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桃夭:高频交易商盯上亚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9:35

高频交易商盯上亚洲

英国《金融时报》 杰里米?格兰特 字号 背景 英文 对照 评论[2条]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当美国人和欧洲人就“高频交易”的失控增长展开激辩之时,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高频交易是否真的在为那些驱动此类交易、默默无名的公司创造着巨额利润?

批评高频交易的人认为,市场从此类交易中获益甚少。高频交易使用电脑在转瞬之间买进卖出资产。

这些人士对交易商普遍使用算法来驱动交易感到担心。许多人认为,正是这种做法导致了5月份美国股市“闪电暴跌”的混乱局面——当时,道琼斯指数莫名其妙地在几分钟内暴跌数百点,随即大幅反弹。

他们怀疑,某些高频交易策略的宗旨,是以损害其他市场参与者为代价,为使用这些策略的交易商斩获利润。

高频交易集团否认了此类指控。它们指出,尽管可能有部分交易员从事可疑操作,但大多数公司为全体投资者提供了有用的流动性,帮助缩窄了买卖价差。

此类公司全部由私人所有,从不披露财务信息。但是,我们还是有可能从Optiver的年度报告中窥见高频交易到底有多赚钱。Optiver是规模最大的高频交易商之一。

总部位于荷兰的Optiver,每年必须向荷兰商会(Dutch chamber of commerce)提交一份财务报告。2009年的报告显示,这家在全球拥有600名员工的集团,当年的利润仅为630万欧元。业内人士表示,Optiver在2008年的利润在2亿欧元以上。

9月9日Optiver表示,该集团首席财务官埃德温?范德芬(Edwin van de Ven)已经辞职。Optiver称,此事与公司财务表现无关。

即使把金融危机造成的破坏考虑在内(其2009年的业绩很可能受此拖累),Optiver的利润数字也很难表明,此类公司中那些手法高超的交易员们在给公司赚大钱。相反,它们表明,高频交易正日益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要想赚钱可能决非易事。

此外,一些业内专家认为,高频交易的黄金时期可能已经过去,因为高频交易集团数量的激增加剧了竞争,重要市场近期的不利状况,又加大了许多交易策略盈利的难度。

Rosenblatt Securities的市场结构分析主管贾斯汀?沙克(Justin Schack)表示:“我认为,利润率和市场份额的巅峰已经过去。这显然与本次危机有关。危机时期,成交量和波动性均飙升至创纪录水平,其他市场参与者在成交量中所占份额则有所减少。而现在,成交额已有所下降,留给高频交易商的机会也少于以往。我认为,它们当前的利润算得上丰厚,但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赚钱。”

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凯洛格管理学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7月份发表的一份高频交易商调查报告显示,尽管外界形容这类交易商“从其他投资者身上赚取了数百亿美元”,但报告所调查的26家高频交易集团的年利润总额仅为30亿美元,而这30亿美元是建立在它们每年3万亿美元的总成交额基础上的。

报告作者乔纳森?布罗加德(Jonathan Brogaard)表示:“日利润率的变动幅度很大,即使在对其进行平滑处理后也是如此。”

采用高频交易的不只是Optiver及其美国竞争对手Getco和RGM Advisers之类的公司(这3家公司均是近期成立的游说团体Principal Traders Group的会员)。对冲基金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华尔街银行也采用此类交易,它们旗下某些部门执行的交易策略就属于高频交易。业内专家表示,银行从此类交易中赚取的利润,往往令RGM Advisers等高频交易集团相形见绌。

股市高频交易商眼下面临的问题是成交量大幅下滑,在美国,高频交易占成交量的一半以上。许多高频交易策略赖以成功的波动性也处在较低水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高频交易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当前的成交量和波动性都相对较低,这种环境对高频交易构成了一定挑战。此类交易的利润率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高。”

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许多高频交易策略依赖的是拥有最新技术,以便能够在各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复杂的套利式交易,确保公司能抢在竞争对手之前抓住机会。这就需要不断在创新方面进行投资。但新的系统可能很快就会过时。

交易技术公司Orc Software负责产品管理的副总裁杰斯珀?阿尔弗雷德松(Jesper Alfredsson)表示:“这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能否成功取决于你在进行哪类高频交易。如果你采用的是时延(速度)敏感型策略,那么你永远不会知道未来会怎样,因为明天就可能有人开发出更快的策略,即使你刚为自己的系统投资了2000万美元,也改变不了什么。”

这一切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高频交易公司发现在美国和欧洲赚钱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正把业务重点转向亚洲。

在亚洲,交易刚开始在各交易所和竞争对手间变得分化。高频交易商们喜欢彼此分立的市场,因为这样它们就能够在相互竞争的交易场所间交易,利用各交易场所交易系统及交易费用的差异牟利。

追踪亚洲地区交易的网站——Asiaetrading的负责人史蒂夫?埃奇(Steve Edge)表示:“越来越多的人正涌向这里。这里是增长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