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黑五折扣清单:达芬奇案中案:谁在说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19:57:50
半年前,《每周质量报告》打假达芬奇家居,一时轰动全国,在消费者一片痛骂无良商家的喊打喊杀声之中,似乎又一个“假洋鬼子”即将垮塌。
然而,半年来,从不承认造假的达芬奇家居却以异常顽强的姿态,一边设法赢得消费者谅解,一边强硬地与媒体、工商部门周旋,称誓要讨回公道。12月31日,新世纪周刊发表特别报道《达芬奇案中案》,一个曾被举国讨伐的造假大案似乎要“逆转”。…[详细]
达芬奇董事长潘庄秀华一直坚称冤枉
2012-01-03 第 1933 期
今日话题
《达芬奇密码》报道的若干疑点
《达芬奇密码》是精心设计的报道?
早在11月,天涯社区已经有网友系统质疑《达芬奇密码》这两期报道存在的疑点。即报道本身即有自相矛盾之处。而当新世纪周刊的《达芬奇案中案》系列报道和音视频证据出来后,更多的疑点需要得到解释了。

疑点一:如上图左侧,是《达芬奇密码》报道称购买了达芬奇家居代理的问题家具的唐女士,她的投诉也是央视接入达芬奇问题的缘由。然而,右侧的收据却是一张2009年的货款定金,这说明这位唐女士是未付完款的。
事实上,由于不满意货物质量,这位唐女士既不退货又不支付余款,达芬奇已在2010年9月,也即是唐女士向央视报料之前,向北京东城区法院起诉唐女士,请求法院判令唐女士付款或者退货。唐女士与达芬奇之间有长达一年多的纠葛,北京别的媒体也报道过,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达芬奇密码》的报道中为何完全没有触及这一点?…[详细]

疑点二:如上图左侧,是《达芬奇密码》报道中驻意大利记者在卡布丽缇家具原产地意大利坎图镇的报道,这位记者对着话筒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卡布丽缇是意大利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生产卡布丽缇品牌家具,据掌门人卡布丽缇先生介绍,那张售价30万的双人床,床头的雕花是由一种特殊的树脂制造,并非实物雕刻。 接下来画外音进一步解释:据卡布丽缇先生介绍,达芬奇每年都会从卡布丽缇采购一些家具,此外不愿意提供更多情况。然后这段来自意大利的报道就完全没有了,所谓“掌门人卡布丽缇先生”根本就没有出镜头。网友称这实在令人大开眼界。
实际上,这位记者确实采访了掌门人卡布丽缇先生,这段采访还被意大利人录下来了。记者先是给意大利人看了一些卡布丽缇家具照片,并说这些家具是中国国内仿造的。但卡布丽缇先生辨认后指出,这家具是自己工厂生产的。然后,记者开始震惊了,用中文给国内的同事打电话,他根本没搞明白后方同事卖的是什么药。如右图字幕所示,这次采访仿佛是预先设定好对方应该答什么的,当得不到想要的消息后,这段真实的采访记录就被节目去掉了。…[详细]

疑点三:如上图左侧,这是记者暗访东莞长丰家具公司时采访“总经理”彭杰,这位“总经理”向节目组提供了许多长丰家具与达芬奇往来、以及达芬奇家居本身的信息,侃侃而谈确实是一副老板的样子。然而,在第二期《达芬奇密码》的节目中,出现了右图所示的“东莞长丰家具厂法人代表”黄文聪,“总经理”为什么与“法人代表”不是一个人?
事实上,黄文聪才是长丰家具的总经理兼法人代表。按后来多家媒体的报道,彭杰只是一个跑单的业务员,俗称“业务经理”,绝对不可能冒充总经理的。记者要想弄清楚长丰家具总经理是谁,也绝非难事,至少在播出第二期《达芬奇密码》以前也已经知道这一点,事实上第一期节目播出后黄文聪已经发表了一个严正声明抗议节目歪曲事实。但节目没有对这个所谓“总经理”彭杰做出任何解释,如果彭杰是个冒充的“总经理”,那记者在长丰家具所听到的一切还有可信度吗?
疑点四:7月14日,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2011年上半年达芬奇家居共进口木制品、木家具110多批,大部分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国外产地;有11批原产地为中国,其中10批属保税区“一日游”。7月16日,上海海关披露,2011年以来达芬奇家居通过上海口岸申报进口186票商品,原产地包括意大利、中国、西班牙、越南、菲律宾、德国等十个国家。原产地申报为意大利的货物共计124票,占进口总值的87%;申报为中国的11票,占进口商品总值的3.5%。按商品总值计,2011年上半年上海口岸有3.5%的达芬奇进口家具原产中国。
上海的这几个数据,足以说明达芬奇主要货品都是国外原产的,为何这些内容在7月17日第二期《达芬奇密码》播出之时毫无体现?
以上只是其中一些可以明确的,《达芬奇密码》报道制作方应当予以回应的疑点。而根据新世纪周刊的完整报道,则《达芬奇密码》的报道本身遵循的就是一个已经设定好结论、再去找论据的制作手法,几乎每个场景画面都是精心设计的。…[详细]
记者敲诈,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名噪一时的记者敲诈案主角李凌
潘石屹:十几年前我们就经常受媒体敲诈
在新世纪周刊的这次报道中,《达芬奇家居公关陷阱》这篇讲述了“造假门”曝光后达芬奇为平息事态,遵循潜规则,投入总计约2000万元进行了“危机公关”。
报道称,有位中间人收了上千万“走上层路线”却没办成事;而另一位中间人则收了达芬奇240万公关费后,花了达芬奇450万“摆平”了《达芬奇密码》节目中提到的消费者唐女士,还索要了100万摆平并引见了制作节目的、“声称手上还有500分钟素材”的记者李文学。对此,李文学发声明完全否认这一点,在新世纪的报道中,李文学称是为了进一步追踪事件才与达芬奇方面接触的。
真相究竟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已经有不少业界人士感慨媒体和记者的恶意敲诈。潘石屹在微博上称,“看达芬奇谜案想起十几年前,我们经常受到媒体的敲诈。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给你们的负面新闻已经排好版了,拿广告来换吧。我们痛苦不堪。”
李凌敲诈案,记者以负面文章威胁敲诈380万
2006年曾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李凌敲诈案”,可谓记者敲诈的经典案例。据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李凌曾以中国投诉网记者的身份,以将要在多家媒体报道对“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有负面影响的文章相威胁,向该公司“狮子大开口”般地索要了人民币380万元。结果在索得10万元正欲离开之际被当场抓获。最后李凌被判有期徒刑四年。
值得一提的是,法院的判决书中还提到一位叫李文学的证人,在该案中提供了证言、证据。而据该案的举报人、民间维权人士徐祥的说法,李文学就是《达芬奇密码》的责任记者李文学,他也是该案的涉案者,曾被警察问询过,不过最后还是全身而退。…[详细]
前IPO敲诈,最常见的记者敲诈
同样是2006年,发生过一起财经记者敲诈案。当时,财经某报刊发了某记者调查撰写的“橡果国际涉嫌虚假广告”系列报道,揭露这家电视购物公司旗下“氧立得”、“背背佳”等产品均系虚假宣传。负面新闻见报后,橡果国际迫于即将上市(即IPO)的压力,约见记者,要求停止报道。结果记者张口索要40万。破案后,记者被判刑3年半。
企业上市前,是最见不得负面消息的时刻,于是才经常有记者以负面报道敲诈企业的传闻出现。本次的《达芬奇密码》报道,也恰恰是在达芬奇家居准备上市的前一年出现。…[详细]
当然,也有企业“反敲诈”的情况
由于财经类的报道往往涉及较大的利益关系,所以在幕后往往会出现台前观众人想象不到的现象。既有记者以负面报道要挟进行敲诈,也有企业通过公关公司“诱诈”。一个典型手法就是,当企业得知负面报道将出来之前,让公关公司想办法与记者“沟通”,然后在沟通之际公关人员假装上厕所,把塞满钱的包让记者“拿一下”,结果人一不见,一堆录像的录音的就全冲出来,说要告记者敲诈。 用这种手段,可以兵不血刃地“灭稿”。
所以说,在中国当今的环境下,商战波谲云诡,很多离奇的事情都会出现,一切都有可能。因此,不能迷信一方的报道。
“达芬奇如果没造假,为何愿意花两千万摆平?”
去年圣元奶粉因错误报道遇大危机
行业乃至全社会普遍不诚信,让达芬奇开始就被动
在新世纪周刊的报道出来之后,许多人表达了对“翻案”的疑问,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是——如果达芬奇家居没有造假售假,为何不是等待执法机关调查结果,而是愿意花上两千万摆平事件?既然想花钱摆平,那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固然,不走维权正路而遵循潜规则,这肯定是不对的。但假如达芬奇真的没造假,“花钱摆平”的确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众所周知,中国的家具行业,夸大其词的宣传已经屡见不鲜,什么意大利原装进口,什么红木、实木,什么健康环保等,太多的所谓实木家具,没有向消费者“老实交代”,大量虚假的自我标榜,已经严重透支了消费者的信任。
而且,不仅是家具行业不诚信,在转型时期,各行各业普遍弥漫的不诚信都让任何一家企业被负面击倒的可能性增大,当下中国几乎就没有什么信誉特别可靠、经历过人们长时间信赖的百年老店。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人们宁愿相信达芬奇的家具有问题,也不会相信它是被冤枉。…[详细]
有些媒体惹不起,权威栏目几掌“生杀大权”
另外,被影响力极大的中央媒体曝负面,也让意欲为自己讨回公道的企业难以走正常的抗争路线,因为两边掌握的话语权差别太大了。《每周质量报告》的重要报道一出街,各大媒体就会纷纷转载,还不提其本身就拥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再加上《每周质量报告》本身是个相当不错的节目,“每周告诉大家有一种东西不能吃”(人们很容易忘却三鹿奶粉出事前的那期《1100道检测关的背后》),该栏目要是判定某某产品出了什么问题,那几乎就是“死刑”,即便后续工商、法院都不认可栏目的结论,也不顶用,除非这栏目自己修改当初的说法。
据上海市工商局8月31日调查结论,达芬奇家居代理的所有意大利品牌家具,海关申报材料合乎要求;赴广东等地的调查,未发现达芬奇在原产地上有伪造行为。然而工商局的调查未能传播开来,大多数人即使看到也未必信。
12月23日,上海市工商局向达芬奇家居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指出三点“违法问题”:一是有5个品种7件家具的部分指标不合格;二是标签标注不规范,美国品牌产地标注为“美国品牌、全球采购”;三是广告宣传不规范,其网站使用了顶级化的广告用语。工商局决定没收这7件家具,并处其货值双倍罚款,计133.42万元。
且不谈达芬奇对此处理决定的看法,但就这份处罚书而言,已完全不是《每周质量报告》当初提到的“国货当洋货”、“造假售假”问题,但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绝大多数的媒体、民众还在质疑处理过轻——“为何不对达芬奇进行天价罚款”?
也没有多少人知道,除去“部分指标不合格”这点达芬奇坚决不同意外,上海工商局认定的事实与达芬奇家居在7月的公开信基本相符,但其在微博上完整答复央视调查的公开信已发布了近半年,迄今只有27条转发,53条评论。
而民众用脚投票的速度可以非常快
脆弱的市场信心,加上权威媒体几乎不容置疑的判定,也就决定了达芬奇的命运。在节目曝光的当月,达芬奇全国14家门店的销售锐减八成以上。而根据达芬奇提供的数据,2011年7月-10月的销售收入从上年同期的1.9亿元减至2775万元,同比降幅高达85.5%,同期净利润也由3178万元逆转为亏损8457万元。另外,应上海市工商局的要求,达芬奇家居为消费者办理退货合计1.2亿元;已经箭在弦上的深圳中小板上市无限期推迟,商誉损失无法估量。
也就是,达芬奇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从一个蒸蒸日上的高端家具代理商,变得前途非常地暗淡。
这立刻让人想起了去年的圣元奶粉,在媒体爆出“早熟门”之后,销量立刻暴跌,股价下跌近3成,85%受访者称绝不再用圣元奶粉。等到卫生部两周后还圣元奶粉“清白”后,圣元已经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甚至找不到索赔的对象。直到最近几个月,圣元才缓过劲来。
类似的例子其实还有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人们追查郭美美事件,本来是想搞清楚里面是否涉及腐败的,虽然,由郭美美引出人们对红会的极大关注后,红会的种种弊端也暴露了出来,也促进了红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具体到郭美美炫富本身是否红会腐败的产物,却始终没有决定性的证据表明这一点。
而就在这种结论不清楚的情况下,民众对红会的个人捐款额已经大幅度下降,红会有政府为依托自然不会“饿死”,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出现类似的情况不啻于灭顶之灾。…[详细]
法律无法保护商誉
企业一旦被曝光负面以后,最大的问题,在于想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也难以办到。如果是竞争对手的诋毁污蔑,那还可以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起诉以期获得赔偿。而如果是认为被新闻媒体诋毁诽谤,只能按侵害了名誉权进行起诉。而且赔偿认定复杂,金额通常较小,远不足以补偿损失。
要让法律真正能起到保护商誉、商业利益,须得等到惩罚性赔偿的出现,当然,如果企业真的欺骗了消费者,到时也该适用惩罚性赔偿。
另外,错误的负面报道也并不容易被认定为侵犯名誉权。2007年著名的“毒毛巾”案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当时,同样是《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河北省晋州市海龙棉织厂生产“毒毛巾”事件。后经相关部门检验认定,该厂毛巾虽然不合格,但并未含禁止使用的强致癌物质。海龙棉织厂随后对《每周质量报告》提出侵害名誉权控告。2008年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对“毒毛巾”案件作出了终审判决,该判决以“生产厂家针对媒体与公众对其产品质量及安全的苛责应予以必要的容忍”为由,驳回了河北晋州海龙棉织厂的上诉。
这个判决引来了很大争议,有法律人士认为“‘容忍原则’公然践踏名誉权和公众知情权”,“容忍批评并不等于容忍捏造罪名”,这种判决只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详细]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达芬奇冒险尝试“潜规则”
所以说,达芬奇家居选择花费2000万来进行“公关”,是有客观原因的,他们期望的是利用公关手段能够让权威媒体回心转意,扭转公众的看法。但泼出去的水哪有那么好收回,达芬奇未必意识不到这点,但当时也只能“病急乱投医”了,2000万公关打水漂只能怨自己。
当然,以上的分析都是基于假定达芬奇是清白的。假如达芬奇真的造假售假,那么现在谁也救不了它。但假如达芬奇真的确信自己清白,那么现在唯一的自救手段,就是用坚实的证据来取得公众的信任。
“达芬奇案中案”,出现了罕见的重量级媒体对峙局面。澄清真相,将是社会进步的又一个契机。如果达芬奇确实造假售假,那它活该被消费者抛弃,而如果达芬奇确实是清白的,那么国人理应还它一个公道。虽然达芬奇确实很贵,但这不是它该被仇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