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 英文:四大证券报发社论:资本市场将大发展---2012010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05:21

四大证券报发社论:资本市场将大发展

时间:2012年01月09日 09:45:33 中财网

  导读:
  【质疑中国股市】
  新华社质疑中国股市设计偏向融资者
  人民日报:股民难以理解--受伤总是我,炒股图个啥?
  新股询价基金锐减 打新到了"最谨慎"时刻
  有股民呼吁停止申购新股
  韩志国:不改制度不会有牛市
  【四大证券报发社论】
  中国证券报:最好机遇期召唤资本市场大发展
  上海证券报:政策信号能否唤起信心
  证券日报:新一轮股市改革号角吹响
  证券时报:以可持续发展观提振股市信心

  新华社质疑中国股市设计偏向融资者
  "制度改革才能提振股市信心"
  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提振股市信心。
  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信心是久跌之下的一波反弹,而对于整个股市而言,信心更需要一个完善、公平的制度环境。正如金融工作会议所指出,需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
  "新股热"伤害股市健康
  打新、炒新历来是A股市场的特点。虽然几经改革,但是新股热度不减。
  根据财汇统计,2011年A股上市发行282只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为21.08%。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一年间的跌幅分别达到了21.7%和28.4%。
  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打新赚钱的原因是二级市场一直在为新股支付高价格。简单平均统计,股权分置改革新老划断后,2006年6月-2009年7月,按新股首日上市的收盘价计算,中小板收盘价市盈率平均约为70倍,主板收盘价市盈率平均约为57倍;2009年7月后不再对价格进行窗口指导至今,中小板新上市公司同样口径计算的市盈率约为71倍,主板约为51倍。
  "无论发行定价高低,二级市场近六年来一直在为新股支付大致相同水平的高价格,二级市场的新股成本长期处于高位。同时,新股上市交易一段时间后,特别是在交易60天后,价格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朱从玖认为,"新股热"是非理性现象,伤害了股市健康发展,影响改革的效果,缺乏经验和风险意识的参与者伤痕累累,甚至机构也深受其害。"新股热"增加了拟上市企业粉饰业绩的冲动,降低资本市场服务于经济的能力,监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机构、分析研究人员以及中国上市公司饱受批评。从全局来看,除了少数人获利外,"新股热"导致多输的局面,十分有害。
  制度设计留下后遗症
  新股发行问题,表面看来是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金额的"三高"问题,但深究原因,是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之初,制度设计留下的后遗症。
  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最初是为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革起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治理结构的目的,同时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解决转制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问题。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由于制度设计问题,中国的股市更多的是偏向融资者,它的好处是让企业得利,支持其发展壮大,吸引上市资源留在A股;不利之处是投资者可能成为纯粹的奉献者。
  而这样的定位只有在股票市场发展初期,利用大量交易者的不明就里或者投机者天生的逐利性才能够得以实现。在李大霄看来,这是涸泽而渔的方法,长此以往会造成证券市场吸引力降低,并不能长久。
  投资者最大信心在于回报
  股市对于投资者最大的信心在于回报,没有回报的股市,恐怕只会是融资者的天堂,而成为投资者的"滑铁卢"。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系副教授费一文认为,股市对于投资者的回报无非是股价和分红两种形式。设置合理的分红制度,让股市的赚钱效应不再局限于股价的波动,是从根本上增加股市"吸引力"的方法。
  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一样,分红制度改革困难重重并且需要市场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近期连续出台政策,对上市公司分红、创业板退市制度、市场违规行为等进行制度上的改革,无疑对改变A股目前的现状、提振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东.方.早.报)

股民难以理解--受伤总是我,炒股图个啥?
  "我都已经两个多月没看过股票账户了,看了只会更闹心。"股民张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股市对他这样的普通股民来讲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周围都没人再议论股市了,大家都套在里边,这种行情也看不到什么希望。"
  34岁的张先生在2006年进入股市,把自己积攒的几万块钱全买了股票。"当时许多人都在炒股,赚到钱的很多,觉得自己还年轻,又有一些积蓄,应该到股市里试一下。"张先生说。
  随着2006、2007年的牛市行情,张先生和身边的股民一样,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当时手里股票涨得少的也有20%的收益,一直很后悔自己开始投入的太少。"张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当时是第一次进入股市,还是比较小心的,在上证指数5000多点时,他陆续卖出了手中的股票。
  然而,上证指数从6000多点开始下跌,他选择了加仓。"总觉得股市不会跌太久,很快就会涨起来。股市从5000多点下降到3000多点,我陆续加到了十几万元。"张先生说。
  随着股市的持续下跌,张先生之前的收益很快被股市吞没,自己的股票账面也由盈利变为亏损。"算总账的话,我现在的亏损幅度有40%左右,在周围朋友中算是亏得少的。"张先生说,多年的积蓄投入股市,亏了这么多,心理肯定有压力,不知道将来还能不能赚回来。
  "都说中国经济是一枝独秀,怎么股市就比美国还要糟糕?"张先生表示,自己其实对中国经济都很有信心,这也是他一直看好股市的理由,但现在股市的表现却与经济基本面严重背离,让他和很多股民都难以理解。
  "上市公司业绩每年都有30%以上的增长,股票的现金分红却为什么总是那么少?盈利能力好的公司每年现金分红的收益至少不应该低于银行存款吧,这应该是基本的底线,否则大家投资一个公司图什么呢?"张先生认为,现在的股市要想"起死回生",就必须重视投资回报,这样才能最终赢得投资者的信心,"不能只是把投资者当作股市的资金来源,股民连年亏损,新股发行却没有限制,基金公司等机构能够旱涝保收,这太不正常了。"(.人.民.日.报 .吴.秋.余)
新股询价基金锐减 打新到了"最谨慎"时刻
  "现在应该是打新股最谨慎的时候了。"北京某银行系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经理1月5日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在华宝兴业宣布暂停IPO询价后,记者采访了参与近期发行的温州宏丰、苏交科、利君股份、博彦科技和加加食品这五家公司新股申购的基金经理,发现基金公司不再热衷高报价与询价,甚至回避或变相拒绝IPO询价。
  "对于少数有投资价值的新股,大家研究的力度会越来越深入。同时,对券商新股定价报告的要求也会越来越苛刻。"在上述基金经理看来,基金公司虽不会全像华宝兴业那样公开宣布"暂停IPO询价",但也将转为较少参与、更高要求的方式。
  询价基金数量减少
  基金公司被认为是推高新股发行价的"元凶",但如今情况开始转变。多位基金经理认为,华宝兴业的举动对全行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在参与询价上,基金经理的积极性已大不如前。
  上述近期发行的5家上市公司,参与询价的基金公司数量合计只有47家,平均不足10家。而在2011年四季度发行的新股中,平均每只都有20家基金公司参与询价;2011年三季度,每只新股参与询价的基金公司数量平均超过22家。可见数量已明显减少。
  从具体参与基金的数量上看,即将上市的创业板公司温州宏丰,参与询价的基金只有 11只,苏交科有14只基金参与,而2011年全年,每只新股平均参与询价的基金在17只以上。比如,11月发行的创业板公司三丰智能、海联讯,各有35只、 57只基金参与询价;8月份上市的常山药业、星星科技,各有67只、56只基金参与。
  基金公司最直接的"投票"方式是不申购、较少申购。"现在破发的几率更高,会更谨慎地参与。"一位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管理的基金申购了加加股份并获配,但其实参与的公司已极少。
  "新股依旧高价发行,这在创业板上表现得更为离谱,估值降下来也不是短时间的事,一般的小股票市盈率十几倍都没人愿意申购。"他说。
  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专户投资总监也持相同看法:"去年上半年我们参与新股还较多,但下半年到现在都没有怎么参与。原因是这个市场没有什么折价了,难以找到估值优势。"
  "以后一段时间我感觉基金公司报价仍会偏少。对于券商给予的报价,都会更加挑剔。"上述债券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只有很便宜的公司他才会少量参与。"一是新股定价留给我们的研究时间太短;二是券商给我们的报告,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做一个合理的判断。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时候回避是更正确的选择。"
  参与较多的基金,也多是迫不得已。
  记者发现,由嘉实基金管理的社保504组合和406组合,报出了温州宏丰的第二高价;社保504组合还报出了利君股份的第二高价;国泰基金管理的社保409组合也报出了苏交科的第二高价。博彦科技申报价格最高的前三名机构全是基金。
  "现在参与较多的是专户、社保,大部分都是必须配置打新组合。"上述债券基金经理说。
  基金打新的"红与黑"
  在2010年中小盘股行情中,打新对债券基金的全年收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11年开始新股申购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渐渐失衡。
  有基金专家认为,2011年全年100多只债券基金平均下跌3%~4%,应该引起基金行业高度的反思,债券基金应该坚决"去股票去杠杆"。
  不过,上述债券基金经理反驳称:"其实长期看债券基金一直以纯债投资为主,去年其主要收益也是纯债。至于IPO是否该参加,不能因为一年的亏损而否定几年来打新对投资者的价值。"
  新股破发使之前参与网下配售的机构处于被套窘境。日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海洋统计发现,自2006年6月IPO重启以来,共有991家公司发行上市,其中576家在上市后一年内破发,占比58.12%。2011年,这一比例高达81%,超过了2006年~2010年每年。
  对于华宝兴业的举动,好买基金首席分析师曾令华认为:"这是基金公司的一种另类的抗争,既然基金位卑言轻,改变不了 IPO 的现状,甚至自己也曾浸染缸,已难独善其身,但我"非暴力不合作"总可以吧,揶揄一下那些想圈钱的人总可以吧。"
  更多基金经理则表示,大部分基金公司都不会有华宝兴业的勇气,而且不能完全排除有参与价值的新股。
  深交所数据显示,在每单IPO报价最高的十家询价对象中,基金公司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5%和32%。
  上述投资总监抱怨称:"之所以价格太高,是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只要短期能挣钱就去参与,没有从市场长期的制度建设方面去考虑。"
  12月,在深圳召开的"第十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均炮轰公募基金"疯狂"询价、哄抬发行价的行为。
  参与询价需要历练
  在新股发行时,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各种关系请基金经理参与询价从而拉高发行价,参与询价的基金公司也成为利益链条受益者。有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打新的基金据说都有回扣,尤其是做创业板的那些基金,很多初衷都不干净,反正不是基金经理自己的钱。"
  目前,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的报价仍然较高,主板新股的估值较为合理。而制约基金新股参与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的新股发行方式不合理,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是报价下限和上限的中间价,影响了申购收益的稳定性。
  "问题是,有些公司参与了也很难中签,提升了询价机构的机会成本。而且中小板、创业板就那么几家,想打中就跟中彩票一样。"上述债券基金经理认为,IPO市场化询价的时间不长,基金经理期间积累一些经验,等未来IPO询价制度改革有一个新的流程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机构参与打新可能会越来越成熟。
  不过,好买基金发起的调查显示,针对证监会加强新股发行监管带来的效果,57%的私募表示尚不能确定加强监管的具体效果,25%的私募认为新举措影响不大,只有18%的私募认为更严厉的监管将会导致新股发行速度减慢。(.投.资.者.报)
有股民呼吁停止申购新股

  欧股涨了,日经指数也涨了,A股2012年元旦后首日开市却"萎"了,昨日沪指大跌30多点。对于新年开市大跌,分析师认为,可能是节前市场预期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没有兑现。股市比寒潮更冷,福州不少股民在论坛或QQ群里号召,"拒绝申购新股,新股停发的权利掌握在投资者手中,让新股大面积破发。"
  资金借高开出逃
  从元旦小长假期间海外市场表现看,除去美国等股市休市外,多数欧亚国家股市都迎来了开门红。新披露的2011年12月PMI(采购经理指数)回升为50.3%,被解读为利好。可市场视而不见,昨日收盘,沪指跌破2200点,收于2169点。
  为何新年再次下跌?分析师预测,这或与几个因素有关。申银万国福州营业部投顾傅黎明告诉记者,此前有不少资金认为元旦期间,管理层或会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流动性,但政策没有兑现,所以有部分资金昨日借早盘高开出逃。
  此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元旦期间在湖南考察时表示,中央已明确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并因时因势进行预调微调,有紧有松,有保有压。市场对此解读为,温总理讲话表明货币政策暂时不会有大幅的松动,这对股市是又一打击。
  没有救市政策,新年仍有大量新股过会发行,货币政策不会有大幅的松动,PMI的反弹还需要继续观察,市场环境没有根本的变化……在利空与利好的对冲下,不少资金再次离场,A股下跌就不足为奇了。
  榕股民呼吁抵制新股
  一般而言,股市会先于经济见底,但股市底部从来都是难以预测的。2008年大熊市时,管理层不断出台实质性救市政策,如下调印花税、暂停新股等,直到暂停新股3个月后,因4万亿投资出台,A股才起死回生,实现反转。但如今,新股仍在发行,救市政策未见踪影,A股会跌到哪里?
  据统计,2012年新年伊始,IPO发行有快马加鞭的态势,新年的头3个工作日,就有12家企业准备上会,节奏大大加快;与此同时还有3只新股发行。中信金通福州营业部投顾林坚坚认为,在新股发行压力下,二级市场资金面更为紧张,同样重创投资情绪。
  "自觉地抵制'三高'新股,新股才不会滥发!""股市十年原地踏步的重要原因是过度融资!"福州一股票交流QQ群内,不少股民自发号召集体拒绝申购新股。网名为"向日葵"的股民告诉记者,此次股市下跌很大程度是由于过度融资所致,此前有民间声音要求管理者暂缓或暂停新股发行,但收效甚微,事实上新股停发的权利掌握在投资者手中,只要大家一起来抵制,让新股大面积破发,它难道还能不停吗?
  记者登录淘股吧论坛,发现不少IP为福州的股民也发帖称,"建议新股上市首日不接盘,不参与!""参与申购的,第一日全倒给那些做局的保荐机构,套死这些无良的机构。"
  或有长阴杀跌
  技术上的压制,配合着市场失望情绪的宣泄,直接导致了A股跌跌不休。林坚坚认为,市场人气已经相当低迷,目前仅靠市场自身的修复已经很难起到理想中的效果,要想真正转好必须借助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市场信心快速恢复。
  如果短时间内没有重大利好刺激,股指仍会再度探底,进入连续阴跌状态,直至市场真正见底,这期间将是个股最黑暗的时刻,很容易出现突然长阴杀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需对阴跌格外警惕,尽量不要仓位过重。(.海.峡.都.市.报 .林.可)
韩志国:不改制度不会有牛市
  新浪认证资料显示为"著名经济学家"的韩志国1月8日在微博称,不改制度不会有牛市。
  韩志国称:"【2012:股市不会反转】1、经济下行物价上行,中国正滑向滞胀深渊。通胀无牛市,滞胀更不可能有牛市。2、欧债危机使整个世界面临巨大危险,政府不敢轻易出手救市。3、'圈钱'无度套现无限股市制度日益走偏,不改制度不会有牛市。比较一下当下与股改前的经济与市场环境,就不难对市场走势作出判断。"(.证.券.时.报.网)

四大证券报发社论
  中国证券报:最好机遇期召唤资本市场大发展
  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振股市信心。中国证券报认为,中国证券行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股市、期市、债市大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一段时间将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好历史机遇期。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明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比如,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促进股票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坚决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会议提出了今年的发展任务: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这些政策指向令资本市场振奋,也令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振奋。
  展望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将步入黄金发展期。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资本市场从最初的"老八股",发展到目前的全球市值第三,走过了青涩年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正经历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人口、能源、土地、环境等多重发展瓶颈。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忧则兴,预则立。200年来,全球所有大国发展的历史表明,金融博弈定乾坤,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决定了一个国家从大国向强国嬗变的轨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要尽快建立完善成熟而富有竞争力的资本市场,才能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中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
  可以说,当前资本市场面临难得机遇:实体经济稳定增长奠定根基,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提供平台,居民财富积累和储蓄率偏高、社会保障建设和国际化趋势提供资金来源。
  资本市场将勇于承担重任。资本市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践行者,在"调结构"与"国际化"两个方面大有可为。中国要获取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借助强大的资本市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资本市场将承担起配置市场资源、引导产业升级、提升公司治理、推动跨国合作的重任。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资本市场还要把握全球新兴产业崛起、全球资本加快重新配置、全球贸易分工和要素资源重新组合的关键机遇期,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并购重组,支持消费、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
  资本市场将善于发挥优势。资本市场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更要发挥服务微观实体经济的天然优势,支持创新性、高风险高回报企业融资需求,弥补间接融资短板。未来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步发展中小板和创业板,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中国资本市场现有的"倒金字塔"结构不利于小微企业发展,这也意味着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资本市场将敢于破旧立新。中国资本市场肇始于新兴加转轨的土壤,改革、发展、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资本市场将加强上市公司监管、证券期货经营服务机构监管、发行上市监管以及交易结算等基础制度建设。资本市场将发展高效、专业、规范的机构投资者,从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创新、放松管制等方面入手,发展和建立服务中国经济的国际一流投行。资本市场将创新监管方式,深入打击非法证券活动,放松一些领域管制。
  资本市场要勤于自我修正。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要在一些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从创业板开始,建立完善的退市制度并尽快实施;适时扩大社保基金、QFII、RQFII等长期资金入市规模和投资渠道;债市互联互通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已建立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直至取消债券审批;新股发行制度尽快启动存量发行,提高网下配售比例;从首次发行股票开始明确规定分红安排,细化现金分红条件和比例;根据社会融资总量、市场流动性和国际金融形势,适时推出"新三板"扩容和"国际板"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经济、中国资本市场直面难得的历史机遇,必将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广大投资者必将从中受益。
上海证券报:政策信号能否唤起信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周末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最新讲话,必定会引起基金经理们的普遍关心。但对于这个政策信号,能否改变积弱已久的市场状态,业内仍有两极化的解读。对于资产管理业的大多数精英人士而言,2012年的市场依然前途莫测
  提振股市信心
  如果要说最关心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新闻是什么?对基金经理们来说显然是货币信贷政策,但没想到的是,有关股市的表述成为市场的新热点。
  根据相关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会议的讲话中,要求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金融工作。一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二要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对企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三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四要敏锐观察和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好应对预案,切实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北京的一位基金经理认为,"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的说法在此前已被市场消化。但"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的提法则较新,其背后的寓意引人联想。
  不过,他也承认,在如此疲弱的市道里,这几句表述似乎来的有些晚,能否改变市场情况尚待具体政策措施的出台,以及市场的反应。
  隐隐的政策底
  还有一些基金则表示,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感到隐约的机会了。
  光大保德信的基金经理认为,没有理由认为市场底仍会跌得很深。"我们已经看到了市场的政策底,经济的底似乎也已隐隐若现,这是我们乐观的理由。"
  他们认为,无论是近日公布的PMI数据,还是PMI各分项数据,特别是各行业的草根调研数据,感受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回暖"。从投资的操作逻辑上讲,首先是政策底出现,接着是流动性的底出现,经济底随后出现,最后看到的是盈利的底,而市场的底伴随这其中。
  现在既然已经看到了市场的政策底,经济的底似乎也已隐隐若现,那就没有理由继续谨慎。但另一方面,在年初,市场参与者都有调仓的需要,这可能会对市场有一个负面冲击,虽然认为这种冲击应该是比较短暂的,但影响确实在。
  新政出台时机
  对于具体的投资机会,目前业内基本集中于"抄底进攻"或是"坚决防守"两类。防守者"挚爱"着那些需求相对稳定的大众消费品,除了消费大时代外,一些消费品会受益于通胀回落带来的成本回落,这是另一重可能的利好。
  进攻者,则明确集中于所谓的早周期行业。比如汽车、地产以及其他的可选消费品。但同时,这批个股仍然会受到行业、经济继续下台阶的负面因素。从这个角度说,类似的选择是典型的"双刃剑"。
  一些基金经理同时还表示,希望监管层在出台一些新制度的时候,慎重考虑时机的选择,因为市场在弱市时往往对于新政策的推敲和拿捏容易出现偏差。新政的出台应该尽量避免对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上.证. .周.宏)
证券日报:新一轮股市改革号角吹响
  在上证综指跌破2200点之际,1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表态"提振股市信心",而正在举行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也将对今年资本市场工作做出部署。这预示着,新一轮股市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针对未来5年资本市场工作,温总理提出,"证券业要完善市场制度,强化行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股票期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坚决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针对2012年金融工作谈了四个大项,资本市场占其一,具体任务是: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
  可以说,此次金融工作会议有关资本市场发展、改革、开放的精神和部署,早在2011年11月18日证监会负责人发表谈话时已有所体现。当时"三会"主要负责人刚刚完成更替,工作安排需要承前启后,着眼2012年及其长远。在温总理要求"提振股市信心"之前,2011年12月31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呼吁对股市保持信心,这说明,高层对于股市低迷的形势是做过分析的,对资本市场前景也是有预期的。
  我们认为,做好2012年资本市场工作要从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完善和深化市场机制。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股发行是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和法治化程度的集中体现。所谓市场化,是指发行人、投资者、承销商等归位尽责,在公平诚信的基础上,各自按照市场供需决定价格。所谓法治化,是指这些市场行为依法进行。
  自2009年6月18日重启IPO之后,定价市场化有所推进,但总体看,这种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化的定价程序与询价机构的诚信制约并不匹配,定价偏高情况未能根本扭转。特别是创业板公司超募、高市盈率发行,给市场稳定发展带来隐患。各界对新股发行机制多有批评,说明这项改革尚难以服众,亟待堵漏。证监会明确表示,要遏制过高市盈率发行。沪深两个交易所的负责人也谴责了部分机构的推波助澜行为。
  我们认为,治理新股发行痼疾也要远近结合:一方面,要采取见效快的干预措施遏制高市盈率发行;一方面,要完善市场机制,引导市场文化的进步。虽然监管者不能人为的设定一个市盈率标准,但在市场发育还不很充分的情况下,给予一些窗口指导是很必要的。
  我们在2009年新股发行改革之初曾指出,"这次新股发行制度不单是一个制度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进行资本市场文化培育的过程。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既不可迟滞,也不可冒进。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任何制度都不可能真正发挥其全部效能,有时甚至呈现严重背离"(参见2009年5月25日证券日报《打造"理性新股市场"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工程》)。回顾近三年来新股发行改革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市场主体的诚信约束机制远逊于询价程序本身,为此,特别要在强化投资文化、增强诚信约束上面下功夫。
  二是完善退市制度,依法依规优胜劣汰。
  2011年12月28日,深交所已发布《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待完善后即可正式颁布实施。预计今年将会产生首家直接退市公司。
  2012年在实行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主板公司退市制度也将提上日程。可以对退市条件进行组合优化,核心是鼓励持续稳健经营,遏制报表重组。针对连续亏损公司和净资产为负的公司,退市风险警示的时间将缩短。这既有利于遏制亏损股的重组概念炒作,也有助于引导理性投资文化,增强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
  三是推动债券市场互通互联,发挥债市的价值引导功能。
  对于债市统一,证监会已明确提出"六统一"标准,即统一准入条件,统一信息披露标准,统一资信评估要求,统一安排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统一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制度,统一互联交易。
  在发债审批部门尚不能完全实现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债券交易市场的统一,是务实的选择。为此,需要在国务院统一指导下,建立相关部委联席会议制度,并采取实质性推进步骤。
  构建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是改变我国证券市场"跛脚化"的重要举措。没有一个真正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就没有办法实现。而利率市场化和相对完善的债市,对于股市估值体系具有正面影响。
  四是吸引长线资金入市,鼓励投资长线化。
  2011年12月15日,郭树清首次明确提出推动地方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余额参与证券市场投资。他建议对大约有2万亿余额地方养老保险金和2.1万亿住房公积金余额进行统一管理,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12月20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回应说,非常支持酝酿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构,以一定的比例投资股票。
  这是一项积极的倡议,也需要各方协调一致加以推进。借鉴发达市场的经验,不仅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可以引入股市,企业年金、商业保险资金的入市规模也可以有所扩大。鼓励汇金公司等重要国有投资机构、上市公司主要股东等在市场低迷时增持股份。而为了吸引长线投资者,就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增强透明度,促进现金分红。
  五是提升对外开放层次,提高引资引智的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程度的加深,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必将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
  具体而言,下一步可以扩大外资机构参与A股的规模,包括扩大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扩大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入市的规模。可以允许更多海外实体投资国内债市。可以放宽外资参与证券中介机构的准入条件,对于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比例可以适度降低。同时,也要鼓励境内证券机构适度参与国际竞争。

证券时报:以可持续发展观提振股市信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月6日至7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证券业要完善市场制度,强化行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并且提出"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抓紧完善发行、退市和分红制度,加强股市监管,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提振股市信心"。
  温家宝的上述讲话提纲挈领,切中证券市场时弊,对证券市场改革弊端树立长期健康发展的正确思路、对培育A股市场的"晴雨表"功能、对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方向性的重大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要深化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要提振股市信心,需要从新股发行频率、新股发行定价等方面的改革入手,树立股市可持续发展观,才能确保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
  股市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20年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融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截至2012年1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2345家,上市股票2915只,总市值达到209025亿元(约合33178亿美元),流通市值为161188亿元(约合25585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证券市场。
  中国股市以区区20年光阴就超越了世界多个主要股市数百年时间发展起来的规模,实在是一种奇迹。但是,就在股市规模大干快上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证券市场的种种重大制度缺陷也暴露无遗,而且广为投资者诟病。这些重大弊端主要包括:
  首先是"重融资,轻回报"。股市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不可偏废。但目前股市重视融资功能,忽视股市的投资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投资股市的回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分红获得回报,而在上市公司大面积不分红,或者其分红比例和股价不相匹配的情况下,投资者无法获得投资回报;另一方面是通过股价上涨获得回报,许多投资者希望通过投资股市来分享中国宏观经济长期高速成长的成果,但是,1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平均年增长约为9%,而中国股市"10年涨幅为零",许多投资者实际的收益为负,据媒体报道,2011年中国股市投资者的亏损面为97%,平均每位投资者亏损4万元。
  为什么中国股市不能在宏观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同时上升?新股扩容超出市场承受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10年来,沪深股市共发行和上市新股1271只。2011年,沪深股市共有274只新股上市,平均每个工作日有超过1只新股上市,成为全球主要股市当中新股上市最多的市场;与此同时,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了25.01%,跌幅比深受债务危机和经济疲软困扰的欧美股市还要大,成为全球主要股市中走势最熊的市场之一。
  其次是新股发行和定价制度改革不到位。目前实行的向机构询价并且以此形成新股发行价的制度,是造成新股发行"三高"(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资额)的主要原因。新股的"三高"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带来极大的危害。一是大幅拉高了证券市场的整体市盈率水平。据统计,2011年上市新股发行价的平均市盈率约为40倍,远高于二级市场质优蓝筹股约为10倍的市盈率。二是过高的发行价和市盈率导致上市后价值回归的下跌,从而加重了股指的下跌压力。据统计,2011年上市的新股目前大部分已经跌破发行价,在2012年1月6日上市的3只新股都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其中,加加食品上市首日大跌26.3%之后,其动态市盈率仍然高达34.9倍。三是引发新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潮。不少新上市公司的高管在股票上市后,辞职后抛股票套现,导致企业核心管理层的人才流失,甚至有些企业竟为套现而上市,而不是为企业的发展而上市。
  其三是基金公司收入和基金业绩关联度不高。"基金亏了钱基金高管照拿高薪"是近年来投资者热议的话题,广受投资者诟病。一些基金公司轻慢对待手中公募的资金,有些基金甚至和券商、上市公司联手形成"黑三角",暗箱操作,利益输送,这也是新股能够以高市盈率的发行价上市的重要原因,严重有违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据统计,2011年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缩水逾3000亿元,股票型基金跌幅25.02%,跑输大盘3.3个百分点;指数型基金下跌22.35%;混合型基金则下跌21.95%。
  发展思路要与时俱进
  一个"重融资,轻回报"、新股发行价畸高的市场,无疑是杀鸡取卵、拔苗助长的市场,其结果是导致多数投资者长期亏损,最终将会成为被理性投资者抛弃的市场。
  这种"重融资,轻回报"的弊端和新股发行价的高企,表现在深层次的发展思路上,就是重规模的扩张,而轻股市的涨跌;透彻一点来说,就是表现在股市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崇拜论"。中国股市最初设立的宗旨,是"为国企改革服务",是一个简单的社会融资平台。20年来,中国的GDP规模已经达到全球第二,与此同时,中国股市的规模也名列全球前三。然而,早在几年前,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在反思"GDP崇拜论"的危害,都在热议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但中国股市的发展思路并没有与时俱进,依旧以规模扩张为主。现在,是时候反思股市上的"GDP崇拜论",尽快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让股市休养生息,让股市真正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让中国股市也能像中国宏观经济那样,抬起有尊严的头。
  证券市场要与时俱进,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就要像温总理指出的那样"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兼顾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平衡,兼顾供求关系的平衡,当股市上涨过快,市场需求较大的时候,多发新股;反之,当股市非理性下跌,股市对新股需求较少的时候,就应该控制新股发行频率和规模。
  应该重新改革和设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制度,建议广泛地向社会征集改革方案,挑选最佳者进行论证和实施。在新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案没有出台之前,应该节制新股发行和上市。
  应该改革基金高管薪酬制度,使基金高管的薪酬和其经营业绩挂钩,以确保基金高管像管理自己的投资那样来管理公募的资金。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就不能无视股市的涨跌,股市涨跌的背后,牵动着上亿投资者的利益,无视股市的涨跌,就是无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当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导致股市出现非理性下跌的时候,政府有责任出手稳定市场,如果不重视这一点,所谓"保护投资者利益"也就无从谈起。(.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