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法庭国语版27:中国稀土:没有宝石的皇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8:51:47

中国稀土:没有宝石的皇冠
鲁志强    

2006-10-13

——“稀土”怎么卖成了“土”价钱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针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一段讲话。小平对一种资源评价和期望如此之高,相似的案例恐怕不会多。

  那么,小平同志为什么把中国稀土与中东石油相提并论?14年过去了,稀土的事情办好了吗,稀土的优势发挥出来了吗?

  这是读过小平同志这段讲话的人都会想到的问题。

  一、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中国稀土蕴藏量丰富,稀土资源储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且品种齐全。我国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和四川冕宁等地蕴藏着丰富的轻稀土元素,而南方的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则蕴藏着丰裕的重稀土元素。

  稀土在国民经济和高科技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地位日趋重要。据说,“美国认定的35个21世纪战略元素和日本选定的26个高技术元素中,其中就有16个是稀土元素”。

  但要回答稀土的优势发挥得如何?稀土的事办得如何?却难以用几句话说明白。这是因为,稀土产业的确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稀土产业的现实与小平的期望的确又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确有着可与中东石油相媲美的稀土资源,但稀土行业也的确没有中东石油那样的牛气。稀土行业感受更多的是“稀土之痛”,长期以来是“稀土卖成土价钱”。中东的“橘”何以变成中国的“枳”?稀土行业内外至今没有共识,而中国稀土成为中东石油的梦想似乎越来越渺茫。由此又引出一个问题:稀土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办好,中国稀土优势为什么发挥不出来?出路和希望又在哪里?

  二、没有“发挥出来”的“优势”

  稀土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能,应用领域广阔。稀土不仅广泛应用于农业、轻工、纺织、冶金、机械、汽车、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等传统产业,也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等是现代信息产业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在计算机、电动汽车、核磁共振、镍氢电池、移动电话、汽车尾气净化器、液晶显示、高温超导、激光材料等诸多领域中,稀土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稀土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中也发挥着特殊作用,激光制导、雷达、侦察卫星和自动指挥系统等尖端装备均使用稀土提高关键部件的性能。目前,稀土元素的应用还在继续向新的科学技术领域扩展,特别是一些新型功能性材料的研制,稀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由此,稀土获得了“材料维生素”、“工业味精”、“新材料金库”、“21世纪新材料宝库”等美誉。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稀土产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国稀土在世界上拥有四顶“皇冠”:一是资源量第一,据1989年美国矿务局《矿产品概览》统计,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储量的80%。特别是在国防科技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且相对短缺的中重稀土,中国占世界储量的比重高达90%以上。据2005年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已探明的稀土资源工业储量约占全球的71.1%。二是生产规模第一,2005年中国稀土产品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并形成了从开采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覆盖了“稀土原料-稀土新材料-元器件-终端产品”等各生产环节。三是消费量第一,1998年我国稀土消费量超过美国,一直稳居世界第一。目前,在全球稀土总消费量中,我国约占35%的份额。四是出口量第一,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大量供应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我国稀土产品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63%以上,出口量约占国内产量的57%。

  把两方面综合起来,就可以理解小平同志为什么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了。单看以上数据,稀土优势似乎还超过了中东石油。然而问题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稀土闻所未闻,无从感觉呢?中国稀土的战略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这真是一个令稀土行业汗颜的问题。实际上,光鲜的数字后面,是难掩的尴尬现实。粗略的看,中国稀土行业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①滥采滥挖,浪费资源。滥采滥挖,浪费资源不是稀土资源独有的现象。但由于稀土资源特有的成矿条件,无证开采、越界开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丢矿压矿等现象更为严重。北方白云鄂博稀土与铁矿共生,一直作为铁矿开采,稀土回收利用仅为10%左右,约90%的稀土资源作为二次资源进入尾矿坝堆存。南方的离子型稀土属国家保护性开采矿种,但回收率仅为40~60%。稀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采选技术落后。如江西省年产稀土不足1万吨,经核准的矿山企业就有88个。一些采用池浸法开采的稀土矿,有的回收率甚至只有20%。杀鸡取卵式的掠夺开采,一直禁而不止。

  ②生产粗放,污染环境。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使用的池浸法工艺,对环境生态破坏十分严重。“池浸工艺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开采稀土造成的“瘌痢头”在南方秀丽的青山绿水中十分刺眼。即使改进后的原地浸矿法依然破坏地表和山体结构。大量使用的草酸和硫铵浸出液污染地表和地下水,进而形成大范围的水域污染。稀土选矿、分离、提炼、加工的全过程都会产生废渣、废水。北方大量的稀土作为尾矿堆存起来,本身就造成固体污染源和放射性污染,直接威胁黄河水源。考虑环境生态和资源破坏等外部成本,可以说,稀土产业的进步是以巨大社会成本为代价的。

  ③开发滞后,缺乏创新。据资料介绍,稀土产品价值从低端向高端呈裂变式增长,其幅度比其它产业更为显著。稀土精矿、新材料和元器件价值之比达到1:50:500,终端产品增值更高。而我国稀土产业主要是低端产品,包括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和抛光粉等。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进行稀土提取和应用研究工作,目前已拥有5700多名科研人员。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力量分散,散布在数百家科研院所、企业和高等院校中;二是科研条件不佳,面临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等制约。我国最大的包头稀土研究院人数最高时曾达2000多人,目前已萎缩到200多人。稀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双薄弱,多数科研机构只能跟踪国外动态,仿制多而独创少,新材料领域基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稀土是典型科技依赖性产业,失去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稀土产业只能沦为廉价资源供给者。

  ④产能过剩,低价竞销。据统计,“全世界稀土市场每年需求折合成纯稀土氧化物约8万吨,而目前我国稀土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8万吨”,超过全球需求一倍以上。“但各地扩大生产能力的欲望仍很强烈,新的加工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产能过剩而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占领市场的手段就只剩下低价竞销,其结果必然是产量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54%。在世界高科技电子、激光、通讯、超导等材料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去年5月国家取消了稀土出口退税,大量压缩出口配额企业名额,稀土市场经历六年低迷期后,今年上半年价格开始大幅回升,但距历史最高价格仍有相当距离。“目前,稀土生产企业的利润一般只能维持在1%至5%之间。即使达到5%的利润率,稀土卖的也是土价钱。”可以说,稀土是典型的优势资源,弱势产业,微利行业。

  ⑤优势缩水,前景堪忧。随着全球稀土新矿带不断被发现,国际稀土资源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国稀土占世界稀土储量的比重不断下降。上世纪60年代,仅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储量就占世界的90%左右;1989年美国《矿产品概览》统计,中国占世界稀土工业储量80%;近来,有专家估计我国稀土氧化物资源储量约占世界60%;国外更有人估计:“全世界具有前景的稀土资源储量高达6亿吨”,如属实,则我国储量占有率将降为15%。目前,许多国家因价格等原因停止开采本国稀土资源,转而购买中国廉价的稀土产品,中国稀土资源消耗不断加速。有专家分析,即使按现在的开采规模,我国已探明的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仅能开采14年,而包头矿的枯竭期约为50年。稀土业内一些有识之士“对于稀土资源储量消耗过快,特别是铽、镝等高价值战略元素流失严重,对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安全感到深深的忧虑。”一旦失去资源优势,稀土还有什么?

  三、没有“办好”的“稀土的事情”

  稀土业内一篇文章描述:“纵观稀土产业近20年的发展过程,稀土行业并没有真正进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无序、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原则,国家政策的不稳定,稀土行业的盲目发展,政府对稀土产业的管理模式,配额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稀土行业目前的低迷事态。如果再不采取行之有效的强硬措施,稀土的可持续发展只是一句空话而已。”看来,现实确实偏离了小平同志“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的期望。从搜集到的会议发言、研究报告、文章看,包括国家管理人员、地方官员、稀土专家、企业家大都持相似观点,差别只是程度和重点。换言之,对稀土产业现状的基本共识是:不理想,不满意。

  考察我国稀土发展的历史,可以说“稀土的事情”属于:想办好,努力了,但没有办好。这样说,出于以下分析:

  ①稀土一直受到历代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早在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为推动稀土发展,就将稀土元素提取列入了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60年代聂荣臻同志组织了内蒙稀土利用和推广工作。80年代,方毅副总理连续7年8次赴包头组织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和科技攻关。1987年温家宝同志调研后指出:“应把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出口战略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同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考虑,制定明确的资源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外贸政策,使之并行不悖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1992年,小平南巡时发表了“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著名指示。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大力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时,朱镕基总理批示:“此(稀土)事应予重视,工作要加强,机构要保留”。1999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内蒙时强调:“把我国稀土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999年李岚清副总理批示:“请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把我国宝贵稀土资源的规划、研究、开发、使用工作进一步统筹抓起来”。2001年,朱镕基总理主持总理办公会,专门研究我国稀土工业发展问题。五十多年来,稀土产业一直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一贯重视,中央办好稀土的思路也很清晰,可以说,稀土产业一直在优越的政策环境中成长。问题是,为什么中央那么多的高度关注,换来的却是那么多的低层次问题。

  ② 稀土一直有全国性的专业机构管理。早在1975年,国务院就成立了全国稀土领导小组,1978年改组为全国稀土推广应用办公室,挂靠冶金部。1986年稀土办转入原国家经委,更名为全国稀土开发应用办公室。1988年成立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计委。1993年,更名为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后来随计委改名为国家发改委稀土办公室至今。可以看出,30多年来,虽然名称几经变动,级别几经升降,但全国性的稀土行业管理机构一直保留,并一直处于国家管理系统的高端。按理说,这样的机构设置有利于稳定行业政策,有利于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有利于落实国家的意志,也有利于国家及时调整政策措施。这样宝贵的体制环境是中国少有的特例,即使中国石油也没有这样的待遇。

  ③稀土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定位和政策思路。稀土产业一直被“摆在议事日程”上,国家政策主调一直是扶持和保护,可能促进稀土健康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几乎都先后实施过。以国土资源部为例:从1995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开始针对稀土矿“小、乱、散”进行重点专项整治。

  1999年国土资源部为解决开采企业过多、产能过剩问题,先后两次暂停颁发稀土矿采矿许可证。2001年继续停止颁发稀土采矿许可证。2003年对稀土矿进行资质认定工作。2005年国土资源部等9部门联合对稀土资源开发秩序进行全面整顿。2006年又下文开始实施稀土开采总量控制,并要求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订责任状,与矿山企业签订合同书。这些措施的力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几乎达到管理部门权力的极限。

  那么,稀土的事情没有办好原因又在哪里呢?稀土行业表现出来的三个现象也许有所启示:

  第一,政策失效导致产业发展失利是基本共识。有文章提出:中国稀土行业有“7大未解之谜”:1.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为什么难以奏效? 2.调整产业结构和控制生产总量的政策为什么失败?3.合理开采以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为什么很不成功?4.以统一规划为方针的加强管理措施为什么实施不下去?5.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愿望为什么迟迟无法实现?6.依靠联合重组实现行业自律的对策为什么无从下手?7.强化推广应用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标为什么不容易达到?

  很明显,中央制定并实施的七大政策针对性很强,那怕有一条得到认真贯彻并取得实效,稀土产业都会改观。不幸的是,七大政策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政策失效何以如此彻底?

  第二,寄希望于政府成为业内一种思维定势。有文章说“业内人士提出了大致7个方面的建议、措施、解决办法”:1.政府应当实行统一定价制度,加强对稀土产品的价格控制。 2.政府应该统一管理稀土产品出口,甚至统一组织对国际市场的销售。3.政府应该严格控制出口企业多头对外低价竞销的局面。4.政府有必要更加严格的控制稀土产品出口总量,以保证合理的价格水平。5.政府应尽快组建企业集团,以实现真正有效的宏观调控。6.政府需要采取严厉措施压缩产量,以控制市场供给总量。7、政府必须加大统一规划的力度,以实现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七大建议中有三个特点引人注目:一是7条全部以“政府”开头,而且主要指中央政府。给人的感觉,政府是稀土产业的唯一关键,唯一主体,唯一希望。二是关键词基本是“加强”、“更加”、“加大”、“尽快”等程度修饰词,说明7条都是效果不佳的老办法。不好理解的是,既然屡试不爽为何还要继续以更大力度试下去?这种思维方式,以及对政府迷信之深,对行政干预兴趣之浓,对保护依赖之痴迷,令人拍案。三是7条建议的实质,可以用8个字概括:政府干预,提高价格。这是典型的企业行为和企业目标,与“战略资源”的宏观定位毫不搭界。三点合起来,说明稀土行业50高龄仍不知“天命”,结合稀土行业的企业组织状况,出现的问题类型,对问题思考成熟程度,直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稀土都表现出幼稚产业的特点。

  所幸,在2006年8月五省区稀土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上百位代表提出:“我国稀土行业有必要采取联合行动,成立价格联盟,建立价格联动机制,实行一致的限产和提价措施,统一价格,一致对外。”“国家有关部门应成立专门机构,有计划地储备几种价格波动大的产品。建立稀土专卖局,对钕、镨、铕、铽、镝等稀土市场中起风向标作用的稀土元素实行专卖,采取稳定价格的措施”。“稀土行业必须通过联合、重组,抓紧组建由国有大型企业牵头的稀土集团,使我国稀土行业尽快形成几个跨地区、跨所有制,集科工贸、产学研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彻底摆脱困境。”这些建议的可操作性和细节都有可商榷之处,但毕竟在观念和思路上前进了一步。

  第三,文件繁多,执行不力,效果不佳。有文章指出:“从大局上讲,取消出口退税也好、稀土涨价也好、达标排放也好都是对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只是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要厚此薄彼,不要一阵风,不要没有了公道、公正和公平。”可以说,稀土行业不缺乏相关的各种文件和政策。现在的问题,一是如何提高政策执行的绩效,二是如何提高各类政策的协调性。例如,自1999年以来,我国对稀土产品出口采取了主动配额管理制度,以限制稀土初级产品出口,防治低价竞销。出于历史的原因,配额的90%掌握在出口商手中,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倒卖出口配额是公开的秘密。“造成企业效益下降,中间商获利丰厚,外商得到廉价原料的恶性循环局面”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因涉及复杂的利益纠葛,一直无法改变。

  四、没有了“战略”的“资源”

  稀土业内人士开口必称的一句话是:“稀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这句话既是对稀土资源的定位,也是稀土行业所有论述的理论依据。这一结论的原始出处已无从考据,也未找到严密的论证文章,所见都是作为论据直接引用。估计是从小平指示:“其(稀土)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演化而来。“稀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与小平原意并不完全吻合,但目前几乎是稀土行业不容置疑的公理。

  石油是公认的战略资源。从石油可以看出,一种资源能够成为战略资源,首先是必须具有战略功能,其次是必须实施相应国家战略。即同时具备战略作用和资源战略两个方面,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今天,石油的供应,包括价格的波动都直接影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状况。但上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输出国并没有标价权,原油一直维持在每桶3美元左右的低价。对于石油输出国而言,石油实在算不上什么战略资源。直到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油价猛然上涨的战略突发性,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受到冲击,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从此,石油资源的战略价值充分体现出来。石油作为战略武器震撼了全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和格局,OPEC一举成为国际政治一支重要的力量。今天,随着石油蕴藏量的减少(据说,还有可供全球40年消费的储量)和需求的增加,石油的战略地位愈益突出。无论输出国,还是输入国都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国家石油战略。世界许多重大外交活动,包括战争在内的重大事件,背后都依稀可见石油的影子。

  但中国的稀土既没有表现出类似的战略功能,也没有表现出清晰的战略意识,更没有可辨识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行动。稀土行业最主要的诉求目标似乎就是提高稀土产品价格。但提高价格争取高回报是典型的微观企业行为,而战略资源的追求目标主要是国家宏观和长远利益,价格只是手段之一。这是两种不同主体,不同行为方式,不同评价指标的行为。此外,稀土产业规模太小,影响相对较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中国稀土企业净资产估计不超过50亿元,总产值估计100亿元上下,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6%;出口尽管是世界第一,但出口金额仅2.2亿美元,不到我国出口总额7620亿美元的0.03%。这就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稀土的根本原因。缺乏战略影响和功能,没有持之以恒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去掉“战略”二字,说“稀土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也许更准确。稀土行业的现状说明,目前的中国稀土,充其量只相当于石油危机前的中东石油,算不上出口国的战略资源。

  那么,稀土行业为什么特别看重“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这句话呢?在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下,行事必先正名。稀土有了战略资源的头衔,就容易获得政策支持,得到优惠扶持,求得行政保护等特殊条件。长期下来形成了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养成了对政府干预的依赖和偏好。在全球化环境下,政府对幼稚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必要的,但实践也证明,过保护(包括力度过当和时间过长)并不利于被保护产业的成长。稀土产业历经50多年政府支持和保护,至今表现仍如幼稚产业而无成熟迹象,不能不让人置疑:“战略资源”的头衔对中国稀土的发展,究竟是利还是弊?

  五、稀土≠石油

  中国稀土没有成为中东石油那样的战略资源,还有两个具有本质影响的非主观因素:

  ①稀土的资源特点。首先,稀土是小矿种,品种多而需求量小。稀土主要用于改善材料性能、研制新型功能材料。这就造成了两个现象:第一,稀土的需求量小,不要说无法与石油作为基础能源和化工原料相比,即使与铁、铜等结构材料的用量也毫无可比性。全球稀土纯氧化物市场年需求量约8万吨,尚不够一艘现代大型货轮运载。稀土的运输、储备根本不是什么难题,不需要国家干预,一个大型企业就可以独立完成。全球稀土贸易总额5亿美元上下,即使价格翻两番,也不过二十几亿美元。而2005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就达到31767万吨,净进口13617万吨。每桶石油上涨10美元,就会造成上千亿元的损失。第二,稀土不具有排他性的市场。正如稀土别号“材料维生素”、“工业味精”所形容,稀土在严格意义上不是无可替代的元素。以应用最广泛的稀土永磁铁为例,与普通永磁铁相比性能提高5倍。一个国家如果缺乏稀土,其电子信息产业会落后,但不会垮掉。而断绝了石油供应,一些国家经济、生活可能就维持不下去。

  其次,稀土是新型资源,市场还不够成熟稳定。稀土应用对技术的强依赖性,使稀土市场需求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原料进入门槛低,应用进入门槛高。同时,稀土主要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零部件,决定了稀土资源对终端产品的强依赖性。不像石油无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化工原料,技术和市场相对都已经成熟。显然,这一特性不利于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国。 第三,稀土成矿条件特殊,管理难度大。我国稀土可分为南北两大资源产地和生产体系。南方主要生产离子吸附型的中重稀土元素,这类资源分布广、埋藏浅、矿层薄,开采和选矿投资小,工艺简单,资源税费也很低。开采稀土进入门槛很低,农民集资即可进入,实际比开小煤窑还要简易方便。因此在南方各省,很难看到大规模企业开采,“极易产生群发性乱采滥挖现象”。同时,蕴藏稀土资源的地区大多是贫困山区,经济落后,基础薄弱,致富门路欠缺。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面对致富的压力,怎会轻易放弃稀土致富的诱惑?在广袤的山区,捡到碗里就是菜,哪里还会考虑以外部成本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而北方的白云鄂博稀土矿规模虽大,所属的包钢企业实力也强,但开采稀土对包钢而言是效益有限的副业,且矿藏组分复杂,选矿困难,产值小而市场风险大。说稀土是包钢的资源莫如说是包钢的负担更准确,现实的选择就是作为尾矿堆存。这就是稀土产业空喊多年调控、整合而无果的内在原因。

  ②问题出在稀土,但根子在稀土之外。上面列举的稀土问题,很多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与稀土行业无关,而与我国发展阶段、以及现行体制密切相关。作为卖主,与稀土同病相怜的还有钨资源和焦炭产业。2005年中国焦炭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但中国焦炭出口价格只有2004年高位价格的一半,形成“富饶的贫困”。而作为买主,中国大量进口的石油、粮食、铁矿石、铜等同样没有标价权。2005年铁矿石价格上涨71%,中国是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却只能被迫接受这一定价。这一现象颇像中国农民面对国内大市场的境遇: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实质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市场地位不对等的具体反映。中国毕竟是世界市场上的“新生”,无论是实力,还是经验都是后进者,不经过必需的学习和积累难以跳级毕业。而中国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政府和市场的双失效,从而进一步削减中国潜在的优势。“成立中国的稀土欧佩克”提了多少年,而始终不能实现就是一个实例。11个不同政治体制和宗教信仰的OPEC国家能够联手办到的事,我们十几个省(自治区)办不到;11个国家政府可以步调统一的行动,我们几个部门却难以协调一致。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稀土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稀土的事情没有办好,珍贵的稀土资源卖成了土价钱,稀土成为没有宝石的褪色皇冠,原因十分复杂。有一些的确是工作没有做好,但有不少属于发展阶段和体制等系统性问题,不是加大力度可以解决的。因此,要让稀土彻底改变现状,首先需要的是认真的反思和缜密的研究,其次是努力提高政策和措施的绩效。只有通过行业内外扎实有效的通力合作,完全有可能让稀土成为镶满宝石的皇冠,重新放出璀璨的光芒。

  链接:什么是稀土?

  稀土不是“土”。稀土是元素周期表ⅢB族的钪Sc、钇Y和镧系15个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等17个金属元素群的统称。

  1749年,芬兰化学家J·加多林发现了第一个稀土化合物氧化物钇。由于当时提取稀土元素的矿物稀少,获得的氧化物很难分离,加之外观又酷似“土壤”,就被命名为“稀土”并沿用至今。稀土实际上也不“稀”。据大英百科全书介绍,稀土元素在地球上的储量相当丰富,比常见的元素铜、锌、锡还要多,即使丰度最小的铥也比银、金和铂多,甚至陨石和月亮上都含有稀土。可以说,稀土被称为“稀土”实在是一个将错就错的美丽误解。

  17个稀土元素按原子量大小可分为“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两类。“轻稀土元素”指原子序数较小的钪、钇和镧、铈、镨、钕、钷、钐、铕等9个元素,“重稀土元素”指原子序数较大的钆、铽、镝、钬、铒、铥、镱、镥等8个元素。


↑TOP

   【我的看法】   【推荐给我的好友

打印本稿】 【关闭窗口

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expert/showdoc.asp?doc_id=19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