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梦到2蛇一大一小:努力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1:34:30

努力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

——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人:孙春兰(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10日   15 版)2011年5月23日,孙春兰等福建省领导深入平潭综合实验区实地调研。

    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是党中央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2010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对平潭开发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之后多位中央领导亲临平潭实地考察指导。2011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为推进平潭开发建设,两年来,我先后11次上岛调研,召开10多场专题会议,就探索两岸交流合作新模式、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全方位开放开发,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共同家园”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

    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平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 

    2010年1月19日,我第一次到平潭调研,印象深刻。那时的平潭还是一个海岛县。当时正值冬天,岛上风很大,130公里的路程走了3个多小时,要“水陆兼行”,先坐车、再坐船,人说上岛要做“三等公民”,即“等车、等船、等人”。岛上居民主要以水产捕捞、海上运输和外出打隧道为生。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73.5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15.0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726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0%。

    这次调研,是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条件的岛屿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经过认真论证分析,省委认为,地处我省东部沿海的平潭岛,在自然条件方面,拥有408公里海岸线,可建5—30万吨级码头的有10处以上,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可以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便于人员、货物、运输工具进出和查验监管的双重优势;在发展空间方面,作为待开发的岛屿,平潭土地资源相对充裕,主岛面积324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是福建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同时,背靠省会福州,发展腹地广阔,可以通过飞地政策,统筹周边地区联动发展,促进一岛两区(江阴、长乐)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在地理区位方面,东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西离福清东瀚镇仅1海里,开通两岸海上快捷运输通道,建设连通福州的海峡大桥,就可以形成连接两岸的运输枢纽;在两岸往来方面,平潭历史上就是东南沿海对台贸易和海上通商的中转站,改革开放后,成为祖国大陆最早设立的台轮停泊点、台胞接待站和开展对台小额贸易的地区之一,两岸民众交流十分密切,能够发挥沟通两岸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我们认为,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平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良好基础条件。

    在调研中,我们也注意到,当时不少同志对这个岛的开发建设也心存疑虑。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特别是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作出重要指示,通过认真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由于福建的特殊区位,福建发展不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需要,必须把平潭开放开发作为推进福建发展和闽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举全省之力推进平潭的开发建设,不辜负党中央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

    2010年2月,省委常委会研究,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从福州市中单列出来,赋予设区市及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从设区市、省直部门抽调思想解放、思路创新、经验丰富的干部组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班子,明确实验区实行扁平化、大部制、高效率的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同时,积极争取了中央财政从2010年至2015年,每年给予平潭综合实验区补助8亿元。

    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和中央赋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平潭的后发优势正日益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其巨大发展潜力和对台交流合作优势。

    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关键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突破

    平潭开放开发是一项全新的实验,必须超越传统模式和做法,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寻找突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这些丰富论断,为我们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两年来,我多次到福州、厦门、泉州、莆田、宁德等9个地市和省社科院、厦门大学等科研院所,听取在闽台湾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介绍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边调研学习边实践,不断完善我们的发展思路。我深刻体会到,推进平潭开发建设,重点要突出先行先试、积极打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载体、探索两岸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开辟新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路径,既发挥其两岸交流合作的“试验田”作用,也为福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一是积极探索“五个共同”,在创新两岸合作模式上寻求突破。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事业,必须汇聚两岸同胞的共同智慧,最大限度地吸引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平潭开发建设。我们提出了“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五个共同”是两岸同胞在平潭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共建,是两岸同胞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创新性合作共建。

    在共同规划上,坚持把“台湾元素”体现到平潭的发展定位、发展布局、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等方面,总体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均邀请台湾规划机构共同参与编制,比如,台湾中兴工程顾问有限公司领衔编制了平潭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台湾李祖原设计事务所参与实验区医院的规划设计,台湾智拓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编制实验区的“智能岛”规划等等。在共同管理上,成立了包括一批台湾重要工商团体、企业财团、研究机构、文教社团负责人及知名专家学者在内的两岸相关人士组成的“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作为民间性议事咨询机构,共同商讨平潭开放开发中台湾同胞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我们已率先聘用部分台湾专业技术人员到实验区管委会任职,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扩大聘用的范围、层次、规模。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台胞台资参与综合实验区建设。比如,平潭海峡高速客滚直航公司就是由台湾华冈船务代理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国航远洋运输(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共同出资、经营、管理、受益。在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上,出台了鼓励台湾各类营建机构组成独资、合资或合作开发主体,参与基础设施、文教卫生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并给予台湾同胞在子女就学、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五个共同”提出后,平潭成为福建吸引境内外资本最多、最快的地区之一,自2010年至今,平潭新增内资企业807家,新增台资企业26家、新增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增幅510.8%,新增注册资本2.4亿美元,增幅427.3%。

    “五个共同”,难在“共同管理”,包括由谁管理、管理什么和如何管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多层面、多形式、多主体对接,从易到难、先经后政,从局部、基层开始,进行先行先试,支持和引导台湾方面更多参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各类事务的管理,赋予并确保其享有更多的权利,不断探索实现“共同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全面开展两岸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各领域合作综合实验,为两岸交流合作开辟新路、拓展空间、提供示范。

    我深深感到,“五个共同”的推进过程就是两岸同胞合作建设的过程,就是先行先试的过程,就是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的过程。只要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题,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平潭开发建设就一定能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大成效。

    二是全力推进“全岛开放”,在通关管理模式创新上寻求突破。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其他国家级新区相比,平潭地处两岸交流合作的交汇点和内外辐射的结合部,国家赋予平潭实施“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管理模式,兼具了特区政策和实验区政策的双重优势。作为特区,平潭实行特殊监管模式,在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赋予了更加优惠的政策,是对国内已有特殊监管区域的创新。作为实验区,平潭是全国首个面向台湾的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实验区,承担着福建再创新优势的责任,承担着推进两岸和平发展的责任,因此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很重,先行先试的任务也很重,因此,我一再强调,平潭不能建成一般的特区,要努力把平潭打造成机制先进、政策开放、文化包容、经济多元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实验区。

    在平潭全岛3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实行海关特殊监管模式,更是对各方面管理体制的一个挑战。目前,我们积极推进以下三个方面的载体建设。一是研究制定具体监管方案和实施办法;二是加快人才培训,为顺利实施海关特殊监管提供人才支撑;三是高标准建设查验、监管等配套设施,尽快形成封关管理的基础条件,力争2012年底基本具备封关条件,2013年初实施新的通关制度。

    三是创新开发建设机制,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寻求突破。深入调研,使我们在平潭行政管理体制上坚定这样一种理念:平潭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倡导“政府要小、管事要少、服务要好”,要做职能部门的“加减法”,服务内容上的“乘除法”。我们探索推进“扁平化、高效率、大综合”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目前,按照开发建设需要,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了“一办、四局、五个组团指挥部”,有效整合了原来由12个职能部门履行的176项审批事项,初步实现了“大部门、小政府”的高效运转。

    四是努力打造人才“特区”,在选人用人模式创新上寻求突破。“为政之要,惟在择人”。为配强适应平潭发展需要的领导干部,先后在南平、福州、厦门等地市选调了多名重实干、有思路、勇创新的厅级领导,组建实验区领导班子。为把人才使用工作落到实处,出台了三项制度措施:一是鼓励高层次人才投身平潭开放开发。先后出台了鼓励博士选调生到平潭工作、支持台湾同胞创业发展、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暂行办法等优惠政策。二是分批次从省直单位、其他地市选派、选拔110名业务骨干到实验区“挂职”,弥补平潭开发建设阶段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三是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了100多名各类人才,更大范围吸引人才向平潭有序流动、有效聚集,努力使平潭成为吸引、集聚海外尤其是台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人才特区”,为平潭开放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规划布局

    规划是开发建设的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事关平潭综合实验区未来发展。我一开始就强调,平潭开放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和引领作用。几乎每次调研和会议都讲到规划,必须高起点高标准,讲花在规划上的钱是买“指南针”的钱,要舍得,不要给将来留下遗憾。

    对“平潭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我们采取国际邀标的方式展开征选,从全球20多家规划设计机构中选择台湾、英国、日本、德国四家设计机构,共同参与概念性总体规划编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规划理念和成功做法,广泛吸收借鉴先进规划理念和经验,围绕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实验区”的目标,进一步优化提升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力求为平潭科学设计一套高起点、管长远的规划体系。

    在城市规划上,我一再要求按照生态、低碳、智慧、开放的开发原则,突出海洋、海岛、海湾特色,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路网、科技智慧岛等20多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城市空间布局、文化载体、标志性建筑等方面,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合理控制建筑密度、高度,充分展示平潭海岛城市特色。围绕中心商务区、港口经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研发区、文化教育区、旅游休闲区“多区多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着力深化各个小组团的控制规划,力争做到城市形态、路网交通,乃至单体的外立面颜色、建筑风格都要有专项的规划,使开发建设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有规划引领,按规划推进。

    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上,着眼把平潭建设成为生态岛的目标,规划建设两岸合作低碳科技示范区,加强台湾及境内低碳技术和产品引进,促进低碳产业、低碳建筑发展,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认真做好全岛绿化建设规划,大力实施“四绿”工程,制定下发了《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对生态建设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督促考核。从2011年起连续5年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工程,每年植树1000万株,到2016年基本形成城市东、北、南部的绿色屏障和生态安全保护体系。

    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开放开发基本条件

    作为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平潭的基础设施必须适应大开放大开发和密切两岸人员往来的要求。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长期以来,平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作为中国第五大岛,平潭之所以没有像前四个岛一样发展起来,原因之一就是受交通条件制约。我一直在思考,只有构建适度超前、服务便捷、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平潭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为此,我们提出“三年投资1000亿元,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2010年12月,总长3510米,双向4车道的平潭海峡大桥通车,平潭到福州的车程由原来的3个小时缩短到80分钟,结束了岛上居民通过轮渡进出平潭的历史。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平潭海峡大桥复桥、上岛高速公路和高铁、环岛公路、海峡高速客滚码头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岛内城市主干道和码头、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交通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多亿元,增长322.4%。

    适应便捷两岸人员往来的要求,我们着力开辟两岸往来的便捷通道,统筹规划港口功能布局,加快平潭港区建设,完善澳前、金井湾对台滚装码头及配套设施,推动平潭至台湾海上高速客滚航线常态化运行。去年11月30日,“海峡号”历时2小时30分钟,成功直航平潭至台中航线。海上快捷通道的建立拉近了平潭与台湾以及省内不同地区的时空距离,为平潭未来发展开辟了空间。

    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最为根本的是要推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形成坚实的产业支撑

    两岸经济对接是文化深度交流、社会融合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提高平潭综合实力的现实途径和基本要求。围绕做强平潭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年多来,我们先后召开10多次专题会议,和省几套班子成员、专家学者一道分析研究产业发展。我们清醒认识到,平潭生态容量较小,土地淡水资源有限,尽管港口资源丰富,但不适合走重化大工业的路子,必须立足于平潭的资源禀赋,按照“突出重点、优势互补、高端发展”的原则,坚持“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实一点”,瞄准产业发展前沿,走绿色、低碳、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之路,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综合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新兴产业基地。

    围绕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积极承接国内外特别是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着力引进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的企业和处于产业链核心的项目。总投资73亿元的台湾协力科技产业园、总投资16.4亿美元的冠捷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已正式开工,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向平潭转移、集聚。

    围绕建设依托海西、服务两岸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等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划建设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两岸商贸物流中转基地、两岸金融业合作特殊区域、两岸文化产业园、两岸会展业合作示范区,积极打造国际知名海岛旅游休闲地。目前,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小企业总部、民生养生基地、航运中心、邮件处理中心和保税物流等一批项目已开工建设。

    在产业项目的带动下,平潭呈现了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9年提高60%。我们把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富裕紧密结合起来,2011年财政总收入比2009年提高2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9年提高35%、23%。从2011年起我们在实验区率先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新农合标准提高到250元,比国家标准多20元,今年将进一步提高到310元;全区60周岁以上的城镇居民全部纳入保险,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现在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正以“一天一个样”的崭新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岛内面貌焕然一新,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赢得了台湾同胞的积极响应,日益成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引擎”,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载体,但我们深知,平潭开放开发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先行先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但这仅仅是破题、起步、开头,要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承担起中央赋予平潭的历史责任,还需要坚持长期不懈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将按照《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定位,积极创造条件,抓紧推进各项任务的实施,我们完全有信心决心,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把平潭打造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两岸同胞共同生活的宜居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海峡西岸科学发展的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