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发明摩托车不倒翁:庄子·杂篇·则阳第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36:24
“则阳”是篇首的人名。庄子没有以题名概括本篇的主题。主题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庄子的人名也常常是有寓意的。也许庄子要我们以太阳为则,生性阳光?我不知道。

  天人合一,随顺自然,则不能有僵死的定义,不能有固定的套路,不能有思维的定式。不确定性和模糊语言,是中国文化的特质。“可言可意,言而愈疏”,“非言非默,议有所极”,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求同之学开章明义的至理名言。

  “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是解决矛盾的两个方法,是教化的两个方法。不言是脱离接触,超然争端之上,而给人和谐之饮剂;并立,是摆脱对立,坐在一条板凳上,站在同一战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拉着他跳出地狱,而使人变化。

  人有怀忿忮之心,强抑之则必不可忍。魏君故事中,倡伐齐、勿伐、又伐又不伐者,皆乱人也,皆不能息魏君之怒,因为置身局中,而未跃然矛盾之上。扩其智而大之,超然是非之外,蝸之寓言,足以止魏君之怒。暴人之气,不与相触,虚中以动之,魏君自有惝然若忘之性,而复归于天。人莫不有旧都旧国,唯饮人以和谐之剂,能使之畅然。

  美者无镜,则不知其美,有镜则不忘其美、有镜则自持其美。美为物累,爱人为物累,财富为物累,道德也为物累。万物、万事,皆可为物累。

  “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单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面前,见其百体而谓之马也。”西方的所谓科学,分科而研究之,无非瞎子摸象,执其一端,象不为象,马不为马;东方的玄学,旨在求同,合百体而为马,“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智者察同,愚者察异”(《黄帝内经》)。“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人不能以察异为务,不能过于叫汁,不能推敲说万物不止万数,否则,“若以斯辨,则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陆沉是修行的重要原则。人不可以离世而居,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居世而又逆向思维,接物而又超然物上,是谓陆沉。非陆沉,不可能不“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了。

  “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人。人最可悲的是,一旦出现错误,则强调客观,指责别人,对自己则文过饰非;而一旦遭受失败,则归咎于命运。岂不知所有错误,所有失败,都是因为自己没有与天为一,是自己的过错,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的无能。

  “人皆尊其智之所知,而莫知恃其智之所不知而后知”,苏格拉底说他自己一无所知,而世人则认为自己有所知,权威们更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百年寿命的人,在150亿年的宇宙面前,是一无所知的。“昔吾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吾;耘而草率之,其实亦草率而报吾” ,可不慎乎!

《庄子·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2501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见之。夷节归。则阳又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谈我于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

  则阳曰:“公阅休为何人?”曰:“冬则戳鳖于江,夏则休于山脚。有过而问者,曰:‘此吾宅也(闲云野鹤之隐士)。’夫夷节已不能谈汝于王,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之好富贵善结交]。夷节之为人,无德而有智,不以德自束,而以智成其交,沉缅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以消德也。受冻者须假衣以得春暖,中暑者须透风以返冬凉。楚王之为人,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若非辩才正德,谁能屈服之。

  “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物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之性。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或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各得其宜,各归其居位。圣人一无所施受,而同其所养。其于人心,与众人迥异甚远也。故曰‘期待公阅休[以谈王]’。”

2502 圣人达暁世间绸缪(chóumóu,深奧),智周万物,穷理尽性,物我不二,混同一体,虽不知其然,而顺其自然,性也。复命(复归本命)摇作(扶摇而作杰)而以天(天然)为师(万物动作生長,各依天然,則是复其命),人则从而命(名)之圣人。忧乎智,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镜),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彼研究美不美、怎么更美)也终无已,人之好此亦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眷恋)。虽使丘陵草木之缗(音民,繁茂),入之者(淹没都国)达十分之九,犹之畅然;况见所见闻所闻者也,况以十仞之台悬众间者(更何况它并未被荒草淹没反而已经杰然独出)也。

2503 冉相氏(早于三皇之无为王)得其环中以随成(得真空之道、体环中之妙),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日与物化者,偶一不化,何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殉职),其以为事(事例)也,能如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同行而不替(废),所行之备而不洫(xù,坏),其合于天然,又如何!汤得司御门尹登恒,使司御傅之。从师而不拘,学师所授,得其随成,为此承其名。此名赢法,得师徒两见(双赢)。仲尼之尽虑(弃虑,孔子《系辞》: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积众而为一,除日则无岁,无内则无外。”

2504 魏惠王与齐威王约,齐王背之,魏王怒,将使人剌之。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行刺报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田忌也出走。然后鞭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贫民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言伐齐者,乱人也;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皆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物我两忘)而已矣。”

  惠子闻之,引戴晋人见于魏君。戴晋人曰:“有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蜗角之粟米小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十又五日而后返。”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四方上下(空间)有穷乎?”君曰:“无穷。”曰:“智游心于无穷,而返在通达(有穷)之国,若存若亡(微不足道)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辨(区别)乎?”君曰:“无辨。”客出而魏君惝然若失。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犹有嗃(声大)也;吹剑首之孔者,吷(xuè)(声小)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微不足道)也。”

2505 孔子往楚,舍于蚁丘之卖浆家。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屋顶)者,子路曰:“集聚是何为邪?”仲尼曰:“圣人仆也。圣人自埋于民,自藏于田垅。其声消,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此其市南宜僚耶?”

  子路请往召之。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著于彼也,知丘之适楚,知丘必使楚王召彼。彼以丘为佞人(耍嘴皮子的)。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彼何以为存(必不在矣)!”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

2506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草率。昔吾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吾;耘而草率之,其实亦草率而报吾。吾来年更变,深耕而细耘,其禾繁以滋,吾终年食物宽足。”

  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彼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祸根)。为性如芦苇,始萌似以扶吾形,寻即拔除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外漂疽疥痈,内热溲(尿)膏是也。”

2507 柏矩学于老聃,曰:“请往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齐。”

  至齐,见处死抛尸者焉,推而僵之,解朝服而盖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灾,子独先离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

  “古之君(领导)人者,以得在民,失在己;正在民,枉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其物而责不识,大其难而罪不敢,重其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民智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智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归于谁责而可?”

2508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者,非五十九之非也。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智之所知,而莫知恃其智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已乎(算了吧)!已乎!且无所逃(不可避免)。此所谓然与然乎!

2509 仲尼问于太史大弢(tāo)、伯常骞、狶韦(皆史官)曰:“夫卫灵公饮酒耽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盟。其所以为灵公者,何邪?”大弢曰:“因其是(周公谥法:乱而不损曰灵)也。”伯常骞曰:“灵公有妻三人,同盆而浴(非礼)。史鳅奉御而进所,搏币而翼盖(知羞耻)。其慢人若彼之甚,见贤人若此之肃,(灵活)是其所以为灵公也。”狶韦曰:“灵公死,卜葬于故墓,不吉;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槨,洗而视之,有铭曰:‘不盛其子,灵公夺而居之。’灵公之为灵也久矣!大弢、伯常骞二人何足识之。”

2510 少知问于大公调曰:“何谓乡里之言?”大公调曰:“乡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为风俗也。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单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马系于前,见其百体而谓之马也。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有正而不拒。四时殊气,天不偏,故岁成;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文武殊材,大人不偏,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至有所违者而有所宜,自寻殊面;有所正者有所差,比于大泽,百材皆度;观于大山,木石同基。此之谓乡里之言。”

  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为其名号而称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取其同)。因其大以为名号而称之则可也,已有之矣。岂将得比之乡里之言哉!若以斯辨,则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自何而起?”大公调曰:“阴阳相照相害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速起。雌雄伴合,于是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可纪,精微可志也。前后随序相理,此起彼伏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

  少知曰:“季真之无为,接子之有为。二家之议,孰正于情,孰偏于理?”大公调曰:“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智,不能以言解读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推测其所将为。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以伦比,大至于不可范围。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或使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存在);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可言可意,言而愈疏。未生不可禁,已死不可阻。死生非远也,理不可睹。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依。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或使莫为,言之本也。与物终始。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或使莫为,在物一隅,夫胡为于大道!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道,非言非默。议有所极(而道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