逃避自由》      
    作为社会心理学家的弗罗姆,从心理分析角度提出,人类的全部活动都取决于两种心理需要,一种是人与同类交往以逃避孤独,一种是人对自由的需求以排除其“个性化”发展和“内在成长潜能”的障碍。如果人与同类的交往、对自由的需求同时满足,人就能使自己与自然界、他人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因而是人们所追求的自由——追求自由。
    为了去除孤独、不安全感,弗罗姆从心理机制角度分析了逃避自由的三种方式: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的丧失——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多数人所采取的逃避途径,使个人不再是个人,他完全采纳了文化模式给他所提供的那种个性形式,使他完全和他人一样、成为他人所希望的那个样子。这样,“我”和世界之间的差别消失了,孤独感、无力感也消失了。这种逃避方式犹如动物的保护色,看起来它与周围环境是如此相似,以致很难从中辨别出来。个人放弃了个人的自我,成为麻木不仁、机械动作的人,不再感到孤独、忧虑和烦恼,然而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失去了个人的自我。
    弗罗姆认为,对于人的基本社会需要的理解,是理解人类自身的基础。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质,这种本质不是抽象、先验、静止、外在的,而是在自我活动、自我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他承认私有制是人性异化的原因,并引用马克思手稿说 “私有财产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为了使属于人的存在物能够从自身产生自己的内在财富,必须使他沦落到怎样一种绝对贫困啊!”
    88、哲学领域的高层次之作——《存在与虚无》
   
      与强调人选择的自主性相一致,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还特别强调人由于选择而必须承担责任
。他甚至说,一个人要对自己的出生承担责任;人们通常对萨特的这一说法感到难以理解。
   《存在与虚无》是一部继黑格尔之后的新精神现象学。它极抽象,又极具体;极形而上学,又极日
常生活化;它很严密,富于逻辑性,又极空灵,融入萨特丰富的联想,其中有着十分文学化的片断:侍
者、女人、成为上帝的激情……都写得很有文采。
   这部著作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只有哲学专业的读者才能读懂。也许开始阅读此书的确有些
费劲,一些哲学术语会造成某种阅读障碍,但这并非不可克服。由于该书充满对日常生活境况的具体分
析,读者一旦越过障碍就很容易深入进去并发生浓厚兴趣。乐于精神探险的读者,会从中发现一个蕴藏
丰富的宝矿。
        89、中国现代文坛上的长篇力作——《围城》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
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
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
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
。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
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
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
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
。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
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90、西方经济学全书——《经济学》     1948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巨著《经济学》。这本书一出版即告脱销。许多国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抢购它的出版权,不久即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
  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1953年,当《经济学》第三版发行时,萨缪尔森来到美国预算局,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他提倡赤字预算,追逐加速经济增长,从而使美国克服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艾森豪威尔停滞”,他也成为白宫中不可缺少的高参。
91、西方妇女的“圣经”——《第二性》
     女人,为我们熟知而又陌生,自从地球有人类以来,她就成为永恒的主题,备受人们的赞誉、诅咒和底毁。伟大的女人和伟大的男人一样崇高、神圣;险恶的女人和狠毒的男人一样凶残、卑鄙。第二性--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读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堕胎、卖淫和两性的平等。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妇女的必读之书。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演讲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
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92、一代青年运动的教科书——《爱欲与文明》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誉为“新左派哲学家”。本书是其主要著作之一,声称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补充”马克思主义。
     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最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与的压抑。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选收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各主要流派影响较大的著作,通过有选择的译介,旨在增进文化积累,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研究课题,为了解和研讨现代西方哲学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我国理论界、学术界深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批判。
      93、人与自然搏斗的壮歌——《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老鱼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蚕食光了,圣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该书出版仅48小时就销量惊人,当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圣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94、分析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哲学研究》
     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唯一创造了两种不同哲学而又各自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者则以《哲学研究》为象征。本书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他所提出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类似”对语言哲学的发展贡献基本。本书译者陈嘉映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译者。本书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因而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    
  95、禅学奇书——《禅宗》      本书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遐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96、二十世纪惊世名著——《铁皮鼓》          当代德国最有影响的作家,一九九九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铁皮鼓》是的代表作。
     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偷情,又目睹纳粹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尽管他子不高,但智力超常,聪明过人。邻居女孩玛丽亚来照顾他,两个发生了性爱,怀孕后她却嫁给了父亲,生下了库尔特。奥斯卡随侏儒杂志团赴前慰问德军,三年后回到家中,苏军攻占了柏林,父亲吞下纳粹党徽身亡。埋葬父亲时奥斯卡丢掉了铁皮鼓,同时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了他的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流血不止;不过他就此开始长个儿……
        97、引起世界文坛地震的巨作——《百年孤独》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本书中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得比较成功且有意义的,应首推关于不眠症的描写。马贡多全体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一种不眠症。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会失去记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这类例子书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由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串始终的。有的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8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这是很深刻的评判目光。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98、罗尔斯时代的代表作——《正义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自1971年问世后,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重视,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出版之后,受到热烈讨论,被列为不少大学课程的必读书籍之一。由它引发的各类争鸣或研讨文章,更是汗牛充栋,目不暇接。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罗伯特·达尔表示:罗尔斯的著作在英语国家立即被承认是对政治哲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贡献。《正义论》一书之所以能起到如石击水的效应,关键在于它打破了西方政治哲学万马齐喑的冷清局面。西方政治哲学的衰落已是众所周知,专攻政治理论的学者爱·麦·伯恩斯说:在政治学说的阳光下没有多少新东西。这充分表明了西方传统思辨方法构筑的理论体系的困境。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则以其独特性和思辨性令人耳目一新。
      《正义论》,顾名思义,是研讨正义的。正义观念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正如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第1节)。罗尔斯把正义观的规定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如果一种正义原则要想在一个社会中通行,关键就是人们能否接受并相信它,这就牵涉到道德心理学和正义感形成的问题。如果众人没有一种正义的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一种正义原则就不可能被接受,这就是罗尔斯所讲的“正义即公平的相对稳定性”。
       《正义论》是一部学术内容丰富、思辨难度颇大的著作,它不仅反映了西方学术界20年来争论的主要问题,而且深刻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内在矛盾,为读者思考正义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文献。
          99、文化分析的新视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贝尔在该书中集中探讨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结构的脱节与断裂的问题。他的基本论点是:资本主义历经200余年的发展和演变,已形成了在经济、政治与文化三大领域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这三个领域相互独立,分别围绕自身的轴心原则而运转。经济领域历经科技和管理革命的改造,已经发育成为一个以严密的等级制和精细的分工制为特征的自律体系;其中的全部活动都严格地遵照“效益原则”而运转,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在这个日趋非人化的体系中,人的个性变得日益单薄。在政治领域,前工业化和工业化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相对较为弱小,偏重于鼓励经济的自由发展;而本世纪的经济危机和政治运动则迫使政府集中权力,增加了许多职能,政治领域逐渐发展成为经济体系之外的又一个庞大王国。政治领域的轴心原则是“平等”的观念,这包括种族与性别的平等,教育、福利与机会均等等民众的各种平等要求。由于政府无法满足众多的平等要求,就加剧了公众与官僚机构间的矛盾。在文化领域,起支配作用的是所谓“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的原则。与经济、政治体系中发达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相反,文化领域历来标榜的是“个性化”、“独创性”以及“反制度化”的精神。贝尔在此书中尤为详尽地论述了西方现代派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矛盾。
    简而言之,贝尔对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矛盾的分析视角新颖,观点独到,富于启发性。相形之下,他为当代资本主义开出的药方却显得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矛盾的严重性。建议重点阅读导论和第一部分。
        100、一部“巨型炸弹”之作——《第三次浪潮》

  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已成为了现实。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看他们“创造未来”。
  在新世纪之初,让我们重温托夫勒的这部经典作品,感受托夫勒惊人的激情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