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看刑事侦缉档案2:淮军异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5:06

淮军异数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 2012年01月03日 12:15  

       应当承认,淮军中大部分是“急功近利之徒”。但刘铭传似乎是一个例外

  关于淮军的创建,清人笔记里的记载颇有趣。大致是湘军与太平军相持日久,“争战有功,兵骄将肆,不守号令”,曾国藩对此十分担忧,希望能在三湘子弟之外,别创一支有朝气的新军。他就这一想法与得意门生李鸿章商量,李鸿章力荐淮上子弟。

  曾国藩于是要求李鸿章将他知道的淮上豪杰之士全数邀来军营,集中住宿,他要亲眼鉴别人物。某日,曾李步行悄入宿馆,只见诸人有的赌酒划拳,有的放声高歌,但“南窗一人,裸腹踞坐,左手执书,右手持酒,朗诵一篇,饮酒一盏”。那人拿在手中的竟是《史记》。两人在宿馆里走了一圈,没人去向李鸿章趋奉问好。

  曾国藩出来后对李鸿章说:“诸人皆可立大功,任大事。将来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也。”此人就是将来的台湾巡抚刘铭传。

  淮上产兵,确非虚言。淮军固然是由两淮子弟组成,他们在敉平太平军之后主要对付的敌人捻军,也主要是淮北的农民。合肥民间传说:刘铭传在投军之前,也曾与几位肥西强人聚在一起,讨论是投官军还是投太平军。这时,一阵狂风刮断了本当用来悬挂反旗的旗杆,一位老塾师劝他们“顺应天命”,于是几人次日就去打太平军了。

  淮军与湘军最大的不同是曾国藩喜欢用文人领兵,各营头领至少是个秀才,因为湘军以反对太平军“破坏圣教”号召天下,读书人对此更有切身体会,即使鲁莽如张翼德的曾国荃曾九帅,也是举人出身。

  因此,曾国藩并非如故事中说的那般欣赏淮军将领。他在率领淮军“平捻”时,觉得这些人“虽有振奋之气,亦乏忧危之怀”。由于自古皆云骄兵必败,这位儒帅很担心淮军“不能平贼”。但事实是淮军荡平了捻军,曾国藩只好在日记里承认自己“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李鸿章的观点恰恰与老师相反,淮军将领大多是草莽豪杰,最有学问的张树声也只是秀才。不过李鸿章不在乎,他总说“今世乏才,岂乏翰林科目耶”?

  应当承认,淮军中大部分是“急功近利之徒”。但刘铭传似乎是一个例外。他出道时,的确“识字无多”,但后天习学文艺,非常努力。他的上司李鸿章当过翰林文臣,文集中却很少诗赋之作,刘铭传草莽出身,却能留下一本《河声贷色楼诗稿》,可算异数。

  他也不像其他淮军领袖那样喜欢任用同乡。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刘铭传因事经过天津,顺便去了解一下李鸿章的用人,发现合肥人“局所军营,安置殆遍,外省人几无容足之所”,不禁大惊道:“如某某者,识字无多,是尝负贩于乡,而亦委以道府要差,几何而不败耶!”

  刘铭传幕府多文人,他也极尊敬幕宾,“所属稿不敢妄加点窜”。据说他会让幕宾念起草好的奏折,听到感觉不对之处,就摇摇头让幕宾修改。幕宾有时不愿意改,径自拜发,但奏折发还下来,刘摇头之处,往往便受到朝廷驳斥。时人认为这是刘“天资机警”,实则他对事理人情看得极透,这也是刘成功的资本之一。对于擅作主张的幕宾,刘铭传也不加责备,照旧信用,度量很大。

  1884年,清廷派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然而刘不肯当钦差大臣,因为没有实权。他每日带着姬妾游西湖,就是不出发去台湾。李鸿章八百里加急文书催他,刘回答说:不让我当封疆大臣,就别打扰我了!李中堂也只好奏明朝廷,加他一个台湾巡抚的头衔。

  初到台湾时,不少下属文官因为刘铭传出自卒伍,十分轻视之,甚至说他不是“真巡抚”。然而刘铭传治理台湾期间,不仅击败了侵略台湾的法国军队,而且从大陆引进人才(包括西洋人才),“抚台则铁路、电线、邮政、炮台、学堂、船商、火器、水雷、诸机械制造,于举国未为之日独先为之。”

  据说他自己是武人,但十分轻视武人,自己是封疆大吏,却又非常瞧不起外官,最看重京师里的文人名士。有相士当面奉承刘,说他将来会“入阁拜相”,刘一笑,说:“武人岂可拜相?”相士力争说,天运如此。刘铭传又一笑,说:“真是那样的话,天下事也就完了。”

  刘铭传未成名时能否读懂《史记》,不好说,因为史载他只在村塾读过一点书,被乡人视为“无赖”。不过,以他的习性,大有可能在曾国藩来巡视时,做出读《史记》的举动——谁让他瞧不上周围那帮粗声大气的武人呢?

  作者为文史学者

  

【作者:杨早/文 】 (责任编辑:黄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