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做梦梦到小鸭子:侯宝林在西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8:38:21

侯宝林在西藏

——西藏之忆

 

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走了多年了。我忘不了和他唯一的一次短暂相处。

    1954年春天,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赴康藏分团进入藏区。我记得团长是裴光同志,我的《打通雀儿山》就是他首先引用到他的汇报文章中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当时他并不知道作者是谁,是视为进藏战士诗抄录的。我还记得慰问团的团员中有远从朝鲜赶来的志愿军模范女护士张丽人同志,还有著名艺术家侯宝林、魏喜奎。我们坐着一大队军用卡车浩浩荡荡沿着刚刚通车的川藏公路东段向西进发。我只知道侯宝林同志就在队伍之中,却不认识是哪一位。因为当时我国还没有电视,我也没有机会亲自看过他说相声,无缘识其真面。

        在到达昌都(察木多)之前的一天,在宿营地吃晚饭。在那里,下午六七点钟太阳还很高。因为没有饭堂、没有桌椅,酷似野餐。大约八人凑一“桌”,席地围坐成一圈,饭菜就放在中间土地上。在等菜的时候,我见对面有位客人盘腿坐地,像一尊佛,面容特别和善且富有幽默感。我悄悄问身边的熟人:“盘腿坐在我对面的是谁?”盘坐者的耳朵和眼睛都很灵敏,不等别人回答我,立刻用食指按着自己的鼻子尖儿,冲我一笑,自我介绍说;“侯宝儿林!”我惊喜非常,也立刻回了一句:“啊,大名鼎鼎!”我们就这样认识了。饭后,我们攀谈起来,他比我年龄大得多,但十分亲切随和,热情真诚,毫无瞧不上小字辈的意思。

        他对我说:“你在西藏工作,有生活,请给我提供些创作相声的素材,宣传西藏部队的业绩。”我愉快地答应着。我说:“你亲自来体验,不也有生活了吗?

        我们睡的全是帐篷,床是用木棒扎成的。战士们为了让亲人们睡得舒服,特意从远山砍了许多松枝背回来铺到“床”上。我们筑路部队都把它叫做“钢丝床”。第二天早起,我问侯宝林同志:“昨夜体验了一下钢丝床,睡得怎么样?”他槌着后腰眼儿说:“我身子底下正好有—根特粗的枝子,一夜没睡着,真可以编个相声。”但他马上又补充纠正自己:“不能,这可不能编到相声里去,不能讽刺我们的战士,人家是一片好心啊!”我说:“但也粗心。”当时,我作为被慰问者之一,深感抱歉,同时也深受感动,他自己受了委屈,但热爱战士的感情的是不含糊的,爱憎的位置是决不颠倒的。

        在昌都的坝子上,侯宝林为西藏部队举行演出,成千上万的官兵和藏胞挤在广场上翘首以待,目睹慕名已久的相声艺术大师的风采。侯宝林出场了,正如他几天前对我说的“我往那儿一站,一句话不说,你就得笑。”果然,他往台口一站,沉默不语,表情严肃。台下响起了一片笑声、掌声。突然,他大声“命令”观众:“不准笑!”表情更加严肃。台下爆发出一阵更响的哄堂大笑。当他说到“今天我的报告很重要,能记笔记的尽量记笔记,回去以后分组讨论",听众无不捧腹。笑声回荡在雪山环抱的古城的夜空,盖过了昂曲与杂曲二水在此汇流为澜沧江的浪涛的轰鸣,使汉藏军民的心溶合在一起。

       若干年过去了,我始终没有能够为他提供过写相声的素材,如果他始终没有忘记我的承诺,我会倍感惭疚。我也始终没有听到他创作的宣传西藏部队的相声。他的这一愿望没有实现,却也留下了一条文艺经验(如果不能称为规律的话):题材和体裁是要相互选择的。如漫画和相声恐怕不适于正面歌颂。

        侯宝林同志的音容笑貌与高级幽默永远留在了千万战士的心中,映照着西藏的山山水水。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