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怨终结的开始伽椰子:舍得日志--唐略:致力于人人知医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34:40

唐略:致力于人人知医3

默认分类2010-07-10 01:37:13阅读18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药到病自除》一书的立论依据

 问:生之本,本于阴阳。我想如果养生从阴阳入手,思路会更广阔。《素问》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给中医养生下了一个大的原则。绝大部分中成药,现在是“非处方药”,在药店不用平医生的处方就能买到。这不是中医的骄傲,是中医的耻辱。试问有多少人可以正确选择它,有多少药师可以正确推荐它?
    答:谢谢您的建议。阴阳之道十分精深,以我之浅薄,尚未参透沧海之一粟,故不敢言阴阳,退而求其次,循五行、五脏而推演之。
    至于非处方药,的确是中医的耻辱,但既然有了,我们就得面对,尽量用好它;既然其有弊端,我们就要堵住这些弊端,引导大家正确运用中成药。这也是鄙人写这些小文章并结集成书的用意。
   很多时候,用中成药保健和治病,有“钥匙开锁”的效果,真可谓“药到病自除”;但我也深知,其疗效仍有局限性。因为疾病是复杂的,是狡猾的,尤其是现代人的疾病,病因多端,有经过各种中西药、各种保健方式的折腾,尤其复杂。这就需要以复杂的药来对付复杂的病,需要汤药调理了,而且得分阶段改方,因为病变药变。这是所有中医都明白的基本道理。
   至于那些宣扬做个什么穴位、吃个什么东西、做个什么动作就能治好某病的说法,我是不敢相信的。比如,一个头痛,你说怎么治?一种方法能通治所有头痛么?绝对不能。头痛首先要分部位,前额痛属阳明,后头痛属太阳,两侧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还要分疼痛的方式,突发性的剧痛一般属实证,间歇性的绵绵头痛通常属虚证;还要看病因,有寒痛,有热痛,有风痛,有湿痛,有血虚的痛,有血瘀的痛,还有因为情绪不好带来的痛,再从西医的角度看,脑瘤也会引起头痛……这么多种头痛能通过中医治愈么?除了《内经》中说的“头痛甚,脑心痛,手足寒至节”的“真头痛”外,其余都可以。但需要仔细辨证论治,仔细处方用药,而且要分阶段,因人而异,因季节和地理环境而异。试问,哪能通过某种简单的方法治好呢?当然,用某种方法,可能缓解症状,但单纯的缓解症状并不等于治病,甚至会拖延治病,让人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
   疾病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治病可要慎言!而中医,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庞大体系,硬性的知识是其骨骼,软性的感悟和临机应变的能力是其血肉筋髓。只有这样一个医学体系,才能应对如此狡猾和复杂的疾病。而一两句口诀或几种小方法、几个中成药,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我们使用对症中成药,如果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也要及时就医。
   《药到病自除》一书出版了很久了,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厚爱,也使我心里不安。毕竟此书中还有很多不完备、不成熟的地方。读者如果能从这本小书中略窥中医的门径,掌握一些基本中成药的基本用法,再据此建立对中医、对自己健康的乐观信念,我就十分满意了。至于其包医百病,那是不可能的。

三子养亲汤:来自“医门孝经”的精诚绝唱

“三子养亲汤”,一个多么温馨的名字啊。让人仿佛看到三个孝顺的儿子,正端着热腾腾的养生汤敬奉父母双亲。的确,三子养亲汤正是敬奉年迈父母的好汤。
   人一老,各种毛病都来了:胃口不好,吃东西不容易消化,痰多,气不顺,甚至气喘,这都是很多老人容易犯的。三子养亲汤正是针对这些症状的。只不过,其中的“三子”,不是三个儿子,而是三味本草: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我们可以把它做成茶饮:取这三种子各等份,放在锅里微微炒一下,打碎,混合均匀,每次喝的时候取10克左右,泡水即可。
    三子养亲汤的来源,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历史故事。
   这个方子出自《韩氏医通》,其作者韩天爵,是明朝的名医,也是一位大孝子。韩天爵的父亲,是明朝的一位重要的将领,常年领兵在外,南征北战,所经历的,不是南方的山岚瘴气,就是北方的风雪苦寒,非常艰苦。久而久之,老人开始掉牙齿、头发和胡子也开始发白,日渐衰弱。向朝廷辞官,想告老还乡,无奈当局者不允许。老人只好强打精神,坚守岗位。韩天爵是他父亲的第二个儿子,见父亲如此艰辛,放弃了自己的功名,苦学中医,父亲出征走到那里,他就跟到哪里,为父亲看病,侍奉汤药。其父去世后,韩天爵行医游历大江南北,名声大振。《韩氏医通》记载的就是韩天爵的医疗经验以及他为父亲、兄嫂治病的医案,书中充满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在各种医书中,唯独这本书令我读着读着就想落泪,我被韩天爵的赤诚感动。或许这就叫“大医精诚”吧。
    关于三子养亲汤的来由,书中写道:

   三士人求治其亲,年高咳嗽,气逆痰痞。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有太史氏赞之曰:夫三子者,出自老圃,其性度和平芬畅,善佐饮食奉养,使人亲有勿药之喜,是以仁者取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利博矣!

 

 有三位读书人来请韩天爵为他们的父母亲看病。老人年纪大了,咳嗽,气不顺,而且有痰。这是老人常见的问题,所以,韩天爵并不像就病开方,而是仔细构思出一个有广泛适用性的方子来,这个方子就是三子养亲汤,其中的三味本草都是菜园子里的东西:莱菔子就是萝卜子,苏子是紫苏的种子,白芥子是芥菜的种子,它们放在一起做成汤后,仍是甘美可口的,而且性味平和。其中苏子能宣畅气机,降上逆之气,平咳喘;莱菔子也能降气,还能健胃消食,使老人胃口大开,吃东西容易消化;白芥子能理气化痰。三味本草都是植物的种子,种子都有油性,能滋润,且种子的性质都是往下降的,能通便。三个药加在一起,把老人的吃喝拉撒以及平时可能有的一些小毛病全管了。而且,这并不是药,只不过是菜园子里的菜籽儿,老人和三子养亲汤,不会感觉是在喝药,当然高兴了。
   韩天爵的三子养亲汤一问世,马上传遍四方,大家纷纷用三子养亲汤来奉养自己家里的老人,很多人从中受益。为什么韩天爵能构思出这个方子呢?因为他是个大孝子,他不但有一片赤诚的孝心,而且能够把这片孝心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力图让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受益。正是如此精诚的心,才构思出这个千古良方!
   今天,三子养亲汤仍在奉养许许多多的老人。遇到有的老人咳喘、痰多、食欲不好,用上三子养亲汤,效果来得非常明显。咳喘减少了,痰也少了,食欲也增大了。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三子养亲汤在今天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怎么判断三子养亲汤是否适合你的双亲呢?很简单,只要试试他们的脉就行了,不要以为试脉是医生的专利,只要掌握要领,人人都能试出基本的脉象。把三个指头放在手腕内侧靠近大拇指的那一侧,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脉搏的跳动,如果手指打上去就可以感受到脉的跳动,而且跳动的力度很大,那么,说明老人适合用三子养亲汤。如果脉很软,甚至难以摸到,那么,说明老人气血比较弱,就不适合用三子养亲汤了。而脉搏跳动力度较大的老人在服用了一段时间的三子养亲汤后,脉搏也会变得软下来,这才是老人应该有的脉搏,有点弱,但很匀和,这才是长寿之脉。这时候,三子养亲汤就可以暂时停下来了。
    我愿天下所有老人都能得到如此体贴入微的照顾,在子女的拳拳孝心中安享晚年!


养生的根本是养阴阳,养阴阳的根本是睡好觉
  问:唐老师,我也是一名中医。中医有一个治疗原则,叫“大病调阴阳,小病调气血”,现在有“气血养生”的说法,总觉得讲得不通透,我觉得养生的根本在于养阴阳。可谓“养阴阳是养生大道,养其血是养生小道”,不知您是否同意?那么,阴阳到底如何养呢?很想听听您的看法。
    答:您这么一问,我想起了前几天人大的两位朋友跟我说起的问题,他们说,现在的养生书和养生节目,教人吃这个,教人做那个,教人这样,教人那样,总感觉有点舍本逐末。他们问我:“你觉得养生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就说:“就是要睡好觉。”
    为什么呢?因为睡觉就是养阴阳的。阳入于阴则寐(睡),阳出于阴则寤(醒)。人醒着的时候,阴在内,阳往外走;人睡着了的时候,阴在外,阳往里走。睡觉,就是让阴阳有规律地出入开阖,以保持平衡。我很赞同您“养生的根本在于养阴阳”的观点,只要阴阳平衡,人体自然健康。
    关于睡觉,现在大家有很多误区,有人说,不管什么时候睡,我都能够保持每天八个小时的睡眠。这并不对。睡觉不是睡时间,而是睡时间段。不同时间段睡觉,效果完全不一样。
   我们可以根据阴阳,把一天分成四段:(1)子时一阳生,但此时仍是漆黑的午夜,因此从子时到黎明,是阴中之阳;(2)天亮后直到中午,阳气仍在生发,这时是阳中之阳,阳气最旺;(3)午时一阴生,阴气越来越重,但仍是白天,直到黄昏,都叫阳中之阴;(4)天黑后直到午夜,阴气继续加重,大地上一片黑暗,因此叫阴中之阴。等到阴气发展到顶点,物极必反,于是又有了子时一阳生。天地间的阴阳就是这样循环的。
    人体的阴阳要顺应天地的阴阳,于是有了起居的规律:
   从黄昏到午夜,属于阴中之阴,是一天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必然衰微,这微弱的阳气要保护起来,才能不受伤害。在此时劳累过度,就会伤阳气。而睡觉,使阳入于阴,是对阳气最好的保护。且阳入于阴,也会使阴得阳而倍有生机。因此,在这个时间段睡觉,不但是养阳,而且是在养阴。
    很多有熬夜或失眠经验的人总是说,过了十二点就更睡不着。因为在子时,阳气开始萌动,阳气一萌动,就有往外走的趋势,就更难以入于阴了。初生之阳尚很微弱,需要在保护中萌动生发,人此时如果在睡梦里,就是阳在阴中,正好受到保护。
   到了黎明十分,阳气已经生发得够强大了,人就必须起床了,这时如果还赖床,那么,还把阳气滞留在阴中,那么,阳气就得不到舒展,这是最伤阳气的事情。阳气盛,阴气必然衰微,现在硬让衰微的阴气去容纳强盛的阳气,就势必伤阴了。因此,在一天的阳中之阳这个时间段睡觉,不仅伤阳,而且伤阴。
    所以,在阳中之阳的时间段,人是必须尽早起来活动的;在阴中之阴的时间段,人必须尽早进入睡眠。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要说,那阳阴阳就是“睡好觉”,“睡好觉”就是“早睡早起”了。对!就这么简单。但也不完全对,早睡早起还应该因季节而有细微差异。《黄帝内经》的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季和夏季,应“夜卧早起”,夜卧就是可以稍微睡晚一点,不过在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社会,睡得再晚,也不会超过晚上十点。秋天则须“早卧早起”,睡得更早。冬天则可以“早卧晚起”,但晚起并非睡到上午十一二点,它后面紧跟着四个字:“必待日光”,要等太阳升起来后再起来,也就是早上七八点,这在现在喜欢睡懒觉的人看来,仍是早起了。
   早起后干什么呢?不需要剧烈的运动,《黄帝内经》让我们“广步于庭”,也就是在庭院里散散步,这就是最佳的锻炼。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可以广步于庭的,冬天太冷,身体要封藏起来,可以不出来。古人措辞,是和严密的,为什么要“广步于庭”而不说“广步于外”呢?这个问题,《黄帝内经》后文给予了解释,“卧起当风”也不好,刚起床就外出受风,容易生病,而庭院里风要小一些。
    人体自身就有调阴阳的养生本能,这个本能就是睡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顺应这种本能,别破坏这种本能,但如今,很多人都在破坏身体的养生本能,晚睡晚起,甚至颠倒阴阳。你生活得阴阳颠倒,必然导致身体的阴阳不和。

清心寡欲好养精,养精方有精气神
问:节欲即减少性生活次数,是不是对保肾有好处?另古书上说的性生活次数为年三十者8日一次,我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的都市人性生活次数太多,晚上熬夜,所以大多肾精亏虚,该文要求中年男人,可节欲一年,然后再保持一月一次性生活的频率,以此来养肾。不知此法从中医角度看有无效果?另,唐老师,我眼睛下部有比较严重的黑眼袋(请问是不是肝阴虚?)个牙齿烂了好几个洞(是不是肾精亏虚??)头发干枯发黄(是不是肾精不足),我今年才30岁,但从16岁起就手淫,21岁结婚后,性生活很多,请问我现在的状态是不是肾精不足的表现,是不是可按网站上说的通过节欲来保肾??我可不可服归芍地黄丸来保养?
    答:节欲当然有助于养精、养肾,无论男女。但节欲,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减少性生活的次数。性生活的频率是因人而异的:有人体质好,可以频一些;有人不喜欢这个,次数也就少一些。没有必要要求大家整齐划一,多久一次。
   古人讲“清心寡欲”,要清心才能寡欲。如果心不能清,单凭强行减少性生活次数,不仅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欲念一动,不需要有性生活,你就在开始耗精了,人在这种状态下,什么事都做不好,更别说养生了。当我们心境清宁,心思不在男女之事上的时候,欲望自然少而合理,尤其是男人,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如果把心思放在房闱之中,大家就会认为你“没出息”。西方的弗洛伊德也认为,性欲可以升华为文学、艺术、政治等高级文明,也是在暗示我们要把性的能量用于其他地方。这才是真正的节欲。
    至于您的情况,可判断为肝肾阴虚,下部黑眼袋,可能还有瘀血,这跟性生活过多,耗精过度是有关系的。您说的药是可以服用的,无须刻意节欲,先清心,把心思放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然后自然寡欲。
    问:唐老师,道家有练精化气之说,请您分析下,从中医角度讲,节约出来的精能化气吗?普通人做不到这点,但节制性欲是不是也能存精强身?谢谢。
   答:是啊。精能化气,气能生神。这就叫精气神。但是,精不是通过控制性欲就能节约出来。行为上再节制性欲,内心里却不能宁静,总是想这个,必然导致相火大动,精从内耗。还不如通过性生活发泄出来。所以,存精的要点,在于修身养性。心胸开阔了,精神境界提高了,自然不想那些东西,也没有非分的、过多的性欲,自然有了精气神
感冒误治,是很多“过敏性鼻炎”的源头
  在我们身边,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在现在这样春暖花开的季节。有人一接触到花粉之类的,就头痛、鼻塞、打喷嚏,甚至稀里哗啦地流鼻涕。
    这跟肺部固然有关,但不能笼统地处理。在我看来,这些鼻炎都是感冒误治导致的。
   感冒,顾名思义,是人体感受了外来的邪气,寒邪从表入里,温邪从上到下,无论是寒邪还是温邪,都要以驱邪为主,就是把侵入体内的邪气透散出去。如果是寒邪在表,就会表现为鼻塞、流清鼻涕、怕冷等症状,我们通常称其为“风寒感冒”,这时候就得用辛温的药物进行发汗,把邪气透出去,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就是此意。现代人比张仲景年代要较弱,麻黄只需要用一点点就行了,甚至可以用苏叶来代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甚至可以用生姜、葱白泡一点水喝,或是吃一碗热腾腾的辣味面条,然后用被子裹住,出出汗,就能好。如果是温邪袭人,或是寒邪已经化热,出现咽痛、流黄鼻涕、舌苔黄、发热等症状,我们现在称其为“风热感冒”,这就得用辛凉透表法,古方有银翘散、桑菊饮是最佳选择。我们现在市场上的银翘解毒颗粒、银翘感冒冲剂都是按银翘散的方子做的,是治疗风热感冒最平稳也最有效的中成药。

    但现在很多感冒药,不辨寒热,一味以消除症状为目的,看似什么感冒都治,而且见效非常快,实际上,它们把感冒的症状压下去,也就等于把邪气压下去了。外邪气没能很好透散,流连不去,酿成别的病,慢性鼻炎就是其中之一。
   鼻炎的症状,一般都有鼻塞。我们知道,肺开窍于鼻,鼻塞意味着肺窍不利,因为邪气盘踞在肺中。肺窍不利则不能正常地输布津液,致使本该输布于全身的津液化为痰,从肺窍流出,这就是清鼻涕。如果肺窍长期鼻塞,邪气化火,还可能流黄涕。在这种状态下,身体得不到足够的津液输布,还可能出现其他不适,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体弱。所以,如果是先有鼻炎,后有其他疾病,那就得先治鼻炎,以去病根。
    至于为什么会有过敏性鼻炎,那是因为邪气盘踞在内,最容易与外界的异物呼应,所以只要有一点花粉之类的刺激一下,马上就会发作。加之春季人体有生发之气,也容易鼓动压在体内的邪气,邪气试图往外走但又走不尽,所以出现慢性鼻炎的症状,流连不去。
   中医要治疗慢性鼻炎,尤其是过敏性鼻炎,效果是很好的。祝谌予先生有一个著名的方剂叫“过敏煎”,其药物组成为银柴胡、生黄芪、防风、五味子、乌梅、白术、辛夷、甘草等;另外,杏苏散一方(杏仁、桔梗、黄芩、贝母、紫苏、枳壳、甘草、陈皮、前胡、桑白皮、麦门冬、生姜),也能对治疗此病有所启发。当然,这些方子都不能照搬,还要辨证论治,摸清是什么邪气被阻塞了肺窍,其程度如何,有没有化热,有没有顽痰等,对成方进行合适的加减。

婴儿防食积,饮食不可杂
 问:我的儿子现8个多月,最近半个多月来我时常发现他的手心发烫,一周前又发现他的舌苔中间呈褐色钱币大小形状(半个多月前舌苔是舌面无苔颜色有点红),同时夜间睡不踏实,有时会自己哭醒,或睡着睡着自己翻身往起爬,还有时睡觉眼睛会露出条缝,鼻梁上方眉宇间有几条青筋,大便每天1-2次呈条状解便时有点费劲。
    孩子白天精神状况都正常,饮食情况基本是:上午半根香蕉/午饭米粉或稀饭+蛋黄或骨头汤或鱼汤,下午蒸梨或时令水果批把樱桃等,晚饭米粉+鸡肉泥或牛肉泥或蔬菜混合泥/睡前一次牛奶,夜间一次牛奶,其余时间里母乳(现已量不多但还在喂)+白开水。同时在补维生素D和钙.
    我在网上查询了下,看到说我孩子这种情况从中医角度来说,是消化不良,脾胃不合,脾胃湿热,内里有虚火.我以前听长辈说手心发热是积食的表现,鼻梁上青筋是受过惊吓还有的说也是脾胃失合且体内有寒。
    我不懂中医,但我很认可中医的博大精深,我想带孩子去看看中医,吃点中药调理一下,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适合看中医吗?
    我还听说小儿推拿也不错,我自己买过书但学起来比较吃力又不敢贸然给孩子捏拿.
    针对我孩子的这些情况,您有什么看法?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答:您的孩子本来什么问题都没有,就是您对他照顾得过度精细了,现在的问题是吃多了,吃杂了。
   小孩出生后,脏腑都很脆弱,肠胃也很脆弱,所以最初只能母乳喂养,慢慢接触其他食物。在孩子开始接触其他食物的时候,千万不可操之过急,种类不要太多,量不要太大。要知道:每吃一种新食物,对肠胃都是一次刺激!所以小孩经常拉肚子。则一方面固然是小孩肝气旺,肝木克脾土,另一方面也跟小孩的肠胃接触从没接触过的食物不能适应有关。
   您列出来的食谱让我震惊不已。八个月的孩子,吃得这么杂,这么多种东西,即使每种只吃一小口,加起来总量都很不少了,如此饮食,肠胃乃至脏腑肯定是承受不了的。尤其是晚餐的鸡肉泥、牛肉泥和夜间的牛奶,更容易让孩子伤食。还有维生素D和钙,我不知道是以什么形式补充的,如果是以药品或保健品的形式,那就更不应该了。正常人没病都不能乱吃药和保健品,何况这么小孩子?
    小孩子自己对饮食的量是没有判断能力的,只要你给,他会一直吃下去。这样久而久之,会伤害脾胃,造成食积。孩子的很多症状,其实都是食积造成的。鼻梁上的青筋,也源于脾胃受损,因为鼻梁属中土。
   现在很多母亲对孩子疼惜过度,加上市面上养生书的误导,有人就会做出糊涂事来。前不久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对我说,她给没满月的孩子做艾灸,结果出了问题。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孩子没满月,又没什么病,你给他艾灸干什么呢?那么娇嫩的身体,哪里受得了艾火的熏灼?!所以,艾灸虽好,也要对症而用,不能乱用!同样,饮食也是如此。
    这个年代,没有哪个小孩的身体是饿垮的,更多的是吃垮的。在断奶前后,孩子的饮食最好简单一点,量不要太多,要少吃多餐,食物的种类也不要太多,一般来说,起初来点米粥、青菜就可以了,慢慢可加些蛋类、肉类、鱼类。不用担心营养不均衡。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孩子一旦感冒,就必须马上素食,病愈后仍需坚持素食一段时间。基本上只用吃些米粥和少盐少油的青菜。
    对于这位网友的提问,我的建议是,先给孩子停掉那么丰富多样的食谱,光吃青菜和米粥。中医是可以看看的,看看体内食积的程度如何,如果有必要,可以用点消积化湿的药。
    孩子的病是你一手造成的,作为母亲,要谨防母爱变成溺爱,变成祸害。因为,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夏季常备六一散
夏天一到,六一散就是众多中医笔下经常开的药了,尤其是在儿科。
    夏天,宝宝的很多小毛病病,都源于他们身体太娇弱,不能忍受那么炎热的天气。用六一散为他们解暑,对于治疗大多数夏季儿科疾病,都如虎添翼,有时候,单靠这一个药就能从根本上斩断疾病的来路。
    那么,是由哪些神奇的灵丹妙药组成的呢?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其实,六一散的组成非常简单,仅仅是两味普通的中药:滑石和甘草。把它们研成粉,按6:1的比例混合均匀(比如,用6克滑石,就用1克甘草),就是六一散了,六一散这个名字,就是因其组成药物的比例而得来的。
   滑石性寒味淡,质重而滑。性寒则能清暑,味淡则能利湿,质重而滑则能通利开窍。人的体内是有很多孔窍的,有了这些孔窍,人体的气机才能通畅,精微物质才能顺利输布。暑邪是湿热之邪,侵入体内后,会形成热痰,阻闭这些孔窍,造成气机不畅,精微物质不能顺利输布。夏天,宝宝体表的痱子、疖子等皮肤病,体内的食欲不振、口渴、腹痛、泄泻、精神不振、烦躁等,绝大多数是这样引起的。滑石好像就是天生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其清暑利湿的功能、沉重滑利的性质,能迅速把机体从暑邪的困扰中解放出来,并打开体内的各种孔窍,使阻闭这些孔窍的痰浊迅速往下走,从大小便排出。
   但中医治病,从来不一味穷追猛打,而是刚柔并用。六一散中的甘草,正体现了这种思想。甘草健脾益气,既可以补挽回暑邪伤气给人体带来的损失,又可以监制滑石,使滑石寒凉滑利的性质有所减缓。甘草在中药中有“国老”之称,他是和事老。滑石配甘草,好比给一位雷厉风行的人配一位和事老做搭档,这样他会更加冷静,办事会更加稳妥。
   六一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创造的方子,《增补内经拾遗方论》说言其“治一切热证,此神验之仙药也”。夏季,出现小便不利,泄泻,口渴,心烦等证,只要是湿热较为明显的,都可以用六一散来调治。大人每次10克,小孩每次5克,3岁以下的小孩每次2-3克就行了,用温开水冲服即可。还可以抹在身上或用来洗澡,这对预防痱子、疖子等,非常管用,还能使肌肤光滑松透。当然,抹在身上只能是薄薄地抹一层,切不可抹得太厚。用来洗澡每次用10克左右,如果是盆浴,可直接加在洗澡盆里;如果是淋浴,也可以抹在身上,再用水冲去。但有一点要注意,孕妇不宜内服六一散,因为其中的滑石性质滑利,有可能滑胎,损伤胎儿。
  六一散在药店里就能买到。如果药店没有,我们还可以自己制作。方法为:在药店买滑石粉180克,甘草30克。我这里给出的是建议的用量,一般来说,做210克六一散就足够全家用一个夏天了,如果您想多做或少做一点,根据6:1这个比例缩放就行了。滑石粉已经是很细的粉了,这种粉,放在手指间捻一捻会感觉很滑溜,不像粉笔灰那样有种滞涩感。甘草要用生甘草。在挑选生甘草的时候,最好挑表皮呈红色,里面有菊花心的那种,但千万注意,菊花心不能发黑,如果发黑就是有毒的。把甘草打成细粉,跟滑石粉混合均匀,六一散就做成了。
   河图洛书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古训。六一散滑石和甘草6:1的用量还暗合了天地的这一规律。《黄帝内经》说,中医需要“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六一散的背后,正是有这么多深邃的哲理,才于平淡中见神奇,千百年来,给懂得利用它的人们带来健康舒爽的夏季。

用五运六气的理论来分析今年的气候
记得去年的四月底,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小区里早已郁郁葱葱,隐隐飘着槐花的香味,暖风吹开浓密的槐树叶,那一串一串的槐花迎风摇曳。在那春天的氛围里,感受到天地间的朝气和万物的生发之势,人的心里会有种说不出的愉悦。
   但是今年不同了。四月底了天还很冷,4月26日晚,京郊的山区还下雪了。院子里的银杏长绿叶了,但还很小;海棠花、玉兰花、桃花、丁香也开了,但都蔫蔫的,缺乏热情;至于槐树,叶子还没长多少呢,就别说开花啦。身边很多人都说有种异常的压抑感,有些说不出来的烦躁,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恐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气候反常么?用中医五运六气的理论来分析,这里面大有文章。
    今年是庚寅年。年干庚属金,年支寅属木,金克木,年干克年支,属气克运,为天刑年。天刑,顾名思义,就是老天爷要对人间施加刑罚了。所以,但凡天刑年,气候就会出现较剧烈的变化。这也是自然规律。
    那么,今年的气候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其对人的健康有那些影响呢?我们仍要根据五运六气的理论来判定。其实,说是判定,也不需要我们亲自去判定,《黄帝内经》早就给我列出了现成的。
   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具体到庚寅年,初运(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太商,太商为秋令肃杀之气,在春天刚刚萌动的时候遭遇此气,生发必然不利;二运(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个节气)为少羽,少羽为冬令寒水之气。虽然季节再往夏季走,但五运之气却在变冷。这决定了今年年初气温必然偏低,甚至会出现清切、肃杀的秋天的气息,这叫“春行秋令”,对年成和人的健康是有很大不利影响的。
   所以,《六元正纪大论》这样描述庚寅年:“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切,其变肃杀凋零,其病肩背胸中。”“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清”是凉的意思,年初很凉,春天肃杀凋零;但也不意味着全年都凉快,毕竟今年还是少阳相火司天,“火化七,风化三”,风、火都为阳,今年仍有很热的时候。
   寒气迟迟不去,春天迟迟不来,生发不利,可谓“寒水太过”而“岁木不及”。《气交变大论》说:“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柔萎苍干。”“木不及,……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这也说明今年夏天会很热。
   至于今年最容易产生的主要疾病,一般来说,春季阳气开始向外,腠理慢慢张开,此时若遇春暖熏风,则助其生发,今偏遇清寒,则寒入腠理而伤阳。肩背属阳,故病肩背,其病尚在经络;胸中也属阳,寒邪伤胸阳,其病则在脏腑。所以,《六元正纪大论》说今年“其病肩背胸中”,《气交变大论》说“邪害心火”。
    那么,遇到这种气候,人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避风。《内经》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今春行秋令,其风肃杀,正是虚邪贼风,最容易引起疾病!“风为百病之长”,它刚入侵人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伤风感冒,但风是“善行而数变”的,很快就会与体内的邪气呼应,偷袭人体的薄弱环节,变生种种疾病。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感冒为百病之源。而且,这种邪风在侵入人体后,还可能暂时无所作为,潜伏下来,伺机发病,为祸更烈。
    其次,要防寒。俗话说“春捂秋冻”,初春的风,仍夹杂着冬季的寒气,容易趁着春天人气生发,腠理张开之际,入侵人体,所以春天要多穿衣服,以防风寒。这是指平常的年份。在寒水之气太过而风木之气不及的今年,更应如此。
   第三,要注意疏动木气。最近很多人情绪压抑、烦躁易怒,就跟肝不能随着季节而疏有关。肝郁则化火,其火正好跟今年司天之少阳相火呼应,到了夏天,恐生热病。所以,提前疏疏肝,非常有好处。天不能助我疏肝和生发,我可以用点中成药来助一臂之力,这个中成药,就是我常说的加味逍遥丸。
   此外,《内经》中还有“五郁”的理论,木火水金土五气都有郁,如何识别五郁,要靠观察天地自然之象,不能凭年份的干支。木气不及,生发不利,是否也属于“木郁”呢?《内经》没有讲。我认为,可以做肯定的回答。木郁则生火,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木郁则克土:对应到人体上,可导致脾胃方面的疾病;对应到自然界呢?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以肝脾为例,说明生克是常态,乘侮是病态
问:唐老师,中医里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我理解,肝气不足的病人,就不能再健脾了,因为本身肝气已不足,再健脾怕脾土反侮肝木,不知我的这个理解是不是正确,请唐老师指点?
   答:你敢这样想,是很不错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的。见肝之病,可能是肝气不足,也可能是肝火太旺,还可能是肝阴虚,还可能是肝气郁,但不管是那种,都得考虑健脾,健脾是没错的。肝木好像一棵树,需要好的土壤去养它,土壤就是脾。所以,疏肝的药里,都有健脾的药。比如,逍遥丸里的白朮、茯苓、甘草,都是健脾的,体现了“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思想。不用当心土太旺了会反过来反侮肝木。
    其实,生克才是五行、五脏最正常的关系;乘侮则是病态,只有当某脏病了的时候,才可能与其他脏发生乘侮。而相生也并非全是好事,相克也并非坏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五脏就是在互相推动、互相制约中获得平衡,平衡就是健康。



 

0人  | 分享到:       阅读(18)|评论(0)|引用(1)|举报 唐略:致力于人人知医2 唐略:致力于人人知医4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 国爱堂:一个最能折腾的中医养生企业2010-09-25 14:09:47
  • 中医减肥2009-09-25 22:37:12
  • 养生专家的致命错误!2010-05-29 20:57:29
  • 咳嗽的中医药防治2010-10-03 08:46:41
  • 辨清体质 养生保健更省力2009-11-22 20:54:07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陌上闲云 liuzongt