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大蟒蛇缠身:[第68期·广州史记篇] 居巢 居廉 一生远离纷乱世,却让美景入画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30:17
2006-03-02 09:58:41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这石碑还能让人依稀忆起旧时学画的情景吗?
谈古论今
十香园何时恢复原貌
从十香园出来后,我想,如果不是居氏后人住在这里的话,百余年后的今天,十香园还会在吗?
在采访中,居玉华反复说,“都是祖辈的东西,我们总要保护好”。在十香园中,还安放着包括居巢居廉各居氏祖辈的遗骸或骨灰。那是因为当年安葬的地方在不断的城市扩建中变成城中旺地,要建设新房,所以居氏后人把祖先的坟地迁走,又魂归十香园,多年来一直在寻思着安葬何处,但现在还没有最终确定。
而关于十香园的复建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方面就不断提出各种意见,或海珠区的领导视察时的指示,或政协委员开会建议,或市里领导的期望。另外,岭南派的海外弟子回到广州也常会到这里来看看,唠叨着修复之类的。居玉华说,她母亲还在世时,就曾一起多次回忆了已经消失的啸月琴馆和今夕庵的具体样貌,并绘制了图写下了文字。这一两年,媒体上对十香园的关注文章又多起来。可如果真的用现在的材料把那两座屋子在十香园里建起来,然后再把这地方辟成二居纪念馆,那居氏后人是继续留在这十香园里还是迁走空出十香园来。如果迁出,谁来管理这小小的十香园?如果由政府出资派人管理,愿意找到这里且掏门票来看的观众又有多少呢?看空房子的图片或文字说明,总没有坐在院子里听居玉华老人回忆居氏前辈的故事来得亲切有人情味吧。
有后代照料的祖辈的老宅子,不改变它原来功能的老宅子多半会长寿些。居氏后人目前已经在这十香园住了7代,实属不易。不过,再过些年呢?时间真是个考验人的东西。

躲在残壁后的旧居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故人虽已去,幸得今人相守。

如今的十香园已韵味不再。
虽身处风云际会的近代广东,居巢居廉兄弟却淡漠仕途、疏远官场政治,过着幽静恬淡的传统文人生活,他们生活经历简单,以花鸟虫鱼入画,始终以画为生,或客居他人门下作画,或自己开馆教画。但与当时的政治改革相统一,主张折衷古今、融会中西以此改造中国传统国画的岭南画派三位创始人“二高一陈”却都不约而同出自“二居”门下。这是学生自己的造化还是时势造英雄,抑或得益于居巢居廉兄弟的指点呢?
人物辞典
居巢居廉:亦兄弟亦师友
居巢(1811—1865年)字士杰、梅生等,号梅巢等,室名有“昔耶室”、“今夕庵”等。祖籍江苏宝应,其先祖任官岭南,遂定居番禺隔山乡(今属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从小得到父亲指教,善作诗词书法,长于绘画,尤善花卉草虫。居廉(1828—1904年)字士刚,号古泉,别号隔山樵子等,乃居巢的堂弟,小居巢17岁,但活了76岁的居廉比只活了54岁的居巢长寿很多,所以后世见到居廉的画也比居巢多。居廉幼年丧父,由居巢抚养和教导,居巢于他是亦兄亦师。
大事记
1781年二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呈。
1782年四月,山东巡抚国泰因贪污案,令其自尽。
1784年正月,清帝南巡至杭州。四月,甘肃新教回民起事,阿桂统兵攻之,七月,乱止。
1785年四月,申诫督抚:不得纵容西藏来京喇嘛恣肆诈冒,随后订立《护送照料喇嘛章程》。
1786年 缅甸攻暹罗,闰七月,郑华请在广东置备铜甲,清帝不许。
谭伯牛
人物列传
远离战争,终生为画
居巢居廉的绘画经历可谓简单,但不能不提东莞可园主人张敬修。
作为张敬修府第幕僚的居巢也随张敬修的进出往来广西战场和其家乡东莞可园之间,在张家衣食无忧的可园,二居兄弟在乱世中获得一清净世界,修身养性、避世脱俗、寄情山水虫草间,安心作画。
现在可园重修,墙根有不少二居
作画时留下来的颜色斑点,而在可园双清室“亚”字形玻璃上,现在还留有居巢的篆书诗文。
可园十年,美景尽入画
张敬修又常广邀文人雅集,他与其侄张嘉谟广邀岭南文化人在可园吟诗作赋,作画刻印,传师授徒。诗人张维屏、郑献甫、简士良、陈良玉、何仁山等都常在可园做客联吟。篆刻家徐三庚也曾在可园教学。尽管农民起义频起、战火连天,居于可园的文人们自有自己的天地。居巢一生大部分画作据说都是在可园期间画下的。而可园的美景也常常写入二居画中,张敬修的侄子张鼎铭岁数与居廉相仿(比居小两岁),居廉于他亦师亦友,他曾命人搜集名花昆虫,每日请居廉写册子一页,这类精品据说达到数十册之多。而在张嘉谟墓志铭中也记载,居廉寓东莞可园时,鼎铭常出所藏名画使之临习,“如是十年”。
直到张敬修1864年逝世,二居才回到故乡辟地开“十香园”授课。
十香园开馆授课
自东莞回广州后,居巢居廉在故乡隔山乡建“十香园”。“十香”指的是十种名贵花卉:瑞香、素馨、鹰爪、茉莉、夜合、珠兰、白兰、含笑、夜来香、鱼子兰。种这些花卉并非仅为观赏,也为他们写生入画所需。后代研究者曾有统计,这些花卉正是二居绘画中时有出现的题材。在十香园,除了二居的居所外,居廉授徒的地方名“紫梨花馆”。居巢花卉草虫扇面——《梨花》(粤藏)中就有题款:“偶阅唐人说部,有紫花梨事潜,尤物不复见于世。戏拈一枝,倘所谓笔补造化者非耶!”自然界以白梨花居多,紫梨花是十分稀有的花卉,据二居的后人居玉华女士称,“紫梨花馆”的命名就缘出于此。
在十香园,居巢已近晚年,在张敬修逝世后的一年,居巢也在十香园过世,享年54岁。与居廉广收门徒不同,居巢一生几乎不收弟子,这情景颇似后来“岭南画派”的陈树人与“二高”,前者一生也不收徒弟,后者则广收。
居廉的学生,多来自两广和福建等地。据说居廉所收学生之多、其弟子成就之大,在近代绘画史上,几乎没有一位画家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光绪十三年(1887),符翕撰《居古泉先生六秩寿序》便称其“历年授弟子三十余人”。但据研究者认为,这个数字,其实只是代表居氏早年授徒的情况。在晚年,其弟子远比早期多。李健儿《广东两画人———黎简与居廉》称其弟子先后凡五六十人。据说在清末民初,广东学校的图画教员中,80%以上都是居氏学生。在20世纪40年代居廉诞辰120周年之际,以高剑父、周绍光、张纯初等为主的居氏弟子在当时报刊上做了一个纪念专刊,就列出了一长串居廉弟子的名单。
名师出高徒
在居廉众多弟子中,最高成就者当属世称岭南画派创始者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家境贫寒,在居廉门下学画时,多得老师帮助。而陈树人拜于居廉门下则较晚,时间大致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当时陈才十七岁,由居廉的另一弟子张逸介绍,此时居廉已近垂暮之年,所以陈氏一直被认为是居廉的关门弟子。陈树人在十香园学习的时间虽然仅仅四年,但却给居廉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论者谓陈氏“仪采秀发,迥异俦侣,古泉以其聪明俊朗,勤于所学,益加青顾”,并由居廉做媒,将居巢之孙女居若文(1884—1974)许配于陈。陈树人在十香园认识了许多居氏门下画坛名流,如高氏兄弟,日后他们都东渡日本,融合中西画法,改造传统国画,创立了岭南画派。
地理记忆
守护十香园
最早听说十香园是在一本香港出的居巢居廉的诗集中对它的介绍,记忆中是说兄弟俩晚年在此广植名花异草教课授徒,过着一种仿佛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1月20日,广州忽然降温的冬日,我寻着十香园而去。在隔山怀德大街3号。从江南大道转到内巷的隔山区,往前走到了一条河涌,左拐便是怀德大街,往前不过50米便看到一片修整得齐整的小空地,中间竖“十香园”文物牌,文物牌后的窄巷尽头藏着一个“海珠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就是我要找的十香园了。
两扇窄窄的黑色小木门,青砖砌起的院落,院墙上垂下了蓬勃生长的霸王花,只待在十香园门前,古朴幽静的感觉已经冒出来了。但眼前的十香园颇有冬日的萧瑟感,与原本所想象的精致、齐整并不同。
有人应答,居氏族人把我迎进去,小路拐右见到的便是“紫梨花馆”。这实在是一幢平淡无奇的平房。可当年,居廉一直在此教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岭南派创始人习画,直到居廉死去。
陈年往事依然在目
如今,居玉华一家居住在此。78岁的居玉华老人出生成长在十香园,她是居巢的曾孙女。坐在院落中间,居玉华老人给我们介绍,紫梨花馆对面靠墙原本是两层楼的“今夕庵”,是居巢的住所,旁边的“啸月琴馆”是居廉的住所,抗日战争时,“谈琴复长啸”的啸月琴馆被日本侵略者拆除了,今夕庵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只剩下这“紫梨花馆”也状况堪忧,除了白蚁蛀,旁边楼房不断加建,使得地基下沉,墙壁出现了裂缝。
居玉华老人以前就和她活到了104岁的母亲住在“今夕庵”,“那时的十香园比现在漂亮,院子空地上有紫藤棚,两边精心种了花圃,还有甜黄皮树,院内常飘花香”,“‘文革’时,家里的族谱、地契还有大量的画册画都被红卫兵抄走,有的是自己悄悄撕碎”。居玉华的儿子们记得,有一次抄出的画,在院子中央堆得一人高的小山那样全部烧了。到了80年代,这块闹中取静、毗邻旺区的院落被不少人看中。居玉华说,有单位想在此建宿舍,有的想租来当仓库,有的要建工厂……所有的这些提议都没有实施,635平方米的十香园虽有所衰败但得以保存至今。政府方面也不断提出要修复十香园,最近这个修复之声又大起来,但是如何建谁来维护资金谁出,这些问题都没有最终的方案。
不变的却是这份幽静
如今的十香园里,能见到的,除了紫梨花馆,还有一块太湖石是二居时代留下的,其它的都是居氏后人自己打理的:院子旁一棵高大的苦恋树是居玉华大儿子结婚时种下的,已经有20多年了;院子角落里一丛名贵的黄金间壁竹是二儿子20多年前“文革”赋闲在家时种下的,他说,当时在这方祖辈留下的院落里还种了8年的菜,完全自给自足,连井水也是从自家井中汲的,“那时的河涌水还相当清澈”。还有百年的鸡蛋花树、价值连城的仁心果树。院子还是那个园子,但人和花木都已经更新换代了。因为近年得了白内障,居玉华说自己已搁笔不画牡丹了,但她仍喜欢住在“十香园”,喜欢这里的“幽静和空气好”。
艺术风格
独创撞水撞粉法
在居巢居廉简单的生活经历中,二居潜心绘画。居派画风独树一帜:重视写生、师法自然;在继承传统中国画没骨法的技巧上;独创了撞水撞粉法。
改革意义的写生
今天,写生已经成为学习美术的基本功,但在当时当日,提倡写生却有一定的改革意义。
元代以后,画家多重师承、临摹,自我写生、创造的少,画家往往囿于前人的传统思想中,以致出现了国画停滞于仿古阶段的衰微局势。
居巢年轻时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当时随张敬修驻广西时,就曾游览秀丽的漓江山水,并在其《杜鹃花图》中说,在“二三月行漓江中,时有此景(即‘杜鹃花景’)。岚气波光互相映发,正如画里红衣,别有静致”。在可园,居巢时常不分昼夜到户外观察虫草生态和跃动情状以作画。在十香园,居廉更是栽花叠石,养鸟养虫,以为写生储蓄素材。在高剑父的笔记中对老师居廉如何写生曾有一段生动的记录:“师写昆虫时,每将昆虫以针插腹部,或蓄诸玻璃箱,对之描写。画毕则以类似剥制方法,以针钉于另一玻璃箱内,一如今日的昆虫标本,仍时时观摩。复于豆棚瓜架、花间草上,细察昆虫的状态。当是时也,真有‘不知昆虫为我耶,抑我为昆虫耶’之哲学。”有趣的是,除花草虫鱼外,对于日常生活中鲜有入画的如月饼、火腿、腊鸭及至园中榨酱草、小野菊这样的小花小草居廉也顺手拈入画中。
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美术馆(以下简称“三馆”)于1996年在港、穗联合举办“居巢、居廉画艺展”。据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肖洽龙统计,以动植物混画为题材的作品是二居绘画中比例最大的。正是长期注重写生、细心观察动植物的生态、形态和生长发育情况,掌握了它们的形神动态,才使得二居的画往往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与前一代画家有不同之处。这与他们提倡的以形写神,反对宋元以来文人画写意不求形似的主张相契合。
没骨法的发扬光大
要了解没骨法,要先清楚传统中国画大略可分为工笔和意笔两大类。但有一种既与工意两种画法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又在一定程度上与之不同的绘画语言和造型方法,这就是不用墨笔为骨,而直接用彩色描绘物体的没骨法。最早把没骨法用于画花的是徐崇嗣。苏辙说“徐熙画花,落笔纵横,自子崇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为之‘没骨法’”。而将没骨法发扬光大的则是清初擅长山水、花鸟、重写生的恽南田等。
居巢崇拜恽南田,又曾问画于宋藕塘、孟丽堂。后两者是居巢结交的画家,他们都善于写生,曾受聘来粤教授花鸟绘画,且同样深受恽南田的影响。而居廉不仅向居巢学画,同样向宋、孟两人学画(他曾自刻小章,名曰“宋孟之间”)。所以在他们的花卉(鸟)草虫作品中能看到疏朗淡雅,潇洒飘逸的格调以及工笔中兼写意,以形写神的手法,这也是得没骨法之神韵。
新技法独树一帜
如果说写生、没骨还有一定师承,那撞水撞粉的画法则是居氏主要是居廉独创的。
撞水撞粉具体是一种怎样的画国画的技法,高剑父曾亲眼目睹老师居廉撞水撞粉的创作并在笔记中生动记载:“他写虫蝶的翅,多以浓淡笔一抹而过的,但写到头颈腹腰腿爪各部,就在其色未干的时候,以粉水注入。此法毫不费力,不期然而然地即觉其浑圆而成半立体的形状了。写眼亦轻轻注一点粉,就觉得圆而有光的现象了,这是他独具的法则”……“
花卉的画法:以粉撞入色中使粉浮于色面,于是润泽松化而有粉光了。在一花一瓣的当中不须着意染光阴,惟以浓淡厚薄的粉的本身为光阴,此与印象派专欲再现以色为光的结果暗合。叶的画法:以水注入色中,从向阳方面注入,使聚于阴的方面,如此则注水的地方淡而白,就可成为那叶的光线,且利用光线处不匀的水渍,干后或深或浅,正所以见叶面之凹凸也”。
由此可以看出,用撞水撞粉的画法,会取得色调深浅的自然变化,使得作品色彩调和,不落窠臼,这独创一格“居派”画法当时名噪岭南,高氏二兄弟后又将其发扬光大。
名人典故
从漏雨得来灵感
撞水撞粉的新国画技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呢?一种说法是,居廉住在十香园的时候,房子破漏,常有雨水从瓦房滴漏下来。一日,他躺在床上,看到雨水滴到白色蚊帐上,形成不同的水渍,他受到启发,想浓的墨在宣纸上散开去将会出现怎样的效果呢?一试,果然不同,于是他顺着思路独创了撞水撞粉。而另一种说法是受到宋藕塘的烘粉法启发。这一技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到了今天,一般的水彩画都能达到这效果,用撞水撞粉的就不多了。
专家访谈
青出于蓝胜于蓝
广东省博物馆书画方面的研究员朱万章,曾撰写过不少“二居”和岭南画派文章。
记者:为何我们一直把岭南画派的创始人说成是“二高一陈”而非“二居”?
朱万章(以下简称“朱”):“二高一陈”早期的画的确有他们的老师的特点,但他们东渡日本以后,接受了近代美术教育,所提倡的改革更多是受西洋画、日本画的影响和启发,逐渐形成主张折衷中西、融会古今,改革传统中国画的岭南派。此时他们的画风与老师已经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了。而“二居”仍是传统的中国画风格,他们没有提出这些改革主张,不能因为他们与“二高一陈”有师徒关系就把他们当成岭南画派创始人。
记者:居巢居廉两兄弟,为何一个基本上不收徒弟,一个却广收门徒?
朱:居巢是传统的文人,不事张扬,性格沉稳内敛,也不轻易作画,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居住在可园,与张敬修等文人把玩绘画诗词,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张敬修死后他和居廉到十香园,他在十香园只呆了很短时间就过世了。而开馆授课对居廉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居廉当时收的徒弟相当多,据说在十香园开饭都有20多桌,远近学生都来学习,影响很大。
记者:目前居巢居廉的画在内地以外的影响如何?
朱:主要是在港澳台的影响大。因为民国初期广东80%的国画教员都出自居廉门下,而他的弟子又再传弟子,互相传承,不少到了港澳台,加上后来岭南画派的影响,所以二居的画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陈樱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邹卫

曾经的十香园如世外桃源

唯有身处世外,方能画尽这美景。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