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小引读后感:刘伯温何以促成朱元璋皇帝梦却自己命丧九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50:13
  • [抛砖引玉]
  • 刘伯温何以促成朱元璋皇帝梦却自己命丧九泉?
  • 发表于:2012-1-8 13:43
  •   
  • 点击:3090
  •   
  • 回复:7
  •   
  • 回复
  • 收藏
#thread_12222504_div {border:1px solid #369;width:300px;height:150px;background:#e2ecf5;z-index:1000;position:absolute;display:none;} #thread_12222504_div h4 {height:20px;background:#369;color:#fff;padding:5px 0 0 5px;} #thread_12222504_div p {padding:12px 0 0 30px;} #thread_12222504_close{float: right;margin-right: 10px;}

作者:用心沟通

头  衔:高级写手 只看楼主

发送消息

民间向有“一统江河刘伯温”的说法。可见刘伯温的才具、谋略、功业、识见皆出类拔萃,只是他的悲戚下场,又不得不令人叹息。
  刘基,字伯温,生于1311年,正值元朝中叶的全盛时期。他22岁考中进士,然后滞留北京候补3年,才被安排到江西行省担任高安县丞。此后,他在20年的官宦生涯里,曾有两次被免职。免职并不是由于刘伯温行为放浪或不作为,而是因他过于刚正。用《明史》的话说,他丢乌纱帽的原因是“发奸摘伏,不避强御”。一般说来,乱世英雄,在顺世都是没有机会当良臣的。若没有元末群雄迭起的“大乱”,刘伯温恐怕也只能成为个寄食官场的不得意文人罢了。

  刘伯温少时有神童之称,据说可以一目七行。无论是记忆力还是领悟力,刘伯温都是超一流的。据说他游学京城期间,某日逛进一家书肆,发现一本天文书,遂站下来翻阅。店主见他看得入神,便上来搭话。言谈中觉得这位年轻书生谈吐不凡,有意将书送给他。刘伯温笑着谢绝,说:“不瞒店家,我方才看了半日,这本书早已装进了肚皮。”说着便流利地背诵起来。店主大惊,以为遇到了转世的诸葛亮。

  刘伯温不仅尊崇孔孟儒学,更喜欢运筹帷幄的横霸之术。《明史》上说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这里说的象纬之学,就是通常所说的神机妙算。一般认为,这门学问是建立在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基础上的谶卜术数。

  刘伯温在元朝的最后几个官职,都落脚于浙江,很不得志。当时的浙江,主要任务是围剿海盗方国珍。刘伯温屡次建言而不为当政者重视,故至正十八年(1358年)他47岁时,一气之下弃官归里。


    到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伯温已在家闲居两年。其时,朱元璋已是元末农民起义军中较有实力的一支。随他揭竿起义的人士,多半是淮西家乡的哥们,如徐达、沐英等,抡枪使棒冲锋陷阵都是好汉,但审时度势运筹帷幄都不在行。经硕儒朱升的推荐,求才若渴的朱元璋找到了刘伯温,请他出山。

  对于刘伯温的到来,朱元璋给予足够礼遇和极其重视。刘伯温见朱元璋爱才惜才用才,便向朱元璋面陈了他的“时务十八策”。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让朱元璋抓住机遇,夺取江山,称雄天下。当时,天下称王之人已有好几人,除韩林儿,还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朱元璋久有称王之心,只是心中一直没底,与刘伯温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信心倍添。

    后来,又通过几次长谈,朱元璋知晓刘伯温是位精通天文地理之高人。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对卜卦、推命一类的象纬之学深信不疑,刘伯温的劝说被朱元璋当作“神谕”。在这一点上,可以肯定地说,是刘伯温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梦。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之初的几年,主要是承担军师的角色。他每献一计便成一事,因此深得信任。朱元璋对他说:“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每逢军国大事,朱元璋有吃不准的地方,必请教刘伯温。他从不叫刘伯温的名字,而是尊敬地喊“老先生”。

  关于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指点迷津的故事,无论是明代的正史和野史,都有诸多记载。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鄱阳湖大战。当时,陈友谅的军事实力远超过朱元璋,如果朱元璋此役失败,就会失去问鼎皇位的机会。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惨烈大战中,刘伯温始终与朱元璋同坐一条船上,须臾不离左右。战斗打到第三天,朱元璋正坐在旗舰的胡床上督战,坐在他身旁的刘伯温突然一跃而起,拽着朱元璋说:“走,快走!”朱元璋不知就里,也不及细问,只得跟着刘伯温迅速撤到另一艘战船上。还没坐定,只见一发炮弹“嗖”地落在先前的旗舰上,将之炸成碎片。朱元璋大惊,心中非常感激刘伯温的救命之恩。

  日暮之时,刘伯温建议移师湖口扼住鄱阳湖入江通道,等到金木相犯日再与陈友谅决战。按五行学说,朱元璋为金命,陈友谅为木命。金木相犯即金克木之日,选择这一天决战,陈友谅必败。
朱元璋毫无保留地采纳刘伯温的计谋,鄱阳湖大战最终以陈友谅的惨败告终。此后,朱元璋顺风顺水,3年而得天下。用“一战定乾坤”形容此役,一点也不为过。一人而抵百万师,刘伯温运筹帷幄的才能,于此发挥到极致。


  第二件事是刘伯温帮朱元璋选宰相。明朝第一位宰相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开国后,他被封为韩国公,列为文臣第一。李善长当宰相时,刘伯温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这种安排表明朱元璋对刘伯温生了戒心。刘伯温学识与执政能力均在李善长之上。朱元璋离不开刘伯温的学问,但又害怕刘伯温用学问来对付他。因此,他给刘伯温的定位是:只允许议政,不允许执政。

  当了皇帝后,朱元璋猜忌心日重,总是害怕手握重权的开国功臣谋反。有一天,他把刘伯温找来密谈,就撤销李善长宰相职务之事征询意见。刘伯温当即表示反对。他说:“李善长资历老,又练达,能调和诸位大将及勋旧的矛盾,适合当宰相。”朱元璋大惑不解道:“李善长多次构害于你,欲致你于死地,你怎么还为他说话?”

  刘伯温顿首答道:“朝廷换宰相,就好比大房子换立柱。立柱必须是一根又直又粗又长的大木头,方可支撑房梁的重量。皇上首先得找一根新的大木头,方可把旧的立柱换掉。如果用一堆小木头捆起来充当大木头去换立柱,那么,这座房子最终会倒塌。”

  后来,李善长终究还是被杀掉了,朱元璋找了3个在他看来可以当作“立柱”的人,再次向刘伯温征询意见。刘伯温仍是摇头。他一一分析说:“杨宪有相才,无相器。”朱元璋问:“何为相才,何为相器?”刘伯温答:“相才指才能,相器指气度。杨宪有宰相之才,却无宰相的气度。他好与人计较,不能做到心静如水。”朱元璋问:“那汪广洋呢?”刘伯温答:“心胸偏浅,盛于杨宪。”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伯温打了个比方说:“犹如用腐木做了个车辕,谁还敢驾这样的车呢?”朱元璋有点不高兴,说:“我选的宰相,没有哪个比得上你老先生。干脆,这个宰相你来当好了。”刘伯温小心回答:“臣疾恶太盛,又耐不得细繁。若强当宰相,必然会辜负陛下的大恩。天下这么大,何患无才,惟愿明主悉心访求。只不过,方才说到的这三个人,的确都不能当宰相。”

  刘伯温的这次议政,肯定有违圣意。因为此次谈话之后,杨宪、汪广洋及胡惟庸都先后拜相,但不久又相继被朱元璋诛除。事后检点,朱元璋承认刘伯温识人更高一筹,却对刘增大了戒心:一个人把什么都看得这么透彻,对猜忌成性的朱元璋来说,绝不是一件让他愉快的事。

    也许刘伯温看到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一面正在消失,而骄横之气正日益滋长。故在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在追随朱元璋11年之后,经过多次请辞,终于如愿以偿退休归田。

   61岁的刘伯温回到老家后,既为避祸,也为娱心,便彻底做了一名田舍翁。他每日只做两件事:饮酒和弈棋。当地官员慕名求见,他一概谢绝。尽管如此谨慎,还是惹来了大祸,差点让朱元璋砍了脑袋。

    南田有个地方叫淡洋,一直是个盐贩聚齐、盗贼出没的地方。刘伯温还乡后,淡洋的治安状况并没有改善。为家乡计,亦为朝廷计,刘伯温委托儿子刘琏给皇帝上书,建议在淡洋设立巡检司,调派军队驻守,使奸民无法作乱。

    这封信没有通过中书省,而是直接送给了朱元璋,尔后朱元璋将信批到中书省处理。时任左丞相胡惟庸看到奏书,心里头很不是滋味。当初,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说自己既无宰相之才,亦无宰相之德,胡惟庸早恨得牙痒痒的,拿到刘琏的信后,他便找来心腹密谋报复之计。

    不久,被胡惟庸派往青田调查的兵部官员回来,向朱元璋上奏了调查结果。说是刘伯温夜察天象,看到淡洋有“王气”,便想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墓地,以利后代。但淡洋居民极力反对不肯迁出,刘伯温想借朝廷之力,设巡检司以驱民。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胡惟庸的构陷。但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最忌某地出了“王气”,会威胁他的统治,果然朱元璋顿时暴跳如雷,即刻下旨褫夺刘伯温的俸禄。

    圣旨到达南田之日,刘伯温诚惶诚恐,马上启程前往南京向朱元璋当面谢罪。朱元璋正在气头上,不肯召见。刘伯温无奈,便以待罪之身客居京城三年有余。而这期间,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任,取代汪广洋当上宰相。刘伯温得知消息后,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胡惟庸不是好人,如果我的话不灵验,那便是苍生的福气。”

    风烛残年的刘伯温,面对一个忌恨于他的皇帝,一个欲置他于死地的宰相,可谓凄风苦雨度日如年,不久病倒于客邸。胡惟庸闻知,便假传圣旨,指派御医前来问诊。据说吃了御医给的汤药后,刘伯温腹中便长了一个拳头大的石头。

    刘伯温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在洪武八年三月(1375)上书乞求返还故里,朱元璋批准。刘伯温回家不到一个月,便撒手尘寰。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刘伯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看到朱元璋的魄力及才能超迈群雄,是值得辅佐之人;他的遗憾之处,同样也在于对“伴君如伴虎”认识不足。其实,笔者想说,他不是不懂多疑与侥幸之人不可共谋国事,但毕竟已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朱元璋身上。五十而知天命,他在天命之年追随朱元璋效命王政,实在不易。故在这条看似风光却深含不易的路上,他一走就是15年。事实也证明,这条路既辉煌灿烂,又残酷凄冷;既轰轰烈烈,又战战兢兢。因为业绩是属于皇帝的,而自己稍有闪失,只有处罚;即便没有过错,被人诬陷,也是悲剧连连。

    从刘伯温的坎坷为官经历,我们可以读出什么?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就不多言。但不管怎样说,刘伯温忠心耿耿为朱元璋成就帝业,圆其帝王梦,却在晚年落得个日渐冷落、不得善终的下场,很是悲剧。或许其背后的深刻根源,不仅仅是刘伯温做人的失败,更是古代帝王的无情、封建制度的残酷。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银泰万款商品折后满减120元,单笔可累计分享到:  

开心果芙蓉

金币:848

  • 个人资料
  • 2012-1-9 08:56
  • 沙发

或许其背后的深刻根源,不仅仅是刘伯温做人的失败,更是古代帝王的无情、封建制度的残酷。
  • 回复
  • 报告
凤凰论坛各版招募版主,欢迎加盟!

婷婷q

金币:48

  • 个人资料
  • 2012-1-9 09:07
  • 板凳

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